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冬,李璐,李萍,毛慧芳,梁永林,2*
(1.甘肅中醫(y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2.敦煌醫(yī)學與轉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甘肅 蘭州 730000)
中醫(yī)學認為人是由形、氣、神三個要素構成[1]。人的生命是以形態(tài)組織結構為基礎,在“神”的主宰作用下,通過調節(jié)“氣”的運動變化完成各種生命活動。藏象也正是以形態(tài)組織結構為基礎的生命系統,如《中醫(yī)基礎理論》教材中所指出“藏象學說是以臟腑的形態(tài)和生理病理為研究目標的中醫(yī)學基本理論?!盵2]作為中醫(yī)理論體系核心的藏象學說,不僅僅是形態(tài)解剖上的概念,而是在此基礎上對臟腑功能的研究。本文遂將“形氣神”與肝緊密聯系,通過論述肝形、肝氣、肝神及之間的關系,深化對中醫(yī)肝的特性、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的理解,以期為臨床治療不同層次的肝病奠定理論依據、提供新的思路。
“形”指人體的有形實體,包括組織結構、臟腑形體官竅以及人體生命活性物質等。“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特殊物質,充斥于人體周身,彌散于有形機體的周圍。正如《靈樞·刺節(jié)真邪論》論述“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笔菣C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形式。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指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及其外在總體表現的統稱;狹義之神是指意識、思維及情志等精神活動。
形、氣、神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整體。早在西漢典籍《淮南子·原道訓》中有記載“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形為氣和神的房舍,沒有形則神氣無所依附,正常的生命活動也就無從談起。氣為生命活動的重要形式和內容[3],沒有氣則沒有生命的有機活動,“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素問·六微旨大論》)。神為形氣之主,生命活動沒有神的主宰和調控則“氣亂、精離”。《靈樞·天年》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薄端貑枴の宄U笳摗氛f“神去則機息”。
肝位于腹腔,橫膈之下,右脅之內。肝體藏血,有“血海”之稱,其貯藏的血液,除濡養(yǎng)肝臟本身外,還輸布至其他形體官竅,濡養(yǎng)筋、爪、目等,維持其正常的功能。肝臟也是經血生成之源。肝臟的解剖學[4]證實了“肝藏血”的現代醫(yī)學原理:肝臟是由肝實質和一系列管道結構組成。肝內有兩個不同的管道系統。一個是Glisson系統,另一個是肝靜脈系統。前者又包含門靜脈、肝動脈和肝管,三者被包裹于一結締組織鞘內。肝靜脈是肝內血液的輸出道,單獨構成一個系統,其主干及其屬支位于Glisson系統的葉間裂或段間裂內,收集肝臟的回心血液。肝臟的血液供應非常豐富,是唯一有雙重血液供應的器官。其一是門靜脈,主要接受來自胃腸和脾臟的血液;另一是腹腔動脈的分支——肝動脈。門靜脈與肝動脈進入肝臟以后,反復分支,在肝小葉周圍形成小葉間動脈,進入肝血流竇中(肝毛細血管),再經中央靜脈,注入肝靜脈,最后進入下腔靜脈而回心臟。正常人心排血量的25%進入肝臟。
肝主疏泄是肝藏象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充分體現肝氣的作用。肝主疏泄的功能是指肝氣對人體全身氣機、脾升胃降、精血津液及精神情志等方面具有疏通、調節(jié)、暢達及宣泄等綜合性的生理功能。調暢氣機是其中心環(huán)節(jié),在此基礎上派生了調暢情志活動、調暢脾升胃降、調暢膽汁泌泄、調暢血液循行、調暢津液輸布、調暢排精行經的生理功能。
肝神的表現形式有兩個方面[5]:其一,肝藏魂,指肝主意識、思維活動以及夢幻活動?;昴松裰?,屬神志活動的范疇,一是指伴隨心神活動而做出反應的意識、思維活動,如《靈樞·本神》言:“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二是指夢幻活動,《類經·藏象類》曰:“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游行之境,皆是也?!逼涠?,肝在志為怒,怒為七情之一,是肝功能活動的表現形式,人在情緒激動時的反應狀態(tài)。
肝體陰而用陽是對肝形和肝氣關系的高度概括,體陰即肝主藏血,以血為體,血屬陰,用陽即肝主疏泄,以氣為用,氣屬陽。肝體為肝氣的生成提供物質基礎,血為氣之母,氣的生成離不開血液的化生和濡養(yǎng)。肝氣(肝陽)升發(fā)有度,有賴于肝血(陰)協調,肝血(陰)主涼潤、柔和,肝氣(陽)主溫煦、升動。肝血與肝氣協調,肝氣才能柔和而升發(fā),發(fā)揮正常的疏泄、暢達氣機的功能。肝血不足,則易致肝氣升發(fā)太過,出現肝火上炎或肝氣亢逆的病變。
形為氣之宅,氣為形之充。肝體協調肝氣生成、運行的同時,肝氣對肝血亦有化生、推動、統攝的作用。氣能生血,肝氣參與各臟腑的氣化功能,促進飲食水谷轉化為營氣、津液并化赤為血,是血液生成的動力。在肝體貯藏血液的同時肝氣以助調節(jié)血量,使血量隨著機體活動量、情緒及外界氣候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如《素問·五藏生成》說:“人臥則血歸于肝”,唐代王冰注解說:“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肝氣也可助肝體固攝血液,防止出血。
形神互生,形神相合。二者相互化生、相互為用。上文所述,肝神包括肝藏魂和肝在志為怒兩個方面。肝藏魂,魂由肝血化生和涵養(yǎng),如《靈樞·本神》載:“肝藏血,血舍魂?!备尾匮渥?,魂隨神往,魂有所舍而不妄行游離,維持正常神志及睡眠。如果肝血不足,血不養(yǎng)魂,而見失眠多夢,夢魘夢囈,夢游或幻覺等癥。肝火亢盛,魂不守舍,則出現狂亂、煩躁、夜寐不安等癥[6]。肝在志為怒,怒以肝之氣血為生理基礎,故肝之氣血失調??梢鹋那橹靖淖儭!端貑枴ふ{經論》說:“血有余則怒?!?/p>
同樣,肝體也不能脫離肝神的主宰作用而獨立存在。《靈樞·天年》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备紊竦漠惓?墒垢窝鎭y,“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問·形氣通天論》)。
神由氣生,《靈樞·本神》認為“神”由父母陰陽二氣相合而化生,即“兩精相搏謂之神”。精、氣、血、津和液等物質是神產生的物質基礎,而肝氣的疏泄功能對精血津液的生成和布散起主導作用。此外,《靈樞·本神》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由此可見,臟腑之氣虛可導致“神”病變。當肝氣偏亢時,??杀憩F出激動,情緒失控,甚則發(fā)怒。肝氣虛、肝血不足,則易于產生郁怒之變。
氣由神使[6],神具有主導、支配氣的運行的功能,如《度人經注》說道:“神為身之主,氣為神之臣”,肝神的正常主宰肝氣疏泄功能的正常。一般來說,當怒則怒,怒而有節(jié),有利于肝氣的疏導和調暢。若怒而無制,大怒或郁怒不解則易于傷肝,造成肝氣疏泄失調,前者可致肝氣升發(fā)太過、疏泄過亢;后者可致肝失疏泄、肝氣郁結。
形、氣、神不是孤立的,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通過論述,藏象肝的形、氣、神相互為用、相互協調,構成肝的有形實體,并賦予肝的功能特性。形、氣、神“一失位則三者傷矣,是故圣人使人各處其位,守其職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處之則廢。氣不當其所充而用之則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淮南子·原道訓》)這三個要素各司其職,相互關聯,缺一不可。肝體貯藏血液,為肝氣疏泄、肝神魂怒的場所和物質基礎;肝氣疏泄調暢氣機為肝體剛柔并濟、肝神魂怒的前提;肝神魂怒則為肝形、肝氣的主宰,控制功能活動的中樞。《道樞·胎息篇》指出 “神者生形者也,形者成神者也,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神無形則不住,形無氣則不變,氣無形則不立,故云神形者,受氣之本也,氣者養(yǎng)形之根也?!备涡巍⒏螝?、肝神一方的異常,都會引起其他兩方的變化,從而導致不同層次肝的病理變化,臨床上要辨識清楚,以有效地開展臨床治療,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