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鏗強 許德新 代祖建 黃法楊
近年來,隨著電視胸腔鏡手術(VATS)的成熟開展,胸腔鏡手術已廣泛應用于肺部良性病變,包括空洞型肺結核的外科治療。對于空洞型肺結核,治療的原則仍是徹底切除結核病灶,盡可能多地保留正常肺功能。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5~2016年本院55例行胸腔鏡手術治療的空洞型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男33例,女22例;平均年齡(33.4±12.5)歲;病程6~24個月;空洞部位:位于左上肺尖段9例,左上肺后段13例,左下肺背段8例,右上肺尖段5例,右上肺后段8例,右下肺背段12例;痰菌陽性16例,痰菌陰性39例;術前均規(guī)則抗結核≥6個月,治療后空洞均未閉合,同時肺部其他部位結核病灶穩(wěn)定或基本吸收。
1.2 手術方法 均采用雙腔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靜脈復合麻醉,全胸腔鏡下操作。以腋中線第7肋間作觀察孔,腋前線第4肋間、腋后線第9肋間作操作孔。肺部結核性病變,多數(shù)患者胸腔內(nèi)存在不同程度的粘連,均先充分分離胸腔粘連,再根據(jù)結核空洞的部位、空洞與葉段支氣管及肺血管的關系,采用楔形切除術、肺段切除術或肺葉切除術。手術方式:病灶位于肺周邊的行楔形切除術,靠近段支氣管、段血管的行肺段或者肺亞段切除術,靠近葉支氣管的行肺葉切除術。切除時,切緣距空洞病灶至少2 cm。術中常規(guī)送檢術中冰凍,以排除癌性空洞。術后取空洞內(nèi)容物送檢涂片找抗酸桿菌、結核菌培養(yǎng)加藥敏、結核脫氧核糖核酸(DNA)測定、非結核分枝桿菌菌種鑒定、結核菌耐藥位點檢測。為術后抗結核藥物治療制定方案。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統(tǒng)計55例行胸腔鏡手術治療的空洞型肺結核患者的適應證、臨床效果、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及隨訪期間的復發(fā)情況。
本組55例患者均手術順利,其中楔形切除30例,肺段切除9例,肺葉切除16例。術后患者的病理報告均符合空洞型肺結核的診斷,其中6例患者肺空洞內(nèi)有曲菌球寄生。術后1例患者出現(xiàn)血胸,給予再次開胸止血,術中探查出血部位為支氣管殘端周圍的支氣管動脈滲血;2例患者出現(xiàn)支氣管胸膜瘺,其中1例患者行瘺修補術,另外1例患者行胸廓成形術;其余患者均恢復順利,術后轉內(nèi)科抗結核治療6~18個月。術后隨訪55例患者,隨訪時間6個月~5年,均無結核復發(fā)。
肺結核與胸外科的發(fā)展密不可分,早期的肺結核治療史其實就是胸外科發(fā)展史[1-3],20世紀中葉抗結核藥的問世使大量的肺結核患者經(jīng)保守治療獲得痊愈,外科在肺結核治療中的地位一度降低,但近年來隨著耐多藥結核的出現(xiàn),外科的重要性再次顯現(xiàn)。隨著電視胸腔鏡手術技術的發(fā)展,其在胸部疾病診斷和治療領域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近年來已成為肺部疾病治療中的主流術式。由于抗結核治療療程長,加上藥物副作用大,患者常常無法耐受,中途自行停藥,導致耐藥的出現(xiàn)。對于抗結核治療效果差的患者,以及合并嚴重并發(fā)癥時,手術切除局部病灶是經(jīng)過長期臨床驗證行之有效的方法[4]。
肺結核空洞的形成及危險性:肺部病灶處結核菌大量繁殖,局部肺組織受損形成干酪樣壞死液化后,由支氣管排出,空氣進入腔內(nèi)形成空洞。排出的壞死物可以傳染鄰近肺組織,導致雙肺結核播散,亦可以成為新的傳染源傳染社會,同時又合并霉菌寄生,以及出現(xiàn)大咯血甚至危及生命等意外發(fā)生??斩幢旧聿⒉皇鞘中g的適應證,以下幾種情況應考慮手術:①經(jīng)正規(guī)方案抗結核療程結束后,空洞病灶局限且其余肺部病灶完全吸收者。②厚壁空洞,壁厚>0.3 cm;張力性空洞;巨大空洞直徑>3 cm;空洞周圍纖維化與胸膜粘連固定,不能閉合。③反復咯血。④反復感染。⑤不排除癌性空洞。⑥空洞位于肺門部,有侵蝕大血管、大支氣管可能,或位于肺周邊部,有破潰而造成膿胸或支氣管胸膜瘺可能[4,5]。
空洞型肺結核的胸腔鏡手術治療亦應遵循以下治療原則:徹底切除結核病灶,盡可能保留肺功能。確保肺斷面無活動病灶的前提下,以小范圍切除病灶或肺葉為宜,盡量保留肺功能,有效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術前準備開胸手術,肺結核患者術前若合并糖尿病、營養(yǎng)不良,應控制血糖、加強營養(yǎng)后再行手術,合并貧血者應糾正貧血后再行手術。術中均雙腔插管,左右分隔,麻醉術中注意吸痰,避免結核對側肺葉傳播。結核性病變常有胸腔粘連,部分較致密,尤其在空洞處常呈胼胝樣粘連,采用電凝鉤分離時盡量經(jīng)胸膜外游離,不破入病灶,以免胸腔污染。術中不鉗夾、擠壓病灶,以減少胸腔污染。對結核空洞的病灶緊貼胸膜頂?shù)奈恢茫袝r候為防止損傷血管,不得不劈開空洞,留下部分空洞壁在胸膜頂,用碘伏消毒。術后反復沖洗胸腔。由于慢性炎癥長期刺激,肺門、縱隔側支血管增粗增多,在術中解剖血管、支氣管時,本組經(jīng)驗是先離斷增粗、迂曲的支氣管動脈,以減少后續(xù)操作時的滲血。若出現(xiàn)誤傷肺動脈,破口小、出血量少的情況,常通過海錦鉗壓迫可自行止血;若出血量大,腔鏡下處理風險大、難度大,應控制出血后中轉開胸止血。血管周圍的鈣化淋巴結包繞緊密、無法從血管面游離時,可劈開淋巴結,留一點包膜組織,再用切割縫合器切斷血管。部分患者血管與支氣管無法完全分離出來,實在沒有辦法亦可以用切割縫合器一起縫合切斷,肺斷面要做到無新舊病灶殘留,有效消毒創(chuàng)面,必要時可游離縱隔胸膜,包埋支氣管殘端。胸引流管可選用多孔管,必要時負壓吸引,以有效引流。肺結核是特殊感染性病變,對于殘肺漏氣的處理應更為嚴格,術中要求麻醉師膨脹術側余肺,維持20~30 cm H2O(1 cm H2O=0.098 kPa)的氣道壓力以檢測有無漏氣,根據(jù)漏氣輕重,選擇生物膠噴涂、4-0 prolene 線縫補,或切割縫合器處理[5]。
結核空洞若并發(fā)大咯血,介入栓塞無效時,病灶局限、全身情況不錯的患者可行急診手術。術前判斷出血部位至關重要,是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6],通過病史、體檢、胸部CT、纖支鏡等檢查,盡早判斷出血位置。手術應在糾正休克、補充血容量,大咯血暫停后,病情相對穩(wěn)定期間進行。但若威脅生命,保守無效時,應抓緊手術。手術以肺葉切除為宜[6]。
結核性空洞應與肺膿腫空洞、癌性空洞、支氣管含氣囊腫相鑒別[7,8],難以排除癌性空洞時,應盡早手術,以免延誤病情。有關肺結核合并肺癌的報道近年來有所增多,術前診斷應提高警惕性。
手術時機:在決定手術后,按照藥敏試驗測定結果選擇治療方案,用藥4~6個月后手術較合適[6]。過早病變不穩(wěn)定,過晚增加耐藥性,術后抗結核治療9~12個月,嚴重者可延長到18~36個月。
本組1例患者術后8 h出現(xiàn)活動性血胸,再次進胸止血,探查出血部位為支氣管殘端周圍的支氣管動脈滲血,予超聲刀止血,同時支氣管動脈根部予鈦夾夾閉。2例患者出現(xiàn)支氣管胸膜瘺,其中1例患者于術后3 d出現(xiàn)Ⅲ度漏氣、皮下氣腫明顯,纖支鏡檢查發(fā)現(xiàn)支氣管殘端小瘺口,早期行瘺修補術后治愈;另外1例患者術后Ⅰ~Ⅱ度漏氣近1個月,后出現(xiàn)膿胸,予充分引流3個月后行胸廓成型術。
總之,外科手術切除病肺,聯(lián)合內(nèi)科治療,可以消滅傳染源,縮短療程,減少肺結核并發(fā)癥,已成為肺結核綜合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胸腔鏡治療空洞型肺結核安全有效,手術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在其適用范圍內(nèi),該方法是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