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毅妹
摘 要:從某種意義上講,新授課的教學效果決定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科整體的運用能力。文章基于新授課內涵與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問題,探討了小學數(shù)學中“圖形與幾何”模塊的幾種具體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圖形與幾何;新授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13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4-0082-01
一、明確新授課的目標與基本策略
新授課是講解數(shù)學基礎知識的主戰(zhàn)場,對學生把握數(shù)學脈絡具有重要意義。提高新授課的教學質量,就是加強小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新授課承擔70%以上課時的內容,雖然不強迫學生能夠百分百達到學科要求,但對學生相關能力的培養(yǎng)卻不能馬虎?!皥D形與幾何”板塊的新授課要求學生能夠從中認識分辨圖形的本領,初步掌握一些圖形的幾何性質,理解數(shù)形結合、代數(shù)轉換等思想,為后續(xù)的深入探討、復習研究做好鋪墊。
二、實施“圖形與幾何”新授課的具體教學方法
(一)注重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方法
新授課的特點在于“新”,一是數(shù)學概念、知識全新,二是數(shù)學思維、方法全新。上好新授課,教師不宜過早切入正題、照本宣科地灌輸概念,而應事先精心設計導入主題,讓學生初步明確課堂目標,從而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課程導入一方面要注意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小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薄弱,往往不清楚基礎框架,使得復習時總是混淆概念、用錯知識,因此,每次新授課時引導學生回顧舊知非常有必要,這有利于學生查漏補缺和對比理解。另一方面要以興趣為導向,許多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難以集中精神,往往渾渾噩噩地聽完一節(jié)課而收獲甚少,因此,教師要在課程開始時就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及特征”這節(jié)內容的講解為例,教師在講課前,可以先播放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圖案,借助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調動已學知識,然后提問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師生互動營造出適宜氣氛。接下來讓學生自由思考,猜測平行四邊形對邊、對角的特征,進而闡述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通過層層遞進地提問巧妙開展教學。
(二)合理創(chuàng)設情景,促進學生當堂記憶
小學生自學本領不強、自制力薄弱,因此,學習新知識主要依賴于新授課的引導。為了減輕學生的課下負擔、確保學生課堂學習效率最大化,數(shù)學新授課最好實現(xiàn)學生當堂記憶的目標。情景教學法下,教師能夠引用新穎的數(shù)學素材來展現(xiàn)數(shù)學原理,同時,在恰當?shù)那榫持腥谌霐?shù)學思維與方法,滲透式地完成教學。例如,教師在講解“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長方形的圖案,讓學生通過回憶,記起“長方形的內角和為360°”這一重要有關特征,然后播放動畫,將長方形劈開成為兩個三角形,緊接著提出“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這一猜測,進而闡述背后的原理。通過一個簡單的長方形,加深學生對三角形內角和的具體印象。
(三)鼓勵合作探討,引導學生當堂運用
幾何圖形與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小學數(shù)學中的幾何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上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具體形象的例子鞏固抽象的幾何性質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同時,“圖形與幾何”這部分知識的特點決定了學生的學習內容絕不能只局限于對教材概念有理解、能做對課后練習題,更要通過實際的映射充分提高運用能力。實現(xiàn)這一目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師由課堂的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鼓勵學生合作探究。例如,在帶領學生認知“軸對稱”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讓學生互相考核,在坐標圖上畫出相應的軸對稱圖形,也可以讓學生帶上認為是軸對稱的物體,在課堂上相互參考與討論,通過有趣的互動與全面的思考來加深理解,同時提高學生的細致程度。
(四)及時總結反饋,做好課堂收尾工作
新授課的另一個重點是課堂尾聲的總結工作,對授課內容進行總結概括既能更加清晰地再現(xiàn)幾何特征、創(chuàng)建知識框架,更能夠幫助學生自我審查、發(fā)現(xiàn)未理解的知識,從而防止學生帶著疑問進入后續(xù)的學習階段?,F(xiàn)階段,教師的課堂總結教學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兩大問題:一是教師忽視課后總結的重要性,總想充分利用課堂的40分鐘,導致拖堂,沒有時間總結。二是教師包辦現(xiàn)象嚴重,總是沉浸在自己的授課思維進行知識盤點、規(guī)律總結,卻不關注學生是否真正掌握。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最好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間,以確保學生明確知識框架、突出重點難點。
參考文獻:
[1]李 珍.信息技術在小學數(shù)學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22):112.
[2]路躍俠.如何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體現(xiàn)學練結合的有效性[J].新課程(小學版),2014(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