王霞
2019年4月,杭州富陽區(qū)教育局向全區(qū)小學生發(fā)布了《杭州市富陽區(qū)小學“新時代勞動教育”指導建議》,清晰地列出了小學階段學生參加“家務勞動”、“校內(nèi)勞動”、“農(nóng)場勞動”和“志愿服務公益勞動”等4個方面內(nèi)容,每個年級都有適合其年齡特征的75件勞動事項。
早上一開門,就看到了對門一家三口:爸爸背著書包,拎著一個拖把等著;已經(jīng)上六年級的兒子空著兩手站著,不耐煩地催促著蹲在地上給自己系鞋帶的媽媽??吹轿?,孩子爸爸尷尬地笑了笑,帶著兒子下樓去了。
鄰居這么多年,我算是比較了解這一家。父母大齡結(jié)婚,而且雙方也都是獨子,典型的4-2-1家庭,所以這個孩子被一家人看成掌上明珠,輪到孩子值日,都是家里大人來替他完成。到了高年級,老師不允許,家長就趁早自習前或者中午孩子們?nèi)ナ程贸燥垥r,先把教室打掃一遍,說是這樣放學后打掃就輕松了。我曾多次勸他們,說勞動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結(jié)果他媽媽說,孩子學習緊張,腦力勞動就夠累了。
很多家庭都是這樣,父母或是心疼,或是不放心,處處都替孩子包辦。四體不勤的孩子多出了“第三條腿”,自己的兩條腿卻漸漸喪失了獨立行走的能力。一旦失去了這“第三條腿”,不要說抵達遙遠的目的地,前行都成了問題。
我想起了另外一個場景,那是去臺灣旅行時看到的一家三口:年輕的父母和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和通常小家庭旅行的不同之處在于,這三個人都背著雙肩包,拉著一個拉桿旅行箱,小男孩也不例外。雖然都是超小型的,可絕不是擺設(shè),看得出那是有重量的。過安檢時,都是孩子獨立進行,看他拎起那個小箱子有些吃力,我都想上去幫忙,可看到家長都在旁邊,很自然的樣子,也就忍住了。
說來也巧,飛機上我們正好在同一排,只見那個小男孩,自己整理座位,系好安全帶,彬彬有禮地與送飲料的空乘小姐交流。飛機降落后,靠外坐的爸爸站起身,從行李架上拿出雙背包,小男孩伸手要過自己的那一個,嫻熟地背在身上。而更讓我贊嘆的是,在停機坪乘坐轉(zhuǎn)運大巴時,他竟轉(zhuǎn)過身,伸手拉了他媽媽一把,而那位母親也微笑著牽著兒子的手上車,望著孩子的眼睛,真誠地說了聲謝謝。
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理念。勞其筋骨、知行合一,都強調(diào)了勞動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其實讓孩子多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不只是體力和身體上得到鍛煉,更重要的是品格也得到了鍛煉。生活中經(jīng)常參加勞動的孩子都比較熱情開朗,而且獨立,有責任感。這些都是將來行走社會存身立命的必要素質(zhì)。如果成長過程中被剝奪了勞動的機會,必然使得孩子缺乏了生活能力,養(yǎng)成了依賴心理。當獨自面對難題時,就會張皇失措,難免留下遺憾。如何使得孩子避免這種狀況,就需要父母明智地對待孩子的成長,多給予孩子勞動鍛煉的機會。孩子努努力就能做到的事,家長盡量“袖手旁觀”,不要怕孩子吃苦做錯,即便錯了,也是增長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