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ryl
15年前,當時的翁帆28歲,楊振寧82歲,年輕貌美的知識女性,嫁給了一位遲暮之年的耄耋老人,這段祖孫戀顛覆了全中國人民的認知,也引發(fā)了鋪天蓋地的輿論漩渦。
從一開始質疑翁帆的企圖心,說她“另有所圖”,這段婚姻“有傷風化”;到后來嘲諷她“機關算盡,卻被長線套牢”……這段感情自始至終就沒被看好過。
從28歲到43歲,面對外界的質疑,翁帆和楊振寧風風雨雨,相伴相行走過15個年頭,度過了一個女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
1976年7月,翁帆出生在廣東潮州。學生時代的她,長相甜美可人,作為父母膝下最小的孩子,一直在家人的呵護下長大。
父親翁云光是潮州中國旅行社的負責人,精通中國文學,十分愛好古詩詞和音樂,將三個女兒都教導得很好。
良好的家教將翁帆打造成為傳統(tǒng)的中國式大家閨秀的模樣,她說話輕聲細語,行為浪漫天真,十分乖巧可人。
1994年,翁帆考入汕頭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在這里,她開始接觸到西方的文化思潮。
邁入大學生活的翁帆,一改“乖乖女”的形象,不僅將自己的一頭秀發(fā)染得金黃,穿著也是“大膽又前衛(wèi)”,還是校模特隊的風云人物,在校園里備受矚目。她的同學小玉說:“她頭發(fā)金黃,很引人注目的。因為上世紀90年代很少有人染發(fā)。”
不過衣著打扮上的特立獨行并沒有影響她的學習成績,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眼中,翁帆依舊是班級模范生的代表。“她年年拿第一,文靜乖巧,也沒有接受男生追求?!?/p>
1995年暑假,汕頭大學召開首屆華人物理學大會,楊振寧和前妻杜致禮受邀參加,而負責接待他們的,就是翁帆。
翁帆與楊振寧夫婦一起拍攝了一張照片。照片里,翁帆身穿藍白襯衫,乖巧地站在一邊。杜致禮對這個甜美的女孩子也十分喜愛,走的時候還拉著她的手說,好好學習,以后到美國去深造。
聽說在此之后多年,翁帆和楊振寧夫婦還偶有書信往來。
然而,邁出大學校門之后,翁帆才意識到,社會并沒有她想象的那么簡單。
經同校畢業(yè)的師兄小王介紹,畢業(yè)后的翁帆先是找到了汕頭一家企業(yè)做翻譯,但一個多月后她就辭別了這家公司,轉而去到了深圳的一家高爾夫俱樂部工作。不為什么,只為了一個人。
翁帆在深圳工作了三年。其間,她與香港一個普通公司的職員在香港辦理了結婚手續(xù),并辭去了自己的工作,當上了全職太太。但周圍的人顯然對這段婚姻并不看好,翁帆大學同學李女士說:“我們都不看好這段婚姻,香港人和她很不‘襯’,我們同學都覺得他們長不了?!惫黄淙?,這段婚姻僅僅維持了兩年的時間,就宣告破碎。
婚姻的破碎讓翁帆再度思考人生的方向,最終決定重返校園。2002年,翁帆考取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系,成為了碩士班的一名學生。
就在次年,楊振寧的原配夫人杜致禮于10月份因病去世,失去妻子的這段時間,他的生活過得很苦。
之后,楊振寧和翁帆恢復了聯(lián)系,兩個人在一段時間的交往之后,培養(yǎng)起了感情。2004年2月的一天,翁帆接到了來自楊振寧的電話,邀請她到中山大學見面,由此揭開了新戀情的篇章。
戀愛結婚,似乎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楊振寧對媒體講過他跟翁帆的愛情和婚姻:“2004年,我們才正式交朋友。在2004年11月之前,我們已經互相了解了很多,包括各自性格、家庭情況等。在我給她打電話求婚時,其實雙方都已經考慮很成熟了,所以一點波折都沒有,我就求婚成功了。”
2004年12月24日,翁帆和楊振寧一前一后,走進了民政局的大門。
楊振寧親口承認過,跟翁帆結婚,是因為杜致禮的去世?!霸谔ナ篮?,19世紀英國著名數(shù)學家哈密頓過了相當漫長的孤獨日子,甚至在書頁上都有飲食的污漬,我不要過這樣的日子?!?/p>
他誠實地表達了自己對于一段婚姻的需要,即使沒有與翁帆結婚,也可能會與其他的女士結婚,因為,他害怕獨自生活的孤獨。
人們在向楊振寧翁帆祝福的同時,也在心中追問:年輕貌美的翁帆為什么要選擇楊振寧呢?是因為毫無雜質,至高無上的愛情,還是因為出于對鼎鼎大名的物理學家頭銜的崇拜?
楊瀾采訪翁帆時曾問:“你如何把愛和崇拜分開?”翁帆坦誠地回答道:“你要知道,當一個你崇拜的男人對你表達了喜歡或者愛的時候,你很容易就愛上他了?!?/p>
一年,兩年……很多人都在等待這個姑娘后悔自己的抉擇,但翁帆說:“楊先生曾經問過我,最喜歡哪一首英文詩,我當時的回答是,羅伯特·弗洛斯特的《未選擇的路》,我記得最后兩句是: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讓我的人生如此不同。我想,從某個方面講,我也是選擇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路,但就是這條路,讓我今天的生活,如此不同?!?/p>
十幾年來,面對外界的種種質疑,翁帆幾乎沒有公開表態(tài),她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陪伴楊振寧上。她甚至在這期間,悄無聲息地重返校園,在清華大學讀了個博士學位。
他們兩人單獨相處的生活顯得無比溫馨和平靜。一般來說,他們每天早上8點準時起床,香港的家里沒有請保姆,翁帆就自己動手準備兩人的早餐:兩杯牛奶、幾片烤面包、兩個煎蛋,簡單而有營養(yǎng)。
吃過早餐,楊振寧去學校上班,翁帆就在家里看書、修改論文。中午12點,夫妻倆吃一點簡單的午餐,然后午休。下午兩點多,夫妻二人各自工作。
晚餐一般安排在傍晚6點半左右。在北京,家里有保姆幫著做。在香港,翁帆有時自己做,多數(shù)時間到外面吃。楊振寧很喜歡香港酒樓里的餐后甜品,翁帆則不敢多吃。晚餐后,兩個人在校園散步,他們總是親密地手拉手,而且十指相扣,楊振寧給翁帆講一些國際著名的物理學家的故事,或者講他從前和家人到世界各地旅游的故事,翁帆溫順地聽著,感覺溫馨而滿足。晚上,兩人坐在沙發(fā)上聽音樂、看碟。
有一次在訪談節(jié)目中,翁帆回憶起很多兩個人一起生活的甜蜜時光。比如她生病,楊振寧去樓下給她拿了一碗麥片粥,喂給她吃。又比如在三亞度假時,楊振寧早起看報紙,不想開燈驚動翁帆,就去洗手間看。
結婚十幾年之后,翁帆這樣回憶自己的婚姻道路:“回頭看這些年,我覺得我的生活平靜、穩(wěn)定,我享受其中,一直覺得自己在象牙塔中的象牙塔,但這種狀態(tài)讓我安心。我自己當初也沒有想到,會這么喜歡這種狀態(tài)。他營造了一個很純凈的世界給我?!?/p>
如今,翁帆已經43歲,結婚15年,她的容顏也已經不復青春年少時的光彩,更多地顯露出歲月的痕跡。
十幾年過去,大眾似乎也對這段特別的婚姻關系喪失了追逐的熱度。
翁帆與楊振寧一起出席中國美術館捐贈儀式時,現(xiàn)場記者寥寥無幾。他們的生活漸漸平淡如水。
媒體在采訪翁帆的父親時,她的父親說:“我的女兒愿意去照顧楊教授,愿意做這樣的犧牲,我會尊重她的決定?!?/p>
有人接著問:“愛情或者婚姻,難道是一方對一方的犧牲嗎?”
楊振寧回復道:“我想,翁帆在剛開始跟我的時候,包括到后來,都沒有覺得她是做了犧牲。不過從客觀立場上講,是有犧牲的成分在里頭,但我不用犧牲這個詞,因為犧牲還有很多其他意義。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我們的年齡相差甚遠,將來我不在的時候,她還會活好幾十年,這個在我的意識中,始終是知道的。事實上,你要問我的話,我的態(tài)度比較明確:大家清楚我們之間的問題所在。但是我希望,每個人能夠今天做的事情,別拖到明天,這樣會使得將來問題少一些。不過,我始終不會用犧牲這兩個字,過去不會,現(xiàn)在也不會?!?/p>
實際上,作為兩個成年人,楊振寧和翁帆有自主選擇生活的權利。也許是愛情,也許不是;也許是得到,也許是失去。這場婚姻里摻雜了太多復雜的個人情感和社會心態(tài),但這背后,也必定有我們看不到的美好。而且,比起許多人的想象來,他們15年的婚姻生活好了很多,這值得所有人為他們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