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嘉欣, 陳婉瑩, 姚慶齡, 高 震, 王虎清, 吳海琴
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均壽命的延長,卒中的發(fā)病率、致殘率及死亡率已躍居成首位[1]。腦動脈狹窄為急性腦梗死發(fā)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2],中國約10%~20%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腦血管狹窄引起[3],及早發(fā)現(xiàn)腦動脈狹窄并采取相應措施,對防治急性腦梗死具有重要意義。Cyst C是一種新型的炎癥標志物,IMA是第一個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準銷售的心肌缺血標志物[4],已有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血清IMA和Cyst C在急性腦梗死明顯升高[5,6],但是對于IMA和Cyst C與腦血管造影下腦動脈狹窄的相關性報道極少[7]。
本研究應用腦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檢測腦動脈狹窄的方法,探討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IMA和Cyst C水平與腦動脈狹窄的關系。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17年6月-2018年5月于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診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梗死組)143例;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診斷標準參照:(1)2014年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8],且經(jīng)頭部CT或MRI證實;(2)年齡在40歲~80歲之間;(3)發(fā)病7 d內(nèi)。排除標準:近半年內(nèi)有冠心病、房顫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腦腫瘤、急慢性感染、腦出血、妊娠、腦梗溶栓、機械取栓者;近3 m有重大手術、創(chuàng)傷、活動性出血或特殊治療史,資料不全者。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臨床資料收集 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吸煙、飲酒、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史及其他相關病史。
1.2.2 血清學指標檢查 所有研究對象均于入院后禁食8 h,次日清晨6時空腹抽取肘靜脈血測定高密度脂蛋白-C(HDL-C)、低密度脂蛋白-C(LDL-C)、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HO)、Cyst C、IMA等。
HDL-C、LDL-C、TG、TCHO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試劑盒由美國貝克曼科技有限公司提供。IMA采用白蛋白-鈷結(jié)合試驗法測定,試劑盒由浙江愛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Cyst C采用乳膠免疫比濁法測定,試劑盒由浙江夸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1.2.3 腦動脈狹窄的測定方法 由我科介入醫(yī)師經(jīng)股動脈插管行主動脈弓+雙側(cè)頸總動脈(CCA)+雙側(cè)頸內(nèi)動脈(ICA)+雙側(cè)鎖骨下動脈(SUB)+雙側(cè)椎動脈(VA)全腦血管造影檢查,必要時行頸外動脈(ECA)造影,至少兩個方向投照,即前后位和側(cè)位,必要時加斜位或3D成像,全面展示顱內(nèi)外動脈病變情況。狹窄程度按照北美癥狀性頸動脈狹窄試驗方法計算[9],采用導引導管口徑作為參考計算血管殘余內(nèi)徑及狹窄遠端相對正常部位血管內(nèi)徑。
1.3 分組 將所有梗死組根據(jù)DSA結(jié)果按腦動脈狹窄程度、狹窄支數(shù)及狹窄部位3種方法分亞組比較。(1)按腦動脈狹窄程度分組:無狹窄組為造影血管無狹窄,輕度狹窄組為血管最重狹窄<50%;中度狹窄組為血管最重狹窄50%~70%;重度狹窄組為血管最重狹窄>70%。(2)按腦動脈狹窄支數(shù)分組:分為0支、1支、2支、≥3支病變組。狹窄分組標準:大血管及其主要分支狹窄率超過50%或閉塞。(3)按腦動脈狹窄部位分組:ICA頸段、CCA、ECA、SUB、VA(V1-3段)狹窄者為ECAS組;ICA顱內(nèi)段、大腦中動脈(MCA)、大腦前動脈(ACA)、大腦后動脈(PCA)、VA(V4段)、基底動脈(BA)狹窄者為ICAS組;以上合并狹窄為COMS組;以上血管無狹窄為NCAS組。狹窄分組標準:大血管及其主要分支狹窄率超過50%或閉塞。
本研究共納入梗死組143例,男性111例,女性32例,平均年齡(58.70±10.72)歲。對照組66例,男性44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62.02±13.05)歲。
2.1 臨床基線資料比較 腦梗死組患者血清IMA和Cyst C均高于對照組,而血清HDL-C水平低于對照組。兩組在年齡、性別、高血壓、2型糖尿病、冠心病、吸煙史、酗酒史、TG、TCHO、LDL-C等因素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 根據(jù)DSA結(jié)果比較組間血清Cyst C與IMA水平。
2.2.1 對照組與梗死亞組腦動脈狹窄程度之間Cyst C與IMA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無狹窄組血清Cyst C升高(P<0.05),IMA無明顯差異(P>0.05);與無狹窄組相比,輕、中、重度狹窄組IMA和Cyst C水平均有顯著差異(P<0.05),且血管狹窄程度越重,IMA和Cyst C水平升高越明顯(P<0.05)(見表2)。
2.2.2 對照組與梗死亞組腦動脈狹窄支數(shù)之間Cyst C與IMA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0支、1支、2支、≥3支狹窄組IMA和Cyst C水平也有顯著差異(P<0.05),且狹窄支數(shù)越多,IMA和Cyst C水平也升高越明顯(P<0.05)(見表3)。
2.2.3 對照組與梗死亞組腦動脈狹窄部位之間Cyst C與IMA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NCAS組、ICAS組、ECAS組、COMS組IMA和Cyst C水平均明顯升高(P<0.05);與NCAS組相比,ICAS組、ECAS組、COMS組IMA和Cyst C水平均明顯升高(P<0.05);與ECAS組、ICAS組相比,COMS組IMA和Cyst C水平均升高(P<0.05),但ECAS組與ICAS組相比,IMA和Cyst C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4)。
表1 對照組與病例組臨床基線資料比較
梗死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對照組與梗死亞組腦動脈狹窄程度之間Cyst C與IMA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無狹窄組相比#P<0.05;與輕度狹窄組相比&P<0.05;與中度狹窄組相比△P<0.05
表3 對照組與梗死亞組腦動脈狹窄支數(shù)之間Cyst C與IMA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0支狹窄組相比#P<0.05;與1支狹窄組相比&P<0.05;與2支狹窄組相比△P<0.05
表4 對照組與梗死亞組腦動脈狹窄部位之間Cyst C與IMA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NCAS組相比#P<0.05;與ICAS組相比&P<0.05;與ECAS組相比△P<0.05
急性腦梗死是“人類三大殺手”之一,其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fā)率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對其危險因素的排查及發(fā)病機制研究已成為國內(nèi)外醫(yī)學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IMA和Cyst C不僅和冠心病及冠脈動脈狹窄關系密切,而且與急性腦梗死也有明顯相關性[10,11]。近年來有學者開始探索Cyst C與腦動脈狹窄的關系。張紅梅等[7]對299例腦梗死患者行DSA及檢測Cyst C水平,發(fā)現(xiàn)Cyst C升高組中顱內(nèi)外動脈中重度狹窄和閉塞的比率明顯高于Cyst C正常組,隨著Cyst C升高,腦動脈狹窄程度逐漸加重。目前并未有研究發(fā)現(xiàn)IMA與腦動脈狹窄的相關性。本研究通過對143例急性腦梗死患者行DSA檢測腦動脈狹窄,發(fā)現(xiàn)血清IMA和Cyst C與腦動脈狹窄明顯相關,而且隨狹窄程度和病變支數(shù)的增加而升高,與賈建普[12]等人報道的基本一致。其原因可能如下:(1)Cyst C是內(nèi)源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在血管損傷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當血管壁損傷時,組織蛋白酶活性增強,反饋性導致組織蛋白酶抑制劑增加,Cyst C水平上調(diào),從而使組織內(nèi)細胞外基質(zhì)生成大于降解,細胞外基質(zhì)逐漸堆積,促使組織纖維化的形成,最終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13]。(2)Cyst C及其降解產(chǎn)物可干預粒細胞的吞噬和趨化功能,參與炎癥過程,最終誘發(fā)動脈粥樣硬化[14]。(3)急性腦梗死時腦脊液中Cyst C從被破壞的血腦屏障進入血液循環(huán)中,使血清Cyst C升高[15];急性腦梗死造成急性腦水腫,顱內(nèi)壓增高,出現(xiàn)一系列應激反應,引起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功能變化,通過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紊亂機制使腎功能異常,抗利尿激素、腎素血管緊張素分泌合成亢進,腎血流量減少,腎小球濾過率下降,Cyst C排出減少[16]。(4)當腦動脈局部血液和氧供減少,腦組織細胞進行無氧代謝,導致乳酸堆積,局部微環(huán)境pH值下降,使Cu2+從血清白蛋白的結(jié)合位點釋放,在還原劑作用下轉(zhuǎn)化為Cu1+,Cu1+與氧反應生成超氧自由基,后者歧化為過氧化氫(H2O2)和氧,H2O2可通過Fenton反應形成羥自由基,其可損害血清白蛋白,使N基末端序列的2~4個氨基酸發(fā)生N乙?;蛉笔ВD(zhuǎn)化為IMA[17]。
但是本研究并未發(fā)現(xiàn)血清IMA和Cyst C在顱內(nèi)和顱外動脈狹窄間有差異,僅發(fā)現(xiàn)合并狹窄組血清IMA和Cyst C均高于顱內(nèi)和顱外動脈狹窄組。這與Xu等[18]的研究一致。既往Umemura等[19]的研究表明,高濃度的Cyst C與顱外頸內(nèi)動脈狹窄相關,與顱內(nèi)頸內(nèi)動脈狹窄或大腦中動脈狹窄無明顯關系。那么就本研究而言,血清IMA和Cyst C升高并不能提示腦動脈狹窄部位,當然這還需更大樣本量實驗去驗證。同時本研究尚未發(fā)現(xiàn)吸煙、酗酒、糖尿病、高血壓、LDL-C、TG、TCHO與腦動脈狹窄的關系,這與既往發(fā)現(xiàn)糖尿病、高血壓是顱內(nèi)動脈狹窄的獨立危險因素[20,21]不一致,可能與對照組選取的是同期住院的中老年人而非健康人群有關。此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病例組HDL-C明顯低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可能是HDL-C對腦動脈狹窄有一定的保護作用[22]。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數(shù)據(jù)來源于單中心,樣本量有限,研究時間短,這可能會導致選擇偏倚;其次血清IMA和Cyst C與腦動脈狹窄的獨立關聯(lián)機制尚不清楚,需要進一步的實驗來解釋。
綜上所述,雖然需要進一步的臨床驗證和評估,但目前研究結(jié)果表明,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IMA和Cyst C水平與腦動脈狹窄正相關,但與顱內(nèi)外動脈狹窄部位無明顯相關性,推測兩者均是腦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