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瑩
聽寫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手段,尤其中高年級學生,隨著課程深入,識字量增加,教師必須創(chuàng)新方法,增強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以此更好地為語文學習打下基礎。
聽寫的含義在于聽中寫,就是基于語音有效喚醒學生對相關字詞的原始記憶。與此同時,還需要將具體的語義成功地轉化為形義,并基于思維的支配完成輸出。基于聽寫這種方式,能夠使教師高效且準確地把握學生對于詞句的掌握程度,也是一種最直接的手段。但是落實于實踐操作層面,教師大都采用傳統(tǒng)模式的聽寫方式,很多學生談之色變,那么怎樣才能夠使這種傳統(tǒng)的檢測手段發(fā)揮與眾不同的光鮮色彩呢?
一、借助體態(tài)語開展聽寫
人們在表情達意的過程中都會使用語言,但是,當語言不能完全表達情感時,就會輔以相應的體態(tài)用語。體態(tài)用語可以有效彌補語言表達方面的不足,還能夠在特定的情境中呈現(xiàn)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特殊效果。因此可以在聽寫的過程中,合理使用恰當的體態(tài)用語,學生根據教師所呈現(xiàn)出的神態(tài)以及動作等相關元素展開詞語聽寫,這樣的方式既有助于快速鏈接詞語和個體認知之間的關聯(lián),也能夠幫助學生基于豐富的詞語積累庫選擇恰當的詞語符號,更有助于學生把握詞語的基本含義,具有非常多面的效果。
例如,在聽寫“垂頭喪氣”這一詞語時,可以展現(xiàn)無精打采狀態(tài),不但腦袋低垂,而且眼神黯淡無光,還要發(fā)出一聲嘆息。學生看到這樣狀態(tài),必然能夠心領神會,也能夠正確選擇與此相對應的詞語。
可見,聽寫詞語時,如果教師輔以非語言的交流方式,反而能夠更形象、更生動地呈現(xiàn)語言內涵,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詞語之形,更能準確把握詞語之義,定然可以實現(xiàn)突出的聽寫效果,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有效地促進他們語感能力的形成。
二、借助三維語境開展聽寫
漢語是一個結合體,凝結了音、形、義,針對詞語的理解不可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如果對詞語缺少基本的理解,聽寫的過程中很容易出錯。所以,在組織學生聽寫過程中,可以根據詞語的三維語境給予相應的提示,這樣就能夠幫助學生全方位地充分感知詞語的含義,提高聽寫實效。
例如,在教學《學會查“無字詞典”》,教師可以首先基于語言對學生形成引導:“海面上,翻滾的波浪不斷涌來,撞擊到岸邊的礁石上,發(fā)出了如同山崩地裂一般的聲音??吹竭@一景象時,你會選擇哪個成語對其進行描述?”聽完這段語言之后,學生共同回答:“驚濤拍岸?!蔽依^續(xù)說:“那么大家就把這個詞語寫下來?!贝藭r學生才恍然大悟,原來之前這句話就是為了讓他們聽寫詞語。這種詞語的聽寫方式可以跟隨教學活動而展開,既有效地避免了刻意,也不同于機械地詞語聽寫方式,真正實現(xiàn)了化其于無形,更易于學生接受。面對這樣的情形,學生參與聽寫詞語的積極性會更高,而且書寫質量也會更為顯著。
上述教學案例中,具體地聽寫巧妙地利用了文本相應的語境,既能夠幫助學生回顧之前所學的相關內容,也呈現(xiàn)了詞語的基本含義,幫助學生加深對音、形、義等理解,并實現(xiàn)全方位鞏固,還有利于促進學生對這部分詞語的運用,具有卓越的實效。
三、借助文本情境開展聽寫
針對詞語的理解,新課標做出特別的要求: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更需要充分利用文本語境。實際教材過程中,很多文本都包含了較為豐富的諺語以及俗語,這也是聽寫的重點,學生針對諺語以及俗語的理解并不困難,關鍵在于能否合理的運用,能否將其置身于恰當的語境中,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回歸文本,充分利用文本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巧妙的語用空間。也就是需要教師在組織聽寫的過程中,基于文本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語境,這樣就可以使學生根據自身對諺語以及俗語的理解將其完整地默寫出來。
例如,在《徐悲鴻勵志學畫》中有兩個諺語:“功夫不負有心人”與“有眼不識泰山”。我在組織聽寫的過程中,首先聯(lián)系了文本中的相關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以下語用情境:“自此開始,徐悲鴻更加努力,只要有時間他就到博物館進行臨摹,有時候一畫就是一整天,這樣的日子過去了三年,而且他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他的油畫作品甚至轟動了整個巴黎,就正好驗證了一句諺語……”學生聽了這段話之后,大多都能夠領會教師所渴望表達的含義,能夠將其完整地寫在默寫本上,根據具體的批閱情況,我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正確書寫。
這種形式的聽寫,并不需要教師直接告知學生答案,而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語境并引導學生自主感知,這不僅是對詞語默寫的檢查,還有助于提升其對諺語的巧妙運用。
四、借助播報方式進行聽寫
漢字所包含的三個維度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如果基于純粹聽寫的方式,學生只能夠停留于字形的復原,必然會缺乏對“義”這一維度的關注,這是語言教學的缺失。所以,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詞語聽寫方式,根據文本內容描述詞語大意,之后由學生自主揣測、自主理解,再寫下這一詞語,這樣就能夠實現(xiàn)對詞語音形義的完美融合。
例如,在《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課組織聽寫的過程中,我選擇這樣的播報方式:“當前紅三軍團已基本斷糧,每一個戰(zhàn)士都命懸一線,如何表示這種危急的情況呢?”學生必然能夠心領神會,異口同聲地回答:“燃眉之急。”
這樣的聽寫形式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很自然的,并且,在聽寫的過程中,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詞語,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促進他們深入化的閱讀理解。
總之,在步入中高年級之后,針對詞語的聽寫,不能只關注字形書寫的正確與否,還要關注學生對于字義的理解以及聽寫的興趣。作為教師,應當創(chuàng)新聽寫形式,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對詞語的音形義擁有全方位的感知,保證聽寫質量。
【作者單位:揚州市四季園小學??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