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慧
在我們的想象里,古代詩人的形象應(yīng)該是仙風(fēng)道骨、鶴發(fā)童顏,他們或走遍大江山川,記錄壯美景色,寫下“大江東去浪濤盡”的豪情;或體察人間疾苦,描繪細(xì)膩情愫,留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詩句。筆下的錦繡文章句句帶“仙氣兒”的詩人,想必不食人間煙火。
不過,詩人肯定也得吃飯。宋朝大詩人蘇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不僅喜歡吃,也喜歡做,他的《菜羹賦》賦的是菜粥、《豬肉頌》頌的是東坡肘子、《煮魚法》教人怎么做魚……還有那膾炙人口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硬生生把被貶謫守,變成了吃喝玩樂的幸福之旅。蘇東坡為人正直,仕途幾經(jīng)坎坷沉浮,仍能苦中作樂,以豁達(dá)的心態(tài)面對現(xiàn)實。
東坡居士在《菜羹賦》中寫道:
東坡羹,蓋東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蘆菔、若薺,揉洗數(shù)過,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許涂釜緣及瓷碗,下菜沸湯中。入生米為糝,及少許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觸,觸則生油氣,至熟不除。其上置甑,炊飯如常法,既不可遽覆,須生菜氣出盡乃覆之。羹每沸涌,遇油輒下,又為碗所壓,故終不得上。不爾,羹上薄飯,則氣不得達(dá)而飯不熟矣。飯熟羹亦爛可食。若無菜,用瓜、茄,皆切破,不揉洗,入罨,熟赤豆與粳米半為糝,余如煮菜法。
這段文字寫得有趣又實用。簡單來說,就是用兩層蒸鍋,下層水里煮菜,多放幾種時令蔬菜野菜,如果沒有菜,把瓜類、茄子切丁,也一樣煮;上層蒸飯,蒸的也不是精白米飯,而是一半粳米加一半紅豆。這與我們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xué)所提倡的“飯中有豆、菜中有葉”不謀而合。這頓飯,用料簡單,節(jié)約熱能,節(jié)省力氣。有的野菜有苦澀味,就用鹽揉搓清洗去除。飯菜里不是直接滴油,因為那時的油中會有一些雜質(zhì),不僅對人身體不好,而且還有異味。古人炒菜用油,往往都是提前把油在鍋里“練一練”,冒出青煙以后,再下菜??墒钦麸堉蟛死镄枰庞驮趺崔k?東坡先生顯示出了極大的智慧,他并未把油直接滴在飯菜中,而且在鍋邊上涂一層油,上邊再蓋一涂了油的瓷碗,油與食材不直接接觸,而是通過高溫先揮發(fā)去掉部分雜質(zhì),然后蒸汽上升,遇到油形成油珠,落入飯菜中。是不是絕妙至極?
東坡居士晚年著有《記三養(yǎng)》:“東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币馑际牵簭慕裉扉_始,我一頓飯不過一杯酒、一盤肉。有客人來,所備酒菜也不過三盤。寧可少一些,但是不能多。如果外出赴宴,他會將這個飲食原則事先告訴主人。這種節(jié)制,恰恰是我們今天提倡的。東坡先生在《養(yǎng)生說》中,再次提及“已饑方食,未飽先止”的飲食原則,而且還加上了身體鍛煉,建議“散步逍遙,務(wù)令腹空”,也與我們現(xiàn)在說的“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有異曲同工之處。
東坡居士的智慧,藏于詩文間,也存于那些滿是歷史典故的飲食養(yǎng)生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