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斌
摘 要:結合工程實例,介紹深基坑的設計、施工過程控制要點,希望對解決施工中的同類問題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深基坑;設計;施工;控制
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進程的加快,深基坑的設計和施工越來越常見。其建設過程中對于安全、質量要求嚴格,需要具備相應專業(yè)知識、經驗工程師參與設計和施工的全過程實施。通過工程現場實際情況,下面對深基坑的設計和施工控制要點進行分析與探討。
本人作為建設單位項目經理,親身經歷了某項目基坑的設計方案編制及評審、施工方案編制及評審、施工控制的全過程。本人現就該項目基坑支護的設計、施工的全過程作簡要介紹,并以此為引申總結作為建設方(或建設方)應遵從的專業(yè)法則、應履行社會的責任。
本項目基坑深度為7.15米~8.35米,建設場地較為狹窄,西南面相鄰高壓輸電設備,東南面相鄰低層建筑(淺基礎),其余區(qū)域均面向市政道路。建設地點附近有河流,地質勘探在秋季進行。
設計單位第一次進行基坑支護設計時的方案為:圍繞基坑布置單排水泥攪拌樁,樁外設置土釘墻。
但本方案送審時,評審專家一致認為:本項目靠近河流且地質勘探在秋季進行,不能如實反映水文情況,部分區(qū)域應設置雙排水泥攪拌樁,確保止水效果;西南面、東南面臨近現有建構筑物,應把支護形式改為樁錨支護并加樁間旋噴止水,確?;臃€(wěn)定。
設計單位根據相關意見進行修改后,第二次評審獲得通過。
隨后,我方組織施工單位根據設計方案要求,進行基坑支護施工方案的編制,并組織專家進行審核。在基坑施工過程中,監(jiān)理單位嚴格依照圖紙、方案要求進行質量把關,我方組織第三方監(jiān)測機構進場對相關部位進行監(jiān)測。基坑施工安全完成。
從本項目基坑支護設計、評審、施工,經歷了4個月時間,本人總結出一些作為建設單位應注重的事項。
一、作為建設單位,應在前期工作提前介入,加快項目建設進度
本項目是先后完成初步設計審查和樁基礎施工圖深化后,設計單位方進行基坑支護設計。且市建科委對基坑支護審查的時間較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后續(xù)施工的進行。
設計單位在初步設計(工程樁)、基坑支護設計的參考依據均為相同的地質勘察報告。因此,建設單位可在初步設計時提前介入,要求設計單位同時進行基坑支護設計。若初步設計審查后樁基礎施工圖需要改動,基坑支護設計只需根據施工圖進行適當調整,從而節(jié)省設計時間、報建時間。
二、作為建設單位,應為設計單位提供更完善的項目信息
本項目西南面相鄰高壓輸電設備,東南面相鄰低層建筑(淺基礎)。建設地點附近有河流,地質勘探在秋季進行。第一次設計方案中對于以上情況都沒有做出較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因此導致方案不通過審核,延誤了建設進度。
以上事例中所提及的信息,都是本項目所存在的特有情況,也就是項目的特殊性。作為建設單位,在項目前期的報建工作中,應對項目存在的特有情況充分了解,并時刻思考該特有情況是否對日后項目進展產生影響。西南面、東南面臨近現有建構筑物,將對該區(qū)域基坑穩(wěn)定構成影響;建設地點附近有河流,地質勘探在秋季(少雨期)進行,表明地質勘探所反映的水位情況并反映本地塊全年平均地下水位及最高地下水位。建設單位在設計前,除把現有建構筑物的基礎圖紙?zhí)峁┯柙O計單位外,還應著重對設計單位明確上述信息,以確保設計單位編制出最佳方案。
三、作為建設單位,應在施工過程中嚴把質量關、安全關
一般認為,施工質量、施工安全是施工單位及監(jiān)理單位的責任范疇。但是,通過本基坑支護施工,本人認為,建設單位在此過程中也應明確自身的分工、承擔自身責任。
1、深層水泥攪拌樁、旋噴樁、鉆孔灌注樁的終孔控制
施工圖紙中說明,灌注樁長度按圖示長度和樁端進入相對不透水層不少于0.5m的標準雙控,水泥攪拌樁、旋噴樁長度按圖示長度和樁端進入相對不透水層不少于1.0m的標準雙控。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有可能對雙控標準存在誤解。
由“于圖示長度”是設計院根據地質勘探報告而定,地質勘探報告的數據只是兩個勘探點之間的線性值,并非適用于每條樁,因此“圖示長度”僅為參考值。在支護樁施工過程中,通常存在已施工至相對不透水層下要求深度(俗語所說的“鉆不下”)但仍未達到“圖示長度”,或存在已達到“圖示長度”但仍未達到相對不透水層下要求深度(俗語所說的“仍然可鉆”),這兩種情況。
有施工經驗的工作人員都知道,這種情況下,不把“圖示長度”作終孔依據,必須以實際情況作標準來判斷應該繼續(xù)施工還是應該終孔。但作為建設單位,應發(fā)揮自身的協(xié)調責任,確保驗收過程合法、合理。
此時,建設單位與施工、監(jiān)理一樣,以文字形式記錄所發(fā)生的情況。同時,建設單位應及時組織地質察查單位進場進行地質情況的專業(yè)判斷。若該區(qū)段若干樁施工過程中,發(fā)現實際地質情況與地質報告存在較大出入,建設單位應委托地質勘察單位在該區(qū)段進行加孔鉆探,明確相關地質情況。最后把相關地質資料、文字記錄提交設計院,由設計院確認終孔標準。唯有這樣,方能確保每條支護樁的驗收都有所依據。
2、水下混凝土灌注的質量控制
水下混凝土灌注的質量控制,是鉆孔支護樁質量的關鍵所在。在施工前,建設單位組織施工單位、監(jiān)理單位對混凝土供應商進行實地考察,廠家的技術能力、特殊混凝土生產能力、供貨能力是重點考察內容,確保了本項目所使用的混凝土具有良好和易性(180mm~220mm,之后澆筑過程中要求監(jiān)理對每車均進行塌落度量測)、合符規(guī)范要求的粗骨料碎石(粒徑不大于40mm)、合符規(guī)范要求的攪拌物砂率(級配良好的中至粗砂,砂率40%~50%)。同時,建設單位組織施工單位、監(jiān)理單位對導管的質量進行檢查,量測其壁厚(規(guī)范要求不少于3mm)、進行密閉性試驗。
開始灌注時,必須保證首槽砼用量。隨著混凝土的上升,重點監(jiān)控施工單位有否提升和拆卸導管,導管底端必須埋入混凝土面以下保持2~6m,嚴禁把導管底端提出混凝土面,避免造成斷樁。水下混凝土的灌注應連續(xù)進行,灌注前要求施工單位做好嚴密的施工組織管理措施,一旦發(fā)生機具故障、停電或導管堵塞等事故時,立即采用起重機輔助提升導管或重新開塞等有效措施,并同時作好記錄。控制最后一次混凝土的灌注量,不使樁頂混凝土與設計標高超太多。灌注控制在設計樁頂標高以上1D且不少于1.0M,以預留鑿浮漿。
灌注混凝土的過程中,要求施工單位嚴格按照規(guī)范要求,同一批樁的配合比每班不得少于一組,每車混凝土必須做好塌落度量測并記錄。同時要求監(jiān)理單位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