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榕昌 謝夢洲* 王行寬
(1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7;2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湖南 長沙 410007)
王行寬(1939—),全國首屆名中醫(yī),全國第二、三、四、五、六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博士研究生導師,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已在臨床、教學崗位上默默地耕耘了50余年,臨證經(jīng)驗豐富,對心腦血管、消化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疾病等疑難雜癥的診治尤為擅長。
高脂血癥是由于人體脂質代謝異常,導致人體血清中膽固醇、甘油三酯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或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血管內(nèi)皮中的血脂沉積可導致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癥與脂肪肝,中風,心肌梗塞,高血壓等的發(fā)病密切相關[1]。據(jù)統(tǒng)計,目前中國成年人血脂異常率已達40.40%[2]。西藥他汀類降脂藥降脂作用明顯,但易引起惡心、腹瀉、頭暈、視物模糊甚至肝臟損害、橫紋肌溶解等副作用,限制了許多患者不能服用此類藥。筆者有幸跟隨王行寬教授侍診,耳濡目染臨診過程?,F(xiàn)將王行寬教授醫(yī)治高脂血癥的臨證經(jīng)驗介紹如下。
在中醫(yī)古代文獻中,并沒有相關書籍明確記載高脂血癥這一病名。中醫(yī)學多將其歸類于“膏脂”“痰濁”“脂濁”“血濁”“泄瀉”之類。目前尚未形成統(tǒng)一病名,現(xiàn)以“膏脂”“痰濁”較為多用。
早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提到了類似的概念。《靈樞·衛(wèi)氣失?!分杏涊d,“人有膏,有脂,有肉”。首先提出了“膏”“脂”的概念。張志聰《靈樞集注》曰:“中焦之氣,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則皮肉膏肥,余于內(nèi)則膏脂豐滿”。其所提“膏”“脂”概念,基本類似于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脂肪、血脂。據(jù)此,王行寬教授認為“膏脂”應指人正常的脂肪、血脂。張景岳在《類經(jīng)》所述:“津液之和合為膏,以填補骨空之中,則為腦為髓,為精為血”。此論述了膏脂的產(chǎn)生及作用。指出膏脂源于五谷津液,與津液同源,可內(nèi)充骨髓、腦髓,是構成人體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所述膏脂跟現(xiàn)代醫(yī)學中血脂的作用基本類似,更加證實了王行寬教授認為“膏脂”即為人正常的脂肪、血脂的觀點。
王行寬教授主張用“脂濁”命名高脂血癥。王行寬教授認為,高脂血癥是種病理狀態(tài),用“膏脂”“痰濁”一詞指代高脂血癥略有不妥。高脂血癥歸于中醫(yī)“氣血津液”范疇,屬中醫(yī)“有形之痰”。但高脂血癥僅指血中之“痰濁”,若以痰證論之,則范圍過廣。而“膏脂”應指人正常的脂肪、血脂。故王行寬教授主張中醫(yī)用“脂濁”命名高脂血癥更為精確?!爸瑵帷敝滓娪凇陡底诤册t(yī)術集錦》:“膽郁不暢,則清凈無能,脂濁難化”。脂為膏脂,濁即渾濁之意。王行寬教授認為,當機體功能紊亂,脾虛失健或肝失條達,膏脂不能正常輸布全身或排泄不及,過剩則為害,停留在血脈,稱為“脂濁”。認為“脂濁”即指病名,也是病理產(chǎn)物。
王行寬教授認為,本病多因嗜食肥甘厚味、飲食失調或情志障礙等,導致脾虛失健,肝失疏泄,血道不暢,致使膏脂不能正常輸布全身或排泄不及,停于血脈,而成脂濁?!爸瑵帷比站每删厶瞪觯铚鈾C,瘀阻血脈。若停于經(jīng)絡,則可出現(xiàn)四肢麻木;若瘀堵心脈,可見胸悶氣短,發(fā)為胸痹;若瘀阻腦絡,則頭痛頭暈,甚至發(fā)生中風。本病病位在血脈。脾虛失健,肝木失疏乃病機關鍵。王行寬教授強調辨病。臨床上很多高脂血癥患者除了血脂升高外并無其他癥狀表現(xiàn),按照傳統(tǒng)辨證論治方法往往存在無證可辨的情況,治療抓住病機關鍵,則療效立桿見影。
2.1 脾虛失健 痰瘀內(nèi)生 《醫(yī)宗必讀》中述“脾土虛弱,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隔,瘀而成痰”。脾乃后天之本,水谷的生成和轉輸全賴于脾。如果脾氣充足,轉運正常,則膏脂可入內(nèi)溢外,內(nèi)可滋養(yǎng)五臟六腑,外可充壯形體。若脾氣不足,膏脂在體內(nèi)不能正常布散,排泄障礙,潴留于血道,最終而成脂濁,脂濁日久可化痰生瘀。
2.2 肝失疏泄 血道不暢 唐容川《血證論》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疏泄之而水谷乃化”?!陡底诤册t(yī)術集錦》云:“葉天士常謂:肝膽失疏,則脾胃升降失常,而運化停滯,清濁難分;膽郁不暢,則清凈無能,脂濁難化”??梢?,肝膽疏泄正常,則膏脂可正常輸布于全身,反之,則沉積于血管,形成脂濁?!把烙筛巍?,若肝木失疏,也會導致血液流動不暢。此外,肝郁不暢,肝木乘土,影響脾升清降濁功能,也會促進脂濁形成。
3.1 健脾燥濕 豁痰化瘀 王行寬教授認為,脾健痰化,脂濁自消。脾氣健旺,轉運功能正常,則膏脂外可充形體,內(nèi)可溫煦養(yǎng)五臟六腑。若脾運化失常,膏脂布散失司,潴留于血道,最終成脂濁,久則化痰生瘀。臨床上常用如黨參、茯苓、白術之類以健脾益氣燥濕。脾氣既虛,痰濕內(nèi)生,加用豬苓、澤瀉利水滲濕,半夏、陳皮燥濕化痰。輔以山楂消食以化濁,郁金、丹參散瘀。并且喜用藥理學中具有降脂作用的藥材如山楂、荷葉、決明子之類?,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山楂,決明子,荷葉具有明顯的降脂作用。山楂中含有如總黃酮、植物甾醇、、三萜酸、果膠五糖等降血脂活性物質,其可通過提高膽固醇α-羥化酶的表達水平,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水平及通過調控多種脂肪代謝酶的機制調節(jié)血脂[3]。荷葉中所含生物堿和黃酮成分,均有降脂功效[4]。研究表明,決明子可通過改善體內(nèi)膽固醇的分布來改善脂質和抗動脈粥樣硬化[5]。
3.2 疏肝理氣 調暢血道 王行寬教授認為,疏肝乃療效之關鍵。高脂血癥常伴有肝氣阻滯,疏泄不力,而致血道不暢的情況。疏肝之因有三:一為肝主疏泄,主一身氣機,氣機調達,則血道通暢,才有利于膏脂的正常分布;二因木達則土暢,有利于脾的納運;三因膽附著于肝,肝膽疏泄正常,則有利于膽凈化脂濁。王行寬教授喜用柴胡與黃芩相配伍。柴胡苦平,入肝膽經(jīng),可條達肝膽氣機之郁滯,黃芩苦寒,擅清膽熱,兩者合用有疏肝利膽之功。
3.3 調情志 控飲食 勤鍛煉 王行寬教授每次處方后常囑患者謹記以下三點。一需保持心情舒暢。思則傷脾,怒則傷肝,此皆能導致脂濁的產(chǎn)生,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有助于降低高脂血癥發(fā)生的風險。二需控飲食。提倡清淡飲食,七分飽。《素問·經(jīng)脈別論》曰“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過量攝入肥膩之品,可增加脾納運負荷,導致膏脂代謝異常。一方面脾運化不及,膏脂停留于血脈,另一方面久則可令脾虛,運化輸布無力。二者均可使膏脂沉積于脈,久可形成脂濁;另外,飲食過多可致食滯中焦,亦可加重脾的負擔,誠如《素問·痹論》所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三需勤鍛煉。正如《世補齋醫(yī)書》云:“動則谷氣易消,血脈流利,病不能生”。運動,有助于水谷運化,并可加快血流速度,減少血脂在血管中沉積。
李某某,男,45歲。2018年5月30日初診:高脂血癥,尤以甘油三脂超高尤著,高近24.07 mmol/L,臨床并無明顯不適,舌淡紅、苔薄黃,脈細弦。中醫(yī)診斷:脂濁。西醫(yī)診斷:高脂血癥。脂濁為痰,恙由心肝血脈不暢,脾胃健運乏力,以致“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濁氣”者,痰脂瘀濁之謂,故擬疏肝理脾,豁痰化瘀泄?jié)?。處方:黨參10 g,白術10 g,法半夏10 g,陳皮10 g,茯苓20 g,決明子15 g,澤瀉10 g,山楂10 g,荷葉10 g,豬苓10 g,郁金10 g,丹參10 g,柴胡10 g,黃芩10 g。14劑。
2018年7月11日二診:訴上方共服28劑,未服降脂西藥,上周復查,甘油三脂12.21 mmol/L、總膽固醇5.99 mmol/L,明顯下降,示上方有效。處方:黨參10 g,法半夏10 g,陳皮10 g,茯苓20 g,炒蒼術10 g,決明子15 g,炒山楂10 g,柴胡10 g,枳實10 g,澤瀉10 g,豬苓10 g,荷葉10 g,郁金10 g。15劑。
2018年7月28日三診:訴服上方15劑后,自覺工作時精神改善,昨日復查:總膽固醇5.11 mmol/L,甘油三脂1.60 mmol/L,已降至正常。上方有效,鞏固續(xù)進。14劑。
治療效果:血脂恢復正常。
按語:該患者初診時血脂升高明顯,臨床上并無明顯癥狀表現(xiàn),存在無證可辨的情況。王行寬教授認為遇此類病,當從辨病論治出發(fā),抓住其病機關鍵,則臨證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王行寬教授認為脂濁為病,其治之法大概有三:一為健運脾土以運化脂濁;二為疏泄肝木以增強泄?jié)嶂Γ蝗秊榈瓭B水濕,清化痰脂。方中黨參、白術、茯苓益氣養(yǎng)中,健補脾土。脾氣既虛,痰濕內(nèi)生,加用豬苓、澤瀉利水滲濕。脂濁郁久必聚瘀生痰,合用半夏、陳皮燥濕化痰,輔以郁金、丹參活血化瘀。柴胡苦平,入肝膽經(jīng),可條達肝膽氣機之郁滯,黃芩苦寒,擅清膽熱,兩者合用有疏肝利膽之功。山楂散瘀化濁。另外加用荷葉、決明子,取其化濁降脂之效。全方有健脾疏肝,豁痰化瘀泄?jié)嶂?。此方雖簡,但契合病機,故療效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