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陳焯之與福建省立師范學校藏葄古堂《二十四史》

2019-01-07 06:24胡彩云
中國民族博覽 2019年12期

【摘要】道光至光緒間,廣東刻書業(yè)進入鼎盛時期,其中葄古堂《二十四史》是廣東私刻本的典范。而陳焯之更是對葄古堂《二十四史》的刻印成功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還介紹了三明學院圖書館藏的福建省立師范學校藏書葄古堂《二十四史》的存卷及版本情況。

【關鍵詞】陳焯之;葄古堂;《二十四史》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本文為福建省教育廳B類社科項目“寧化客家胡氏與汀州胡氏之源流辨析”(項目編號:JBS14162);2013年三明學院科學研究發(fā)展基金項目“寧化客家胡氏與汀州胡氏之源流辨析”(項目編號:A201324/Q)項目成果之一。

“二十四史刻成于清乾隆間,有武英殿刻本,同治時,有金陵、淮南、江蘇、浙江、湖北五省官書局配備汲古閣合刻本,皆以帝王及衆(zhòng)力而始成之,而嶺南葄古堂陳氏有仿殿本,則以一家之力刻成,誠屬盛舉,亦粵東刻書之巨帙也”。[1]這里所說的葄古堂陳氏即陳焯之。作為清代廣東仿刻本的典型代表之一,葄古堂《二十四史》能最終刻成,離不開陳焯之的鼎力促成。本文就從陳焯之與葄古堂《二十四史》的關系角度入手,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陳焯之生平

陳焯之,又名陳焯,字偉南,廣東新會外海鄉(xiāng)人(即今江門市郊區(qū))。監(jiān)生,官至工部虞衡司。據(jù)《廣東省新會縣外海鄉(xiāng)陳氏族譜稿(不分卷)》記載,陳氏先祖從元代由福建遷至廣東,先祖世代富有,至焯之輩,家財百萬。焯之排行第七,因其項疾直硬偏側(cè),鄉(xiāng)人稱之為“硬項七”。

陳焯之,性豪俠、講道義。年弱冠赴京,結(jié)交知名人士,常創(chuàng)義舉。據(jù)江門市江海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的《江門市江海地區(qū)志》載,清道光年間,與弟陳熙森合捐資白銀20萬兩(一說為10萬兩),奉旨賜舉人,任候補工部虞衡司閬中,候選守巡道,領按察使司銜。道光三十年(1850)夏六月,斥資在羅浮山重建華首臺寺。咸豐二年(1852),斥資于北京粉坊琉璃街興建新會邑館,供廣東學子在京應試棲身。咸豐四年(1854)新會紅兵起事,圍外海,焯之舉家出走,寓邑城婚姻家。事后被鄉(xiāng)紳趙沅英罵其:“夫以巨萬之富,素有豪舉之名,而不肯早捐貲選義勇,給軍餉……”居省垣時,曾與潘仕成、伍崇曜等富豪同序。其豪俠之舉同樣反映在其刻印圖籍之舉上。

焯之性嗜圖籍,道光初年,廣東版刻甚少,民間想要購買《二十四史》卻無從購買,要不就是價格昂貴。于是焯之發(fā)大愿,下決心突破官刻、合刻,獨力刊印《二十四史》,遂于同治八年(1869),他延聘當時有名學者順德李文田、番禹史澄策劃和總校。全書據(jù)乾隆年間的武英殿版本為底本,刻印了新會陳氏葄古堂刊本。

二、葄古堂《二十四史》

葄古堂《二十四史》據(jù)乾隆年間武英殿版本為底本,全書共850冊,3243卷,4000多萬字。該書刻印以原書上板,字體方整,行款疏朗。咸豐元年(1851)開雕,六年(1856)竣工,后復加考訂,于同治年間印行。

(一)葄古堂《二十四史》的刻印

葄古堂《二十四史》能在短短六年時間里刊行于世,是由以下幾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一是清代廣東版刻甚少,民間想要購買《二十四史》卻無從購買。出身富裕家庭、性嗜圖籍的陳焯之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抓住了民間對此書的需求,才發(fā)大愿、下決心去做這件事;二是陳焯之雄厚的財力支撐促成葄古堂《二十四史》最終刻印成功。《二十四史》是中華民族史籍的精華,記載黃帝至明朝末年約五千年的歷史,包括《史記》《漢書》《后漢書》等在內(nèi)的共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可謂卷帙浩繁。在此之前,《二十四史》的刻印主要由官方刻印,如武英殿本,或者由金陵、淮南、江蘇、浙江、湖北的官書局配備汲古閣,這些都是靠帝王及衆(zhòng)力而成的,尚無由一人之力刻成的。葄古堂《二十四史》刊行問世,花費陳焯之二十余萬元,每套書成本三百多元。三是葄古堂《二十四史》得益于包括李文田、史澄、曾勉士等通儒的支持。陳焯之為了使私刻的《二十四史》質(zhì)量有保障,特延聘探花李文田總纂審核。《清史稿·列傳》載,“李文田,字芍農(nóng),廣東順德人。咸豐九年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入直南書房,充日講起居注官。同治五年,大考,晉中允九年。督江西學政。累遷侍讀學士……文田學識淹通,述作有體,尤諳究西北輿地。屢典試事,類能識拔績學,士皆稱之?!盵2]才學過人的李文田受到慈禧太后的賞識,特命入直南書房。而李文田的學術業(yè)績遠大于其政治業(yè)績。他的研究涉及多方面,成就最高的當屬“西北史地之學”,已刊刻的著作有《元圣武親征錄校注》《元秘史注》《朔方備乘札記》《和林金石錄》等,未刊刻的有《塞北路程考》《元代地名考》等。其中《元朝秘史注》是李文田影響最大的作品,成為研究蒙元史的必備書。陳焯之聘請李文田對《二十四史》作總纂審核,正是看中了他的學術業(yè)績。

“史澄,原名淳,以避毅廟諱更名,字穆堂。原籍江蘇溧陽,徙浙江會稽。曾祖積厚,游幕至粵。父善長。澄幼慧劬學,受業(yè)于侯康之門。以僑寓久,占籍番禹,禮縣先生?!盵3]

咸豐初,陳焯之曾請南海曾勉士(釗)任??笔拢愄m甫有與南海桂皓庭(文燦)手札云:“曾勉翁寓柳波,為新會陳氏校刻廿三史,并撰??庇洝闶繗{于咸豐四年甲寅,而葄古本刻成于同治間,殆未竟其事而勉士先歿矣?!薄肚灏揞愨n·鑒賞》曰:“曾勉士嗜蓄書。得數(shù)萬卷……汝其勉治汝心。勉士謹志之。勉士,名釗,南海人。道光乙酉拔貢生?!?/p>

(二)葄古堂《二十四史》在清代廣東刻書中的地位

道光以前,廣東的刻書事業(yè)在一些省份中處于較落后的地位。道光至光緒四朝近百年是廣東刻書的鼎盛時期,使廣東刻書的排名躍居較前的位置,近百年時間共刻有叢書76部,收書2360種,20716卷,分別占清代廣東所刻叢書總數(shù)的84%(部)、94%(種)、98%(卷)。[4]這其中包括了官刻、私刻本。私刻本在這段時間內(nèi)亦始盛,成就斐然,嶺南葄古堂《二十四史》便是私刻本的典范。

道光年間,因“粵省號富饒而書板絕少,坊間所售,惟科場應用之書,此外無從購”,南海人伍崇曜在廣東設立粵雅堂,開啟了廣東私刻書歷史。粵雅堂刻有包括《粵雅堂叢書》《嶺南遺書》《粵十三家集》《輿地紀勝》等在內(nèi)共計260種2266卷之多。當時廣東刻書有官刻、私刻、坊刻,其中官刻多為收書多、卷數(shù)繁的大型叢書,私刻多是收書少、卷數(shù)不多的中小型叢書,所以,陳焯之以一人之力刻印《二十四史》這么大型叢書,卷數(shù)之多,耗費之繁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雖葄古堂《二十四史》僅靠一家之力刻印,但是其質(zhì)量卻很有保證。羅志歡在《明清廣東刻書質(zhì)量考述》中說:“陳焯之聘請李文田、史澄等校勘,刻成二十四史,刻工精美,形式大觀,紙質(zhì)優(yōu)良,誠屬難得。莫友芝《亭知見傳本書目》謂此書無校對,‘聞其《史》《漢》等二三部經(jīng)校者意改字甚多,故遲遲未印行。今頗行矣,人亦不重之。首先莫氏是風聞其事,并未親見其書;其次‘蓋由嫉忌使然。因為莫氏曾入曾國藩幕,參與江南官書局??敝?,當時江寧、江蘇、淮南、浙江、湖北五局合刻本,版非一律。而陳氏所刻版歸一式,整齊劃一,遠勝五局合刻本,洵為私家刻書之典范?!盵5]所以說,不論是從卷冊數(shù)還是從其質(zhì)量上看,葄古堂《二十四史》都不愧是清代廣東刻書中私刻本的典范。

陳潔《葄古堂二十四史》中亦對葄本《二十四史》進行了高度肯定。其文曰:“而嶺南葄古堂陳氏有仿殿本,則以一家之力刻成,誠屬勝舉,亦粵東刻書之巨帙也。”“且葄古本係以原書上板,字體方整。行款疏朗,視五局本行密字扁者,難以比較矣?!?[6]

三、館藏的葄古堂《二十四史》

(一)存卷情況

葄古堂《二十四史》雖為廣東私刻,但因其質(zhì)量較高,在當時的書院中亦有收藏,如三明學院圖書館藏有葄古堂《二十四史》,此套叢書為三明學院辦學源流中福建省立師范學校圖書館藏書,書中鈐“福建省立師范學校 福州烏石山”。參照國家圖書館古籍MARC數(shù)據(jù),將其名字確定為《粵刻本二十四史》,為南朝梁沈約撰,牌記題“嶺南葄古堂藏板 同治八年孟秋”。此書框高21.3厘米,寬15.4厘米。版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全書共850冊,3243卷,三明學院圖書館藏的《粵刻本二十四史》存卷不全,存三百三十九冊,十四種一千一百一十八卷。具體為:宋書一至三、五至九十九、晉書十三至一百三十、舊唐書一至二百、唐書一至二百二十五釋音一至二十五、舊五代史一至三十六、四十三至六十四、七十三至一百五十、北齊書一至五十、隋書一至八十五、周書一至五十、南齊書一至五十九、北史二至一百、梁書一至五十六、武英殿本二十三史考證一至二十三、三十七至六十七、陳書一至三十六、南史附考證一至八十)。

(二)版本考訂

較之上海同文書局、五洲同文書局本、涵芬樓本、開明書店《二十五史》本、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本,葄古堂本《二十四史》為傳世最早一部翻刻本。葄本將武英殿本的版心乾隆某年校刊字樣刪除,缺考證、乾隆序、職名表以及各史原序等。據(jù)《試論武英殿<二十四史>版本源流及其歷史作用》研究來看,“葄本有兩種:一是初印本,無考證,卷首有毛鴻賓三人序跋及陳焯之《摹刻<二十四史>紀略》一文;一是重印本,有考證,卷首無序跋及《紀略》?!盵7]也就是說,初印本與重印本判別的關鍵是有無考證、有無序跋及《摹刻<二十四史>紀略》。根據(jù)這個判別標準,再結(jié)合館藏的葄本的實際情況便可判定。

三明學院館藏的葄本卷首缺失,那么對是否有無序跋及《摹刻<二十四史>紀略》便無從考,從有無序跋及《摹刻<二十四史>紀略》判定館藏作本的版本便行不通,只能從是否有無考證入手去判定了。根據(jù)館藏葄本《二十四史》的存缺卷情況來看,雖二十四史只存十四史,但僅有的存卷中有武英殿本二十三史考證一至二十三,南史附考證一至八十。館藏葄本《二十四史》有考證,以此便可判定其為葄古堂《二十四史》重印本。

福建省立師范學校收藏此套粵刻本《二十四史》是對史學教育重視的體現(xiàn),秉承了致用書院的注重經(jīng)史教育的理念,并隨著學校的內(nèi)遷永安文廟,遷永安大湖,再遷永安文廟,經(jīng)過輾轉(zhuǎn)辦學最終保存于三明學院圖書館,延續(xù)了致用文化文脈。

參考文獻:

[1]藝林叢錄(第7編)[M].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61:119.

[2]趙爾巽.清史稿·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7:441.

[3]辛朝毅編輯.民國辛未年(1931年)番禹縣續(xù)志,第383頁.

[4]李緒柏.清代廣東所刻叢書初探[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86.

[5]羅志歡.明清廣東刻書質(zhì)量考述[J].文獻,2006(2):167.

[6]藝林叢錄(第7編)[M].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61:119.

[7]陸楓.試論武英殿刻<二十四史版本源流及其歷史作用.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總213期,中華書局,1989.

作者簡介:胡彩云(1984-),女,漢族,福建沙縣人,碩士,三明學院圖書館館員,從事地方文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