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娟 張桂香
《老人與?!愤@部作品是根據(jù)真人真事寫的,海明威在古巴時聽一位老漁夫格雷格里奧·福恩斯特所講述自己出海捕魚的親身經(jīng)歷。老漁夫在1936年的一天出海捕了很大一條魚,但由于這條魚太大在海上耗了很長時間,在歸程的路上又碰到了鯊魚,回來時只剩下一副碩大無朋的魚骨架。經(jīng)過十幾年的醞釀,海明威最后寫成《老人與海》,以此來闡釋自己對硬漢精神的一種全新理解:強者在重壓下的優(yōu)雅風度,不言敗就永遠不敗。獨立團騎兵連全軍覆沒,寧死不屈,可以說是《亮劍》的亮點之一,特別是連長孫常勝最后獨臂單刀的沖殺,更是塑造了一個出色的藝術形象,一息尚存,戰(zhàn)斗不息,他把獨立團的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
《老人與?!分杏幸痪涿裕骸耙粋€人并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闭呛C魍娜松拍睢_@部小說中所表現(xiàn)的就是強者在“重壓之下的優(yōu)雅風度”。這種風度我們中國人稱之為視死如歸。桑迪亞哥是這樣的,李云龍也是這樣的。讓我們具體分析下他們的相似之處。
首先,老人桑迪亞哥在與大魚搏斗中表現(xiàn)出驚人的勇敢和毅力。李云龍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時表現(xiàn)出同樣驚人的勇敢和智慧。
有著多年捕魚經(jīng)驗的老漁夫桑迪亞哥一連84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幾乎都快餓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認輸,充滿著奮斗的精神。當他做好一切準備迎來大馬林魚的時候,我稱之為朋友。這是高手間的對話,也是英雄惜英雄的巔峰對決。
在與魚戰(zhàn)斗中,老人忍受著饑餓和疼痛,并且一次次地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還要再試一次。最終老人憑著自己的智慧和意志戰(zhàn)勝了大馬林魚,在歸途中又遇到一次又一次來襲擊的鯊魚,老人堅持著,斗爭著……
最后老人拖著疲憊的身軀和所剩無幾的魚骨架回到了岸上,大馬林魚骨架在世俗人眼里是無用的,沒有意義的,但是在作者看來在我們看來這個意義卻是如此的偉大。
其次,桑迪亞哥面對波詭云譎的世界,李云龍面對瞬息萬變的敵我關系,都能夠樂觀對待,不放棄不拋棄。
老漁夫桑提亞哥總是以樂觀的心態(tài)來對待人和事。雖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捕到魚,以至于最初和他一起捕魚的好幫手諾曼林也被家人換到另一只船上。人們都認為老漁夫是個倒霉鬼,運氣差極了,但是老人自己卻不在乎。雖然在生活中已經(jīng)到了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地步了,他還是熱愛著生活,他每天都堅持自己的愛好看關于棒球賽的消息,還和小男孩討論吃根本不存在的黃米飯,讓男孩幫著拿已經(jīng)賣掉的漁網(wǎng);他總是以幽默詼諧的方式捍衛(wèi)著自己所熱愛的一切。
樂觀的人才有機會逢兇化吉,才有機會柳暗花明,李云龍在那樣的環(huán)境里,兵少、武器落后,敵人裝備精良,但是最終卻戰(zhàn)勝了強大的敵人,靠的是什么,是亮劍精神,是智慧,更有不拋棄不放棄的樂觀的精神。
再次,在困難中強大的人最需要的是說服自己,說服自己堅持下去,李云龍總能在困境中兵出險招創(chuàng)造奇跡,老人在一次次大鯊魚來襲的時候一次次智慧面對,他們首先都需要說服自己,不能放棄,還有機會,只要堅持努力就能翻盤。
大魚代表的不僅是老人的生計,更代表著他的尊嚴和希望。“事實上,你不僅是為了讓自己活下來,為了賣給別人魚肉才殺它的,你殺它是自尊心所致。”為尊嚴而戰(zhàn)。他就是這么一個堅韌的人,即使面對一切的不幸也不會低頭。
當鯊魚嗅著魚腥味而來與老人爭奪美味時,他又重新鼓起戰(zhàn)斗的勇氣?!耙粋€人即使被毀滅,也不應被擊垮,人絕不是為失敗而生的?!崩先苏f。雖然老人最后還是沒能將大魚完整地帶回家,但是他仍然滿足于這次的捕魚經(jīng)歷。老漁夫雖然在物質上失敗了,但精神上從來沒有被打敗過。
最后,我要說有些精神就像血液一樣,像陽光一樣代代相傳,普惠世人,老人的精神影響了小男孩,亮劍精神也鼓舞著無數(shù)的國人。
海明威說過:“青年人要有老年人的沉著,老年人應有青年人的精神?!崩钤讫埵冀K秉持著亮劍的精神?!懊鎸姶蟮臄呈郑髦粩骋惨闳涣羷?。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鄙5蟻喐缡且粋€老人,是一個即使在生存的重重困境中,如何沖破悲劇命運的包圍,保留存在的勇氣,展現(xiàn)作為人的生命的尊嚴的形象。
“面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狹路相逢勇者勝。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边@就是“亮劍”精神。亮劍,亮出的是自己敢于挑戰(zhàn)強者的勇氣,亮出的是自己面對困難不退縮的決心,亮出的是大丈夫敢想敢為的那份擔當,亮出的是作為一個人的自信與赤誠,亮出的更是斗士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的斗志。
海明威為我們成功塑造了一個失而不敗的英雄形象,體現(xiàn)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即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shù)亩肥烤瘛?/p>
參考文獻:
高婷.硬漢風度:淺析海明威筆下的人物形象[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06(9).
編輯 喬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