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丹
(濮陽建業(yè)國際學校,河南 濮陽 457001)
眾所周知,高校大學生是振興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棟梁之才,其政治素養(yǎng)及道德素質能力直接關乎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成敗,因此如何對他們展開高效的、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育,一直是黨中央及社會各界都十分重視的問題。而滲透教育教育理念的提出,讓我們看到了更多人才成長的希望,因為其核心理念是潛移默化地、潤物無聲地去啟迪學生的心靈,引導他們堅定政治理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道德觀,最終將其培養(yǎng)成可以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而服務、奉獻的優(yōu)秀人才。因此,深入地剖析滲透教育在我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開展途徑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滲透教育這一教育手段,是源自于我國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思想理念之中,而近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產生,恰恰是為滲透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首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教育思想。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視教育,并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形成了一套獨具個人特色的教育方法論,而其中滲透教育常常被融入到各學派的教育理論之中。例如,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說明其認為在教育學生時,不能只靠灌輸,而是要科學采用啟發(fā)式教育手段,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又如“彭中麻生,不扶而直”,可以看出教育環(huán)境對學生的滲透教育影響之大[1]。其次,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之中的滲透教育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認為,所謂觀念,其實是指對于外界的看法被移入人腦后,再進行加工創(chuàng)造后的東西罷了。這對素質教育提出要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以及要求教師從學生需求的角度出發(fā)去開展?jié)B透教育都提供了切實的理論基礎。
首先,強化滲透教育是信息化社會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提出的現實要求。自從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便已經全部邁入了信息化、網絡化時代,而這也給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和挑戰(zhàn)。如我們所見,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開始采用網絡平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并且全然不顧這些思想與看法是否正確,成為所謂的“鍵盤俠”,這導致教師難以動態(tài)掌握學生的思想觀念,更難以對其展開及時的心理輔導和思政教育。但是滲透教育理念的提出,其重視環(huán)境、實踐以及教育手段,對高校學生所產生的彌漫作用和浸潤作用,可以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帶來根本性的教育變革,并且能夠從容應對信息化社會帶給學生的負面影響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沖擊。其次,強化滲透教育是突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德育性質的必然選擇。和其他學科課程進行比較,發(fā)現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價值觀念與道德教育色彩更為濃厚、鮮明,所以也促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在課程教學活動中的影響機制更為突出。而滲透教育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其能夠顯著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以此來有效優(yōu)化教育效果。因此,滲透教育秉持著尊重受教育者心理及學習需求這一理念,是十分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德育性質[2]。
第一課堂是對高校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滲透教育必須著眼于以下幾個因素展開:首先是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形式。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形式,是對傳統(tǒng)化灌輸教育單一教學模式的一種完善及彌補,對此,教師應當合理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將電影攝像、多媒體軟件以及幻燈投影燈設備都引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中。另外,教師也要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方式,明確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積極與學生開展良好互動,如此才能做到對學生的潤物無聲般的滲透教育,煥發(fā)出學生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講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采取討論+辯論的教學方式,就物質和意識的知識點進行辯論:美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而在進行辯證法三大規(guī)律的知識點講解時,教師又可以開始以下辯題:對于你們來說,到底是過程最重要?還是結果最為重要?在辯論過程中,學生學會了發(fā)散自己的思維、提升了自身的邏輯思考能力,這進一步調動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其次,教師要塑造自身的完美人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在教師,要著力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素質,在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上下功夫,身體力行的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
所以教師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應當要塑造自身的完美人格,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能力,如此才會帶給學生正確的榜樣示范,這才是真正地為人師表[3]。對此,教師在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過程中,要做到發(fā)自內心地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并時刻保持著良好的心理品質與自我調控能力,進行潤物無聲、潛移默化般的言傳身教,如此才能獲得無聲勝有聲般的教育影響效果。最后,要建立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對以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效果進行分析,不難發(fā)現致使教學實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的主導地位取締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師生關系呈現緊張、不和諧的局勢,進而致使學生被迫地、單一化地接受來自教師的灌輸教育,所以做好滲透教育的基礎是建立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對此,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虛心聽取來自學生理性的教學建議和反饋,而當學生出現錯誤時,要采取說服教育的方式對他們進行思政教育,但是同時教師也要樹立起教師威信,通過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水平、專業(yè)知識儲備等來獲得學生的認同,如此學生才會積極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熏陶。
首先,是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教學實踐證明,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延伸到學生社團活動中,可以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能力,促使其成為新時代的“四有”好青年。針對于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辯論賽、演講會以及專題論壇等社團活動,并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社團活動中去,令他們的思想觀點得以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從而將明辨是非、好逸惡勞的思想理念無聲滲透進學生心中,最終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另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到馬克思紀念日、馬克思列寧主義知識競賽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競賽等活動中來,全面提高高校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提升他們的科研實踐能力。如此一來,在增長學生見識的同時,也達到了培育其道德情操的目的,可謂是育人于“悄然無聲”中。其次,充分發(fā)揮出校園文化的育人熏陶功能。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與學校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茁壯成長上,有著約束、規(guī)范、促進以及導向等多功能作用,并且直接亦或是間接影響到他們的道德品質、意志力、文化素養(yǎng)和思政理念[4]。因此,教師在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時,務必要進一步發(fā)揮出校園文化的育人熏陶功能,通過創(chuàng)建優(yōu)良的校風和學風,來對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也要把馬列主義理論和校園文化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開展宣傳海報和專題講座的方式,來及時解決高校學生在思想上的種種困惑問題,最終幫助他們堅定政治思想理念。最后,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二十一世紀是網絡化社會,網絡平臺上的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為我國高校教師對大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供了充分的且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對此,教師可以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網絡教學基地,設置“原著選讀”、“名家專集”、“學習主陣地”、“兩課教學”等多個欄目,詳細且系統(tǒng)化地介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等理論知識,以供學生日常學習需求。
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的第三課堂,其實是指“社會”這一領域。在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的學校教育的開放性與日俱增,以往的“學校圍墻”觀念已經變成了形式上的意義,并且不可否認的是,大學生實踐經驗的獲得、為人處世的智慧以及政治思想的確立,更大可能是源自社會習得,因此整合“社會”這個第三課堂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滲透教育是大勢所趨。對此,首先,教師要重新整合一切可利用的社會教育資源,為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社會實踐教學提供有力支持。例如教師要充分挖掘革命烈士館、革命遺址以及烈士陵園等革命傳統(tǒng)教育資源,帶領學生前去參觀和祭奠,如此學生才能直觀感受到中華民族奮斗不息、勇往直前的信念和振興中華路途的艱難困苦,這對培養(yǎng)他們艱苦奮斗的政治思想理念大有助益。另外,在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知識點的教學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調查,并確立“某地區(qū)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情況”的專題調查項目,從而結合理論知識對地區(qū)情況進行市場調查及預測分析等[5]。其次,教師也要做好傳媒建設工作,從而有效減少不良媒介對高校學生產生的負面思想影響。現今社會,互聯網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電視、電臺、報紙和期刊等新媒體媒介及傳統(tǒng)媒體的大力普及,導致高校學生越來越受到不良媒體信息的影響與沖擊,這對培養(yǎng)他們的正確思想理念有一定制約。因此,要想進一步增強高效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效性,則學校和教師務必要做好傳媒建設工作,開展校對社會價值導向的工作,同時培養(yǎng)高校學生分辨、批評和吸收傳媒信息的良好能力,例如,在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提前選取網絡熱點新聞作為討論主題,組織學生參與到討論中來,積極分享自己的看法、吸取他人客觀的評價和建議,如此才能逐漸提升學生甄別不良傳媒信息的能力。另外,教師也要注重培養(yǎng)高校學生成為傳媒信息理想的接受者[6]。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社會大眾對于傳播信息的內容是有所保留、有所余地地接收,換言之便是只接收自己認為正確的、迎合自身喜好的信息,而拒絕接收與之相對的傳媒信息,并且人們在接收信息時的方式也是不盡相同的。由此看來,教師唯有培養(yǎng)學生形成理想的接受者,引導他們客觀、公正地去看待傳媒信息,才有可能消除不良信息媒介對自身造成的消極影響。
眾所周知,教師隊伍沒有質量,則學校教育便沒有質量,而對于以培養(yǎng)高校大學生正確的政治思想素養(yǎng)作為教育目標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而言,教師的教學質量和綜合素質,更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馬列主義教育是否能夠取得良好效果。另外,鄧小平同志也曾提出,我國高校能否培育出德智體美勞綜合發(fā)展、有良好政治思想覺悟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其中關鍵點在于教師,所以組建一支高素質、業(yè)務能力強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者隊伍至關重要。如此,便要求教師必須擁有絕對正確的思想覺悟、堅定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方向、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如此才能在進行馬克思主義教學時,潛移默化地引導高校學生堅定政府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才會自然而然地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武裝學生的頭腦。
灌輸教育和滲透教育這兩種教育方式,并非是敵對關系,恰恰相反是相互補充、共同促進的關系,所以在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正確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秉持著灌輸為主、滲透為輔的教育理念,如此才能雙管齊下、相互彌補,進一步提升我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成果。對此,首先教師務必要保持灌輸教育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雖然前文提出灌輸教育有種種不足,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在千百年來的教育史中,灌輸教育之所以能夠一直留存至今,這是有一定的道理所在。就如法國教育學家埃米爾所言,強迫學生去接受社會約定俗成的道德法規(guī)、價值取向固然不好,但是我們都別無選擇,因為我們要成為的人,是社會所要求的、所認同的人,若是每一個人自由生長,不受約束和限制,那這必然不是一個真正的“人”[7]。由此可知,對學生進行灌輸教育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甚至是重要性。其次,教師要加強滲透教育的輔助作用。相較于傳統(tǒng)的灌輸教育,滲透教育的教育優(yōu)勢是十分突出的,其尊重學生的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讓學生在不偏離軌道的路上得以自由生長。所以,要求教師在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工作時,要做到全滲透:第一是全員滲透,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者,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利用馬列主義思想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同時更應該將這種堅定的信念轉化成實際的教學行動,在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思想滲透、影響到當代大學生心靈上;第二是全程滲透,這要求教師不僅要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滲透馬克思主義思想,也要在第二課堂與第三課堂活動中,潤物無聲般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結合起來,從而有效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思想理念。
封閉使人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擁有德育功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不應當固步自封,一直停留于以往的教育模式上,而是要科學借鑒國外滲透教育的成功經驗,同時積極創(chuàng)新,不斷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和學情的特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模式。對此,在借鑒西方國家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滲透教育的經驗時,教師務必要注意到以下幾點:一是重視德育課程設置與開展的隱蔽性,由于國外高校并未設置專業(yè)的德育課程,而是通過人文學科教學、心理咨詢等活動來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所以相較于國內高校設置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等專業(yè)德育課程而言,國外高校更注重啟發(fā)誘導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方式,所以教師要認真思考這些教育方式是否符合國情和學情[8]。二是重視德育形式的滲透性特點,國外高校主要是采取滲透教育方式,來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和思政培訓工作,而這一開放性的教育是從針對其國家經濟情況和教育情況出發(fā),并且是在尊重道德規(guī)范和傳統(tǒng)文化的前提下,激發(fā)學生個人在德育教育中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教師要思考當前的教育現狀,是否符合國外高校開展德育教育的要求,是否能做到環(huán)境熏陶、媒體感化以及家庭配合。
綜上所述,高校大學生是振興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棟梁之才,其政治素養(yǎng)及道德素質能力直接關乎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成敗,因此如何對他們展開高效的、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育,一直是黨中央及社會各界都十分重視的問題。因此,通過對“論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滲透教育”這一課堂的研究和分析,我們發(fā)現雖然滲透教育只是作為輔助角色,但是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促進作用越來越被大眾所認識和接受。因此,在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時,教師要做到依托第一課堂、激活第二課堂展以及整合第三課堂來展開滲透教育,并注重思考創(chuàng)建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處理好“灌輸”與“滲透”的關系。唯有如此,才能從教學方式、教育內容和教學環(huán)境等方面,來開展對高校學生的馬列主義思想滲透與教育,才能引導他們堅定政治立場、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出一大批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