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銀坤
袁宏道論明代古文作者,嘗謂:“文詞雖不甚奧古,然自辟戶牖亦能言所欲言者,昆山歸震川是也。”袁氏所云“自辟戶牖”者,正是歸有光紆回曲折而一往情深的文法。歸有光的散文往往敘事淡筆出之,言情濃墨收之,這也是歸氏在唐宋古文中自辟的一種濃淡相宜之法。
高中生議論文寫作往往缺少濃淡互調(diào),“淡”則置身事外,不言褒貶;“濃”則口號連篇,出離憤怒。筆者嘗試通過研習歸有光散文之法指導高中生在議論文寫作時力求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在事例陳述的淡筆與深度思考的濃情之間找到思考與情緒表達的調(diào)和點。
女子題材的作品,自古以來存在著兩種不同傳統(tǒng),一種是《詩經(jīng)》傳統(tǒng),取“婦人女子之常,而事之至微者”,加以歌詠。另一種是以后來史書為代表的傳統(tǒng),必取其“感慨激發(fā),非平常之行”,才予以記載,以為非此不足以垂芳烈、著美名。
歸有光的女性散文寫得非常優(yōu)秀,他批評傳統(tǒng)的女性題材寫作喜異忽?!獙憽俺!倍皇且晃肚蟆捌妗?。在女子題材的古文寫作中,歸有光提出寫“?!钡闹鲝垼匆詫懯掠浫说摹暗P”出之。而此類文章最顯“濃情”處,乃在“傷哉”“皆喜”“乃喜”“痛哉”等數(shù)語,淡筆記事、濃情點睛使得文章抑揚起伏,氣脈馀紆中有跌宕之致,而歡喜哀痛之思亦躍出于字里行間之外。
課堂實錄片段1:
師:《項脊軒記》是歸有光記家庭瑣事、言骨肉親情之作。此篇之所以為佳作,在于敘事、議論皆在數(shù)百字之內(nèi)完成,請同學們嘗試分析作者如何使?jié)獾P在此篇短文中相得益彰?
生:《項脊軒志》在敘事上以白描見長,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此為“淡筆敘事”。如用寥寥數(shù)語寫老嫗敘述母親之事,老嫗的神情、母親的慈愛無不盡現(xiàn)紙上。其“濃情”之處從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個句子就可見得:“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可喜”的無外乎是有自己的一方安靜書齋、一方心靈凈土,但“可悲”的原因恰恰也源于此:“諸父異爨”,南北相通的庭院被多堵墻分割,似有家族頹敗的傷感,但更可悲的是歸有光優(yōu)雅的讀書環(huán)境被破壞。文章前半部分展現(xiàn)的是一個士子抗爭命運的錚錚鐵骨,文章后半部分則流露出一個文人留戀往事的縷縷柔情。作者的濃情之墨既有年輕時對讀書功名熱烈渴求和追逐,也有中年后又對人倫情感重新審視和回歸。
師:我也認為這篇散文最動人之處在于“余既以此為志”以下部分。此后共114 字,“項脊生曰”以后之事,乃數(shù)年后復覽此志有感而發(fā),凄愴動人。類似的散文還有《書張貞女死事》《張貞女獄事》,皆為歸有光所自負之文,像《項脊軒志》一樣,這兩篇文章皆以記事寫人為主,請同學們再作比較閱讀。
生:相較《項脊軒志》而言,這兩篇文章的敘事顯得拖沓冗長?!稌鴱堌懪朗隆分械闹饕宋餅閺堌懪⑼魦炓约昂鷰r,其中張貞女又為核心人物,而文中的敘述似乎主次顛倒,“遂入,與嫗曰”之語,似乎語焉不詳;“嫗嘗令貞女織帨”數(shù)語,又似乎敘事無法?!稄堌懪z事》一文,敘事更加凌亂,讀之了無生氣,似乎徒為事情史料的堆徹。
師:看來單憑“淡筆敘事”是無法凸顯歸有光散文的“可喜”之態(tài)的,歸氏為文有用“歸有光曰”“項脊生曰”“歸子曰”等議論總結(jié)文章的特征,有論者認為這是歸有光學《史記》之處,以此語抒發(fā)喜情哀感,皆情意凄凄。唐文治對歸有光的《先妣事略》做出了這樣的評價:“純用白描法,令無母之人讀之,自然淚涔涔下,真血性文字也?!闭埻瑢W們從濃烈情感的表達方式角度欣賞歸有光的代表作 《先妣事略》。
生:這篇文章中濃烈情感的表達方式我覺得可以總結(jié)為三個方面。第一,用強烈的時間意識表示思念情深。自母親去世后所經(jīng)歷的年月乃至時日,有清晰的意識和記錄,這里往往承載了作者無限的哀痛和對母親深摯的情感。使所寫如在昨日,歷歷在目。如:“孺人死十一年,大姊歸王三接……十二年,有光補學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婦……期而抱女……”第二,在追憶母親時,因不能將母親之品德行事完全表現(xiàn)而感到無限愧疚。如:“中夜與其婦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則茫然矣?!钡谌?,失去母親之后感到永遠無法贖回的罪過,發(fā)出“世乃有無母之人”的感嘆和“天乎痛哉”的呼號。
師:此文中最妙處,乃在于文中“傷哉”“皆喜”“乃喜”“痛哉”等數(shù)語,此實為歸氏學太史公之處,使文章抑揚起伏,氣脈馀紆中有跌宕之致,而哀痛之思亦躍出于字里行間之外。
一篇文章能否成為經(jīng)典,與它能否進入后世作家的視野并不斷得到再現(xiàn)有關。在歸有光《先妣事略》之后,出現(xiàn)了很多追憶與描寫自己母親生平事跡的傳狀類作品,張惠言的《先妣事略》是其中名氣較大的一篇。這些同題之作或同類之作,形成了一段動態(tài)的和立體的文學史,無形中也創(chuàng)造了一個淡筆和濃情相得益彰的文章范式和作文傳統(tǒng)。
1.概述事例,淡筆出之。議論文寫作中有兩個地方需要概述事例,一是對敘事性命題的材料概述,一是舉例論證時的素材概述。這兩個地方都需要淡筆概述,而不需要加入過于濃重的情感筆墨。就對敘事性命題的材料概述而言,還沒有得出觀點之前,過于強烈的敘事情緒會影響作者對問題思考的冷靜程度,進而影響結(jié)論的客觀性,同時會讓讀者認為你的結(jié)論帶有明顯的主觀傾向而不易于被接受。就舉例論證的素材概述而言,情感濃度過大的敘事語言會讓細節(jié)描寫滲入其中,不僅會擴張文字數(shù)量,擠壓分析問題的文字空間,還會給讀者留下敘事情感重于議論深度的錯覺,弱化了議論文的文體風格。
2.闡明哲思,濃墨收之。這里所說的“濃墨”既包含理性思考的濃度也指向文字情感的濃度。在淡筆概述了材料之后,中心觀點就要旗幟鮮明地呈現(xiàn)出來,支持什么反對什么,一句就能明了,一筆就能收住。在淡筆概述素材之后,理性分析的哲理之思,在表達時也是要包含情感濃度的,語言可以是含蓄的,但感情色彩的對比一定要是強烈的,獨特凌厲而又飽蘸情感原液的表達是議論文的讀者渴望看到的語言形態(tài)。尤其是對當下的熱點新聞事件進行深度剖析時,我們的表達既要有魯迅寫作雜文時思想的深刻犀利,又要有魯迅寫作雜文時情感的橫眉冷對。
3.事理相應,淡濃相諧。高中生初學議論文寫作,容易有例而不議、引而不證的偏誤。議論文旨在闡述事物的道理,解釋事物的本質(zhì)或規(guī)律,這就決定了文中的事實論據(jù)應作淡筆,而道理論證應為濃墨。對于事實論據(jù)要進行去蕪存菁的加工提煉,盡量用典例排比或?qū)Ρ确治龅姆椒ㄍ怀銎渲械闹攸c和精華;對于道理論據(jù)而言,既可以單獨使用對比、比喻、因果、歸謬等論證方法,也可以用例后評價法或邊敘邊議法與事實論據(jù)配合呼應。
作文題: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網(wǎng)絡交際中,點贊已成為擺明立場、表達關切、傳遞情感抑或攢聚人氣、推銷產(chǎn)品的重要手段。
點贊時,人們往往心態(tài)不一,目的各異。
點贊見證人際交往,展現(xiàn)人情世態(tài);點贊反映生活態(tài)度,引導潮流風尚。
學生習作:
點贊與捧角
熒熒光屏,輕觸右下角紅心,雖然并未細看,但只因此系友人所發(fā),不可不點贊。千百年前,梨園香暖,戲迷們瞪著炯炯雙眼,找準了機會便是一陣排山倒海般的叫好,那是心愛的角兒在下腰。
兩相比較,不由汗顏,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點贊功能固然是人氣熱度的象征,但這背后又有幾分真假,不過是虛偽人情的堆砌之物罷了。而古時梨園戲院,哪怕是“心中有戲,目中無人”的境界,也從未使那熱烈的氣氛消退半分。
點贊本無可厚非,只是莫讓口是心非的點贊成為情感交流的厚障壁。須知,蹭蹭上升的點贊數(shù)遠不及一聲震天的叫好來得激動人心。
其實,戲迷捧角兒不也是另一種“點贊”嗎?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寵兒。我想,當梅蘭芳掩袖而出之際,眾位“梅派粉絲”的心情恐怕不會亞于如今的明星見面會。只是不同的是,他們不會用輕飄飄紅心一笑而過,也沒有成百上升的數(shù)據(jù)累積,只是真心實意前往,或幫著提包拿大衣,或連聲叫好,面對其他角兒便一聲不吭,以示無感。
如今的點贊想來只是濫用了,若沒有那些虛情假意的附和,于茫茫人海中能覓得一二知音,自是欣喜的。因而,若能如戲迷們愛憎分明,付出真心,點贊便不會成為人際交往的煩惱與尷尬。
再者,孕育于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點贊未免會帶有些許疏離感。人情倒是次要的,不再相信“眼見為實”的看客們?nèi)艚璐伺d波,后果實在不堪設想。如近年頻出的網(wǎng)絡暴力,乍一看似乎與點贊并無干系,但細想來,點贊即“捧殺”,與那些直接口誅筆伐的“棒殺”又有何異?
那么,捧角呢?百年之前的戲迷們便道出了答案。那一天,同為名角的程硯秋和梅蘭芳本要同臺演出。正是梅派、程派爭鋒之際,最終決定分設兩臺,同時連演兩場,戲迷們自可為心愛的角兒助威,也可盡賞對方技藝如何。最終當然是各自歡喜,盡興而歸。
“點贊”而不失思考,捧角兒也不失教養(yǎng),梨園戲迷們橫亙歷史的“點贊”之舉可謂動人。
如今,梨園盛況雖不復存在,但昔日戲迷們的捧角之景付諸紙端時卻是鮮活依舊。我相信,網(wǎng)絡點贊的初心本與捧角兒無異。放下虛偽,卸去脂粉,在光影迷離的網(wǎng)絡時代之中,我們?nèi)钥纱舐暦懦瞿且宦暯泻谩?/p>
【教師評點】 這個作文題要求考生對當下的熱點事件進行深度剖析,本文的最大亮點在于:沒有像大多數(shù)同學那樣將筆墨集中在網(wǎng)絡點贊的具體案例上,而是使用對比論證,從現(xiàn)象對舉、本質(zhì)分析和解決措施三個方面逐層對比分析,在具體的論證層次中或用例后評價法,或用邊敘邊議法,讓道理論證與事實論據(jù)配合呼應,濃淡相宜。若對“點贊”和“捧角”不作細究,倒真有幾分相似;若作深探,兩者只能算是貌合神離罷了。開頭兩節(jié)的對比論證為批判“口是心非”的點贊給出了形象化的事理表達。接著用梅派粉絲的眾星捧月來對比成千上萬點贊者的數(shù)據(jù)累積,得出兩種贊美價值的本質(zhì)分析:是否愛憎分明,付出真心。再深一層,隨聲附和的點贊引發(fā)的網(wǎng)絡暴力和梅派、程派的戲臺爭鋒形成對比,得出點贊而不失思考、競爭而不失教養(yǎng)的解決方案。時評文的寫作既要力避極“淡”——置身事外,不言褒貶;更要力避極“濃”——口號連篇,出離憤怒。就本文而言,褒貶的語言是含蓄的,但愛憎分明的感情對比是十分強烈的。
歸有光成功地將小說筆法運用到散文創(chuàng)作之中,在明代散文衰微之際起到了“轉(zhuǎn)移風氣”之效。我們提倡學習歸有光的濃淡之法,也是要在重素材、重語料的當下作文中“轉(zhuǎn)移風氣”,讓會思考、重分析的議論文得到足夠的重視,從而推動高中學生在議論文寫作的實踐中得到“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將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提出的“實證與推理”“批判與發(fā)現(xiàn)”這樣的高級思維能力培養(yǎng)成高中學生的思維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