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古力·托乎提
“刀郎”是古維吾爾族族群聚落的一個特殊的稱謂,該聚落處于塔克拉瑪干西瑞沙漠邊緣上麥蓋提一帶。歷史記載,14世紀末至16世紀末年間,蒙古貴族在此地展開征戰(zhàn),人們?yōu)榱硕惚軕?zhàn)亂而紛紛外逃,一部分人逃到了葉爾羌河下游平原一個荒涼大漠中的胡楊林里,聚在一起開始了遷徙流浪卻自由自在的生活,因此便有了“刀郎”的稱謂。
“刀郎人”是麥蓋提縣維吾爾族人民對自己的稱呼,古代時從事游牧、狩獵的活動,擁有蒙古人的血統(tǒng),因為拒絕信奉伊斯蘭教而被迫遷徙到沙漠邊緣,后在15世紀,伊斯蘭將其劃為維吾爾族的一個獨立分支。雖然刀郎人是維吾爾族人的一部分,但至今為止,他們的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樣貌特征等都和維吾爾族人有些差別,并且更接近于游牧生活的蒙古族。
麥蓋提是刀郎文化的起源地,刀郎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瑰寶,也是維吾爾族人民民族文化寶庫中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刀郎文化起源于公元10世紀,起源于新疆葉爾羌河流域,基于原始土著而形成,并受到中原文化、突厥語游牧群落的影響,融入了蒙古部落的草原文化,一直流傳至今。
刀郎舞的歷史悠久,形式完備,具有濃郁的游牧民族的草原生活風情特點,保留著狩獵、游牧和遷徙游移的生活痕跡,體現(xiàn)著刀郎人從古至今不屈不撓、團結一致、樂觀積極、英勇善戰(zhàn)的頑強、豁達的民族精神。
刀郎舞的基調偏向敏捷迅速,不論是其中的騰踏跳躍還是吶喊都是情不自禁有感而發(fā)。刀郎舞中四組節(jié)奏是固定的,即賽乃姆、奇克提麥、塞勒瑪、賽乃克斯。刀郎舞的動作豪放、粗獷有力卻高雅舒展、大方而自然,并且節(jié)奏感強,格調明快,聽起來歡快振奮,具有非常強的感染力和親和力,開朗矯健的舞蹈動作和形態(tài)、氣質等,都透露著刀郎人古老的生活氣息,反映出刀郎人豪放、剛毅的性情。
刀郎舞的曲調結構樸實,演唱風格豪邁寬廣、高昂激越,有著濃厚的勞動氣息和草原風格。刀郎舞的唱詞內容多樣,包括打仗、狩獵和生產(chǎn)勞動等方面,還有歌頌愛情、向往未來等方面。刀郎舞的伴奏樂器全部都是自制的,如小手鼓、刀郎熱瓦甫、卡龍琴、刀郎艾介克等。
刀郎舞和音樂相結合的表演分為五個部分:
1.序曲(或散序、木卡姆)。主要是唱詞和音樂,沒有手鼓和舞蹈進行伴奏和演繹。
2.奇克提麥:3/4。伴隨著清晰明朗的鼓點和粗獷渾厚的歌聲,舞者們兩人一組依次進場。首先面對面同時向右走斜線,然后向左走斜線,完成“兩步一踏”的動作后回到原地?!皟刹揭惶ぁ本褪敲恳慌南蚯白咭徊剑谌盘咄忍げ?。在該部分中音樂節(jié)奏偏向沉穩(wěn)樸實,舞蹈動作剛健有力。
3.賽乃姆:4/4。該部分的音樂節(jié)奏平穩(wěn)而瀟灑,旋律優(yōu)美富有起伏,適合舞者和歌詞的情感流露。舞者雙雙左右進行轉體,做“三步一抬”的動作。
4.賽乃克斯:2/4。在該部分中,音樂節(jié)奏偏向明快跳躍,舞者的情緒也漸漸熱烈起來,隊形從兩人一組變成眾人圍成大圓圈集體跳舞的場面,舞者在保持大圓圈的基礎上進行先逆時針而后順時針地旋轉。
5.塞勒瑪:2/4。在舞者保持大圓圈隊形時,一只手握拳并高舉過頭頂,稍微彎曲小肘,每位舞者不停地在原地旋轉。該部分的音樂速度會越來越快,舞蹈也越來越趨向激烈,情緒趨向高昂,氣氛被推向高潮。
近幾年,一些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舞蹈以及走出新疆,走向了社會,豐富了各民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維吾爾族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fā)揚。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刀郎舞》大放光彩,并且在春晚中壓軸表演,如今已被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它不僅代表著維吾爾族人民,更體現(xiàn)著維吾爾族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
如今,刀郎舞不僅自娛、娛人,更加強了與社會的聯(lián)系,是各民族情感交流的橋梁,我們應該一起保護和傳承,助刀郎文化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