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慶
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經過了時間的錘煉,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組成部分。不過,在國際大發(fā)展的背景下,文化融合更加深入,信息技術發(fā)展更加迅速,西方文化也對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語文可以說是涵蓋我國傳統文化最多的課程,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契機,擔負起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任,讓優(yōu)秀文化不斷地影響學生,使得初中語文教學內容能夠豐富,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更盛。
經典作品是我國傳統文化保留和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經典涉及到諸多文人墨客的思想與文化習俗等。學生在語文課堂經典誦讀的過程中,能夠充分了解到古人的生活狀況和所處的時代背景。
例如,在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期間,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學生準備經典誦讀本,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如早晨或課前幾分鐘進行閱讀。經典誦讀本中包含的內容較為豐富,有古詩詞、現代詩詞、文言文以及其他的優(yōu)秀作品等。經過長時間的誦讀之后,學生文化素養(yǎng)也處于提升的過程中。與此同時,學生在不斷的朗讀中,會對古詩詞的內容印象更加深刻,自身的思想與寫作水平也能夠有顯著提升。所以,初中語文教學當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有契機誦讀經典,將學生和古人的距離拉得更近,便于學生更有感觸地理解作者的心情與意圖,從而使其文化素養(yǎng)得到提升。
民俗是起源于民間,在民間興盛起來的一種文化習俗,是我國勞動人民生活與工作習慣的一種體現,部分民俗文化還帶有地域特色,使得其民俗意義更為巨大。因此,有很多學生對于“大祭祀”的涵義與活動形式都不能真正地理解,自然也不懂其作用的重要性。對此,教師可以在課前查閱民俗方面的資料,對在“大祭祀”過程中所展現的民俗文化或現象有所了解。課上可以給學生進行詳細地講解,讓其能夠對民俗文化的了解更深,漸而也會對民俗活動有更大的興趣。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課本中的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將其滲透于教學當中,使得民俗文化能夠和語文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對于其中有明顯現實意義的民俗活動可以進行推廣,加以弘揚。
例如,在講解《故鄉(xiāng)》文章內容時,學生會發(fā)現其中出現了“大祭祀”一詞,因為文章寫作時間與現代相隔甚遠,所以會造成學生對其不了解。課前,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查閱作者所處的年代,其故鄉(xiāng)為何處,了解“大祭祀”民俗活動和文化現象對當地人的重要性和意義。課上將整理好的資料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給學生進行詳細講解,加深學生對民俗文化的了解,也使他們能夠更加喜歡民俗活動。由此可知,初中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課本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將挖掘所得一點一滴地滲透于教學之中,讓學生可以有機會了解民俗文化,并勇于承擔和弘揚傳統文化。
素質教育現在我國極為推行,已經逐漸取代了應試教育的時代背景?,F在的初中語文教學不再停留在課堂理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突出,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把傳統文化的內容融入其中,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讓傳統文化的內涵更加深入人心。因此,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讓其進一步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
例如,筆者認為學??梢噪S機組織部分傳統文化的活動,誦讀經典、漢服設計或是剪紙等具有典型特色的內容,可以鼓勵學生參與進來。實踐相較于理論,更加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互動。基于此,學生參與實踐還是很有必要的。通過親身體會,去感受傳統文化影響下中華兒女的精神魅力,以文化熏陶學生的身心,那么長此以往,學生也就會主動,甚至會帶動身邊人去了解和研究傳統文化。教師開展教學期間,要用更大的格局去看待教學,擺脫課堂帶給學生的枷鎖之感,讓其可以主動地去了解文化,開展實踐。在此模式下,語文教學形式豐富性有所增強,教學形式也能夠具有多變性,學生的興趣會不斷被激發(fā),傳統文化素養(yǎng)也會根植于其心中。
總之,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瑰寶和素材,語文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凸顯傳統文化的底蘊,了解我國各地的民俗文化,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深度學習和掌握傳統文化,肩負起文化傳承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