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詩語言的兩種特質(zhì)
——談?wù)勑略妱?chuàng)作之三

2019-01-28 11:56:13北京席云舒
名作欣賞 2019年22期
關(guān)鍵詞:韓東大雁塔朦朧詩

北京 席云舒

新詩的語言有兩種特質(zhì)。一種是通過語言來創(chuàng)造意象畫面,通過意象畫面來營造意境,再通過畫面和意境來表現(xiàn)詩歌的思想情感;另一種是由語言直接指向意義,無須經(jīng)過意象畫面的轉(zhuǎn)換,這類詩歌多采用口語來創(chuàng)作。我們不妨把主要通過意象畫面來表達思想情感的詩歌稱作“意象詩”,把采用口語創(chuàng)作的詩歌稱作“口語詩”。前文所舉的幾個例子都屬于“意象詩”。當(dāng)然這種區(qū)分并不是絕對的,有些詩歌既運用意象也運用口語。為了說明詩歌語言的不同特質(zhì),我們先將這兩種情況分開來考察。20世紀(jì)初英美“意象派詩歌”當(dāng)然屬于“意象詩”,但這里所說的“意象詩”并不局限于“意象派詩歌”,而是指各種借助意象來表達思想情感的詩歌;“口語詩”也不是指與“文言詩”相對的詩歌,而是指不采用意象、完全以口語創(chuàng)作的詩歌?!耙庀笤姟迸c“口語詩”的區(qū)別,如果用一個圖式來表示,可以表述為:

意象詩:語言→意象畫面、意境→意義

口語詩:語言→意義

通過這個圖式我們可以看到,“意象詩”從語言抵達意義,中間需要經(jīng)過意象畫面和意境的轉(zhuǎn)換,而“口語詩”從語言抵達意義是直接的,無須經(jīng)過任何其他介質(zhì)來傳遞?!耙庀笤姟庇捎谄湟庀缶哂卸嘀叵笳餍?,因而使語言表現(xiàn)出很強的張力,語言張力越大,詩的內(nèi)涵就越豐富;“口語詩”由語言直達讀者的心靈,語言則表現(xiàn)為一種穿透力。

好的詩歌語言應(yīng)該是一種極致的語言,甚至是一種“極端”的語言。這里所說的“極端”,不是指故作驚人之語,而是指語言的感覺。我們不妨把詩歌的語感比作一個椎體的兩端:尖銳的一端穿透力強,一下子就能刺痛人的心靈;廣延的一端則具有豐富的張力,越是往極端上去,它的張力就越大,越可以激發(fā)人們無窮聯(lián)想。前者是“口語詩”的特點,后者則是“意象詩”的特征。而中間的部分,那種既不能刺痛人又不能激發(fā)聯(lián)想的語言,即便不說它是非詩的語言,至少也不是好的詩歌語言。富有張力的語言需要通過多種手法來營造,例如謝山曉的《虎丘路》中,“尋歡者無度,將一只豢養(yǎng)的/幼獸釋放,只在酒醉時/它才馴服,是你懷中的牡丹/是明月,在你足尖,低頭審視”這節(jié),短短四個句子,不僅運用了多個意象,還運用了象征、隱喻、自由聯(lián)想、意識流等多種手法,“幼獸”象征著欲望,“牡丹”隱喻懷中的美人,從“醉酒”聯(lián)想到醉酒后迷離的目光、意識的錯亂,而在這迷離錯亂的意識中,誤把燈光照在足尖上的亮點當(dāng)成明月,“低頭審視”,這是潛意識的流動。詩人運用這些藝術(shù)手法,使這節(jié)詩的內(nèi)涵變得十分豐富,顯示了語言的巨大張力。這樣的詩歌語言,大都意在言外,我們通過語言首先得到的是意象畫面,然后是它的象征含義和意境,最后得到的才是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耙庀笤姟钡恼Z言只是引發(fā)畫面想象的符號,讀者可以去欣賞詩的語言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得意忘言、得魚忘筌。

但“口語詩”則不同,它不是通過意象畫面,而是直接以語言來表達思想情感。我們來看一首韓東的《有關(guān)大雁塔》:

有關(guān)大雁塔/我們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從遠方趕來/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還來做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們/那些發(fā)福的人們/統(tǒng)統(tǒng)爬上去/做一做英雄/然后下來/走進這條街/轉(zhuǎn)眼不見了/也有有種的往下跳/在臺階上開一朵紅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當(dāng)代英雄//有關(guān)大雁塔/我們又能知道些什么/我們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風(fēng)景/然后再下來

這是一首“口語詩”,全詩沒有運用一個意象。詩中雖然寫了大雁塔,在我們的傳統(tǒng)中,大雁塔往往象征著盛唐氣象、歷史的輝煌,或者作為中華民族興衰榮辱的見證者,但在韓東這首詩里,詩人消解了它的一切象征含義,把大雁塔還原為一個建筑,它僅僅是一個建筑,非關(guān)歷史,也非關(guān)宗教。在此之前,詩人楊煉也寫過一首《大雁塔》:“在中國/古老的都城/我像一個人那樣站立著/粗壯的肩膀,昂起的頭顱/面對無邊無際的金黃色土地/我被固定在這里/山峰似的一動不動/墓碑似的一動不動/記錄下民族的痛苦和生命”。楊煉的《大雁塔》賦予這座建筑以巨人形象,它象征著一個民族的苦難和新生。韓東這首詩顯然是對楊煉詩歌的反撥,他摒棄了楊煉詩中的英雄主義氣質(zhì),在韓東筆下,每個爬上大雁塔的人都是小人物。這首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是,在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人人都是普通人,無論是“不得意的人們”還是“發(fā)福的人們”,都可以爬上去“做一做英雄”。曾被幾代人奉若圭臬的英雄主義神話,就這樣瞬間變成了一地雞毛,相形之下,楊煉所塑造的“經(jīng)歷過無數(shù)痛苦、死亡而依然倔強挺立的人”,或者北島筆下的“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zhàn)者,/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的崇高形象,仿佛已成褪了色的裱糊畫紙。

1988年,韓東曾經(jīng)提出過一個口號,叫作“詩到語言為止”。他說:“詩歌以語言為目的,詩到語言為止,即是要把語言從一切功利觀中解放出來,使呈現(xiàn)自身,這個語言自身早已存在,但只有在詩歌中它才成了唯一的經(jīng)驗對象?!表n東本人對這句話的闡釋并不十分明晰,因而引起過許多爭議,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如果說“詩從語言開始”,那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沒有一首詩不是從語言開始的。什么叫“詩到語言為止”呢?從字面上看,似乎是說詩歌應(yīng)當(dāng)拋棄一切功利目的,回到“語言自身”。什么是“語言自身”呢?他卻語焉不詳。但結(jié)合韓東本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來看,就跟我們這里討論的問題緊密相關(guān)了,“詩到語言為止”意味著詩歌不必借助語言以外的意象畫面,不必聯(lián)想超出語言自身的視覺圖景來表達意義,它止于語言本身。這個口號的提出,當(dāng)然與此前“朦朧詩”的英雄主義氣質(zhì)和大量運用意象有關(guān)。我們上節(jié)所舉的幾首詩,意象多是完整的、流動的畫面,不同意象之間能夠形成緊密的關(guān)聯(lián),在全詩中構(gòu)成一個整體;但“朦朧詩”的意象往往只在每個詩句中使用,例如北島的“以太陽的名義,/黑暗在公開地掠奪”,顧城的“黑夜走出巖洞,/夕陽還在張望。//一條長長的游影/投向發(fā)呆的村莊。//老人和牛歸來了,/拉著古代的車輛”,這里的“太陽”“黑暗”“黑夜”“巖洞”“夕陽”“游影”“發(fā)呆的村莊”“老人和?!薄肮糯能囕v”都是在詩句中局部使用的意象,類似的情況很多,因此“朦朧詩”給人的印象是意象紛紜,用法卻比較簡單。以韓東等人為代表的“新生代”詩人想要超越以北島、顧城、楊煉等人為代表的“朦朧詩”,就要提出不同于“朦朧詩”的新的理念和創(chuàng)作主張,“詩到語言為止”一方面是對“朦朧詩”的英雄主義氣質(zhì)的揚棄,另一方面則是對“朦朧詩”以大量意象來表達思想情感的寫作方式的揚棄,轉(zhuǎn)而追求口語寫作。這首《有關(guān)大雁塔》就很能說明這個觀念,詩中采用的完全是口語,唯一的比喻就是“在臺階上開一朵紅花”,但全詩沒有運用一個象征,因此說它沒有一個意象。這種“口語詩”由于舍棄了意象介質(zhì),因而直抵意義本身,它讓我們意識到,在一個平凡的時代,你只能做一個普通人,如果你打算去“做一做英雄”,也只能像“從遠方趕來”的那些人一樣,爬上大雁塔,“看看四周的風(fēng)景/然后再下來”。這種語言對于讀者心靈的作用是直接的,它把我們內(nèi)心潛藏的英雄主義情結(jié)打碎,給我們的心靈帶來痛感。

再來看梁曉明的一首《各人》:

你和我各人各拿各人的杯子/我們各人各喝各的茶/我們微笑相互/點頭很高雅/我們很衛(wèi)生/各人說各人的事情/各人數(shù)各人的手指/各人發(fā)表意見/各人帶走意見/最后/我們各人走各人的路//在門口我們握手/各人看著各人的眼睛/下樓梯的時候/如果你先走/我向你揮手/說再來/如果我先走/你也揮手/說慢走//然后我們各人/各披各人的雨衣/如果下雨/我們各自逃走

梁曉明和韓東都屬于20世紀(jì)80年代中期的“新生代”詩人,如果說韓東的《有關(guān)大雁塔》是對“朦朧詩”英雄主義氣質(zhì)的反撥,那么梁曉明的《各人》表達的就是對集體主義神話的疏離。

這也是一首“口語詩”,共24行,卻用了20次“各”字、15次“各人”。這種不斷重復(fù)的字眼,在傳統(tǒng)詩歌中通常是犯忌的,古典詩詞常用替代字,有時就是為了避免重復(fù),因為不斷重復(fù)的字眼會帶來審美疲勞。但梁曉明這首詩,顯然是一種有意的重復(fù),“各”字音節(jié)較為響亮,在詩句中發(fā)的都是重音,讀起來清脆悅耳,因而不會產(chǎn)生審美疲勞;他反復(fù)運用這個“各”字,也在不斷強化詩的主題:一群人聚在一起,卻“各人說各人的事情/各人數(shù)各人的手指”,“我們各人/各披各人的雨衣/如果下雨/我們各自逃走”,這是何其反諷?我們還會意識到,在一個正常社會,親人相聚在一起是因為愛,朋友相聚在一起是因為友情,但這首詩中的“各人”相聚在一起,卻既不是因為愛也不是因為友情,他們“點頭很高雅”,更多是禮節(jié)性的,他們“微笑相互”,卻不是會心的。這說明一個時代的創(chuàng)傷還沒有得到恢復(fù)。詩中幾乎不帶任何感情,它的語言卻直擊人心,這些重音像錘子一般敲打著我們的心靈,給我們帶來痛感。

我們看到,這些“口語詩”完全不用意象,卻能產(chǎn)生一種與“意象詩”完全不同的閱讀體驗。但意象與口語,本身只是詩歌表達的兩種方式,不應(yīng)人為地制造對立。20世紀(jì)90年代末,因為這兩種寫作方式的不同,曾出現(xiàn)過所謂“知識分子寫作”和“口語寫作”的論爭;“口語派”對“知識分子寫作”的批評,主要不在于他們的詩歌中廣泛采用意象,而是他們的創(chuàng)作受外國詩歌影響太大,作品中常常出現(xiàn)一些令人費解的洋典故。詩歌應(yīng)該盡量少用或不用典故,因為典故是一種現(xiàn)存的知識?!翱谡Z詩”表達思想情感是直接的;“意象詩”通過意象畫面來表達思想情感,語言與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之間隔著一層意象畫面,但如果這些意象畫面是詩人自己創(chuàng)造的,那么從意象畫面到思想情感的表達也是直接的,換句話說,如果“意象詩”的語言和意象都是詩人原創(chuàng)的,那么它表達思想情感的方式都是直接的。而用典故則不同,它是把現(xiàn)成知識代入自己的作品,無論用典如何貼切,它對思想情感的表達都是間接的,有時甚至是一種“摹仿的摹仿”,“和真理隔著三層”。古典詩詞使用典故,是因為受到格律的束縛,在有限的句子中無法充分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故而不得不用“曲筆”,借助已有的知識來拓展語言空間;但新詩不存在這種問題,新詩若采用典故,就成了不折不扣的“掉書袋”,無論是古人的典故還是洋人的典故,均不宜采用。

新詩不宜用典故,并不意味著新詩不應(yīng)該使用意象,恰恰相反,使用意象正是詩歌語言的特點?!翱谡Z寫作”對“知識分子寫作”的批評,把使用意象作為批評的對象,進而拒絕使用意象,就等于“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潑掉”了?!翱谡Z詩”表達意義雖然是直接的,但對初學(xué)者而言,它卻不容易掌握,因為并非所有的口語都能成為詩的語言,初學(xué)者很難把握它的邊界?;蛘哒f,通過一場“白日夢”的幻想情境來擷取意象,從而完成一首詩,要比直接通過口語來表達思想情感,更具有可操作性。因為文學(xué)思維是形象思維,畫面語言比口語本身來得更加形象,當(dāng)你通過一場“白日夢”來展開想象,你就很容易獲得連綿不絕的畫面形象,這會使你“思如泉涌”;語言若不轉(zhuǎn)化為畫面形象,它就是抽象的,抽象的語言不太容易激發(fā)起初學(xué)者的情思。另一方面,把口語和意象對立起來,也不利于詩歌語言的創(chuàng)新,只要能把某種思想情感準(zhǔn)確、充分地表達出來,給讀者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與思考,使用意象或不使用意象并非一個不可調(diào)和的原則問題,只要表達得恰到好處,口語和意象都可以使用。有時候,把口語和意象結(jié)合起來,還能達到一種陌生化的效果。

語言的陌生化,永遠都應(yīng)該是詩歌追求的目標(biāo)。因為文學(xué)創(chuàng)作,就是要給讀者帶來全新的審美體驗,如果你的作品不能給讀者帶來新鮮感,創(chuàng)作就是不成功的,讀者完全可以拋棄你的作品,而去閱讀前人的作品。語言的陌生化,自然是給讀者帶來嶄新閱讀體驗的要素之一。口語和意象的巧妙結(jié)合,往往能帶來一種陌生化的效果。

我們來看一首柏樺的《懸崖》:

一個城市有一個人/兩個城市有一個向度/寂寞的外套無聲地等待//陌生的旅行/羞怯而無端端的前進/去報答一種氣候/克制正殺害時間//夜里別上閣樓/一個地址有一次死亡/那依稀的白頸項/將轉(zhuǎn)過頭來//此時你制造一首詩/就等于制造一艘沉船/一棵黑樹/或一片雨天的堤岸//忍耐變得莫測/過度的謎語/無法解開的貂蟬的耳朵/意志無緣無故地離開//器官突然枯萎/李賀痛哭/唐代的手不再回來

這首詩可能比較費解。題目叫作“懸崖”,當(dāng)然不是指山上的懸崖,究竟是什么“懸崖”呢?從形象上看,“外套”如果是掛在墻上的,那似乎像一個“懸崖”,“唐代的手”如果是垂下來的,似乎也像一個“懸崖”,除此之外,這首詩很難再讓我們想到什么“懸崖”。然而“外套”是不是掛在墻上的呢?“唐代的手”是不是垂下來的呢?不能確定。所以這首詩中的“懸崖”不是一個形象,而是一種象征。象征什么呢?情感的懸崖?歷史的懸崖?似乎兼而有之,但也不易確定。于是此詩的多義性就顯現(xiàn)了出來。古人說“詩無達詁”,西方人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意思是說一首詩可以有多種解釋。哈桑認(rèn)為,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有一種“不確定內(nèi)在性”,從這一點上看,柏樺這首詩似乎也具有某種后現(xiàn)代特征;但杰姆遜認(rèn)為,后現(xiàn)代主義還有一種特征,即“深度模式”的消失帶來的“平面感”,而柏樺這首詩卻顯然不是無深度的。

以情感為例。讓我們來想象一對曾經(jīng)的情侶,他們居住在不同城市,分手很久了,女子或許是嫁人了,或許已經(jīng)死了,但男子仍在思念她。為什么是男子思念女子,而不是女子思念男子呢?因為他在想象“那依稀的白頸項/將轉(zhuǎn)過頭來”,“白頸項”多是形容女子的,極少有男子的頸項是“潔白而頎長”的,可見是男子在思念女子。他很想去看她,但他們的愛情已經(jīng)“死亡”了,情感早已成了斷崖。詩人如果說“我在這座城市思念你/等待一個日子去看你/等待讓我感到寂寞”,這樣的語言是我們所熟悉的,它就缺少新鮮感;而詩人說“一個城市有一個人/兩個城市有一個向度/寂寞的外套無聲地等待”,就把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思念、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感、寂寞而漫長的等待,全都表現(xiàn)了出來,語言也更富表現(xiàn)力?!耙粋€城市有一個人/兩個城市有一個向度”這兩個詩句,分開來看都是口語,但從“一個城市”到“兩個城市”的轉(zhuǎn)換疊加,就構(gòu)成了意象,象征著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思念,“兩個城市”之間的向度,亦即情感“懸崖”的向度;明明是“等待讓我感到寂寞”,但詩人運用了“外套”這個意象,似乎是等待讓“外套”也感到分外寂寞。這里既運用了口語,也運用了意象,語言就取得了陌生化的效果。

等待一次旅行,但旅行是無目的的,因為即使去了那座陌生的城市,也不可能見到思念中的人?!澳吧穆眯?羞怯而無端端的前進/去報答一種氣候/克制正殺害時間”,“無端端”是一種無目的的狀態(tài),“羞怯”也許與單相思有關(guān),但更多也是一種“無端端”的心理狀態(tài),沒有理由、沒有目的的旅行,會產(chǎn)生沒來由的“羞怯”。為什么是“去報答一種氣候”呢?這只是一個借口,因為實在沒有什么好“報答”的了,這次旅行,不是為了去報答“你”的感情,只是“我”無法克制自己的愿望,被克制“殺害”的不是時間,而是“我”的被思念折磨的生命;“我”想去看“你”,卻又不能見到“你”,在思念中兩個城市的“向度”是清晰的,在行動中它卻失去了方向,既然“我”無法克制寂寞的等待,那就給自己找一個沒有借口的借口,權(quán)當(dāng)“去報答一種氣候”吧。

接下來忽然轉(zhuǎn)到“夜里別上閣樓/一個地址有一次死亡/那依稀的白頸項/將轉(zhuǎn)過頭來”,這似乎跟上一節(jié)的“旅行”已經(jīng)沒有關(guān)系了?!耙估飫e上閣樓”,這個“閣樓”顯然是一個與“死亡”有關(guān)的“地址”,也許是思念中的人死在了“閣樓”上,也許是他們的愛情死在了“閣樓”上,總之這個“閣樓”是“我”害怕去想而又不能不常常去想的一個“地址”,一想起“閣樓”,就會想到“那依稀的白頸項/將轉(zhuǎn)過頭來”,想到過去的愛情美好。這個手法,十分類似于陸游《沈園二首》中的“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每到沈園,陸游仿佛就看見了春波曲水中唐琬的驚鴻照影?!耙估飫e上閣樓/一個地址有一次死亡”這兩句也是口語,而“那依稀的白頸項/將轉(zhuǎn)過頭來”則是一個意象,兩者結(jié)合,又產(chǎn)生了語言的陌生化效果。

前面兩節(jié),一節(jié)寫一次無目的的旅行,一節(jié)寫閣樓上“依稀的白頸項”和愛情的死亡,這兩節(jié)是否真的沒有關(guān)系呢?顯然不是。如果真的毫無關(guān)系,要么其中一節(jié)是多余的,可以刪掉,要么這首詩就是不成功的。但這首詩是柏樺的代表作之一,詩中并沒有多余的句子。那么這兩節(jié)究竟有什么關(guān)系呢?其實它們表現(xiàn)的是一種通感。一般的通感,比如把視覺轉(zhuǎn)化成聽覺,把聽覺轉(zhuǎn)化成味覺,這是比較常見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就是把視覺轉(zhuǎn)換成聽覺。而《懸崖》中的這兩節(jié),則是寫同一種心理狀態(tài)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現(xiàn),無論是在無目的的旅行中,還是想到夜里“閣樓上的白頸項”時,那種“無端端”的心理感受是相通的,這當(dāng)然也是一種通感。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下,“此時你制造一首詩/就等于制造一艘沉船/一棵黑樹/或一片雨天的堤岸”,內(nèi)心的感受也是一樣的。這里的“你”其實就是“我”。詩人運用了三個意象,“一艘沉船”“一棵黑樹”以及“一片雨天的堤岸”,它們的共同特征是陰郁、惆悵、壓抑,令人煩躁而又苦悶,這些情緒也都是相通的。

“忍耐變得莫測/過度的謎語/無法解開的貂蟬的耳朵/意志無緣無故地離開”。這節(jié)可做兩解:一種解釋是,對“你”的思念使“我”無法忍耐,“我”想象過很多種與“你”重逢的情景,但“我”沒有機會再告訴“你”這些想象,它們都將成為“過度的謎語”,甚至“我”自己也不知道謎底,在思念中“我”常常不由自主地失去意志;另一種解釋是,兩個人的愛情為什么會被葬送,因為那時候“我”猜不透“你”的心思,就像在猜一種“過度的謎語”,“我”的忍耐變得失控,后來“我”無論怎樣對“你”解釋,“你”都聽不進去,“你”要離開的意志那么堅決而又“無緣無故”。不管哪一種解釋,結(jié)局都是愛情已經(jīng)死亡,剩下的只有“我”對“你”的思念?!盁o法解開的貂蟬的耳朵”不是運用典故,而是一種比喻,比喻“我”對“你”說的話“你”不會再聽見,或者“你”全然聽不進去。把“你”比作貂蟬,也許是因為在“我”心目中,“你”就像貂蟬一樣美;除了比喻,這里還有一個類比,仿佛貂蟬距離我們的時間有多么久遠,伴隨著思念的煎熬,“你”離開“我”的時間也就有多么久遠,通過這個類比,把心理時間拉長。

最后一節(jié),“器官突然枯萎/李賀痛哭/唐代的手不再回來”似乎很突兀,為什么詩人會突然寫到唐代的李賀?如果從歷史的角度來理解這首詩,也許跟李賀有關(guān),但從情感角度看,它只是一種比擬。李賀是一個短命的天才,他讓我們想到的形象是,柔弱、蒼白、懷才不遇、多情而善感,才華橫溢如同疾病,正如此刻的“我”?!袄钯R”痛哭其實就是“我”痛哭。讓我們想象一下,27歲的李賀痛哭,突然哭干了眼淚,他的眼睛枯萎下去,接著是全身的器官枯萎下去,蒼白的手垂下來,那只唐代的手,漸漸離我們遠去。李賀的失意是科場失意,因父諱而無緣秋闈;“我”的失意是情場失意,因別離而相思成災(zāi)。失意的原因不同,但痛苦是一樣的。這種比擬也不是用典,用典需要有相似的語境,如果把李賀換成陸游,那就屬于用典,但這里的語境并不相同。這一節(jié)意思是說,“我”被思念折磨,就要像李賀一樣枯萎了?!捌鞴偻蝗豢菸笔且环N極度的夸張,手法與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里的“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異曲同工。

這首詩中沒有出現(xiàn)一個“我”字,卻處處都隱含著一個“我”,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就很難理解這首詩。詩的最后兩節(jié)劈空冒出來貂蟬、李賀這兩個歷史人物,非常令人驚訝,同時也造成了一種陌生感。我們讀前面四節(jié),都不會想到古人,因為詩行里流露的都是現(xiàn)代氣息,最后兩節(jié)忽然出現(xiàn)一千多年前的人物,我們會頓時感到時間如同懸崖,歷史如同懸崖,崖頂站著的是古人,崖底仰望的是我們,而我們身后,還會有更深的懸崖。因此這首《懸崖》也可以從歷史的角度來解讀。

語言的陌生化往往要通過一些鮮明的對比來實現(xiàn),在現(xiàn)代的情境中突然植入一個古代元素,這是一種對比;把口語和意象奇妙地結(jié)合起來,或者讓口語本身產(chǎn)生意象的效果,這也是一種對比??傊Z言的創(chuàng)新不能畫地為牢,以口語排斥意象,或者以意象排斥口語,都是一種自我設(shè)限。

①韓東:《有關(guān)大雁塔》,唐曉渡選編:《燈心絨幸福的舞蹈——后朦朧詩選萃》,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2年版,第63—64頁。

②楊煉:《大雁塔》,謝冕、唐曉渡主編:《在黎明的銅鏡中》,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頁。

③北島:《回答》,謝冕、唐曉渡主編:《在黎明的銅鏡中》,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3年版,第58頁。

④韓東:《自傳與詩見》,《詩歌報》1988年7月6日,第3版。

⑤北島:《結(jié)局或開始——獻給遇羅克》,謝冕、唐曉渡主編:《在黎明的銅鏡中》,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頁。

⑥顧城:《歸來》,《顧城詩全集》(上卷),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第296—297頁。

⑦梁曉明:《各人》,萬夏、瀟瀟主編:《中國現(xiàn)代詩編年史·后朦朧詩全集》(下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936—937頁。

⑧柏拉圖認(rèn)為藝術(shù)作品都是一種“摹仿的摹仿”。他說,神造的“床”是“床”的“理式”(Idea,或譯“理念”),木匠造的“床”是對“理式”(或“理念”)的摹仿,而悲劇家(詩人)和畫家筆下的“床”則是“摹仿的摹仿”,“和真理(自然)隔著三層”。見《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朱光潛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3年版,第70—71頁。另見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391—392頁。這里借柏拉圖的觀點,意在闡明運用典故不是一種直接的情感表達,一些陌生的典故會令人費解,而熟悉的典故又會成為一種“套話”,它們都會破壞詩的意境。正如這里所引的柏拉圖的話,假如也把它當(dāng)作一個典故來看,這里若不加注釋,很多讀者可能也會感到費解。

⑨柏樺:《懸崖》,萬夏、瀟瀟主編:《中國現(xiàn)代詩編年史·后朦朧詩全集》(上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頁。

[10]〔美〕伊哈布·哈桑:《后現(xiàn)代轉(zhuǎn)向——后現(xiàn)代理論與文化論文集》,劉象愚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15、170—172頁。

[11]〔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遜:《后現(xiàn)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7年版,第159—166頁。

[12]〔宋〕陸游:《沈園二首》,《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第999頁。

[13]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頁。

[14]〔元〕王實甫:《西廂記》,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51頁。

猜你喜歡
韓東大雁塔朦朧詩
一匹馬
詩林(2022年2期)2022-04-13 08:38:49
可愛的敘事者——讀韓東短篇小說《素素與李蕓》
都市(2022年1期)2022-03-08 02:23:34
選本編纂與“朦朧詩派”的建構(gòu)
大雁塔
大雁塔即景
金秋(2021年4期)2021-05-27 06:42:48
選本編撰在朦朧詩建構(gòu)中的作用研究
出版廣角(2021年22期)2021-01-13 00:46:12
跟著我的腳步去旅行——西安之旅第一站:大雁塔
唐文化符號在現(xiàn)代廣場景觀中的應(yīng)用——以西安大雁塔北廣場為例
重新做人
詩潮(2017年4期)2017-12-05 10:16:18
試論“朦朧詩”的起源、成就和弱點
微博| 化德县| 桃源县| 那坡县| 梁平县| 北川| 勃利县| 淮南市| 西昌市| 阳城县| 张掖市| 济源市| 改则县| 灵寿县| 连云港市| 汝州市| 大新县| 丁青县| 故城县| 宜章县| 鹤山市| 旬阳县| 麻阳| 镇沅| 平罗县| 南郑县| 蓝山县| 迁安市| 衡阳市| 集安市| 宜君县| 灵山县| 交口县| 津市市| 东乡| 芜湖县| 延津县| 潼关县| 牟定县| 兴安县| 上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