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平,韓 雪△,葛國嵐,王 付
(1.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鄭州 450053;2.河南省兒童醫(yī)院,鄭州 450053;3.鄭州兒童醫(yī)院,鄭州 450053;4.河南中醫(yī)藥大學,鄭州 450046)
王付(1958-)是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中醫(yī)藥民族促進會經方分會會長,中國中醫(yī)藥信息學會經方分會會長。臨證擅用經方,兼取各家所長,診療疑難雜癥,多效如桴鼓。他精研古今,臨證善用經方,兼取各家所長。診療小兒遺尿,提出了“表里為綱,虛實為目”的辨治思路,強調外感、內傷皆可致病。認為外感遺尿乃因風寒外襲,阻遏肺衛(wèi),肺失通調,或太陽經氣不利,膀胱氣化不行,或過用寒涼藥物損傷陽氣,膀胱失于固攝而致;內傷遺尿或臟氣虛弱,脾腎心肝功能失調,或氣郁、痰瘀、濕熱等實邪內蘊,或正虛實邪夾雜為病,現試分而述之。
王付指出肺通過肌腠、口鼻與外界相連,太陽經為陽經之表,肺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足太陽膀胱經“絡腎,屬膀胱”,故小兒外感遺尿與肺與膀胱關系密切。風寒郁表,肺通調失職,水失其制而直趨下行,或太陽經脈不利,膀胱開合失司皆可致遺尿。小兒外感風熱,過服苦寒之品損傷稚陽正氣,致脾腎虛寒,膀胱失于固攝亦可遺尿。強調根據邪正盛衰和病情進展靈活選方用藥。風寒初起,邪盛而正氣不虛者,可以麻黃湯解表散寒,增用白術、附子等溫補腎陽、化氣行水;外邪較輕,太陽經氣不利、水飲內停、膀胱失約者,可以五苓散解表散邪、溫化水氣,增用補骨脂、益智仁等溫補下元、縮尿止遺。病程日久,外邪未盡,肺腎陽氣不足或寒涼藥物傷及陽氣者,可以桂枝加附子湯解肌發(fā)表,溫補陽氣,增用益智仁、桑螵蛸等固澀縮尿。
案1:田某,男,6歲5個月,2015年11月13日初診:受涼后夜間遺尿半月,每晚尿床1~2次。刻診鼻塞,畏寒,納差,腹脹,肢冷,便稀,舌質淡,苔白脈浮滑。證屬外邪未解、太陽經氣不利證,給予五苓散加味:桂枝6 g,白術6 g,茯苓9 g,豬苓9 g,澤瀉9 g,附片3 g,生姜3 g,5劑水煎服,每日1劑。2015年11月18日二診:服藥后遺尿2次,諸癥明顯減輕,舌質淡紅,苔白脈浮。初診方減生姜增益智仁6 g,5劑水煎服,每日1劑。2015年11月23日三診:服藥后未再遺尿,諸癥基本消失,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二診方繼服5劑而愈。
按:四診合參,證屬外感風寒、太陽經氣不利。風寒未祛故鼻塞、畏寒,脾虛濕蘊故腹脹、納差、便稀,太陽經氣不利、氣化不行故肢冷。方中五苓散解太陽表邪,通郁滯之氣,化內蘊之濕,佐附片溫陽化氣,生姜解表散邪,溫中祛濕故效佳。二診諸癥明顯,脾虛水停好轉,故減生姜增益智仁補腎縮尿止遺。三診未再遺尿,故效不更方。
案2:亓某,男,5歲1個月,2014年6月21日初診:服用寒涼藥后間斷尿床3周,每周尿床2~4次??淘\精神稍差,納差肢涼,大便稍稀,舌質淡紅,苔白稍膩,脈滑稍弱,證屬外邪未凈、脾腎虛寒,給予桂枝加附子湯加味:制附片4 g,桂枝6 g,白芍6 g,生姜4 g,白術4 g,益智仁8 g,炙甘草4 g,大棗1枚,5劑水煎服,每日1劑。2014年6月25日二診:服藥期間遺尿1次,初診方繼服4劑而愈。
按:辛涼苦寒之品損傷陽氣,脾腎虛寒故納差肢涼、大便質稀、膀胱失約則夜尿自遺。方中桂枝加附子湯解表散邪、助陽化氣,增白術化氣祛水,益智仁溫腎縮尿止遺,因方證契合故效如桴鼓。
王付指出內傷遺尿虛證居多,虛實夾雜者次之,實證較少。虛證遺尿因脾腎陽虛,或心脾兩虛,或心腎不交,導致下焦虛寒、氣失固攝、夜間小便自遺;若腎陰不足,脬熱遺于膀胱,膀胱開合失司亦會遺尿。實證遺尿多因肝氣郁結,或郁而化熱,或痰濕內蘊,或濕熱(痰熱)互結,三焦氣化不利,水液下蓄膀胱,至夜而遺。虛實夾雜者乃脾腎陽虛,或下焦虛寒,或心脾兩虛,或心腎不交,或肝腎陰虛,兼有肝失疏泄,或氣郁化熱,或痰濕內蘊、濕熱(痰熱)蘊結,或下焦水氣內停而遺尿。
王付指出虛證遺尿主責腎脾,次責心肝(膽)。腎陽虛氣化溫煦失職,腎陰虛虛熱襲擾膀胱,脾虛升提無力,或心脾氣血兩虛,下焦失于滋養(yǎng)固攝,或心腎不交,或心膽氣虛,神魂失守,或肝腎虛寒,膀胱失于溫養(yǎng)皆可致遺尿。
腎陽溫煦失職,膀胱虛冷,至夜則陰寒更盛,膀胱不能制約水液而遺尿者,可以腎氣丸為基礎;腎陰不足,脬熱遺于膀胱,夜間虛熱內擾,膀胱開合失度者,可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水液運化失司而下流小腸、儲于膀胱、夜間收攝無權者,可以補中益氣湯為基礎;脾腎兩虛,脾失運化,腎失溫煦,膀胱開合失度、水液失約者,可以附子理中丸為基礎。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下焦失于滋養(yǎng)固攝者,可以歸脾湯為基礎;心腎不交、心火不能下濟腎水者,可以黃連阿膠湯合《韓氏醫(yī)通》交泰丸為基礎;心膽氣虛,神魂失守,氣亂于下、小便失固者,可以安神定志丸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化裁;肝腎虛寒,膀胱失溫,夜尿清長而手足逆冷者,可以天雄散合縮泉丸化裁。
案3:單某,男,7歲,2016年10月15日初診:夜間尿床至今,每晚皆尿床1~2次,天冷時加重。刻診精神稍差,畏寒肢涼,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稍遲,證屬腎陽不足給予腎氣丸加味:制附片3 g,桂枝3 g,生地黃12 g,白芍9 g,山茱萸9 g,茯苓4 g,牡丹皮4 g,澤瀉4 g,益智仁9 g,桑螵蛸9 g,訶子3 g,6劑水煎服,每日1劑。2016年10月22日二診:服藥后尿床5次,但夜間不易喚醒,舌質淡苔白,脈沉遲,初診方增石菖蒲6 g、遠志6 g,繼服6劑。2016年10月29日三診:服藥后尿床2次,夜間易喚醒,舌質淡紅,苔白,脈沉取稍弱,二診方附片、桂枝增至4 g,增人參3 g。2016年11月5日四診:服藥后尿床1次,易患醒,三診方繼服1周,囑少食生冷。
按:四診合參,證屬腎陽不足、下焦氣化不行,故以腎氣丸助陽化氣,增益智仁補腎縮尿止遺,桑螵蛸固澀縮尿。藥后患兒不易叫醒,故二診時增石菖蒲、遠志補氣醒神。三診時患兒仍有陽虛之象,故增附片、桂枝用量,增用人參補益元氣。四診時遺尿明顯好轉,故以三診原方調治善后,且囑少食生冷以護陽。
案4:趙某,女,8歲2個月,2015年9月19日初診:間斷夜間尿床2年,每周約3~5晚,寒暑假減輕,開學后遺尿頻繁,夜間不易叫醒,平素納差,易腹脹,夜眠多夢,注意力不集中??淘\精神稍差,手足稍涼,舌質淡紅,苔白脈弱,證屬心脾兩虛,給予歸脾湯加味:黃芪12 g,太子參9 g,白術9 g,當歸9 g,茯神9 g,遠志9 g,酸棗仁9 g,木香6 g,炙甘草6 g,生姜6 g,大棗6 g,升麻3 g,益智仁9 g,6劑水煎服,每日1劑。2015年9月26日二診:服藥后尿床4次,夜間稍易喚醒,舌質淡紅,苔白,脈弱,初診方增五味子6 g、訶子3 g,繼服6劑。2015年10月2日三診:服藥后尿床2次,夜間易喚醒,舌質淡紅,苔白,脈稍弱,二診方繼服6劑。2015年10月9日四診:服藥后遺尿1次,夜間易喚醒,偶有煩躁易怒,舌質淡紅,苔白,左關脈弦,右關脈稍弱,三診方去升麻,增香附6 g、白芍6 g,繼服6劑。2015年10月16日五診:服藥后未再遺尿,夜間易患醒,舌質淡紅,苔白,以四診方繼服6劑。
按:四診合參,證屬心脾兩虛,故以歸脾丸補養(yǎng)心脾、益氣補血,升麻與芪、參、術、歸合用,有補中益氣之意,益智仁縮尿止遺。二診時遺尿較多,故增五味子酸斂止遺,訶子固澀止遺效佳,故三診繼二診原方服用。四診時患兒有肝郁之象,故去升麻,增香附疏肝理氣,白芍斂養(yǎng)肝陰。五診時患兒未再遺尿,故以四診方鞏固善后。
王付指出,實證遺尿當責肝膽與濕熱(痰熱)。濕熱(痰熱)內蘊,壅塞氣機,三焦氣化不利,水液下蓄膀胱,至夜而遺,可以黃連溫膽湯化裁。肝氣郁結,疏泄失常,氣血不得宣通,子病及母,腎氣化失司,膀胱開闔失度,可以柴胡疏肝散化裁。氣郁化熱、肝熱下遺、膀胱開合失度者,可以龍膽瀉肝湯合丹梔逍遙散化裁。
王付強調治療實證遺尿,用藥須中病即止,以防苦寒清熱之品傷及陽氣,或化濕太過傷及陰液,或疏泄太過而耗散正氣。其次,須注重佐用桑螵蛸、益智仁、補骨脂、五味子、訶子等固澀縮尿之品,以增強療效。
案5:張某,男,6歲4個月,2013年5月26日初診:間斷夜間尿床3個月,每周約2~4晚,平素手足心熱,多汗口臭??淘\:精神可,口臭,舌質稍紫暗,苔黃厚膩,脈滑數,證屬痰熱內蘊,給予黃連溫膽湯加味:黃連3 g,茯苓6 g,法半夏6 g,炒枳殼6 g,竹茹9 g,陳皮6 g,生地黃6 g,桑螵蛸6 g,炙甘草3 g,5劑水煎服,每日1劑。2013年7月1日二診:服藥后尿床1次,諸癥減輕,舌質紅,苔稍黃膩,脈滑數,初診方增白扁豆6 g,繼續(xù)服用5劑。2013年7月6日三診:服藥后未再尿床,食量稍減,無口臭,舌質稍紅,苔白脈滑,二診方繼服5劑,囑清淡飲食。
按:四診合參,證屬痰熱內蘊,故以黃連溫膽湯清熱祛濕化痰,增桑螵蛸固腎縮尿,生地黃清熱安神。二診患兒濕熱仍重,故增白扁豆醒脾化濕清熱。三診諸癥明顯好轉,故以二診原方鞏固療效,配合清淡飲食,以防濕熱內生。
案6:趙某,男,7歲3個月,2017年3月30日初診:間斷夜間尿床半年,平素不愿上學,經常夜間尿床,伴有急躁易怒。刻診:精神一般,問答不言,舌質紅,苔白,脈弦數,證屬肝郁化熱,給予龍膽瀉肝湯合丹梔逍遙散化裁:柴胡6 g,黃芩6 g,生地黃3 g,當歸6 g,白芍6 g,白術3 g,牡丹皮3 g,薄荷6 g,蒼術3 g,炙甘草3 g,6劑水煎服,每日1劑。2013年7月5日二診:服藥后尿床1次,改為中成藥丹梔逍遙丸和龍膽瀉肝丸交替使用,并囑調節(jié)情志。
按:四診合參,證屬肝郁化熱,子病及母,郁熱移于膀胱經脈而遺尿,故以龍膽瀉肝湯合丹梔逍遙散化裁。因患兒肝經濕熱不著,故棄車前子、澤瀉、通草滲利之品,增蒼術宣通中下二焦滯氣,斂精止漏(《仁齋直指方》)。因效佳,故二診改為丹梔逍遙丸、龍膽瀉肝丸,配合情志疏導以善后。
王付指出遺尿虛實夾雜證者,乃臟氣不足,或脾虛、腎虛,或心脾兩虛,或諸虛合病,兼有痰濕內蘊、濕熱(痰熱)內擾,或肝氣郁結,或氣郁化熱,其中以肝郁脾虛證、心膽氣虛兼痰濕內蘊證以及下焦虛寒兼水氣證居多。肝郁脾虛者可以四逆散合逍遙散為基礎,心膽氣虛兼痰濕內蘊者可以溫膽湯為基礎,下焦虛寒兼有水氣、水液竟流膀胱者可以真武湯合腎氣丸化裁。
案7:田某,女,8歲8個月,2017年9月9日初診:間斷夜間尿床2年,每周約2~4晚,平素易有煩躁,肢體乏力,納少腹脹,大便先干后稀??淘\精神一般,乏力納差,舌質淡紅,太白,脈左關弦滑,右關濡而稍弱,證屬肝郁脾虛,給予四逆散合柴胡疏肝散化裁:柴胡9 g,白芍9 g,炒枳實9 g,當歸9 g,茯苓9 g,白術9 g,薄荷9 g,生姜6 g,炙甘草6 g,桑螵蛸9 g,6劑水煎服,每日1劑。2017年9月16日二診:服藥后尿床2次,諸癥減輕,舌質紅,苔薄白,脈左關稍弦,右關濡,初診方增益智仁9 g、五味子6 g,繼服6劑。2017年9月23日三診:服藥后未再尿床,諸癥明顯減輕,舌質紅,苔薄白,脈左關稍弦,右關濡,初診方繼服6劑。
按:四診合參,患兒證屬肝郁脾虛,故以四逆散合逍遙散疏肝健脾,增桑螵蛸甘咸歸腎,縮尿止遺。二診患兒仍有遺尿,故增益智仁溫腎止遺,五味子酸斂止遺。三診未再遺尿,故守二診方善后。
案8:陳某,男,6歲7個月,2010年10月16日初診:間斷遺尿1個月,使用抗菌藥及清熱解毒類中藥后,每周尿床2~5次。刻診:畏寒肢冷,體困乏力,面色稍黧黑,小便次多而量少,舌質淡,舌體胖,苔白滑,脈弱,證屬下焦虛寒、水氣內停,給予真武湯合腎氣丸化裁:附片3 g,桂枝3 g,生地黃12 g,山茱萸8 g,山藥8 g,茯苓4 g,澤瀉4 g,牡丹皮4 g,白術4 g,白芍6 g,生姜4 g,6劑水煎服,每日1劑。2010年10月23日二診:服藥后尿床2次,諸癥好轉,舌質稍紅,舌體胖,苔白脈弱,初診方減生姜、增五味子6 g。2010年10月30日三診:服藥后尿床1次,諸癥明顯好轉,舌質淡紅,苔白脈弱,二診方增桑螵蛸6 g。2010年11月6日四診:服藥后未再尿床,諸癥明顯好轉,舌質淡紅,苔白,脈稍弱,改用成藥腎氣丸調理。
按:四診合參,證屬腎陽不足、水氣內停證,初診以真武湯合腎氣丸溫補腎陽,化氣行水。二診水氣內停之證減輕,稍有化熱之象減生姜、增五味子收攝腎氣,縮尿止遺。三診水氣內停之癥消失,增桑螵蛸縮尿止遺。四診患兒未再遺尿,故以腎氣丸調服以善后。
王付注重“辨病用藥”,強調腎與膀胱相表里,二者均主水,遺尿一癥雖有表里之別、虛實之分,但終因腎氣化失司,膀胱不能制約脬中水液,“不約而遺尿”,故臨證須重視應用酸斂固攝、溫化下焦水氣之品以增強療效?!跋抡呱帷薄斑z者固脫”,諸如桑螵蛸、益智仁、補骨脂、山茱萸、五味子、五倍子、訶子等溫腎縮尿止遺藥物,均為其臨證常用之品。并強調遠志、石菖蒲的醒神作用,指出患兒夜間不易喚醒時,方藥中可加大二藥的用量。還重視引經藥物的應用,每治遺尿均囑湯藥中稍加食鹽,取其咸味引藥入經之用。
小兒遺尿是指5歲以上的患兒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經常睡中小便自遺、醒后方覺的一種病癥[1-2]。據報道,小兒遺尿國外患病率15%[3],國內患病率4.6%[4],男童患病率約是女童的2倍[5]。該病發(fā)病機制復雜,家庭遺傳[6]、睡眠障礙[7]、發(fā)育遲緩[8]、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9]、葉酸和維生素B12缺乏[10]等均可致病。該病可導致小兒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動空想、幻覺等心理異常,影響小兒自尊心和自信心,導致體質下降和疾病發(fā)生,是威脅小兒健康的疾病之一[11-12]。
遺尿首載于《素問·宣明五氣篇》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v觀文獻可知,五臟之病皆可致遺尿[13]。如《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指出肺虛不能制水而遺尿;《壽世保元·遺溺》載:“心腎氣虛,陽氣衰冷,致令膀胱傳送失度則必有遺尿失禁之患矣”,強調心腎陽虛,下焦失于溫煦,膀胱傳化、收攝無權則遺尿;《醫(yī)燈續(xù)焰》載:“熱甚客于腎部,干于足厥陰之經……液滲入膀胱而溺遺失”?!栋Y因脈治·內傷遺尿》載:“腎元不足,真陽不能自固……真陰不足,肝火內擾,肝主疏泄,火動則溺不停蓄,而遺尿之癥作矣”,強調肝經郁熱或肝腎陰虛火旺,熱擾膀胱而致遺尿。
然醫(yī)家們多強調小便乃水液之余,膀胱為津液之府,若稟賦不足,素體虛弱,或過服生冷,傷及下焦,導致膀胱虛寒,開闔失度,水液失于制約而遺尿。如《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遺尿候》載:“遺尿者,此由膀胱虛冷,不能約于水故也”?!队子准伞ば”悴焕C治》謂該病:“皆腎與膀胱虛寒也”。臨證用藥強調溫補者居多,如《赤水玄珠·遺尿門》載:“尿床者……良由下元不足,腎與膀胱虛冷所致。故古方多用溫補下元之劑,腎氣實則氣固而溺有統(tǒng)攝,則不致遺失也”?!镀諠健牒⒋笮”懔苊亻T》載:“夫小兒遺尿者,此由臟腑有熱,因服冷藥過度,傷于下焦,致膀胱有冷,不能制于水故也”,指出過于使用寒涼之品,損傷下焦陽氣,導致膀胱虛冷不能制約于水而遺尿。
當代諸多醫(yī)家在前人的基礎上,認為五臟六腑疾病皆可致小兒遺尿[14],但多從肺脾腎論治[15],強調溫補腎陽、固澀小便,溫補脾腎、固脬縮尿以及補肺健脾、固攝止遺[16]。
然而,目前尚未有醫(yī)家對小兒遺尿的病因病機、辨證用藥進行系統(tǒng)闡釋。王付依據豐富的臨床經驗,結合中醫(yī)諸家之論,指出該病的病因病機有表里之分、虛實之別,且五臟之疾皆可致病,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表里為綱,虛實為目”的辨治思路。將小兒外感遺尿的病因病機分為風寒襲肺、肺不制水,太陽經脈郁阻、膀胱氣化不利,及過用苦寒損傷陽氣,并根據邪正之盛衰、病情之演化,靈活選用麻黃湯、五苓散、桂枝加附子湯等;將內傷遺尿的病因病機分為虛證、實證、虛實夾雜三端,提出了“辨明虛實,責之于脾腎心肝四臟”的辨治思路,并對不同證型設立基礎方劑,具有很好的臨床價值。同時,還重視辨病論治以及食鹽的“引經報使”作用,均值得當今臨床借鑒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