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酒泉市第二中學 邵秀玲
2016 年習主席在全國衛(wèi)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引起了強烈反應,可見,體育與健康的重要地位,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確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強調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三者和諧發(fā)展的健康理念。強調實踐性特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體育與健康是增進學生健康的重要途徑的課程,對于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質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因此要努力構建較為完整的課程目標體系和發(fā)展性的評價方式,重視教學內容的基礎性、選擇性及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樣性,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極為重要。學生在掌握體育技能、技巧、方法的前提下,通過體育的動感效果,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新的時代背景下,未來人才不僅要掌握科學技術,還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做一個綜合性人才。這要求我們除了具備知識力量以外,還要有較強的體魄、頑強的毅力、健康的心理素質。由于體育教學是一個動感培育的過程,通過體育教學中的學與練,可以窺視到學生的心理狀況。因此,在初中的體育與健康課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心理健康有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廣義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xù)的心理狀態(tài);狹義的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與內容完整協(xié)調一致,即認知、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xié)調。
一般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tài)。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tài)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tài)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tài)。而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目的正好滿足了以上的需求,在新時代,人們除了對文化的追求以外,還要對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建設標準。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關系著能否正確看待問題,能否正確地面對人生。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學是實現(xiàn)全面培養(yǎng)綜合性人才的基礎,學生是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因此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身體的健康,還要重視其心理上的健康,缺一不可,心理的健康能促進身體的健康,身體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期和基礎,因此在新課標改革下,應該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社會的發(fā)展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跟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體育教學中,可以實現(xiàn)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到實踐中。知識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課堂,在體育課堂上,教師通過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學生不斷反省自身,對于健康開展體育教學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諧的人際關系、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適應性強為目標,通過在體育教學中加入健康教學,學生可以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接受體育教學,而不會產生排斥情緒,這對于提升體育教學的效率具有一定的作用。
游戲在體育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可以通過游戲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而心理游戲因為有著其特有的目的性、針對性、滲透性和思想性,既有情節(jié),又有對抗和競爭,符合學生生理、心理特點,是學生最喜愛的一項綜合性的體育活動,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要重視心理游戲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發(fā)展學生的體力和智力,更要重視發(fā)揮教材的思想教育作用,培養(yǎng)他們機智、勇敢、團結、負責、遵守紀律、活潑樂觀、進取、創(chuàng)新等優(yōu)良品質。
在體育教學中引進心理游戲,心理游戲的生動有趣既能起到體育課的熱身效果,又能打破學生防御,短時間內促進學生互動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團隊凝聚力、促進學生學習的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耐挫力,增強學生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的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是教師根據(jù)體育教學的內容要求設計與體育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活動,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索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以促進良好的適應與發(fā)展能力形成的過程。團體輔導對于體育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培養(yǎng)學生敢于拼搏、勇于競爭的心理品質。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體育的競爭性特點設計一些有競爭力的團體輔導活動,讓學生在團體活動中通過競爭體驗培養(yǎng)其勇于拼搏,敢于拼搏的心理品質,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助力作用。在大型的體育競技比賽中,如籃球比賽、足球比賽、排球比賽等團體體育活動,教師開展之前可以應用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以提高學生的比賽心理素質和敢于拼搏的心理素質。
2.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
體育大型的競技項目如籃球、足球、排球等球類運動需要幾個人甚至十幾個人參與活動,在這樣的團體活動或團體比賽中,都會有師生、生生的互動活動,在這樣的互動活動中就會有同學間的摩擦、沖突、團結、協(xié)作,通過這樣互動,學生體驗到團結協(xié)作的樂趣,也會體驗到摩擦帶來的不快,有了這幾種不同的情緒體驗,學生就會試著與同伴建立和諧的關系,體驗到和諧的同學關系帶來的愉悅心情,那么,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就會主動自覺地與同伴建立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學生保持健康心態(tài)、平和的心情,容易和同學建立平等、信任、友好的關系,使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建立團結互助、平等有愛的同學關系,這樣的關系猶如心理潤滑劑,促使學生開心、愉悅地投入學習、生活中。
3.激發(fā)學生熱愛學習的興趣。
團體輔導采取以趣味性為主要特征的各種活動,強調學生在活動中進行主動的參與和體驗,其游戲性質使得學生樂于參與其中,減少了對學校和家長“要我學的”的抵觸情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參與體育鍛煉的濃厚興趣,為提高體育教學成績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基本從小學開始就接觸體育教學,但是以往的體育教學過于單一化、形式化,不注重體育課堂的效果,也不考慮其對學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種教學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體育課程的學習相對比較辛苦,因此體育教師應該發(fā)揮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對學生進行正能量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精神,進而養(yǎng)成積極健康的體育品質,教師在體育課上可以適當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教學活動,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觀看一些心理健康的影視作品,讓學生接受健康心理知識的熏陶,通過知識的學習,學生在心理就形成了健康的思維意識。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爬山活動,目的在于通過該活動訓練學生團結意識和不怕吃苦、不輕言放棄的精神,在爬山的過程中,每個學生的體力情況各不相同,在活動中,學生間相互幫助、扶持前進,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提升集體的凝聚力,在活動中培養(yǎng)團結、樂于助人的優(yōu)秀品質,這也是心理健康教學的意義。
教育應該是有目的的教學,體育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體魄,心理健康教學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態(tài),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學,是當前體育教學必須落實的重點。體育教師應該發(fā)揮好自己的引導者的作用,教育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只有發(fā)揮教學的價值,這門學科教育才有意義。心理教育與體育都是不容忽視的,在新時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自己的體育教學理念,不能孤立地采用體育教學模式和方法,應該將心理健康教學思想引入體育教學,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