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作勝
何玉教授的專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史》是杜學元教授主編的《中國音樂教育史系列研究叢書》中的第一部。該書共六章,按時間順序分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遼金元、明清六個時期,對中國古代數(shù)千年的音樂教育歷史進行了系統(tǒng)、完整、詳細的敘述和研究。
我國是有著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音樂文明的出現(xiàn)遠遠早于文字的產(chǎn)生。河南舞陽縣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賈湖骨笛,表明中國音樂文明的發(fā)生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八九千年的歷史時期。自音樂產(chǎn)生之后,相應的音樂教育也會應運而生,因而我國的音樂教育也可謂是具有悠久的歷史。音樂一直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長期以來大家對中國古代音樂史的關注較多,對古代音樂教育史則缺乏足夠的重視,例如音樂史方面的著作及相關研究成果相當豐富,而有關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史的研究著作卻寥寥無幾。該書的出版,拓展和豐富了中國古代教育史領域的研究,對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
中國古代的音樂教育其實是自成系統(tǒng)的,只是自晚清及近代以來,國家積貧積弱,國人失去文化自信,背棄傳統(tǒng)轉(zhuǎn)學西洋,以西洋音樂的標準來衡量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因而認為中國古代的音樂及音樂教育一無是處。在中國國力日強、和平崛起于世界東方的今天,建立文化自信越來越成為社會的共識,建立中國音樂話語體系日益成為學界的自覺。因此該書的出版,有助于建立民族文化自信,也將助益于中國音樂教育話語體系乃至中國音樂話語體系的構(gòu)建,其價值不言自明。正如該書的結(jié)束語所言:“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nèi)圆荒芡浵惹氐目鬃印⒚献拥?,他們的音樂教育思想是我國音樂教育的寶貴遺產(chǎn),也是世界音樂教育的寶貴遺產(chǎn),其音樂教育思想對于我國當今的音樂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鑒價值?!薄爸販匚覈糯魳方逃陌l(fā)展史,我們?yōu)槲覈腥绱藸N爛輝煌的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感到驕傲和自豪,我們更有一份責任感,應該投更多的精力來發(fā)掘和總結(jié)我國優(yōu)秀的音樂教育經(jīng)驗并加以發(fā)揚光大,以推動我國當今的音樂教育改革?!雹?/p>
當前所見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史研究的著作中,修海林的《中國古代音樂教育》②一書出版于20世紀90年代,再版于2011年,是該領域的拓荒之作。關于其學術成就及其在研究生、本科生教學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和廣泛影響,學界已有多篇文章予以評論和介紹,此處不再贅言。當然,任何事物都難免有其局限性,修海林的書作為教材,因受課時、篇幅及接受主體等相關要求的限制,故在寫作上提綱挈領、力求簡練,這為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史領域的深入研究留下了很大空間。何玉的《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史》一書,在充分吸收前者著作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對研究內(nèi)容進行了大量擴充,彌補了不少缺環(huán),更加完整、詳細地勾勒出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發(fā)展的狀貌脈絡和歷史進程。比如在對先秦音樂思想的分析中,除儒家之外,又增加了墨家、道家、法家及《呂氏春秋》幾個部分;在原有儒家音樂教育的孔、孟、荀三子之外,又增加了公孫尼子的音樂教育思想。這樣一來,就使先秦時期的音樂教育思想得到了更加全面、更加客觀地展現(xiàn)。又如秦代音樂,修海林的書只是一筆帶過,語焉不詳,而本書則專設一節(jié)予以介紹和論述,同時給予恰當?shù)臍v史評價:“秦漢時期是我國音樂教育發(fā)展的又一重要時期,秦代是對先秦音樂集大成的時期,雖然秦代歷時甚短,但在音樂教育發(fā)展史上仍有其值得稱道之處,如創(chuàng)設專門音樂教育機構(gòu)樂府,提倡俗樂使雅俗之樂各得其所;宮廷音樂教育發(fā)達,軍樂教育興盛?!雹圻@些可以彌補人們對秦代音樂教育知之甚少的不足。此外,本書對北宋儒家周敦頤音樂教育思想、元代藏族《樂論》音樂教育思想等內(nèi)容的分析都很深入、細致。以上僅是略舉數(shù)例,全書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可見作者用力之勤和拓展之功。
總結(jié)歷史規(guī)律,做到鑒古知今、古為今用,是歷史研究的根本目的之一。該書在這一點上著墨頗多,將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的歷史經(jīng)驗作為今天音樂教育之借鑒,隨時與當今音樂教育進行對比聯(lián)系。如在全面論述北宋儒家周敦頤音樂教育思想之后寫道:“總之,周敦頤在提倡‘禮’教的同時,也十分重視‘樂’教,提出了‘禮先而樂后’的命題,特別強調(diào)音樂教育在社會和諧發(fā)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強調(diào)對音樂教育進行改革,以便讓淡聲善辭的音樂對人產(chǎn)生良好的教育作用,并把音樂教育的理想確定為實現(xiàn)人的道德‘自律’,這些見解對于當今我國的音樂教育是有借鑒意義的?!雹?/p>
史料是歷史研究的第一要素,史料范圍是否寬廣、深刻影響著史著的視野和質(zhì)量。該書在這方面表現(xiàn)出很高的追求,作者在多年的研究與寫作過程中廣搜博檢,內(nèi)容囊括經(jīng)、史、子、集、叢各個部類,共涉及古籍202部,這在世風浮躁的當今學界確實難能可貴。該書在幾個方面產(chǎn)生了積極效果:一是使古代音樂教育史研究有了更加堅實的史料基礎,做到有根有據(jù)、用材料說話和論從史出;二是資料范圍的拓展促進了本書在內(nèi)容上的大量拓展;三是為如今在相關領域進行后續(xù)研究的研究者們提供了資料基礎和線索。
歷史研究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對于這樣一部貫穿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教育通史著作而言,僅靠一人之力難免存在諸多困難,需要不斷有人給它添磚加瓦。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史的專門著作雖然較為少見,但局部和專題研究很多。何玉在寫作策略上,既親近古人又不薄待今人,盡力放寬學術視野,不閉門造車。在歷史古籍中披沙揀金的同時,大量閱讀、研判近現(xiàn)代以來的學術史資料,共涉及學術專著58部,期刊論文26篇。她廣泛吸收目前已有的學術成果,一方面豐富了該書的觀點和論證,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該書成果的學術前沿性,使該書經(jīng)得起時間的檢驗。
如上文所述,該書引用了數(shù)量眾多的文獻。在文獻著錄問題上,作者認真細致,標準規(guī)范。凡征引原始文獻,皆注明出處;無論古代典籍,還是現(xiàn)當代研究專著及學術論文,都予以詳細標注,信息齊全;對于征引的非原始文獻,則注明轉(zhuǎn)引的文獻來源。這既為讀者核查文獻提供了具體的線索和路徑,也反映出作者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
此外,該書還編制和轉(zhuǎn)引了20余幅圖表,內(nèi)容涉及雅樂沿革、音樂機構(gòu)、琴樂流派等諸多方面。如,在敘述兩宋時期的音樂教育時,就使用了宋代音樂機構(gòu)狀況表、宋朝主要樂舞表、北宋與南宋樂章制作詳情表、北宋樂改情況表等四幅表格。這些圖表既豐富了敘述的形式要素,又增加了直觀感,還起到了以少勝多、用較少篇幅表述更多內(nèi)容的作用。
當然毋庸諱言,書中也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之處。如,個別地方將中國古代音樂史直接等同于中國音樂教育史,未對其教育內(nèi)容和表現(xiàn)進行分析;有些地方將秦漢的樂府、西夏蕃漢樂人院等音樂綜合管理機構(gòu)直接定性為專門的音樂教育機構(gòu),缺乏具體的剖析和論證,說法不夠嚴謹。不過瑕不掩瑜,本書的學術價值仍然值得肯定,是21世紀以來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史研究領域的又一重大成果。
何玉教授的《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史》一書,作為一項重要的歷史研究成果,既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也是對文化遺產(chǎn)的理論性總結(jié),但其最終目的還是以古鑒今、古為今用,推動和促進當今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向世界展示中國音樂教育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自成一格的體系,讓世界了解和正確認識中國的音樂傳統(tǒng)及其教育。筆者認為,該書所展示的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歷史,對于當前我國的音樂教育至少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啟示:
其一,兼收并蓄,以“我”為主。中國古代音樂教育不僅重視國際交流,而且很注意吸收和融合,因此沒有在本體上迷失“自我”。然而目前的中國音樂教育,尤其是高等學校音樂教育,嚴重偏向西方音樂而輕視中國傳統(tǒng)音樂,采用的課程體系仍是以歐洲為中心的。當然這種局面有其歷史原因,并非一朝一夕所形成。事實上,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音樂學界的有識之士就在不斷反思,也采取了不少行動,如蕭友梅、劉天華等人提出建設“國樂”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學界也做過很多努力,如提出的“學校音樂教育的民族化”“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等意見;21世紀以來,學界又有建立“中華樂派”“中國樂派”的倡議和討論,并付諸實際行動。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學校音樂教育中潛藏著歷史遺留下來的巨大慣性,所需的民族音樂文化觀念沒有在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實際教材中得到基礎性和系統(tǒng)性的體現(xiàn),在學校音樂教育中推行民族音樂傳承并非易事。”⑤對于中華文化的這項巨大工程,我們需要堅定的信心、長久的耐心和持續(xù)的努力。要建立“中華樂派”,扭轉(zhuǎn)目前中國音樂教育的局面,就必須建立起自己的體系,最為重要的是要加強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理論研究。如果沒有理論為先導的意識,沒有充足的理論準備,就無法完成中國音樂自身體系性建構(gòu),從而也就無法建立中國的音樂教育體系和課程體系。
其二,德教與藝教并重,克服只有藝教而不見德教的偏差。中國古代音樂教育非常強調(diào)音樂學習者的德行教育?!吨芏Y·大司樂》曰:“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于瞽宗;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雹捱@里告訴我們,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必須是“有道、有德”者。對習樂者的教學內(nèi)容,首要的是樂德,其次是樂語,最后才是樂藝,樂德與樂藝是道和器的關系?!抖Y記·樂記》記載的“德成而上,藝成而下”之說,從理論上明確了德教與藝教的先后關系。古琴在中國古代音樂史和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其傳習活動幾乎貫穿了有文字記載的中國古代音樂教育之始終?;缸T《新論·琴道》云:“八音廣博,琴德最優(yōu)”⑦,《白虎通·禮樂》云:“琴者,禁也。所以禁止邪淫,正人心也”⑧,可見古琴音樂成了古代士大夫人格修養(yǎng)的象征,所謂“士無故不徹琴瑟”即是此證。反觀當今的文藝圈(包括樂人、歌手),可謂亂象叢生,說到底就是缺“德”的表現(xiàn),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嚴重缺失,雖與社會大環(huán)境有關,但音樂教育中的“重藝輕德”傾向也難辭其咎。這樣的藝術教育給社會的貢獻極少,造成的負面影響卻極為巨大,非常值得我們反思。
其三,糾正唯技藝論傾向,提高音樂學習者的綜合文化素質(zhì)。在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是綜合教育中的一環(huán),《周禮·保氏》云:“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雹岽思赐ǔKf的儒家六藝——禮、樂、射、馭(御)、書、數(shù),是多科目的綜合教育。而今天的中國高等學校音樂教育,卻存在非常嚴重的唯技藝論傾向,最重要的原因與國家對音樂專業(yè)考生高考文化成績要求較低直接相關。如果這種對音樂專業(yè)文化準入門檻偏低的指導思想不徹底改變,則“文化課學不好就學音樂”“學音樂不需要文化”等不正常現(xiàn)象就將成為永久的“合理現(xiàn)象”。在高等學校音樂教育的課程設置上,也同樣存在重技能、輕文化理論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目的十分功利。音樂是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音樂承載和體現(xiàn)著文化,文化素養(yǎng)的缺失既不利于音樂人才的成長和發(fā)展,也不利于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因而必須向古人學習,對當今音樂學習者加強綜合文化素質(zhì)的教育。
注 釋
①何玉《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60頁。
②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③同注①,第64頁。
④同注①,第240頁。
⑤樊祖蔭、謝嘉幸《中國(大陸)以音樂文化多樣性為基礎的音樂教育:發(fā)展現(xiàn)狀及前景》,《中國音樂》2008年第2期。
⑥徐正英、常佩雨譯注《周禮》,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477—478頁。
⑦[漢]桓譚撰,[清]嚴可均輯,黃霖、李力校點《新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64頁。
⑧[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栋谆⑼ㄊ枳C》,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125頁。
⑨同注⑥,第2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