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林紅
自2013年開始,我們班就開啟了整本書的閱讀探索,幾年的時光,我們從最初的混混沌沌到慢慢明晰,逐漸梳理出了系統(tǒng)的閱讀方法。
有人說,我們經常教孩子閱讀,卻忘了讓孩子想要閱讀。只有讓孩子想要閱讀,才能產生由閱讀引發(fā)的一系列優(yōu)質的連鎖反應。也就是說,在引導閱讀之初,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應該注意的是,學生的興趣是瞬時性的,若缺乏相應的跟蹤反饋,很難持久。所以,提倡自主閱讀的同時,還需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展示平臺,讓學生及時收獲到閱讀帶來的成就感。
每個孩子對故事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癡迷,因此,自主閱讀的實現(xiàn),可以從故事開始。2013年9月,我們開始啟動“故事大本營”的閱讀共享活動。每周五下午的語文課就是孩子們展示各自閱讀成果的時間,學生分小組講述自己喜歡的故事,這個故事可以是閱讀過的童書,也可以是自己創(chuàng)編、擬寫的。以團隊的形式講述故事,一方面是驗證自己的閱讀體驗,另一方面則是以此促進后續(xù)的閱讀跟進。當然,講故事只是一種途徑,重要的在于推動閱讀的繼續(xù)。
2016年4月,我們開啟了“閱讀小劇場”的分享活動,每組從閱讀過的課外書中找篇故事,分角色背臺詞、排練,在世界讀書日那天展示。排練過程中每個同學都要寫排練手記,將排練情況、自己的收獲等及時記錄下來,達成讀、演、寫的融通。
“故事大本營”和“閱讀小劇場”提供的是交流分享平臺,前者側重閱讀的廣度,后者關注閱讀的深度。
自讀雖然主要強調趣味性,但仍顯得有些碎片化。若長期以這種形式開展閱讀,學生的閱讀品質難以有質的提升。因此,個性化的自讀模式必然要走向系統(tǒng)化的共讀模式。
“共讀+創(chuàng)意分享”模式,我們一般是在月初選定閱讀書目,共同制訂閱讀計劃,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行閱讀,撰寫讀書筆記、批注等,月末對所閱讀的書進行一系列的反饋、交流。
《愛德華的奇妙之旅》是美國凱特·迪卡米洛的一本小說。小說的主人公叫愛德華,是一只漂亮、冷漠的瓷兔子,小主人阿比林把他當作最要好的朋友,對他關懷備至,只是他并不懂愛,也不會愛。可是有一天,他走丟了,流浪的旅程讓他接觸了很多不同的人,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風景,當然,他也逐漸學會了愛、付出愛。
一本純文字的書籍,很難單純地通過文字,讓學生對內容建立清晰的邏輯思路。在共讀這本書時,我們根據愛德華的遭遇,畫出旅程圖,并用不同顏色標記人們對愛德華的態(tài)度。在結構性的立體圖輔助下,學生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分享閱讀體驗。從閱讀到交流,很多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就像那只瓷兔子,不懂愛、不會愛,以為家人所給予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進而無所顧忌地享受那不求回報的付出和關愛。其實,長大后的孩子會一個人面對很多的挫折與失敗,這不就是愛德華被丟失后的“旅程”嗎? 成長的過程,在童年所閱讀的書里,以溫和、浪漫的方式提前預演了。
幾年來,我們一起共讀了很多書,如《草房子》《青銅葵花》《親愛的漢修先生》《城南舊事》等。行走在這些書本之間,在故事內容、主題價值、個體感悟上,學著交流、對話,學著尋找那個潛在的、優(yōu)秀的自己?!肮沧x+創(chuàng)意式分享”側重系統(tǒng),指向個體創(chuàng)意,這樣體系化的閱讀,更有利于兒童的閱讀認知序列化、深入化。
由自讀到共讀,閱讀越來越系統(tǒng)。在班級開展閱讀的過程中,我也遇到一些困惑,比如,很多學生的閱讀品味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們只愿讀自己喜歡的童書,而不愿去讀那些敘述方式緩慢,但質量上乘的童書。另外,盡管閱讀后有反饋,但交流的感受僅僅停留在書本內容上,且有些散亂,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層次。經調查,我覺得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可能就是由于在閱讀到呈現(xiàn)的過程中缺乏一定的指導。鑒于此,我開發(fā)了“導讀+情理互享”式的閱讀模式:
將一些優(yōu)質的圖書,通過朗讀的形式讀給學生聽,每天為他們朗讀10~15 分鐘,一旦學生在聽讀中感受到樂趣,自然會主動去閱讀。幾年來,我堅持每天給孩子朗讀優(yōu)質童書,學生在聽讀中既能領略到不一樣的閱讀趣味,產生主動閱讀的內驅力,又能鍛煉有意注意的能力,提高傾聽能力。
當然,朗讀并非僅僅關注“讀”就可以了,一方面,要借助朗讀,引發(fā)兒童的閱讀興趣,那么,在朗讀的過程中,教師的體態(tài)語、表情語都是有力的朗讀技巧,要讓孩子在聽的過程中,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情境感;另一方面,盡管朗讀的主要目的是推薦優(yōu)質童書,但不能完全從教師個人的閱讀品味出發(fā),也要關注孩子的閱讀年齡和可接受度。比如,《柳林風聲》是一本非常好的童書,只是里面有很多有關環(huán)境描寫的句段,敘述進程拖沓緩慢。三年級的孩子,還以欣賞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為主,當我把這本書朗讀給他們聽時,學生明顯有抵觸情緒。那么,這本書的閱讀,可能放在四年級或者五年級,閱讀的效果會更好一些。
閱讀策略的指導,并不是機械化、固定化的,不同的閱讀書籍,表達風格和價值體現(xiàn)不同,其閱讀的切入點以及提煉要素,會有很大的差異,而這需要借助一定的閱讀策略進行構建、達成。
《五個孩子和一個怪物》講述了五個孩子偶然中遇到一個能實現(xiàn)愿望的沙仙,沙仙滿足了他們很多的愿望,故事曲折離奇、跌宕起伏,整本書由一個又一個既獨立又相互關聯(lián)的故事構成。在這本書的導讀課上,我借助書中的一個片段梳理出“提出希望—離奇經歷—回歸現(xiàn)實”的敘述結構,并引出“讀故事、理結構”的閱讀策略,輔助學生課后的自主閱讀。
《女水手日記》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嬌生慣養(yǎng)的貴族少女是如何在船上面對一系列生死存亡的場面,并一步步成長為一位勇敢、堅毅的女水手的。當我們共讀這本書時,主要分三步開展:1.以抓住關鍵事件為主,提煉主人公的性格元素,記錄閱讀收獲。2.將記錄的閱讀感悟進行前后比較,發(fā)現(xiàn)主人公的成長經歷。3.交流對成長的認識。
閱讀策略的使用盡管可以達成由“這一本”到“很多本”的轉換,但也并不是說掌握一種策略,就可以無往而不利地解構任何書籍。策略只是一種解讀途徑,任何策略的使用都需要結合書本特點,以達到閱讀效益最大化。優(yōu)質的讀物就像一個奇幻、炫彩的精神城堡,而閱讀策略則是打開城堡的密碼,“導讀+情理式互享”讓優(yōu)質的讀物與可操作的閱讀策略結合,保證了兒童閱讀品質的廣度與深度。
“自讀+團隊式共享”“共讀+創(chuàng)意式分享”和“導讀+情理式互享”是我們幾年來探索的“3+”式閱讀體系,從閱讀的量到閱讀的質,都是在實踐中形成的。相信在以后的推廣中,我們的閱讀序列會越來越優(yōu)質、專業(yè)、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