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漫談“畢達哥拉斯文體”及其創(chuàng)造(下)

2019-01-28 11:56:13北京吳子林
名作欣賞 2019年22期
關鍵詞:語境理論老師

北京 吳子林

20世紀初,王國維說:“余謂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風氣既開,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講今日之學。未有西學不興,而中學能興之者;亦未有中學不興,而西學能興之者。”梁啟超也說:“舍西學而言中學者,其中學必為無用;舍中學而言西學者,其西學必為無本。”王國維、梁啟超很早就意識到這點,我們不少人還沒有意識到,很多人的知識結構是有缺陷的,懂西學的不懂中學,搞現(xiàn)當代的不懂中國古典,搞古典的也不懂現(xiàn)當代,每個人知識結構很單一。剛開始還沒感覺,自己不覺得是一個問題,等你文章寫著寫著就出現(xiàn)問題了,發(fā)現(xiàn)自己好多短板,發(fā)現(xiàn)自己好多缺失,有的人自覺去補課,不自覺的就算了,還是一個套路一直做到死。所以大部分學者真是混吃混喝的,伙食團成員,學院派的伙食團成員。我希望你們不要成為當中的一員。別忘了,北師大文藝學是全國文藝學的黃埔軍校,1983年就拿到博士點,全國高校第一個博士點。你從這所黃埔軍校出來的,最后學問做得叮叮當當半桶水,那太失敗了。必須要主動意識到這點,要中學、西學兼修,這樣才可能真正把學問做好。

你看童老師自己,他也是中西兼通的。童老師健在的時候,我跟童老師說,你寫了那么多書,我最喜歡其中的一本。童老師笑著問,你喜歡我哪本書呀?我說特別喜歡你的《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讀了好幾遍,書都被我劃破了。這本書后來中華書局再版了,我覺得那是童老師最好的書。當然,后來《文心雕龍三十說》也出來了,也很值得研究學習,它基本延續(xù)中西對話、古今溝通的研究方法。我碩士念比較文學,博士念文藝學,后來再也沒有做比較文學,但是比較文學的方法已經(jīng)成了我的方法論自覺。

問題是我們現(xiàn)在很多學者做不到這點,或者說沒有意識到,所以只看自己要做論文的那一小塊,那一小塊之外的不去涉及。我們的很多批評家只懂得西方理論,對中國古代傳統(tǒng)屬于半懂狀態(tài),懵懵懂懂狀態(tài)。在他們看來,中國古代文論對于當代文學批評沒有用,他們用的理論武器、批評的武器都是來自西方的各種理論,沒有我們自己本土的理論。

也有朋友曾質問我,古代有什么用?誰還用古代的思想來分析當代作家和作品?我說誰說不能用?葉嘉瑩不就用了嗎?葉嘉瑩的批評里面有古代的理論,也有西學的東西,她把它們?nèi)诤掀饋怼_€有錢谷融的弟子胡河清,他用儒釋道、用《周易》解讀當代作家作品,那個評論寫得可漂亮了,你去看他那本書《靈地的緬想》,寫得非常有才氣。我寫過一篇文章,我說如果胡河清還活著的話,現(xiàn)在很多紅得發(fā)紫的批評家都得失業(yè)。胡河清吃透了本土的理論,走進去再走出來,用這些本土思想資源解讀當代作家作品。胡河清的悟性非常高,也是安徽績溪人,才子窩出來的,不得了??上У昧艘钟舭Y,跳樓自殺了。當年他沒有讀碩士,直接讀博士,錢谷融先生破格錄取,很罕見的。他的評論寫完以后,錢老說讀你的評論感覺像在讀小說。能夠把評論寫成這樣,你想想那是怎樣的才華。但是我們很多人現(xiàn)在沒有這個才華,才說那個東西沒用,過時了。

還有朋友,都是博導了,他跟我說子林兄不要那么迷戀古典嘛,你把它當成博物館的文物就可以了。我說不對,它不是博物館里僵死的文物,它是圖書館里面的書籍,活的知識,文化的精髓,我要把它們化為自己的知識,化成當代的知識,讓它發(fā)揮出作用來。

現(xiàn)在的很多理論研究停留在邏輯的思辨上,并沒有真正進到問題的內(nèi)核。很多文章就是賣弄學問、掉書袋,根本沒涉及文學和藝術。評論界、批評界也是這樣,不少文學批評失效,沒有用,沒有觸及作家的痛處、癢處,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童老師指出,這種純理論的,邏輯到邏輯、概念到概念,很難切入文學藝術和美的細微問題,很難解決藝術和美的復雜問題。童老師的批評一針見血。

怎么辦?童老師說有兩個辦法,第一,我們的文學研究,特別是理論研究,要跟現(xiàn)實的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現(xiàn)象、文藝思潮保持密切的生動的聯(lián)系。這個當年我們在聽童老師講課的時候感受很深。童老師也告誡我們,說搞理論研究,做畢業(yè)論文,千萬記住一點,一定要關注當下,要關注當下一些文藝思潮,要關注當代作家、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給理論提出了什么問題,這樣才有當代的意識,才能真正把論文寫活了,這是很關鍵的。

第二個很關鍵的,童老師晚年一直強調的,在好幾次重大學術會議上都反復強調的,那就是文學研究要深入歷史語境,要追求一種深厚的歷史感。怎樣深入歷史語境?童老師首先分析了歷史語境跟歷史背景的差別,這個我就不展開說了,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我要講的是怎樣才能真正做到深入歷史語境當中去。

張文江編了一本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過,那本書名字叫《潘雨廷先生談話錄》,很厚。潘雨廷是一個很有名的易學家,研究易學繞不過他。《潘雨廷先生談話錄》第一則云:“回向思想出于佛教,將無始以來的習氣全回向完,唯此中國尚無相等的概念?!度A嚴經(jīng)》十信(信為道源功德母)、十住、十行,積德甚多,于是十回向,全發(fā)揮掉?;叵蛑?,才可以談十地了。回向的目的,是要成功一個大圓鏡智,是轉識成智的步驟?!薄氨娚袩勒?,菩薩無煩惱障,有知識障,回向可去除知識障。回向的方法是哪里來的就回向哪里,如寫邵康節(jié)就回向邵康節(jié),寫熊先生(十力)就回向熊先生?!迸擞晖ⅲ?925—1991)打比方說:“鏡子照東西無遁形,但照后一樣不留,清清楚楚(但實際仍全在)?!是叭斩胖f認為不要讀書,讀書轉增障礙是不對的?!?/p>

什么是“回向”?“回向”的目的是什么?我專門買了一本非常厚的字典,叫作《實用佛學辭典》,里面非常詳細地講到十種“回向”,蠻有意思的,我這里不展開。

根據(jù)我的理解,潘雨廷先生這里所講的“回向”,是一種“深入歷史語境”的“處境分析”。龔鵬程對此有極好的闡釋:“所謂處境分析,不是說我們必須以同情的心境重復古人原初的經(jīng)驗,是指研究者對于歷史上那些行動者,他們所身處的環(huán)境行為,找出試驗性或推測性的解釋。這樣的歷史解釋,必須解說一個觀念的某種結構是如何形成、為何形成的。即使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本不可能有完滿的解釋,但仍然可以用推測的方式提出解釋,嘗試重建行動者身處的問題環(huán)境,并使這個行動,達到‘可予了解’的地步……告訴我們文學批評家提出一個理論、一個觀念、一個術語,為的是要解決什么樣的難題,他們遇到生命文化的、歷史的,抑或美學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困難?想要如何面對它、處理它?為何如此處理?有什么特殊的好處,使得他們采用了這樣的觀點或理論?”這跟童老師說的“回到歷史語境”是一樣的,也是要做這些工作的,要回過去,要回向。這種回向式的處境分析,徐復觀是另外一種表述,叫作“追體驗”,這個“追體驗”古人也一直在用,明清小說評點家毛宗崗、張竹坡、金圣嘆,他們評點作家作品的時候也是在“追體驗”,在想象自己如果寫小說,碰到這種情景會遇到什么問題、什么障礙、什么困難,應該怎么解決,他們就在“追體驗”的過程中,從作家的筆下追討出一個“神理”來。這種回向式的處境分析,是一種建構式的還原式的探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xiàn)古人與今人、作家與讀者、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精神的溝通,用古人、作家、研究對象的精神境界來提升今天的人、今天的讀者、今天的研究者的精神境界。掌握了這點就可以轉識成智,由知識提升為智慧。這是很關鍵的一步,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這一步?jīng)]有做好。

回過頭來看杰夫·戴爾寫自己的勞倫斯研究,他追尋著勞倫斯的足跡游走世界各地,寫出了小說,這也是一種回向,他的這種文學朝圣也是一種文學回向,他到那個地方,住在勞倫斯同樣住過的房子里,他也在遙想勞倫斯當時是什么處境、什么狀態(tài),當時寫作品的時候他的身體狀況是怎么樣的,氣候怎么樣,遭遇到什么事情,他設身處地去理解他,這也是一種回向。

這讓人想起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蕭滌非先生發(fā)起的“訪古學詩萬里行”。當時,蕭滌非先生已逾古稀之年,仍親率《杜甫全集》校注組兩次赴山東、河南、陜西、甘肅、四川、湖南等地,循著杜甫的遺跡實地考察,在“神游冥想”之余,親歷、親證杜詩創(chuàng)作的具體語境,在實地考察式的“處境分析”中,真正“盤活”了文本與文獻資料。一下全都盤活,那就不是文字的東西,活起來了,有生命了,很了不起,這就是“回向”。我們搞研究的有幾個人會這么做?做的都是書齋里的學問。

“回向”追溯了每個概念、術語、觀念、理論、作品背后作家生命的整體,把理論事件化,深入了解它的意義,體會它的價值,與此同時把人帶到精神生活的維度,達成一種本體性的理解,也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世界,廣博的知識就化為一種清明的健朗的智慧,并作用于千差萬別的事物。所以“回向”這種深入歷史語境的分析作用非常大,不是理論界的朋友對于這點不了解,他們當初剛看到童老師的文化詩學,看到童老師提出回到歷史語境,他們不以為然,覺得這個沒有什么。其實它的意義非常深遠。非理論專業(yè)的人有的時候不理解童老師,他們覺得童老師的理論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并沒有感覺到它的價值在哪里,因為他們不知道童老師為什么提出這個理論,童老師要解決什么問題,他們沒有那種清醒的意識不可能理解,因為他們沒有“回向”,他們?nèi)簟盎叵颉钡脑捑筒粫f出一些外行話。

“回向”的過程是很復雜的過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反反復復的。童老師在《人民日報》發(fā)過一篇短文,也講到這一點,他把這個文學研究復雜的過程概括為三個階段,當然這三個階段會不斷重復、重疊,一個是進,一個是出,一個是進。

第一是進,那就是先讀書、調查、搜集資料、整理、梳理資料,進到研究對象。一定要對研究對象爛熟于心,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要采取無我的態(tài)度。不要主觀地觀念先行,適合你的拿下來,不適合的就不理它,忽視它的存在。不是的,要無我的態(tài)度。不能合我者取,不合我者舍。只有全面掌握資料,最后得出的結論才可能是全面的,否則是片面的。這是第一個階段,是進,進入。進去以后,通過整理資料會發(fā)現(xiàn)研究的空白點,然后提出自己的問題,尋找到可能開拓的空間在哪里,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要出,出就是拉開距離,回過頭來看你掌握的資料,這樣你才能整體把握一個研究對象的面目。怎么看這個資料?第一,語境化。不是抽象的邏輯推理,是要把這個對象放到他原來的歷史文化語境來考察理解,這是一種出,不是就事論事,是要在整體聯(lián)系當中理解部分的意義。第二,你在一定問題的視點上來看,立足一定的角度,形成觀察的視野去看掌握的資料,然后,做出大膽假設,提出你的理論見解。這個階段是有我。第一是無我,第二是有我。這個我們也能體驗到,比如我們看書,如果沒有帶著問題看,同樣的東西看過也就過了,感覺不到書的這一章節(jié)、這一部分對我有啥用。但是如果一旦你有問題意識,有一個問題視野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好多閃光的東西蹦出來,發(fā)現(xiàn)書里面很多部分對你很有啟發(fā)。這是很重要的階段——出。帶著問題意識去觀看,有我。這個階段很考驗一個人全部的才華和功力,如果你的知識積累不夠,你的知識結構不完備,可能就看不懂,看不出味道來。比如我大一的時候到圖書館去借王元化剛出版的《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根本看不懂,一個字都看不懂,一堆的概念。沒關系,看不懂還給圖書館,等到我讀博士,跟著童老師一起讀《文心雕龍》,回過頭來看,不僅讀懂了王元化的東西,我甚至還看得出他有一些論證上不夠嚴密的地方、可能存在的問題。因為不同階段狀態(tài)不一樣,看不懂的暫時先放下,以后再回過頭來看,沒關系。這是第二個階段,出。

第三個階段,必須要再進去。再次的進到研究對象,對材料加以處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全力求證你自己提出的大膽假設。這個過程就是擺事實,講道理。擺事實,從邏輯上講叫歸納論證,用個別的事實去支持一般性的命題。講道理,從邏輯層面來說叫演繹論證,即從大家公認的道理推演出個別的、特殊的結論。一個是歸納論證,一個是演繹論證,兩個結合起來解決的是“證我”的過程,也就是證實我提出的理論假設的論證過程。

這種“進——出——進”其實就是“能入——能出——能入”,就是從具體到抽象,又到具體,反反復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完成了一個任務,那就是將主觀與客觀、偶然與必然、感性與理性、物質與精神、認識與意志、直覺與邏輯、信仰與智慧、個性與共性等這些二元對立的東西都統(tǒng)一起來,消除這些二元對立,其實就是前面講到的熊十力說的性智、量智達到了一種平衡,達到了一種協(xié)調,融合無礙,這樣就能夠充分地深入體會比較復雜的情感,洞察那種復雜的善惡并列的光暗交錯的現(xiàn)實人生。所以“進——出——進”的過程,是具體的展開,它消除了各種矛盾,主觀客觀、偶然必然、感性理性、認識意志、直覺邏輯、信仰智慧、個性共性等,把它平衡協(xié)調了。

童老師說只有走完整個過程,才能完成深入歷史語境的任務。所以他把這個當作很重要的文化詩學的“支點”。童老師說,要是研究者能夠進入歷史語境,在這個語境當中揭示作家作品的產(chǎn)生、文學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文學問題的提出、文學思潮的更替,我們的研究就會取得真實的效果。在求真的基礎上進一步求善、求美。如果我們長期這樣做下去,我們的文學理論研究就會落到實處,真正提出和解決一些問題,理論說服力就會加強,也必然會更有學理性,更有專業(yè)化的品格。

回過頭來看,童老師啟示了我們很多東西。我們必須記住它、理解它,知道它的價值在哪里,并運用在具體的研究過程當中,化為我們具體的研究行為。

創(chuàng)構“畢達哥拉斯文體”其實就是這么做的,它不是從理論出發(fā),而是從事實出發(fā),在運動當中來把握一個事物,而不是從理論、概念、原理、命題出發(fā)來做。當時我的畢達哥拉斯文體寫出來以后,有的老師沒有搞明白,他問我一個問題,他說子林?。ㄒ驗槲姨岢觥爱呥_哥拉斯文體”有一個很重要的是斷片式寫作,一段一段寫),如果我斷片式寫作,像《文學評論》能刊發(fā)出來嗎?他顯然沒理解我的意思。后來我又寫第二篇,提出“畢達哥拉斯文體”創(chuàng)構的內(nèi)在機制是從論證到證悟。首先是悟,悟出來以后要證,證悟。拿出來給人看是一篇完整的論文,但你寫的過程當中不是以往那種線性的寫作,而是斷片式的,一則則地寫。比如我寫這篇文章,我寫了將近兩百則,想到什么寫什么,但等我要寫成一篇論文的時候,我就不可能像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那樣標上一堆序號。不可能那樣寫,你那樣寫現(xiàn)在的刊物基本發(fā)不了。當然有的刊物說也想發(fā)這個東西,但是能寫好的極少。實際上,“斷片”寫作不是那么好寫的,每一則是相對獨立、相對完整的,每一則里面都有很多靈機妙想,沒有讀幾十本書可能悟不到那一點,根本寫不出來的。

斷片式寫作是很有原創(chuàng)性的。像維特根斯坦一樣,那是原創(chuàng)性的哲學家,他影響了一個世紀,影響到后來很多哲學家、很多流派。斷片式寫作是對一個研究者更高的要求。寫出無數(shù)斷片后,還必須圍繞一個論題,為這些斷片進行排列組合,這種排列組合最后形成的是一個像論文的東西,形成的是一個“沒有體系的體系”。有朋友看我這幾年寫的文章,說你的文章跳躍感很強。我說是的,因為寫的時候是斷片式寫的,最后把它組合起來,所以跳過來跳過去,有點像寫詩一樣,想象性的跳躍。

作為一篇論文,斷片之間要形成一個體系,“沒有體系的體系”。那么,斷片之間是怎么組合的呢?主要根據(jù)論題的相似性來進行,依據(jù)相關性原則來組合。在這背后,其實是你經(jīng)過一套很嚴格的科班訓練,有了那種理論思維的訓練,才能做到這點。但它又不是像以前那種理論思維、線性邏輯的推演,里面有一個言說方式中西融合的問題。

每一斷片寫作的語言方式、言說方式、思想方式都是一種隱喻性的思維,文體是隱喻的文體;但是斷片之間的組合,靠內(nèi)在的邏輯、內(nèi)在的學理,靠那種聯(lián)想把它組接起來,背后是一種理論的思維,是西方的一種演繹思維在起作用。很多朋友說我的文章讀起來其實又蠻理論的,因為背后有理論思維,我寫作過程中把西方演繹的文體與中國隱喻的文體結合起來了。

這種斷片式的寫作方式,其實也是一種思維的方式,是一種思維的行為。這個思維的行為也是一種內(nèi)含的、潛在的、語言的運動,在這個過程當中思想與語言是同步的,組合起來就是一個運動中的美學。它不是線性的結構,它是圓形的結構,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在運動中,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斷思考同一個問題,把這個問題的研究不斷推向前進,一步步地深化、細化下去。斷片的排列組合,這種沒有體系的體系,它是一種隱喻語言的運用,又是一種演繹語言的運用。這種組合方式,擺脫了邏輯體系的桎梏,跟永遠處于變化當中的思維相匯合,所以它的精神氣質很接近于西方的論說文“essay”,它的形體特征跟阿多諾說的“星叢”、德勒茲說的“塊莖”非常相似。

因為時間關系,我就不再展開了,騰出點時間跟大家對話交流。“畢達哥拉斯文體”系列的第三篇論文還沒有刊發(fā)出來,我只是說了個大概,肯定有許多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我就說到這吧。謝謝大家!

(“文心講壇”欄目由《名作欣賞》與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合作)

猜你喜歡
語境理論老師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老師,節(jié)日快樂!
語言學習中語境化的輸入與輸出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送給親愛的老師
老師的見面禮
六·一放假么
跟蹤導練(三)2
河东区| 丰顺县| 桃园市| 昆山市| 栾城县| 绥江县| 夏河县| 尼玛县| 新密市| 临猗县| 新宁县| 康保县| 钟祥市| 富民县| 运城市| 宜城市| 营山县| 巴塘县| 溧水县| 荥阳市| 福建省| 上杭县| 常熟市| 和平区| 田林县| 许昌市| 东安县| 五河县| 乌鲁木齐市| 六盘水市| 洞头县| 吉木乃县| 青河县| 泰宁县| 思南县| 和政县| 霞浦县| 古丈县| 铅山县| 东辽县| 黄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