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解關鍵詞表達情意的作用是理解能力的核心基礎,是小學各學段閱讀教學的具體目標之一,是古詩文獨有的語言現(xiàn)象和語言規(guī)律的特殊要求。小學古詩文教學通過溯源詞本義、探求引申義、掌握通假義、辨析古今義等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準確地理解詞義,以提高教師古詩文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在中學階段大量的文言學習打下基礎。
關鍵詞:詞義理解;小學古詩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6-04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3-0031-02
準確理解詞義,是讀懂文意的前提。尤其,掌握古詩文中的實詞、虛詞、語法結構等知識,是激活古詩文閱讀能力的基礎。當然,理解詞義并不意味著要“字字串講,字字落實”。運用有效策略,抓住關鍵詞,理解其表情達意的作用,是古詩文教學有效性的突破口。
一、追根溯源,理解詞本義
根據(jù)《說文解字敘》的記載,古人造字,因義構形,又據(jù)形表意,這說明漢字的字形結構與詞義有著密切的關系。借助字形結構,成為認識詞本義的一種有效途徑。
詞是閱讀的基礎,在古詩文中大多用詞本義,對詞本義的理解和掌握是學好古詩文的基礎。例如,“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中“走”的金文形狀,上部是擺動雙臂,邁開雙腳向前奔跑的人形,下部的“止”(腳)進一步顯示了奔跑的動作,準確地詮釋了“走”的意思是奔跑。那么“急走”就是快速奔跑的意思。因此,一個“走”字,就將兒童快速奔跑著追逐黃蝶的形象和天真活潑的神態(tài)刻畫得生動形象。利用漢字表意的特點,以具有繪形特征的字源體來解析詞義,直觀而形象,讓字形和字義緊密聯(lián)系,有助于學生理解詞的本義,進而更準確地把握詩中的“兒童”形象。
明確詞本義,使古詩文閱讀教學簡單明了,推進學生對文章的深入理解,提高了小學生閱讀水平,從而奠定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執(zhí)教古詩《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颉<壹移蚯赏镌?,穿盡紅絲幾萬條”時,“宵”和“霄”是形近字,學生容易混淆。實則兩字都是形聲字,“宵”字的寶蓋頭表房屋意,“今宵”就是今晚的意思。而“霄”的雨字頭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指天空降雨的意思,與天空有關,“碧霄”就是青天的意思。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追溯詞本義,輔之以字源圖形來講解,形象而直觀,學生就會聽得有滋有味,并能在有意識記的基礎上,很好地辨析二字在形義上的區(qū)別,更好地理解“七夕今宵看碧霄”的句意,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在這浩瀚青天的美好意境中徐徐展開,引人入勝,喚起讀者美好的愿望和豐富的想象。
溯源詞本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枯燥、無味的詞義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充滿了畫面感和意境美。這正是閱讀教學中抓住關鍵詞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的具體體現(xiàn)。
二、推導聯(lián)想,探求引申義
古詩文中的詞大多用本義,但也有不少涉及引申義的用法。漢字字形凸顯詞本義,詞本義衍生出一系列引申義。如果把詞的本義比作根須,那么引申義就是枝葉。漢字的字形、本義、引申義三者之間互為關聯(lián),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和內(nèi)在邏輯。
與本義相比較而言,引申義在意義和讀音上都可能產(chǎn)生變化。掌握了本義之后,學生由根本入手,展開相關的推導聯(lián)想,就可以以簡馭繁,有效理解詞義。比如“頁”在甲骨文中的字形,上面是人頭,下面是人,本義是人頭,讀“xié”。因此很多從“頁”的字都與頭有關,如“頂、額、頰、顏、頷、頸、題”等,前面六個詞在理解上毋庸置疑,而“題”指題目的意思,和頁有什么關系呢?推導聯(lián)想可得,頭在人體的上部,題目在文章的前部,這就是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
透過漢字的本義和字形,理解它的引申義,也是理解詞義的方法之一。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伯牙絕弦》)中“絕”字的金文為會意字,像刀斷兩束絲之形。小篆改為一絲一刀,“卪”(跪坐著的人),表示人用刀斷絲。后來,規(guī)范簡化為“絕”。本義是把束絲截斷,如“不絕如縷”,引申泛指隔斷,切斷?!安澜^弦”中的“絕”,即斷絕。伯牙傷心欲絕,他覺得世上再也找不到(比鐘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摔碎了琴,終身不再彈琴。這是何等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朋友間的深情厚誼令人動容。
古詩文中常有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實際上指的就是它在不同語境中存在不同的引申義。如果教師能把它們歸納起來教學,就有助于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和更好地辨析詞義,更準確地理解古詩文本。例如,教學《學弈》“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時,理解“善”的詞義,可以通過回顧《伯牙絕弦》,聯(lián)系“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兩句,推導出“善”的詞義?!秾W弈》一課中,“之”字也反復出現(xiàn),是理解文本的關鍵,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系統(tǒng)學習。先了解“之”字義,再出示所有含“之”的句子,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推導出具體詞義,進而促進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和把握。
三、讀準字音,掌握通假義
古代漢字數(shù)量貧乏,常常用有限的字來表達意思,即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代替本字的那個字就稱為“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書中一種正常的文言現(xiàn)象。后來,隨著漢字的發(fā)展,又造新字,可古書上仍保留舊字,這就造成了古今字現(xiàn)象,給古詩文的閱讀和理解帶來了困難。
通假字的特點是“因音通假”,和本字存在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尤其在讀音上出現(xiàn)相同或相近的現(xiàn)象。教學中如果沒有明確通假的是哪個字,就會導致對古詩文的誤讀和誤解。例如,辛棄疾《清平樂·村居》“最喜小兒亡賴”中的“亡賴”因與“無賴”相通,“亡”讀作“wú”,指頑皮、淘氣的意思。如果誤讀、誤解了“亡賴”義,就無法感受小兒的悠然自得的活潑形式,更不能體會到詞人對農(nóng)村和平寧靜生活的喜愛。王維的《鹿柴》,題目表地名,“柴”字同樣是通假字,與“寨”相通而讀作“zhài”。六年級下冊文言文《兩小兒辯日》“孰為汝多知乎?”中的“為”是“謂”的通假字,讀作“wèi”,表“認為”的意思;“知”是“智”的通假字,讀作“zhì”,取“智慧”義,可以理解為“知識淵博”。
根據(jù)漢字音、形、義三者統(tǒng)一的特點,知音可以明義,學生可通過讀準字音,掌握通假字和本字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準確理解大意,體會情感。例如,“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見”字的甲骨文是會意字,指睜著大眼的立人或坐人,表示看見。讀“xiàn”,通“現(xiàn)”,指的就是被看見,出現(xiàn)的意思。作者平時常在黃沙道中行走,心里明知小樹林旁有一茅草小店,但卻因為夜里看不清,加上下了點小雨,心里覺得著急而又感奇怪。但是,在小溪石橋那兒轉個彎卻忽然出現(xiàn)在眼前,心里即刻又充滿了驚喜。一個“見”字細致地將詩人波瀾四起的內(nèi)心活動刻畫得淋漓盡致。
四、聯(lián)系語境,辨析古今義
古代漢語中單音節(jié)詞占優(yōu)勢,一個字便是一個詞。閱讀古詩文時,不要把兩個單音節(jié)詞的組合誤認成一個雙音詞,造成對詞義的誤解。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詞匯面貌不同,古今義也不同,主要源于詞義的變化發(fā)展。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辨析古今義,準確理解詞義,才能準確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意境,避免造成對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曲解。
詞義的變化發(fā)展,包括詞義的擴大、縮小、轉移,詞義輕重的變化、感情色彩的變化及其他語法現(xiàn)象,對學生準確理解詞義深有啟發(fā)?!安恕痹瓉碇钢参镄缘氖卟?,后來肉類、蛋類都可以稱作“菜”,不再限于植物類了,這是詞義的擴大?!稐钍现印贰拔绰効兹甘欠蜃蛹仪荨敝械摹扒荨弊鳛槊~,原指獵獲的對象,包括飛禽和走獸,現(xiàn)在禽主要是指飛禽,而“家禽”指家里養(yǎng)著的飛禽,即孔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中的“妻子”在古代指老婆和孩子,而現(xiàn)在僅指老婆。以上兩者都是詞義的縮小。詞義的轉移,如《兩小兒辯日》“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中,“探湯”的意思是把手伸到熱水里。這里的“湯”指的是熱水,現(xiàn)在指一種以汁水為主的副食品,如蛋花湯。閩南方言因保留古代漢音的特點,也將“泡溫泉”說成“泡湯”。再如《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中的“聞”內(nèi)為“耳”部件,原指“知聲”;杜甫詩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取其義,表聽說的意思?!奥劇焙竺孀兂伞爸丁?,也似詞義的轉移。在古詩文中,詞義的變化還體現(xiàn)在詞義的輕重和感情色彩的變化。例如,“購”原指懸賞征求,重金收買,后來指一般的買,詞的意義減輕了?!懊摹惫胖^親愛、喜愛,是褒義,“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指的便是老翁、老婦相親相愛的意思。而后來“媚”引申為取悅于人的意思,含有貶義,詞義的感情色彩完全相反。文言的語法現(xiàn)象也是造成古今異義的主要原因。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泊船瓜洲》)中,“綠:使……變綠”,這里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詩中的“綠”字用得巧妙,自古以來廣為稱道。據(jù)南宋洪邁(《容齋隨筆》續(xù)筆卷八)記載,王安石先后用了“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字,最后才選定這個“綠”字?!熬G”原本是表示顏色的詞,這里作為使動用法,變成“使……變綠”的意思,富有色彩感和動態(tài)感。用“綠”來形容春風,把春風寫得很有活力,仿佛就能看見似的?!熬G”字讓人既知道春風的到來,又感受到了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景象。
詞義理解對古詩文閱讀意義深遠,但是由于小學階段教材中的古詩文數(shù)量較少,未引起廣大教師的重視,學生文言基礎薄弱,無法應對中學階段大量古文的學習壓力。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通過溯源詞本義、探求引申義、掌握通假義、辨析古今義等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有效理解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以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更廣泛的文言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 寧.漢字構形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3]張雙棣,等.古代漢語知識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4]柯金黎.基于詞義理解的小學古詩文教學實踐研究[D].福建:集美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