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常悅 陳鏡羽
天行長臂猿,2017年由中國科學家命名的類人猿新物種,在中國種群數量不到150只,極度瀕危。11年來,一直有一群人致力于天行長臂猿的監(jiān)測與保護,并于2015年成立民間環(huán)保組織——云山保護,逐步形成了保護工作者、科研人員與當地保護區(qū)密切合作的工作方式。他們建立并修繕了高黎貢山板廠保護科研基地,將天行長臂猿的科研與保護重要性推向了公眾視野,發(fā)展了一大批“護猿人”。云山保護的努力讓人們看到了生態(tài)保護的希望。
天行長臂猿,也稱高黎貢白眉長臂猿,是長臂猿家族最近添的新丁,2017年1月才正式確認的新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該物種在中國僅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縣北部和保山市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及騰沖猴橋邊境一帶,種群數量不到150只,2018年7月被最新的IUCN紅色名錄評估為極度瀕危(CR)。
2015年,天行長臂猿的命名者范朋飛教授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趙超和閻璐,一起創(chuàng)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中心(簡稱“云山保護”),希望通過保護長臂猿等瀕危旗艦物種來進一步保護西南原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高黎貢山板廠區(qū)域是云山保護開展天行長臂猿科研與保護工作的重要地區(qū),在這里保護的接力棒由科研團隊交到云山保護手中,8年來這座在云端山巔的護猿基地,見證了一群人對山野、對生靈最真摯的守護之情。
2018年3月25日,高黎貢山的春日來臨。伴著清晨山風帶來的涼意,我們依靠著頭燈的光亮走進屬于萬物的山林,屬于長臂猿的家園。太陽深橘紅色的光芒透過交錯生長的大樹的縫隙,大地之上等待被喚醒的生命紛紛出動。我一時沉浸在眼前的山光中,突然蔡叔親切的傈僳族腔把我喚醒:公的已經動了。
一個手臂修長的身影從高約18米的樹枝上蕩開,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天行長臂猿,而對于扎根高黎貢山做天行長臂猿保護的人來說,這是10年里與它們的又一次相遇。從這一天起,我的生命里也刻下了天行長臂猿的名字。
當時我抱著對這個不到150只的瀕危物種的好奇來到云山,一步步走近它們,直到成為云山的一部分。
堅守田野調查工作的人,無論是田野科學家還是一線科研向導(往往是當地人),都有這樣一種特質:最為明白一切有多困難、多殘酷,卻還愿意為一點點希望義無反顧地堅持著。他們是和時光賽跑的人。
蔡叔,從2011年開始協(xié)助費老師進行長臂猿的監(jiān)測,那年科研基地尚未建成,他們追蹤長臂猿數十小時后,就住在臨時的棚子休息。他能徒手爬大樹,爬到林層長臂猿最喜歡待的地方。
密叔, 2013年元月加入科研團隊,是基地年紀最大的向導。年少時密叔曾靠打獵為生,后來成為了保護區(qū)的護林員,再后來加入了天行長臂猿科研團隊,成為我們習慣化長臂猿的大功臣。
彭叔,2017年11月剛剛加入科研基地的新成員,未來科研基地的監(jiān)測大任還要靠彭叔一起擔當。
費老師,2007年起就與范朋飛教授一起追尋天行長臂猿。10年的時光倏忽而逝,每當結束一天的工作在火塘邊聊天時,還能從只言片語中窺見當年那個喜歡自然的年輕人。
任何文字都無法表達和他們相處時的觸動。那是排除了人類社會生存法則教給我們的要小心、要防備后的絕對的坦然。我們這一小群人要做的就是一件事—保護好這不到150只的天行長臂猿,在有限的時間里記錄下它們更多的生活。我們渴望的也只有一件事,守護原始森林,讓天行長臂猿和它們的鄰居能夠永遠自由地穿躍山林。
一步步走向扎根在這希望之地的研究長路確實不易。2011年,科研團隊在高黎貢山板廠區(qū)域開始天行長臂猿的研究工作,他們用18個月的時間終于習慣化了一個長臂猿家庭,對它們的行為學研究得以展開。那時科研團隊到山下的人家買了他們廢棄的羊圈,用羊圈改裝出我們的初代護猿基地。
然而高黎貢山那危機四伏的雨季并不是那么容易度過的。2016年4月,暴雨和大風讓山里成片的樹木倒下,這其中就包括護猿基地旁邊的一棵大樹。半夜這棵大樹轟然倒下,砸中了蔡叔睡覺的屋子,萬幸沒有受傷。
第二天蔡叔他們就爬上屋頂自己動手修理屋子。在大山里什么都要靠團隊里的每個人互相支持,就這么三四個人少了誰都不行。不過“住羊圈”做研究的日子從2017年開始有了變化。
從2017年到2018年,在高黎貢山深處的護猿基地發(fā)生了許多變化。在騰訊99公益日以及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支持下,云山保護籌集了一筆專項款用于護猿基地的基本建設。如今這座護猿基地新增了兩座木屋,配備的太陽能電池板可以滿足最基礎的用電需求。
2018年10月,我們懷著極大的勇氣走出了新的一步——云山保護正式派駐護猿基地執(zhí)行站長。在高黎貢山國家級保護區(qū)的支持與中山大學范教授團隊的指導下,未來護猿基地除了致力于靈長類野外科研監(jiān)測和保護實踐外,還將逐步覆蓋基地周邊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保護。
比起許多轟轟烈烈的保護行動來說,天行長臂猿的研究與保護太過“細水長流”,但確信這8年來的每一步都無愧于我們對這片山野的熱愛。我們也期待著更多熱愛著山野與生靈、有耐心有野外基本技能的伙伴加入。
2018年的冬日漸臨,長臂猿的食物越來越少,烏蘞梅總是稀稀拉拉、半生不熟,甜糯的八月瓜也快被巨松鼠搶光了。這是我作為執(zhí)行站長駐扎基地的第二個月。從2018年夏天以云山保護志愿者的身份到赧亢(騰沖界內的野外研究站)追蹤天行長臂猿,到辭了北京的工作二進高黎貢山,林間精靈們的浪漫與傳奇每天都給我新的驚喜。
我們跟到一棵櫟樹下面,孩子早已離家的長臂猿老兩口在樹上的藤蔓間挑挑揀揀。我坐在樹下,記筆記的間隙拾起一枚櫟樹的果子在手里轉著把玩。
“小B4還在的時候,它會拿著這個在手里掂著玩兒。”說這話的時候,蔡叔滿臉都是慈愛,仿佛是在回憶他很久不得見一面的小孫兒的淘氣往事??茖W研究是量化的、盡可能客觀的、避免偏見和情感色彩的。但我們研究的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它們有性格、有情感,甚至能喚起人類內心或激烈或溫柔的共鳴。
我們常常說科研的目的是保護,板廠基地保護的是我們身處的這片森林,它在我的筆記本上是數字、符號、一個個GPS坐標,可我的腦海里是每一棵樹干摸起來的手感,是月色下白鷴蹣跚穿過竹林的沙沙聲響,是赤麂剛剛睡過的地上留下的一絲溫熱……科研和保護,都是動人的,它們相輔相成,基地產出不僅僅是數據和論文報告,還有生命書寫的故事。云山保護想做的不過是讓基地住在云端山巔,讓無數生命故事住進每個愛自然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