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懷梅
發(fā)端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流傳至今的“批注”是深含中華民族文化意蘊的傳統(tǒng)閱讀方式,它以喚醒讀者的個體主體性為旨歸,講求解讀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注重閱讀的差異性、審美性和批判性;它不僅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方式,還是一種“我注六經”的閱讀境界,更是一種人人必備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
所謂批注,是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所疑以批語和注解的形式,即時寫在書頁的天頭、地腳等空白處,以幫助理解、深入思考的一種讀書方法。具體來說,“注”是指以圈點、勾畫的方式對文中關鍵處、疑惑處標示或解釋;“批”是指于文中奇妙處、動情處進行評點,注明自己思維的軌跡,打上自己認識的烙印,抒寫主觀感受,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批注式閱讀為學生留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豐富的想象、積極的思維、愉快的情緒的伴隨下去接觸文本、思考文本、感悟文本,主動地對閱讀材料進行加工,從而提取意義,體驗情感。學生在比較推敲、補充填空、對照聯(lián)想、追尋探查、猜測確證、反躬自問中,不斷逼近和把握文本的原意,甚至超越文本的原意;在情感體驗中,或驅遣想象,進入情境,再現(xiàn)作者的所見所聞;或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琢磨作者的所思所感,與作者的心靈相契合,獲得對文本的深刻理解。
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做好批注,教師要把常見的方法教給學生,以求得批注的實效性。一般來說,常見批注有以下幾種形式。
1.隨感式。就是捕捉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感覺、感想、感悟,以及引發(fā)的共鳴并信手記錄在旁。有學生在讀到《歸園田居》之后,作了如此批注:“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他曾不為五斗米折腰。這是多么曠達的胸懷,只有做到不追名逐利,不隨波逐流才有可能寫出那么多閑適清新的田園詩。”有學生在讀到《我與地壇》之后,在末段作了如此批注:“堅強的意志對人的一生是何等重要?。∷褚话延啦簧P的利劍,輔助你在人生道路上披荊斬棘,像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為你照亮前進的方向。”這種隨想、感悟,也許與文章本身的解讀沒有什么必然的關系,只是閱讀者當時興之所至,是一種隨感而發(fā),但這卻正體現(xiàn)了批注式閱讀的生命所在,它不僅是對閱讀的批注,更是對思想、對人生的批注。一方面它在解讀作者、作品中人物的內心,與古圣先賢、作者形象心靈相通;另一方面更是在解讀批注者自己,記錄自己由文本而觸發(fā)的思想光輝、情感火花,是一個批注自己的心靈和思維的過程。
2.質疑式。就是把不理解或難以理解的詞語、句子等用相關符號標出,或與作者有不同見解便在旁注明自己的觀點。比如《雷雨》劇中有一處經典對白,周樸園問:“三十年前你在無錫嗎?”魯侍萍答:“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边@一問一答,初讀起來似乎合情合理,無懈可擊,但細究起來,則不禁令人生疑。按周樸園的問題流向,魯侍萍只須回答“是的”就行了,后半句的回答完全是多余的。據(jù)此,可作如下批注:把魯侍萍答話的后半句去掉,行嗎?另外,她為什么不提別的,而單單提“洋火”?很顯然,去掉后半句,劇情就無法發(fā)展下去。魯不提別的生活細節(jié),是因為三十年前有關“洋火”的生活情景在她心中印象特別深刻:(1)侍萍生孩子得了病總要關窗戶,所以室內經常點燈,周在燈下照顧魯。(2)周的襯衣被火燒了個窟窿,魯在燈下為周縫衣服(襯衣上的梅花的來由)。據(jù)此,可引導學生把問題的答案批注到課本上——“洋火”是魯周二人美好生活的見證,有了它,就能引發(fā)二人對往事的回憶,推動劇情發(fā)展,并充分展現(xiàn)周樸園對于魯侍萍的復雜感情,讓周樸園這個人物成為“圓形”人物。
3.對比式。可抓住文中情感變化的線索進行對比分析人物形象特點;可用詞語替換或變化句式對比分析原作遣詞造句的效果;可琢磨上下段表達技巧的異同對比分析作者謀篇布局的方法;也可用在題材上、體裁上、觀點上相同或不相同的課內外文本進行對比分析,以清晰呈現(xiàn)文章特質、規(guī)律及觀點,進而加深理解,提高認識。筆者在教學柳永的詞《雨霖鈴》時,引導學生將課文與未定稿進行比較批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中“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在定稿前為“執(zhí)手相看淚眼,有千語叮嚀”,在比較中,學生馬上領悟了語言的優(yōu)劣,作了如下批注:(1)“千叮嚀,萬囑咐”,是媽媽囑咐離家遠行的兒子,表現(xiàn)的是母子情深;(2)“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才是戀人的離別情景;(3)情到深處,大愛無言,此時無聲勝有聲。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探究閱讀,才能真正提高閱讀的質量。走進文本深處,與作者對話,從而主動地、富有創(chuàng)意地建構文本意義,進而建構起學生個體的心靈空間。
4.聯(lián)想式。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讓他們能夠由此及彼,能夠自覺地由文本遷移到文外。這種閱讀方法有助于學生知識的遷移、信息的歸類整合。如學生在閱讀柳永的詞《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旁邊作出這些批注——“枯藤老樹昏鴉……斷腸人在天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塞下秋來風景異……長煙落日孤城閉”“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怎一個愁字了得?”……他們由這句詩引發(fā)出這么多的聯(lián)想,一下子想到了這么多悲秋的詩句,把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做到觸類旁通,真正的把知識學活了,內化成了自己的一種能力。
5.補白式。就是順著行文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寫法,抓住文本中的“未定點”和“空白處”聯(lián)想和填充,進行補寫、續(xù)寫、擴寫等。它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打開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快捷地提高寫作能力。如《雨霖鈴》,詩人借助“楊柳岸曉風殘月”展現(xiàn)了意境之美,透露了離情之苦。于是,我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描述這一詩句所表現(xiàn)的意境。有學生作了如下補白式批注:江風陣陣,曉寒侵人。詩人睜開迷蒙的雙眼,只見一輪殘月孤零零地掛在微明的西天;江邊,垂柳翩躚,正訴離情苦;江上孤舟,美人不再,獨自淚流無人語。在批注過程中,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想象和情感體驗,主動走進了文本深處,創(chuàng)造性地建構起文本意義,這樣,也就實現(xiàn)了閱讀教學的課程目標。
6.賞析式。這樣的閱讀方法在詩歌里經常用到。學生往往在品味了詩詞以后,結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體驗,對部分詩句作出賞析式的批注。如學生在學習《歸園田居》時,針對“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一句,作了精彩的點評——“蔭”“羅”二字,常為詩家忽略,然其用得妙絕?!笆a”,遮蔽也,點明樹之茂盛、之高,是自然生長的;“羅”點明樹是自然排列的,二詞的潛在之意告訴我們:自然界的樹都能由著自己的本性自由生長,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這才是真正的田園風光,回歸田園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這種賞析不僅讓他們深入地理解詩句內容,而且還能充分調動他們的感情去把握作品主題,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欣賞能力大有裨益。
總之,批注是學生與文本交流的心靈密語,批注是學生情感的流淌,靈性的涌動,生命的輕舞飛揚。自主批注是既體現(xiàn)工具性又體現(xiàn)人文性的實實在在的語言文字訓練,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更為重要的是,在批注式閱讀中學生找到了讀書的樂趣,健全了完美的心智,形成了獨立的思想,擁有了自主的精神,從而使個性在閱讀中得以神采飛揚。
作者通聯(lián):山東泰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