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濤
楊絳先生的散文《老王》自問世以來,備受讀者的關(guān)注,特別是對于楊先生在文章結(jié)尾處的“愧怍”之情,歷來是見仁見智。雖然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一千個哈姆雷特”畢竟還是哈姆雷特,因此,我們不能容忍誤讀甚至曲解,特別是作為語文教師,更應(yīng)當正確引導(dǎo)學生來理解這樣的情感主題。那么,楊絳為什么要“愧怍”呢?我們又應(yīng)該如何理解呢?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度解析了作者“愧怍”的原因。
一、作者對于自己心存偏見的愧怍
文章主要講述了作者與一個社會底層小人物交往的過程。要想理解作者的“愧怍”情感,就離不開這個社會底層小人物——老王。對于老王這個人物,必須明確的是,他是一個邊緣人。邊緣人,按照教科書的解釋是這樣的:“邊緣人是指各個方面都脫離主流社會群體方式的人,多難容于世,少有人理解”。
而老王的邊緣性主要表現(xiàn)在被組織排斥,課文中是這樣說的:
北京解放后,蹬三輪的都組織起來,那時候他“腦袋慢”“沒繞過來”“晚了一步”,就“進不去了”,他感嘆自己“人老了,沒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為他是單干戶。
在當時那個特殊的年代,“單干戶”就意味著脫離了主流的社會群體,是另類的,是被主流社會排斥的。老王不管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脫離組織,都屬于被打入另冊的人。再加上老王身患殘疾,是個“田螺眼”,于是,他就成為人們奚落的對象,“有人說,這老光棍大約年輕時不老實,害了什么惡病,瞎掉了一只眼?!币虼?,上述這些種種現(xiàn)象都充分說明了老王實質(zhì)上就是個被奚落、被蔑視,被偏見包圍的人。盡管楊絳一家給予他援手,雇他干活,給他魚肝油,但楊絳是無法從內(nèi)心深處理解老王的。證據(jù)就是當老王在臨死的時候給她送去好香油和大雞蛋的時候,她本能的反應(yīng)是“去拿錢”。她是不是認為老王只不過是尋求物質(zhì)上的幫助而不好意思直接說,只好拿香油和雞蛋來遮掩。古人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崩贤鯇嶋H上是來向老主顧告別的,這個飽受白眼的小人物實際上在臨死之前是對楊絳表示謝意的。在某種程度上,楊絳對老王是心存偏見的,盡管表現(xiàn)得不太明顯。
二、作者是對逃避死亡的愧怍
對于作者的愧作之情,我們還可以從作者對老王的態(tài)度窺見一二。文中有段外貌描寫:
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輪的座上,或抱著冰傴著身子進我家來,不顯得那么高。也許他平時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兩只眼上都結(jié)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我吃驚地說:“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嗎?”
一般人看到老王病成這樣,大都會說“老王,你怎么病成這樣?”而我們作者雖然事先知道老王患病,但此時她卻說“老王,你好些了嗎?”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此時的老王就是死亡的象征,因為他像僵尸。但是作者卻說“老王,你好些了嗎?”我認為楊絳之所以說出這樣違背常理的話語,她潛意識里并不是希望老王身體變好,而是本能地對死亡的一種抗拒和逃避。再比如,當老王下樓的時候,楊絳的行為是這樣的:
我忙去給他開了門,站在樓梯口,看他直著腳一級一級下樓去,直擔心他半樓梯摔倒。等到聽不見腳步聲,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沒請他坐坐喝口茶水??墒俏液ε碌煤苛?。
她擔心老王摔倒,可是竟然沒有想到去扶一下老王,甚至連口水都沒讓老王喝。是什么原因讓她做出如此失禮的事?就是恐懼,像楊絳自己說的,“害怕的糊涂了”。那么,她恐懼什么?恐懼死亡,她看著老王離去而不施援手,就是潛意識里把老王看成了鬼魂和僵尸,她實際上是在逃避老王,也就是逃避死亡。
三、作者對漠視苦難的愧怍
老王作為一個社會的“邊緣人”,可有可無,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社會底層的人物卻與作者有著往來,而老王的死卻未引起作者的注意,這不能不令人疑惑。課文中說:
過了十多天,我碰見老王同院的老李。我問:“老王怎么了?好些沒有?”“早埋了。”“呀,他什么時候……什么時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兒的第二天?!?/p>
請注意時間,是十多天。而且課文中說“我碰見老王同院的老李?!薄芭觥笔桥既婚g邂逅的,毫無計劃的,這就說明這十多天楊絳根本沒想起“老王”,即使這十多天她天天看見香油和雞蛋,她都沒有想起老王。老王的生活無疑是一種苦難的生活,我想楊絳這時對老王的態(tài)度說是漠視的也不算過分。換句話說,對老王的漠視實際上也是對苦難的漠視。
盡管楊絳當時有種種不足,但她能夠在度過那個特殊的年代后,用了“愧怍”兩個字來反思自己,她的“愧怍”反省不僅僅是對自己心靈的拷問,也是對社會良知的呼喚,這是一顆高貴靈魂的“懺悔”!
作者通聯(lián):河南信陽市淮濱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