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民 劉如夢
關(guān)鍵詞: 《陰陽十一脈灸經(jīng)》;《脈書》;槫
馬王堆漢墓和張家山漢墓出土的文字資料,已經(jīng)公布多年,目前學(xué)術(shù)界已有非常豐富的研究成果。[注]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主編: 《二年律令與奏讞書: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xiàn)釋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馬王堆漢墓簡帛整理小組: 《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叁)、(肆),文物出版社1980—1985年;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1—6冊,中華書局2014年。這兩批文字材料中,都有與人體經(jīng)脈有關(guān)的一些文獻(xiàn),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陰陽十一脈灸經(jīng)》還有甲、乙兩個不同的抄本。將這兩批材料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互相比照對讀,可以不同程度地補充對方文字的缺損。但是它們對同一經(jīng)脈的記述,也頗多文字差異之處。筆者將目前學(xué)界通行釋文中的這些差異之處對比時,發(fā)現(xiàn)有個別的幾處差異實際上是由文字誤釋造成的。陳劍先生曾在《讀秦漢簡札記三篇》中指出:“秦漢簡帛篆隸字形中真正不認(rèn)識的難字並不多,釋文可能出現(xiàn)問題的反而往往倒是一些容易混淆而又習(xí)焉不察的常見字?!盵注]陳劍: 《讀秦漢簡札記三篇》,《出土文獻(xiàn)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79頁。筆者下文指出的兩處文字誤釋,就是這種“習(xí)焉不察”之字。
馬王堆漢墓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jīng)》乙本第6行記載陽明脈所生的“十病”如下:
其所産?。?顔痛,鼻鼽,頷頸痛,乳痛,心與胠痛,腹外腫,腸痛,膝、足(痿)痹,【爲(wèi)十病】。[注]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6冊第10頁。本文所引馬王堆帛書釋文,均引自此書,正文中提到此書時,簡稱爲(wèi)“《集成》”。另外,本文所引出土文獻(xiàn)釋文,如無必要,直接使用寬式釋文。
馬王堆漢墓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jīng)》甲本第12、13行關(guān)於陽明脈所生“十病”相應(yīng)的文字爲(wèi):
其所産?。?顔痛,鼻鼽,頷【頸痛,乳痛】,心與胠痛,腹外腫,腸痛,膝跳,跗【上痹】,爲(wèi)十病。[注]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5冊第197頁。
張家山漢簡《脈書》第25、26行與此相關(guān)的文字則作:
其所産病: 顔痛,鼻鼽,頷疢,乳痛,儙5痛,心與胠痛,腹外腫,腸痛,膝外(?),跗上痹,爲(wèi)十二病。[注]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第120頁。
《陰陽十一脈灸經(jīng)》乙本“膝”下是“足”字,甲本是“跳”,張家山漢簡本則是“外(?)”,三者各不相同。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已經(jīng)指出所謂的“外”字可疑,或應(yīng)釋爲(wèi)“兆(跳)”。漢簡《脈書》此字右側(cè)筆畫類似“外”字右側(cè)的“卜”形,有這種“卜”形的“外”字在秦漢文字中比較常見。但是張家山漢簡《脈書》中多次出現(xiàn)的“外”字,其右側(cè)的“卜”卻從無這樣的寫法: 所有的“卜”形豎筆均無向外的折筆。[注]邱玉婷: 《張家山漢簡文字編》,碩士學(xué)位論文,復(fù)旦大學(xué)2015年,第477—478頁。而且此字左側(cè)雖然不能辨識,但其下部殘存的筆畫,也明顯與“外”的“夕”旁下部不合,所以張家山漢簡脈書第26簡“膝”下之字肯定不是“外”字。考慮到帛書甲本與此字對應(yīng)之字爲(wèi)“跳”字,且此字右側(cè)也可以與“兆”旁最右側(cè)筆畫相合,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認(rèn)爲(wèi)此字或應(yīng)釋爲(wèi)“兆(跳)”的意見是比較有道理的。
乙本第14行所謂的“”字“(跗)”
帛書《陰陽脈死候》第2—4行記載有陰陽脈的五種死亡之徵:
□□五死: 脣反人盈,則肉【先死。齦齊齒長,則】骨先死。面黑目睘視衺,則氣先死。汗出如絑(珠),傅而不流,則血先死。舌卷睪拳,【則筋】先死。[注]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5冊第210頁。
類似的內(nèi)容亦見於張家山漢簡《脈書》第51、52兩簡:
凡視死徵,唇反人盈,則肉先死。齦齊齒長,則骨先死。面墨目圜視邪,則血先死。汗出如絲,榑(傅)而不流,則氣先死。舌楊橐卷,則筋先死。[注]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第124—125頁。
其中帛書《陰陽脈死候》的“汗出如絑(珠),傅而不流”,漢簡《脈書》則作“汗出如絲,榑(傅)而不流”。《集成》注釋已經(jīng)指出漢簡《脈書》所謂的“絲”字右側(cè)亦作“朱”旁,此字應(yīng)釋爲(wèi)“絑(珠)”,與帛書一致。[注]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5冊第210頁注釋[七]。
帛書《陰陽脈死候》的“傅”,張家山漢簡《脈書》相應(yīng)的字則釋作“榑”,而《張家山漢簡文字編》則將《脈書》此字釋爲(wèi)“槫”。[注]邱玉婷: 《張家山漢簡文字編》第412頁。帛書《陰陽脈死候》此字左側(cè)偏旁過去被釋爲(wèi)“人”旁,是不正確的。馬王堆帛書“人”在文字左側(cè)作偏旁時,左上的斜筆要高出豎筆,且豎筆接近垂直,並不向上傾斜。而帛書《陰陽脈死候》此字左側(cè)偏旁明顯與“人”旁的寫法不合。此偏旁實際上是“木”旁,只是上部有所殘損,下面舉出的“木”旁之字也可以與之對照。所以帛書《陰陽脈死候》第3行此字與漢簡《脈書》51行之字,左側(cè)都是“木”旁。它們右側(cè)偏旁也幾乎相同,二字應(yīng)該是同一個字,也就是説它們的釋法應(yīng)該一致。張家山漢簡《脈書》此字學(xué)界釋作“榑”,《張家山漢簡文字編》則釋作“槫”。那麼此字右側(cè)究竟是“?!迸赃€是“尃”旁呢?
首先我們從字形方面來分析。從下表所列字形可以看出,此二字的右半不僅與《五十二病方》常見的“傅”字右半?yún)^(qū)別明顯,與張家山漢簡《引書》的“傅”字右半亦區(qū)別明顯。它們右側(cè)偏旁的寫法,卻與下面舉出的“傳”右半寫法一致。所以我們認(rèn)爲(wèi)此二字從外形上看,無疑可以釋爲(wèi)“槫”。
里耶秦簡第八層第661號簡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第10行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第16行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第286簡張家山漢簡《引書》第38簡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第145行“傳”“傅”從“木”之字
我們再從文意方面來考慮此二字釋爲(wèi)“槫”是否合適?!都伞纷⑨屧诮忉尅昂钩鋈缃Z(珠),傅而不流”時,引到下面幾種文獻(xiàn):
《脈經(jīng)》卷九:“小兒病困汗出如珠,著身不流者死?!?/p>
《素問·診要經(jīng)終論》:“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絶汗乃出,出則死矣。”王冰注:“絶汗,謂汗暴出如珠而不流,旋復(fù)乾也?!?/p>
《難經(jīng)·第二十四難》:“六陽氣俱絶者,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絶汗乃出,大如貫珠,轉(zhuǎn)出不流,即氣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注]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5冊第210頁注釋[七]。
其中《脈經(jīng)》的“汗出如珠,著身不流”,與帛書“汗出如珠,傅而不流”最爲(wèi)密合,“傅”與“著”含義接近。從這點來看,“傅而不流”的文意似乎並無問題。而此字釋爲(wèi)“槫”的話,“槫”有圜轉(zhuǎn)之義,《楚辭·九章·桔頌》:“曾枝剡棘,圓果槫兮。”王逸注:“槫,圜也。楚人名圜爲(wèi)槫?!薄昂钩鋈缃Z(珠),槫而不流”,“槫”字不僅可以描述汗珠圜轉(zhuǎn)的外形,亦能表現(xiàn)出汗水凝動不流的狀態(tài),從文意上講也十分切合。[注]上引《難經(jīng)·第二十四難》的“轉(zhuǎn)出不流”用“轉(zhuǎn)”字,此句或跟出土文獻(xiàn)此處“槫而不流”有聯(lián)繫。
無論從字形方面還是文意方面考慮,此二字釋爲(wèi)“槫”都是十分合適的。另外,“榑”字還不見於目前已公布的秦漢文字資料,而“槫”字不僅多次見於馬王堆漢墓帛書,還多次見於銀雀山漢簡,亦見於北京大學(xué)藏西漢竹書,[注]陳松長等編: 《馬王堆簡帛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248頁;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編: 《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第398頁;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 《銀雀山漢墓竹簡[貳]》,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29頁簡96、第57頁簡1458、第64頁簡1532;北京大學(xué)出土文獻(xiàn)研究所編: 《北京大學(xué)藏西漢竹書[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15頁簡四四、125頁簡七三。應(yīng)是當(dāng)時一個比較常用的字,這裏出現(xiàn)在帛書《陰陽脈死候》和漢簡《脈書》中也是十分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