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耀東 佴玉 趙裕君 梁志剛(通訊作者)
(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煙臺毓璜頂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 山東 青島 264000)
患者,女性,52歲,因“突發(fā)頭痛19小時,意識不清4小時”于2018年3月29日就診于我院。患者19小時前安靜狀態(tài)下無明顯誘因突發(fā)頭痛,程度劇烈,呈持續(xù)性,4小時前突發(fā)意識喪失,無肢體抽搐,顱腦CT示腦溝裂變淺,后顱窩腦實質密度欠均,為進一步治療收住神經(jīng)內科病房。既往史:1月前有反應遲鈍、精神淡漠表現(xiàn)。查體:T37.3℃ P94次/分R20次/分BP142/76mmHg。昏迷,頸軟。雙側瞳孔直徑5mm,對光反射消失,四肢肌張力增高,四肢疼痛刺激可于床面屈曲。雙側Babinski征(+)。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生化、DIC、血氣、CRP、PCT、腫瘤檢驗、心電圖等無異常。腰椎穿刺:顱內壓215mmH2O;腦脊液常規(guī)、生化正常。顱腦MRI:雙側枕葉對稱性異常信號,考慮PrES?;額葉異常信號,占位?。MRA、MRV:無異常。顱腦增強磁共振:雙側枕葉及額葉異常信號,增強掃描未見明顯強化。胸部平掃:考慮雙肺墜積性肺炎。MRS:部分額葉病變區(qū)域NAA峰降低,Cho峰增高,Lac峰可疑顯示。雙側頸動脈及椎動脈彩超、心臟彩超、腹部彩超均正常。入院后監(jiān)測患者血壓正常,治療上給予甘露醇降低顱內壓,改善循環(huán),控制肺部感染等,請神外會診額葉病灶,考慮為低級別膠質瘤,患者家屬無手術意愿。患者意識逐漸恢復,頭痛緩解,但反應遲鈍,04~09號復查腰穿正常,04~15號復查顱腦MRI:雙側枕葉病變明顯縮??;額葉病變較前相仿。臨床治愈出院。診斷:1.可逆性后部腦病綜合征 2.額葉占位 膠質瘤?。
PrES病因復雜,常見的有高血壓(多為惡性高血壓)、妊娠子癇、腎功能不全等[2]。發(fā)病機制不明,主要有兩種學說:(1)高灌注學說(2)血管內皮損傷學說。 PrES急性起病,12~48 h 達高峰,多以頭痛發(fā)作為早期癥狀,隨著病情加重,意識障礙可逐漸加重。MRI特征性表現(xiàn)為病灶好發(fā)于枕葉及頂葉后部,且多為基本對稱分布,累及皮質或皮質下白質,呈血管源性水腫改變,增強后病灶無強化。PrES另一特點是可逆性,經(jīng)積極有效治療,1~2周后影像復查發(fā)現(xiàn)病灶縮小或消失[1]。PrES應早診斷、早治療,血壓升高時降低血壓,顱內高壓時積極脫水降顱壓,同時積極控制或治療原發(fā)病。臨床癥狀一般3~8 d緩解,神經(jīng)影像改變通常在幾周內消失[1]。
本例患者符合PrES臨床表現(xiàn)。顱腦MRI發(fā)現(xiàn)雙側枕葉對稱性病灶呈細胞毒性水腫信號改變。該病灶位于PrES好發(fā)部位,雖然并非典型PrES的血管源性水腫信號改變,但已有報道指出,15%~30%的PrES患者,特別是病情較重者,其病灶會出現(xiàn)細胞毒性水腫[3]。另外,結合MRA、MRV、腰椎穿刺等檢查,進一步排除了基底動脈尖綜合征、腦靜脈血栓以及腦炎,考慮診斷PrES。經(jīng)脫水降顱壓、改善循環(huán)等治療后,癥狀緩解,枕葉病灶明顯縮小,符合PrES可逆性的特點。該患者額葉存在膠質瘤病灶,考慮病前出現(xiàn)的反應遲鈍及精神淡漠等與此病灶有關。惡性腫瘤是PrES的常見病因。研究發(fā)現(xiàn)多種腫瘤均可導致PrES,其中肺癌、卵巢癌、腎癌、胃癌等實體瘤占71%,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腫瘤占26%,膠質瘤等原發(fā)性顱內腫瘤占3%,因此,有學者提出PrES為惡性腫瘤的一種神經(jīng)表現(xiàn)[4]。腫瘤導致PrES的機制可能為多種細胞因子、細胞毒素、化療藥物等直接損傷血管內皮,從而引起血管源性水腫。我們考慮該患者PrES的發(fā)病與膠質瘤密切相關。我們對該病例整理報道,以供更多的臨床工作者參考,提高對PrES,以及PrES與腫瘤之間相關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