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價值、動力與路徑:精準扶貧場域中的大學生參與

2019-01-30 02:29:03于晶晶
高等建筑教育 2019年6期
關鍵詞:精準扶貧鄉(xiāng)村振興大學生

于晶晶

摘要: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落地需要建構一整套科學完善的治理機制,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可以為精準脫貧的實現(xiàn)提供活力。借助并運用參與式治理理論,基于文獻和經驗的質性研究方法,在分析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價值的基礎上,嘗試探討大學生參與精準扶貧的內生性動力和外發(fā)性動力,為精準扶貧中大學生參與“何以可能”提供學理辯護。以泰州學院船舶與機電工程學院和南京農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為案例,研究發(fā)現(xiàn):任務思維嚴重,能動性不足;實踐的功利性傾向,缺乏對幫扶內容的認識;參與幫扶的短暫性和不穩(wěn)定性;人員選拔程序的非規(guī)范性及大學生志愿者責任和能力的缺失等是大學生參與精準扶貧面臨的主要問題。為此,應完善幫扶機制,建構三位一體合作模式;提升培訓的質量,完善培訓內容與形式;充分發(fā)揮大學生黨員干部的主力軍作用;強化機制設計,拓展實踐能力質量;識別服務資源,了解幫扶對象需求和搭建實踐平臺,豐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內容。

關鍵詞:精準扶貧;大學生;參與動力;多元治理;鄉(xiāng)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G642;C9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9)06-0155-09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時期的扶貧工作,并將其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2018年12月,教育部專門印發(fā)《高等學校鄉(xiāng)村振興科技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組織和引導高等學校深入服務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根據(jù)2014年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監(jiān)測公報顯示:中國尚有7?017萬現(xiàn)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這預示著,要完成2020年的人口脫貧任務,每年要減貧1?170萬,每個月要減貧100萬。在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背景下,新公共治理理念要求拓展社會治理的主體空間,建構多中心治理體系,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格局。黨的堅強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越性是新時代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政治基礎,多元主體參與是我國貧困治理的重要特色,也是形塑現(xiàn)有扶貧治理體制機制的重要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xiāng)村治理體系。這是黨的重大報告中首次針對鄉(xiāng)村治理問題提出的具體要求,“三治融合”鄉(xiāng)村治理體系的建立是當前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的應有之義,也為貧困治理提供方向。

亨廷頓提出,高水平的政治參與總是與更高水平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條件相伴隨,經濟和社會條件越好的社會越傾向于賦予公眾政治參與的更高價值[1]。大學生群體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在社會生活中享有很高的社會認可度,能夠獲取公眾的信任。由于長期接受高等教育,大學生群體逐步展現(xiàn)出了更加廣泛的平等理念和契約精神,為積極參與精準扶貧提供良好的精神動力。那么,如何在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發(fā)揮大學生的價值,通過完善參與機制促進精準扶貧治理效果的提升,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學術命題。該研究主要依據(jù)參與式治理理論,旨在解釋大學生參與精準扶貧的價值、動力和路徑。所謂參與式治理理論指的是政府部門為了解決公共管理問題,采取向個人或者團體開放公共政策的方式,賦予公民一定的權利,使其參與到政策的制定、執(zhí)行和評估等環(huán)節(jié),最終形成治理的合力,實現(xiàn)公眾利益最大化。參與式治理理論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治理主體多元。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體,而是通過公眾賦權和權力部門分權等形式,讓利益相關者參與其中,充當治理的主體。第二,注重強調“參與”。政府在公共決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中要扮演“引路人”的角色,要通過有效的方式鼓勵利益相關者參與進來。第三,參與式治理貫穿公共政策決策、公共政策執(zhí)行、公共政策的追蹤反饋和修正的循環(huán)過程,而不僅僅是參與決策或選擇方案。

一、文獻回顧

精準扶貧發(fā)生在鄉(xiāng)村社會場域,屬于鄉(xiāng)村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精準扶貧的研究一定要置身于鄉(xiāng)村治理這個大框架下。當前,學者從歷史動態(tài)變遷的角度梳理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的模式變化,認為中國鄉(xiāng)村治理模式的演進經歷了“縣政紳治”“政社合一”和“鄉(xiāng)政村治”三個階段。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村民民主意識的覺醒和制度機制的完善,“鄉(xiāng)政村治”模式受到學者的質疑,有人從不同于“鄉(xiāng)政村治”模式的角度認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產生和參與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鄉(xiāng)村治理模式——嵌入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鄉(xiāng)村治理模式。這種模式滲入了市場元素,其內容包括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參與。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和各種社會組織的發(fā)展壯大,逐步改變了鄉(xiāng)村的治理結構,使得近年來鄉(xiāng)村治理呈現(xiàn)出“多元”“多主體”“多權威”或“多中心”的特征[2]。在具體的鄉(xiāng)村扶貧治理場域,除了依靠政府等公共權力部門外,學者也從“多元”“多中心”的治理主體參與角度探討精準扶貧的參與主體和治理策略[3-4]。張濤等認為,社會工作者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介入民族地區(qū)的精準扶貧工作可以整合民族地區(qū)的扶貧資源,對于實現(xiàn)扶貧政策公正有重要作用[5]。袁小平等提出,農戶是參與扶貧的核心主體,建議通過社會動員的方式促進政府、市場和農戶的合作[6]。而劉蓓在分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旅游精準扶貧的價值基礎上提出了參與扶貧的路徑[7]。

通過文獻梳理發(fā)現(xiàn),在精準扶貧研究場域,學者們已經建構起了較為完備的扶貧治理體系,其扶貧主體主要涉及政府、企業(yè)、農戶、媒體和社會組織等,但鮮有學者將大學生納入研究范疇,因此,迫切需要通過多措并舉和強烈推進的方式,發(fā)揮現(xiàn)有社會的一切資源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zhàn)。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具備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素質,對國家未來的發(fā)展充滿信心。筆者嘗試從大學生這個主體角度入手探尋其在精準扶貧領域的價值,進而豐富和完善扶貧治理體系,推進我國扶貧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精準扶貧中大學生參與的理論及現(xiàn)實價值

公眾參與是鄉(xiāng)村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的重要體現(xiàn),作為主要群體的大學生參與精準扶貧是基層治理創(chuàng)新的重要內容。精準扶貧是基層治理的重要內容,大學生參與扶貧是參與式治理理論在貧困治理領域的具體應用,同時對學生個體、高校和扶貧地區(qū)來說有重要價值。

(一)精準扶貧中大學生參與的理論價值

當前,基層群眾自治的制度設計是在現(xiàn)代國家體系建構背景下展開的,作為群眾自治組織的村委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國家行政權力的延伸。大學生作為新型的治理主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村的治理結構,促進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治理體系的完善。20世紀90年代,我國農村社會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明確規(guī)定村民擁有“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和民主決策”權利,但是村委會的行政化傾向實際上仍然遵循的是一種國家威權治理的運行邏輯[8]。當前的鄉(xiāng)村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治理主體相對單一,權力比較集中,村民自治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形式民主”,村莊治理的效率相對低下。外部力量的攝入打破了鄉(xiāng)村封閉的政治系統(tǒng),在健全村級治理結構的基礎上,促進了鄉(xiāng)村治理范式變革。在鄉(xiāng)村行政化治理的語境中,通過嵌入其他社會主體,建構民主治理的話語體系是實現(xiàn)村社善治的客觀要求。

(二)精準扶貧中大學生參與的現(xiàn)實價值

首先,就大學生個體而言,精準扶貧實踐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自我完善的平臺。大學生通過基層鍛煉了解國情、民情,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課堂教學是大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方式,但是理論知識的應用需要借助實踐,知識接收能力和掌握能力的多少不能代表一個學生的實踐技能。參與精準扶貧使大學生可以進一步親近社會,通過對理論知識的拓展和運用,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技巧和能力。實踐是推進創(chuàng)新的源泉,參與扶貧實踐可有效突破課堂授課的空間束縛,在廣闊的扶貧實踐平臺中通過活躍的思維,間接提升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開拓能力。同時,由于扶貧實踐需要和各個行業(yè)的人打交道,需要完成復雜煩瑣的各項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其次,精準扶貧實踐有利于推進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高校以“精準扶貧”為載體,通過鼓勵學生參與,提升學校的文化氛圍,積淀學校的文化底蘊,進而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就教育扶貧而言,可將其作為連接社會文化和校園文化的紐帶,進而有效輻射校園文化,引領更加生態(tài)、健康和正能量的公眾文化。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發(fā)展與完善,高校的教育理念也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對高校來說,教育的目的不再僅僅是提高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而是應該通過何種方式提升大學生包含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實踐能力素質等在內的綜合素質。大學生參與精準扶貧,是提升其綜合能力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有效手段。此外,大學生參與地方精準扶貧工作,對高校而言還能起到宣傳作用,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特別是在吸引優(yōu)質生源方面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最后,就扶貧地區(qū)而言,大學生參與精準扶貧可以幫助更多的弱勢群體,特別體現(xiàn)在教育扶貧的實踐上。在精準扶貧戰(zhàn)略落地操作層面,很多地區(qū)注重物質脫貧,而影響百姓真正貧困的內在性精神貧困卻依舊得不到很好的解決。教育的落后是制約農村發(fā)展的關鍵,也是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而對于貧困地區(qū)而言,當?shù)匕傩諏ψ优慕逃^念可能存在偏差,認為賺錢才是根本,“學習無用論”烙印很深。在此背景下,大學生以飽滿的精神面貌走進農村,向當?shù)乩习傩諅鞑ァ敖邮芙逃淖兠\”的理念,通過發(fā)揮自身的價值,以引導和鼓舞的方式幫助農村的青少年認知到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重要性,幫助其走出精神貧困,培厚全面發(fā)展的土層。

三、何以可能:精準扶貧中大學生參與的動力分析

計劃行為理論(Theory?of?Planned?Behavior,簡稱“TPB”)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人是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的[9]。TPB認為人的行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計劃的結果,人的參與行為源于參與的動機。精準扶貧場域,大學生參與的動力直接關系到參與治理的效果,因此,分析精準扶貧中大學生的參與動力能夠為參與的“何以可能”提供學理辯護。

(一)內生性動力:參與中的自我價值認同

行動,尤其是持續(xù)的行動,它的邏輯起點來自每次行動后的價值感。不僅在行動過程中有參與的存在感,在行動結束后還能獲得現(xiàn)實意義,這些現(xiàn)實的意義包括幫到他人、引起重視、解決問題等[10],這些對行動者的獎賞直接刺激行動者繼續(xù)采取同樣的策略。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有著澎湃的朝氣和活力,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他人的認可,希望通過參加更加廣泛的實踐活動體現(xiàn)自己的存在感,這種存在感是一種激勵,也是一種自我價值的證明。在精準扶貧戰(zhàn)略實施中,大學生基于自我價值的認同,他們內心深處認為通過自己的參與和付出,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11]。同時,當代大學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榮譽感,當他們深入基層,親自參與到扶貧攻堅戰(zhàn)中,能夠提升其參與國家發(fā)展的存在感,進而認識到自身的主體性價值。高校作為微觀領域的“小型社會”,學生間存在激烈的競爭,當前的大學生培養(yǎng)機制也進一步助長這種競爭。通過參與扶貧實踐活動,可以增加學分,獲得證書,甚至有助于拿到學業(yè)獎學金,這種間接的利益極大地激發(fā)了大學生的內生性動力。這也是促使學生參與扶貧實踐行為發(fā)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外發(fā)性動力:高校教育改革的時代使命

目前,我國高校的培養(yǎng)方式、專業(yè)設置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錯位,這是造成大學生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需求不匹配的主要原因。自恢復高考制度以來,高校的教育體制改革進程不斷推進,并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是,部分高校的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yǎng)存在一定的脫節(jié),比如:有些課程內容更新滯后,教學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缺乏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以及社會考察、企業(yè)實習等方面的適應性培養(yǎng),專業(yè)設置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用人單位需求嚴重脫節(jié),畢業(yè)生就業(yè)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12]。當前高校教育改革需要在教育模式上找突破點,總體趨勢是由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育向現(xiàn)代多元化教育模式轉變。教育部鼓勵高校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這就為學生找到真正的學習興趣點奠定了基礎。同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對高端新興人才需求加大,高校的專業(yè)設置以及培養(yǎng)方式正努力地迎合社會需要。當前的精準扶貧為高校大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不僅成為大學生實踐鍛煉的場所,也成為科研學習的陣地,體現(xiàn)了高校教育改革和國家戰(zhàn)略實施相結合,學生培養(yǎng)和社會發(fā)展相聯(lián)系的耦合理念。因此,當前的高校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建構科學的以實踐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的教學體系。

四、精準扶貧中大學生參與的困境分析

為響應國家關于鼓勵當代大學生投身到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泰州學院船舶與機電工程學院、南京農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借助2018年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平臺,通過政策宣傳、組織動員的方式,組建100余人的大學生志愿者隊伍參與到西部和蘇北貧困農村地區(qū)的扶貧實踐中。參與幫扶的主要內容包括:入戶調查了解貧困群眾的基本生活狀況,幫助當?shù)氐姆鲐毠ぷ麝犑占硐嚓P的材料;開展對當?shù)亓羰貎和慕逃P愛活動,通過輔導課程作業(yè)、趣味游戲、親情陪伴等志愿服務,逐步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開展農村生態(tài)建設活動,帶動生態(tài)脆弱連片地區(qū)的群眾加入生態(tài)環(huán)保的隊伍中,并進行生態(tài)扶貧的意識輸入;開展科技幫扶活動,與農業(yè)部門一起開展農技推廣等。兩個學院的暑期幫扶活動得到團中央和共青團江蘇省委的肯定和表彰,也得到了新華網、中國大學生在線,中青網、中國江蘇網等十余家媒體的報道。當然,在實踐過程中,由于學生參與扶貧的意識、制度和認知等存在偏差,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任務思維嚴重,能動性不足

當前,大學生參與精準扶貧的社會實踐主要以校團委領導、各學院團組織支持和學生參與的形式,

自上而下、逐級展開社會實踐活動。以泰州學院船舶與機電工程學院、南京農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大學生為例,因學生個體開展幫扶活動的能力有限,學術活動主要聽從學校的安排,多以臨時性的志愿服務為主,這就導致學生參與帶有被動性。從學校實踐活動的組織體系來看,基本形成了由校團委—校志愿服務總隊—學院志愿服務支隊—班級服務小組四級組織管理體系。嚴格的層級管理有效地加強了組織的緊湊性和規(guī)整性,但學校組織和大學生的目標往往存在偏差,幫扶任務分配采取硬性攤派,學生內心存在抵觸,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13]。為完成任務而幫扶的志愿實踐活動主要以開展短期募捐、一次性義賣為主,志愿幫扶內容單一,惠及面小,幫扶效果大打折扣。從成員年級結構看,大一、大二的學生積極性相對較高,但學習任務繁重導致參與扶貧的時間縮短。而大三、大四的學生雖然在校課堂學習任務較輕,但是要忙著考研、考公務員或者求職,這些時間因素導致大學生群體在扶貧實踐中采取任務導向的行為理念,在實踐活動中缺乏主觀能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幫扶的效率和效果。

(二)實踐的功利性傾向,缺乏對幫扶內容的認識

高校組織學生參與扶貧的目的是樹立當代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進而將國家發(fā)展和學生個體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14]。當前社會,受市場經濟理念的熏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已經成為部分大學生的處事準則,衍生“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甚至被社會稱之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15]。大學生的功利主義之風盛行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結果,對于思想較為活躍,知識接受速度極快的大學生群體,不能置身于社會之外,極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這就是功利主義在大學生身上泛濫的原因。通過與參與暑期扶貧實踐的大學生訪談了解到,他們選擇參與扶貧項目大多基于獲得學分、評先評優(yōu)、就業(yè)優(yōu)待和享受升學便利等考慮,更多的是滿足個體的自我需要,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對幫扶工作和幫扶實際發(fā)展的需要。在扶貧志愿者選拔的過程中,學生自愿參與是基本原則,這確保了參與幫扶的學生在服務地點和工作崗位上的主動性和選擇權。

(三)參與幫扶的短暫性和不穩(wěn)定性

雖然學校制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要求中提到,各單位要盡可能給予在校大學生更多參與扶貧實踐鍛煉的機會,但是面臨著繁重的學習任務,參與扶貧的時間有限。從參與扶貧的時間節(jié)點看,一般是暑期的三下鄉(xiāng)活動或者畢業(yè)實習這兩個時間段,南京農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和泰州學院船舶與機電學院的大學生每年也基本上是利用這個時間段參加學院組織的扶貧實踐活動。就教育扶貧而言,貧困農村地區(qū)的文盲群體接受教育也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大學生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長期駐守農村,時間受限導致教育扶貧低效。同時,由于人員變動頻率較高,使得參與扶貧的群體具有不穩(wěn)定性,難以確保一支穩(wěn)定的志愿團體長時間進行幫扶對接。參與幫扶的短暫性和不穩(wěn)定性是各種外部因素制約的結果,所帶來的結果是不能保證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潛能。

(四)人員選拔程序的非規(guī)范性

大學生參與精準扶貧實踐活動由校團委統(tǒng)一領導,基層學院或者班級具體執(zhí)行。幫扶成員的招募程序也是影響大學生有效參與的重要因素,所以有必要對招募的程序進行解讀。就上文提到的兩個學院學生的現(xiàn)實情況看:負責招募志愿者的面試官多為班級或學院的學生干部,所招募的成員大多是與這些學生干部關系較好的群體,導致面試流于形式,一些有著參與熱情和參與能力的學生群體得不到機會?!蛾P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村官工作的意見》文件中規(guī)定有效的學生干部和擁有共產黨員身份的大學生優(yōu)先選聘大學生村官[16]。在這種指導理念的約束下,學校認為應該選聘優(yōu)秀學生干部到扶貧實踐隊伍中,但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每一位學生干部都適合參與基層幫扶項目。因此,“熟人招募”和“精英形象”已經弱化了選拔程序的公信力,降低了招募工作的公平性。規(guī)范選拔程序并不意味優(yōu)秀學生干部的流失,恰恰相反,選拔程序的規(guī)范化是識別真正人才的保障。

(五)大學生志愿者責任和能力的缺失

在認知和經驗雙重缺乏的背景下,學生參與精準扶貧往往具備一定的盲目性,缺乏對參與能力、參與過程和參與結果的有效評估,報名帶有一定的沖動性。在泰州學院船舶與機電工程學院、南京農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8年的暑期扶貧實踐中,中途退出比例達到10%左右,盲目的參與容易導致在具體的扶貧實踐中浮躁、抵觸,產生

厭煩情緒,這也是很多大學生中途退出的主要原因[17]。就大學生參與教育扶貧而言,部分大學生參與了民工子弟小學或初中的幫扶活動,基本上采取“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模式,由于幫扶對象的頻繁調整和一系列交接工作,導致部分大學生難以堅持到活動結束,這是大學生在精準扶貧實踐中責任心欠缺的具體表現(xiàn)。大學生參與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的方式很多,在當前的精準扶貧背景下,很多學生志愿者希望通過“支教扶貧”來鍛煉或證明自己,但容易因為時間沖突而導致活動中斷。除了高校組織的扶貧外,有渠道的學生還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參與扶貧實踐,但是實踐能力的欠缺導致在活動中出現(xiàn)溝通難、融入難等一系列問題。

五、何以可為:精準扶貧中大學生參與的路徑選擇

大學生參與精準扶貧是一項新的命題,筆者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分析了大學生參與的價值,同時從內生性動力和外發(fā)性動力兩個維度回答了大學生參與精準扶貧的“何以可能”問題。基于此,結合現(xiàn)實案例,嘗試從幫扶機制、實踐培訓、角色扮演和平臺搭建等方面提出精準扶貧中大學生參與的路徑,以期通過發(fā)揮當代高校大學生的作用,促進脫貧攻堅的順利實現(xiàn)。

(一)完善幫扶機制,建構三位一體合作模式

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背景下,建構合作治理模式是實現(xiàn)國家善治的根本要求。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精準扶貧戰(zhàn)略的實施需要具備合作治理的理念,因此,建構多元主體合作的扶貧機制是提升精準扶貧效果的重要途徑。建構“高校+政府+企業(yè)”三位一體的合作模式可以促進精準扶貧中大學生參與的實際效果。首先,政府應為大學生參與精準扶貧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拓展學生的參與渠道,發(fā)布參與扶貧的信息,為大學生的有效參與提供指導和幫助,特別是扮演好服務者角色,協(xié)調好高校和企業(yè)兩個主體的關系[18]。其次,學校在分析、把握國家及省市扶貧工作形勢的基礎上,充分調研扶貧對象特征,結合當?shù)靥攸c和學校的專業(yè)、學科優(yōu)勢,選好扶貧項目。最后,應充分發(fā)揮企業(yè)的市場主體作用,鼓勵有扶貧實踐經驗的大學生優(yōu)先到企業(yè)入職,發(fā)揮大學生在產業(yè)扶貧中的積極作用,同時,校企“聯(lián)姻”,為學校發(fā)展搭建科研推廣和教學實踐的大舞臺[18]。

(二)提升培訓質量,完善培訓內容與形式

有效的培訓是提升大學生幫扶效率的前提。《關于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yè)生到基層工作的意見》中對大學生參與基層實踐的培訓做出了明確要求,即“建立健全面向基層高校畢業(yè)生的多層次、多元化培訓和實訓體系”。精準扶貧中的培育應該包括參與工作的方法、志愿幫扶的理念、服務中的健康安全等。通過參與前的培訓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和工作技能,在思想意識層面與國家的扶貧理念、目標和宗旨保持一致。在培訓方式上可采取專家講座、座談會、網絡視頻等形式,提升培訓效果。在培訓內容上,注意將理念培訓、技能培訓和通識培訓有機結合,當?shù)氐念I導干部要向大學生志愿者詳細介紹扶貧地區(qū)的機構建設、人員配置、工作的行程安排和工作程序等具體內容。最終,通過培訓內容和形式的完善和優(yōu)化,提升培訓質量。

(三)充分發(fā)揮大學生黨員干部的主力軍作用

大學生黨員干部作為一支高素質、有文化的社會群體,應充分發(fā)揮其精準扶貧的主力軍作用,在扶貧實踐中應扮演好三種職能角色。第一,扮演好聯(lián)絡員角色。大學生黨員干部要明確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在與村民的相處過程中,積極主動地走進百姓家里,特別是在與貧困戶相處的過程中,要注意傾聽其服務需求。作為政府和村民的聯(lián)絡員,大學生黨員干部可隨時記錄群眾的期待和反映,把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想法記錄下來,進行分類匯總,第一時間反饋給相關的扶貧部門。第二,當好扶貧工作的宣傳員[19]。精準扶貧戰(zhàn)略的落地生根需要通過一定的宣傳組織作為載體,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大學生黨員的宣傳價值。大學生對國家政策的理解比較到位,能夠將扶貧的政策方針、制度和路線有效的下達給基層群體,這降低了政府的宣傳成本。同時,基于對知識分子的尊重和信任,基層老百姓也愿意傾聽大學生的宣傳,宣傳工作更具實效性。大學生黨員干部應做好對農村精英,特別是致富能手的宣傳,鼓勵先富裕起來的農民帶動周圍群眾共同富裕。第三,充當代辦員的角色。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推進和農村空心化的加劇,大量的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住在農村,這類特殊的弱勢群體需要傾注更多的關愛和呵護。大學生黨員干部可在低保辦理、醫(yī)療報銷和危房改造中給予幫助,義務充當好代辦員角色,讓弱勢群眾感受到黨的溫暖。

(四)強化機制設計,拓展實踐能力質量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教育活動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內容和手段。筆者認為,高校除了優(yōu)化課程體系設置外,還應該在教學管理機制上做適當調整,通過強化機制設計,調動在校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并進一步提升專業(yè)實踐和素質拓展能力。第一,強化實踐考核機制。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體系,明確考核辦法,給大學生傳遞社會實踐的動力與壓力。第二,合理安排實習時間。高??梢赃m當把部分實習見習的時間調整到一年級,用實踐體驗促進大學生對學習的直接需求動力。第三,推進社會實踐“常態(tài)化”。將社會實踐納入正常教學管理范疇,計算學時、學分,通過學分認可、素質評價等途徑引導學生重視實踐經驗的積累。最后,實施參與學生社團或組織“必須化”。學生社團是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平臺和載體。調查結果表明,有過擔任班干部經歷的畢業(yè)生更容易找到滿意的工作并獲得較高的收入[20]。為此,高校可將參與學生社團納入教學管理范疇,規(guī)定每位大學生在校期間必須至少參加一個及以上的學生社團或團學組織,并計入學分考核。

(五)識別服務資源,了解幫扶對象需求

大學生參與精準扶貧需要對扶貧對象的實際需求進行有效識別,這是保障有效參與的基本前提,因此需要對貧困群體的實際需求進行科學識別。進行貧困需求的識別有直接和間接等多種形式,其方式和渠道多樣。比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實地調研等調查方式,深入基層實踐,深入到老百姓較為關系的需求領域。也可以與當?shù)氐拿襟w建立合作關系,向媒體部門了解當?shù)刎毨罕姷膶嶋H需求,因為媒體作為專業(yè)性的社會組織,有自己深入基層,了解百姓需求的途徑[21]。高校鼓勵大學生采取就近幫扶的方式對自己的家鄉(xiāng)和家鄉(xiāng)的臨近地,利用其“熟人社會”的優(yōu)勢和社會資本進行有效參與。精準扶貧的關鍵是能夠有效地識別幫扶對象的需求信息,因此,需要在

有效評估服務對象需求的基礎上,了解其真正的需求,進行已有服務的識別分類。

(六)搭建實踐平臺,豐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內容

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號召,自此全國高校掀起了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浪潮。當前,隨著農村地區(qū)基礎設施的完善,大學生到農村地區(qū)創(chuàng)業(yè)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大學生在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時,應該將精準扶貧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緊密結合。首先,應該將精準扶貧的內容納入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框架體系之內,激發(fā)學生的扶貧創(chuàng)業(yè)意識,提升扶貧創(chuàng)業(yè)的能力。通過在全校范圍內宣傳、發(fā)動營造到貧困地區(qū)創(chuàng)業(yè)的氛圍。其次,要通過鼓勵、引導和指導的方式,讓大學生自覺地參與到鄉(xiāng)村創(chuàng)業(yè)中,同時讓學生了解關于扶貧創(chuàng)業(yè)的優(yōu)惠政策,給予特別的創(chuàng)業(yè)教育指導、資金撥付和社會關系網絡建立,以及扶貧創(chuàng)業(yè)項目支持。最后,要在高校范圍內搭建多元化、多渠道和多范圍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交流平臺。將學生的新想法、創(chuàng)業(yè)新意識落實到具體的創(chuàng)業(yè)實踐中,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平臺的建立要遵循多元化主體的作用,形成政府、高校、老師、學生、農村為主體的平臺。將搭建鄉(xiāng)村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平臺、學校引導機制、社會創(chuàng)業(yè)平臺、政府政策支持平臺融為一體,為學生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提供平臺機制保障。

教育乃養(yǎng)成人格之事業(yè),而大學的使命,則是培養(yǎng)具有文化修養(yǎng)、具備行為和思想上一切優(yōu)良品行的紳士。深入推進精準扶貧,不僅需要具有優(yōu)秀職業(yè)素養(yǎng)和嫻熟職業(yè)技能的“專業(yè)人才”,更需要具有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的“完整人才”[22]。由是觀之,高校在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健康身心的錘煉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國民素質、家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增強學生“務農”的責任感與自豪感[23],引導大學生回歸鄉(xiāng)村、服務鄉(xiāng)村的積極性[24],在“精準扶貧”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參考文獻:

[1]郭君平,寧愛照,曲頌,等.絕對貧困和主觀貧困抑制還是激發(fā)農民政治參與[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1):89-98.

[2]邢成舉,張曉娟.統(tǒng)籌城鄉(xiāng)與鄉(xiāng)村治理的多元主體:蘭考實證[J].重慶社會科學,2009(12):33-36.

[3]唐紹洪,劉屹.“多元主體治理”的科學發(fā)展路徑與我國的鄉(xiāng)村治理[J].云南社會科學,2009(6):38-42.

[4]陳天祥,魏曉麗,賈晶晶.多元權威主體互動下的鄉(xiāng)村治理——基于功能主義視角的分析[J].公共行政評論,2015,8(1):81-99.

[5]張濤,季軒民.社會工作介入民族地區(qū)精準扶貧中的困境及路徑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6(5):150-154.

[6]袁小平,楊爽.精準扶貧中的社會動員:政府、市場與共意[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8(5):134-142.

[7]王志建,潘紅.當前我國農村精準扶貧的路徑探索[J].農業(yè)經濟,2018(10):93-94.

[8]王嘉毅,封清云,張金.教育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J].教育研究,2016,37(7):12-21.

[9]張笑寒,金少涵,洪艷.農戶參與資金互助社行為及影響因素——基于計劃行為理論[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34-39.

[10]閔學勤.行動者的邏輯——公眾參與的階層化與結構化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13(4):47-53.

[11]姚佳勝.論大學治理的學生參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4):121-123.

[12]楊興林.大學本科教學方式的回歸與創(chuàng)新[J].重慶高教研究,2017,5(2):3-9.

[13]姚建軍,師薔薇.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及破解思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3):147-149.

[14]王泓,鄧清華.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參與狀況與長效機制的構建——基于全國性大型問卷調查的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12(8):46-50.

[15]劉書勇.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創(chuàng)新理論與實踐——評《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的理論與實踐》[J].高教探索,2018(9):2.

[16]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村官工作的意見[J].(2013-05-06)[2018-10-26].http://www.cnxds.cn/view-923-1.html.

[17]丁小浩,馬世妹,朱菲菲.大學生實習參與方式與就業(yè)關系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6(5):33-41.

[18]鄭印樂.互聯(lián)網+背景下增強大學生參與精準扶貧社會實踐實效性的思考[J].中國農村教育,2018(16):6-7.

[19]董小平,蘇姍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文化: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J].重慶高教研究,2017,5(4):85-91.

[20]凌海蓉.“雙創(chuàng)教育”視域下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27):15-17.

[21]湯頂華.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誤區(qū)與矯正[J].江蘇高教,2018(10):105-107.

[22]朱以財,劉志民.“一帶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聯(lián)通:要義、角色與路徑[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5):8-14;46.

[23]朱以財,劉志民,張松.中國高等農業(yè)教育發(fā)展的歷程、現(xiàn)狀與路徑[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9,35(1):41-53.

[24]焦煒,焦玲玲.促進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與西部偏遠山區(qū)義務教育布局協(xié)調發(fā)展的基本對策——基于西部地區(qū)部分鄉(xiāng)鎮(zhèn)的調查[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9(4):18-24.

Value,?motivation?and?path:?Participation?of?undergraduates?in

targeted?poverty?alleviation?field

YU?Jingjing

(School?of?Shipping?and?Mechanical?Electrical?Engineering,?Taizhou?College,?Taizhou?225300,?Jiangsu,?P.?R.?China)

Abstract:

The?implement?of?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needs?to?build?a?complete?set?of?scientific?and?perfect?governance?mechanism,?the?active?participation?of?students?provides?vitality?for?the?realization?of?targeted?poverty?alleviation.?With?the?help?of?participatory?governance?theory?and?qualitative?research?methods?based?on?literature?and?experience,?this?paper?tries?to?explore?the?endogenous?and?exogenous?motivation?of?students?participation?in?targeted?poverty?alleviation?on?the?basis?of?analysis?of?theoretical?and?practical?value,?so?as?to?provide?theoretical?justification?for?college?students?participation?in?targeted?poverty?alleviation.?Taking?the?summer?poverty?alleviation?practice?of?students?in?School?of?Shipping?and?Mechanical?Electrical?Engineering?Taizhou?College?and?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as?examples,?the?study?concludes?that:?serious?task?thinking?and?inactive;?utilitarian?tendency?of?practice,?lack?of?understanding?of?the?content?of?assistance;?transient?and?unstable?participation?in?assistance;?personnel?selection?process.?Non-standardization?and?the?lack?of?responsibility?and?ability?of?Students?volunteers?are?the?main?problems?facing?students?participation?in?targeted?poverty?alleviation.?We?should?improve?the?support?mechanism?and?construct?a?trinity?cooperation?model;?improve?the?quality?of?training,?improve?the?content?and?form?of?training;?give?full?play?to?the?main?role?of?college?student?Party?members?and?cadres;?strengthen?the?mechanism?design,?expand?the?quality?of?practical?ability;?identify?service?resources,?understand?the?needs?of?the?support?objects?and?build?a?practical?platform,?enrich?innovation?content.

Key?words:??precision?poverty?reduction;?undergraduates;?participation?motivation;?multiple?governance;?rural?revitalization

(責任編輯?梁遠華)

猜你喜歡
精準扶貧鄉(xiāng)村振興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激發(fā)“鄉(xiāng)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當代黨員(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個高中生眼中的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與農村經濟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xiāng)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xiāng)“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精準扶貧”視角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23:49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中國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中國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
九寨沟县| 象山县| 澳门| 伽师县| 原平市| 玉环县| 博乐市| 乐平市| 苍梧县| 辽宁省| 团风县| 石泉县| 白山市| 桐柏县| 凤山县| 闸北区| 涟源市| 武山县| 阳原县| 嫩江县| 新巴尔虎左旗| 清新县| 长阳| 石泉县| 海南省| 胶南市| 霍山县| 长岭县| 托里县| 即墨市| 扬中市| 渭源县| 芜湖县| 吉木萨尔县| 大竹县| 拜泉县| 西平县| 当雄县| 射洪县| 云安县| 安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