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冰 楊毅玲
(1 北京朝陽區(qū)崔各莊第二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103;2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診斷系,北京 100029)
楊毅玲教授,主任醫(yī)師,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朝陽區(qū)遴選的中醫(yī)藥專家下基層暨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程項目指導教師。從事教學科研、中醫(yī)臨床工作30 余年,其治學嚴謹、辛勤育人、言傳身教,孜孜不倦、熱情奉獻、繼承創(chuàng)新,注重中醫(yī)理論: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同時,也注重西醫(yī)知識的更新。在學術上主張調理脾胃治療各種疾病,其在臨床實踐中從脾胃論治消渴病取得良好療效,本人有幸?guī)煶杏跅钜懔峤淌?,現(xiàn)將揣摩楊毅玲老師經(jīng)驗總結如下,與讀者共享。
在《中醫(yī)內科學》(五版)[1]對消渴是這樣定義的:“消渴是以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或尿濁、尿有甜味為特點的病證?!闭缢宕筢t(yī)家,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指出:“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p>
“消渴”一詞,首見于《素問·第十三卷·奇病論四十七》所云:“黃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癉為熱也。夫五味入口,藏于脾胃,脾為其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甜也。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生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逆,轉為消渴?!笔恰饵S帝內經(jīng)》對于消渴病的初步認識。東漢醫(yī)家張仲景在他的著作《金匱要略》中將“消渴”分為“上消”“中消”“下消”。金代醫(yī)家成無己在他的著作《注解傷寒論》中對“消渴病”臨床發(fā)展、治療做了描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薄啊裘}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古人認為消渴病的病機主要在于陰津虧損,燥熱偏盛,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陰愈虛則燥熱愈盛,燥熱愈盛則陰愈虛。消渴病變的臟腑主要在肺、胃、腎,尤以腎為關鍵。三臟之中,雖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響。楊毅玲教授認為現(xiàn)代人的飲食、生活都發(fā)生了變化,消渴病的病因不僅僅是過去傳統(tǒng)中醫(yī)學認為的“氣陰兩虛”,楊毅玲教授認為“痰濁”是現(xiàn)代消渴病之主要病因之一。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濕濁不化,責之于“脾”,楊毅玲教授認為中醫(yī)學中的“脾”與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胰腺”有部分相類似的功能。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居于中焦。脾胃虛弱,則氣血不足,生化無源;胃主受納,脾主運化,飲食物進入體內,若脾失健運,水濕內停,運化失司,蘊濕成痰,濕濁內生;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氣血運化無力,則濕濁不化,而發(fā)血糖、血脂等升高,營養(yǎng)物質代謝減慢,新陳代謝減慢。中醫(yī)學認為:腎陰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是消渴病的主要病機特點。應用滋補腎陰法治療消渴病,臨床療效尚佳。依據(jù)中醫(yī)“久病必瘀”之特點,勿忘加用活血化瘀之品。根據(jù)病虛實挾雜之病理特點,治虛不忘實,濕熱、燥熱、瘀熱應兼顧。對于消渴病的治療,凡五臟不論何臟之虛,凡涉及胃者必從胃治;與胃不相關者,亦當時刻不忘胃氣為本,以胃為養(yǎng)[2]。
3.1 虛熱內盛 口渴喜冷飲,易饑多食,急躁易怒,怕熱心煩,溲赤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者。治以健脾益氣,滋陰清熱,疏肝解郁為法。方用柴芩溫膽湯合消渴方加減,常用藥物:柴胡、酒黃芩、白芍、太子參、山萸肉、鬼箭羽、竹茹(基礎方)若失眠多夢加入遠志、石菖蒲,安神定志以安眠;煅龍齒:重鎮(zhèn)安神兼顧制酸;瓦楞子:制酸止痛。見五心煩熱,自汗盜汗,胸悶心煩,舌紅、苔少者,加入沙參、麥冬、五味子、生地黃、石斛。
3.2 氣陰兩虛 倦怠乏力、自汗盜汗,氣短懶言,咳嗽痰聲重、口渴喜飲,五心煩熱,心悸失眠,伴有胸腔積液,或見兩脅脹痛,溲赤便秘,舌紅少津,舌體胖大、苔薄或花剝,脈弦細或細數(shù)無力者。治以益氣養(yǎng)陰,疏肝健脾為法。方用沙參麥冬湯加減。常用藥物:沙參(北)、麥冬、太子參、枳殼、柴胡、白芍、黃芩、茯苓、白術(生)、竹茹。若痰多、咳聲重濁者,加前胡、桔梗、桑白皮、姜半夏、魚腥草、浙貝母、百合;胸腔積液,加化瘀利水之澤蘭、益母草、郁金;腹部脹滿,加青皮、大腹皮;若有結核桿菌,加能抑制結核桿菌生長的升麻。
3.3 陰陽兩虛型 證以形寒怕冷,面色蒼白無華,耳鳴腰酸,時有潮熱盜汗,四肢欠溫,大便溏薄,小便清長,陽萎早泄,舌質淡紅,舌體胖嫩、邊有齒痕、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或細數(shù)無力者。治以補陰益陽為法。方用補腎祛寒治痹湯加減,常用藥物:秦艽、獨活、羌活、丹參、防風、葛根、稀薟草、威靈仙、海風藤、杜仲(鹽)、懷牛膝、伸筋草、絡石藤、黃芪(生)、姜黃、延胡索(炙)、白芍、赤芍、桑枝、川芎、茯苓、補骨脂、太子參,若畏寒怕冷較甚,遇寒痛劇者,為寒濕重癥加細辛、制川烏、制草烏等以散寒止痛;以上肢為主者去獨活、牛膝,加羌活、姜黃、桑枝等引藥入上肢;筋脈拘急較甚者,去海風藤、蒼術、防風,加木瓜、生薏苡仁等以舒筋緩急;脊背強直、關節(jié)不利者,去海風藤加羌活、狗脊、鹿角膠等以利關節(jié);挾痰瘀互結,兼見關節(jié)漫腫日久,僵硬變形,疼痛固定,痛如針刺,舌質紫暗、苔白膩者,加血竭、乳香、沒藥、蘇木、紅花、白芥子以活血祛瘀;若兼肝腎陰虛,而關節(jié)畸形,局部灼熱疼痛,形瘦骨立,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者,去獨活、桂枝、附片、蒼術等溫燥之品,酌加山萸肉、生地黃、淮山藥、黃柏、地骨皮、銀柴胡、青蒿等滋陰清熱;兼氣血兩虛而行動艱難,面色淡白,心悸自汗,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者,加黃芪、人參、當歸、丹參等以益氣補血。邪郁發(fā)熱,兼見關節(jié)紅腫疼痛如燎或有發(fā)熱惡風,有汗不解,口渴、便干、尿赤、舌赤、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者,去蒼術、淫羊藿、附片,酌加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炙馬錢子等清熱解毒。
3.4 兼證 上述3 型中尤以后兩型常伴有以下3 種兼證居多。
3.4.1 糖尿病血管合并癥 癥見心胸疼痛,甚則徹背,胸悶憋氣,心慌氣短,唇舌紫暗者(合并冠心?。?。治以益氣復脈、溫中健脾為法。方用生脈飲合薤白散加減。常用藥物:黨參、五味子、麥冬、黃芪(生)、桂枝、薤白、丹參、巴戟天、柏子仁、枳殼、柴胡、紅花、珍珠母(先煎)、茯苓、白術(炒)、木香、佩蘭、羌活、獨活、延胡索(炙)、姜黃、香附(醋)等。
3.4.2 眼花視物昏糊不清者(見于視網(wǎng)膜病變或白內障)治以明目退翳,健脾化濁為法。方用:鉤藤飲加減。常用藥物:青葙子、白芍、赤芍、鉤藤、桑葉、生地黃、珍珠母、太子參、知母(生)、石決明、夏枯草、桑寄生、柴胡、白茅根、北沙參、麥冬、黃精、鬼箭羽、葛根、天花粉、茯苓、沙苑子、山萸肉、白豆蔻、菊花(貢)等。
3.4.3 下肢疼痛,麻木不仁,甚則青紫潰破者(見于合并下肢血管病變)治以活血化瘀、益氣復脈,健脾化濁為法。方用:獨活寄生湯加減。常用藥物:鬼箭羽、瓜蔞、沙苑子、柏子仁、佩蘭、雞血藤、獨活、白芍、決明子(炒)、當歸、川芎、茯苓、海風藤、懷牛膝、伸筋草、香附(醋)、防風、桑寄生、杜仲(鹽)、補骨脂、延胡索(炙)等。
3.4.4 面目下肢浮腫,小便混濁者(見于合并腎病,蛋白尿)治以補腎健脾為法。方用:實脾飲合真武湯加減。常用藥物:益母草、澤蘭、黃芪(生)、白芍、澤瀉、當歸、杜仲(鹽)、車前子(包煎)、梔子(炒)、桔梗、茯苓、白術(生)、決明子(炒)、厚樸、佛手、丹參、白花蛇舌草、辛夷、蒼耳子、白芷、太子參、生地黃、雞內金、枇杷葉(蜜)、萊菔子、炙甘草等。
3.4.5 頭暈頭痛,失眠健忘,甚則出現(xiàn)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者(見于腦血管合并癥)舌多紫暗或邊有瘀斑,舌下靜脈曲張等,脈沉細或細澀不利等血瘀證。治以行氣活血,健脾化濁為法。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常用藥物:黃芪(生)、紅花、益母草、柴胡、黃芩、白芍、雞血藤、當歸、丹參、夏枯草、鉤藤、澤蘭、茯苓、懷牛膝、山萸肉、杜仲(鹽)、川芎、葛根、薤白、天花粉、熟地黃、益智仁、芡實(麩炒)等。
張某某,女,69 歲。于2018 年11 月8 日初診。主訴:間斷口干、乏力、消瘦、多食8 年?,F(xiàn)病史:近8年來,患者自覺口干、口渴,乏力,多食易饑,夜尿增多。喝水后,口渴不解。體質量減輕明顯。自我加強營養(yǎng),納多,眠安,夜尿2 次,大便2~3 次/d,水樣便。既往病史:原發(fā)性高血壓2 年、2 型糖尿病8 年、冠心病2 年、高脂血癥2 年。無家族遺傳性病史。中醫(yī)四診:舌暗、苔少,脈細。體格檢查:身高:1.56 m,體質量:67 Kg,脈搏:76 次/min;呼吸:19 次/min;血壓:125/70 mm Hg,神清,精神差,呼吸平穩(wěn),心率:76 次/min,心律齊,兩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羅音,腹部平軟,肝脾來及,四肢關節(jié)活動良好,雙側足背動脈可及,對稱。輔助檢查:空腹血糖:9.17 mmo1/L,餐后2 h 血糖:5.6 mmol/L,糖化血紅蛋白:6.7%,血脂:甘油三酯TG:1.41 mmo1/L,總膽固醇CHO:6.82 mmol/L;低密度膽固醇LDL:3.6 mmoI/L;高密度膽固醇HDL:1.99 mmol/L。頸動脈B 超示:左側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管壁回聲粗糙,分叉處可見多個強回聲斑塊,較大者3.6 mm×2.7 mm,右側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管壁回聲粗糙,分叉處可見強回聲斑塊,大小約1.5 mm×1.0 mm,雙側頸總、頸內、頸外動脈血流速度正常。結論:雙側頸動脈硬化伴雙側頸動脈斑塊形成。
診斷:2 型糖尿?。幌什。怅巸商撟C)(脾虛濕盛)。治法:滋陰清熱,健脾化濕。方:玉泉丸合二冬湯加減。藥:瓜蔞30 g,枳實10 g,黨參20 g,茯苓30 g,白術(炒)15 g,佛手12 g,柴胡15 g,黃芩10 g,白芍30 g,陳皮10 g,防風10 g,炒神曲10 g,鉤藤15 g,黃芪30 g,鬼箭羽30 g,葛根30 g,蒼術15 g,補骨脂15 g,桑寄生30 g,薤白10 g,柏子仁10 g,枳殼30 g,麥冬12 g,五味子10 g,白茅根30 g,丹參30 g。7 付水煎服。
健康指導:清淡飲食,少食高脂食物,肥肉例如油炸食物;多運動,特別是飯后運動。每日堅持30 min;舒暢情志;堅持服藥治療;定期監(jiān)測血糖,并記錄;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電話隨診。
2018 年11 月15 日二診:藥后3 天,大便成形??崭寡牵?.03 mmo1/L,餐后2 h 血糖:5.8 mmol/L,因汗多明顯故加浮小麥8 g,益固表止汗;黃連15 g,苦能堅陰,以增強滋陰降濁從而降糖之功。甜葉菊,甘味入脾,補益脾胃,同時緩和黃連之苦味。以后根據(jù)病情變化加減繼服中藥3 個月后,餐前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 h 血糖:5.6 mmol/L。囑患者繼續(xù)堅持清淡飲食,多運動,特別是飯后有氧運動,舒暢情志,定期監(jiān)測血糖并記錄。
按語:煩渴不止,小便頻數(shù),而脈數(shù)乏力者,為肺熱津虧,氣陰兩傷,選用玉泉丸或二冬湯。方中重用瓜蔞以生津清熱,佐以葛根、麥冬以加強生津止渴的作用。玉泉丸中,以黨參、黃芪、茯苓益氣,瓜蔞、葛根、麥冬等清熱生津止渴。二冬湯中,重用黨參益氣生津,天冬、麥冬、瓜蔞、黃芩清熱生津止渴。二方同中有異,前者益氣作用較強,而后者清熱作用較強,二方合而用之,黨參、麥冬、五味子,取生脈飲之意,益氣活血。枳殼、枳實、佛手、薤白、柴胡,疏肝理氣,行氣破氣,使之補而不滯;柴胡、白芍,養(yǎng)肝柔肝,疏肝解郁,氣機調達;白術、蒼術,健脾化濕、燥濕健脾;炒神曲,健脾消食;鬼箭羽、白茅根、鉤藤,破血化濁,通經(jīng)絡。黃芪、鬼箭羽、葛根:現(xiàn)代藥理研究有降血糖之功效;補骨脂、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丹參,久病成瘀,活血化瘀;防風、柏子仁配伍有增強體質之功效。諸藥共奏滋陰清熱,健脾化濕之功。
消渴病是一種發(fā)病率高、病程長、并發(fā)癥多,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病證。中醫(yī)學認為: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情志失調、飲食不節(jié)等原因所導致的以陰虛燥熱為基本病機,以多尿、多飲、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為典型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疾病。近年來發(fā)病率更有增高且年輕化的趨勢。中醫(yī)藥在改善癥狀、防治并發(fā)癥等方面均有較好的療效。楊毅玲教授認為現(xiàn)代人工作、生活壓力較大,飲食、作息不規(guī)律,故消渴病與脾胃功能失調關系密切[3-4],提出消渴病以健脾化濁,和胃消痞,疏肝解郁為治療法則,除中藥治療外,楊毅玲教授還給予以心理疏導,強調清淡飲食,適當鍛煉,心情舒暢等綜合治療,才能有效緩解消渴,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