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
我寫過不少跟吃有關(guān)的文章,也出過一本和吃有關(guān)的隨筆集,這并非因為我對吃有多么強烈的愛好(至少并不強烈),我絕不是美食家(世間哪有美食家?)而是我覺得,吃,對中國人的生活來說,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狀態(tài)。
其實,中國人這么愛吃,這么能吃,恰恰是因為在漫長的歷史上,吃,一直是最難解決的問題。
從我們的祖先開始,吃就不容易,且容易被吃。每次去博物館,最先看到的石器,一定是用來吃的工具。那時還沒能力狩獵,想吃肉得靠尾隨猛獸,等它們逮著獵物,吃飽喝足,大搖大擺走了,人類接著拿那些尖狀器、砍砸器,敲骨吸髓。
今天的好多人喜歡啃骨頭,或許也是那時留下的基因。
包括吃燒烤,那是人類最早品嘗到的熟食。林子里一場大火,火滅了,人過去撿漏,運氣好了,遍地都是烤全羊、烤兔子、烤乳鴿??沙ㄩ_了吃自助,就差有孜然粉和辣椒面了。
不知道那時有沒有人能吃出經(jīng)驗,能發(fā)現(xiàn)松樹林烤出來的不如果樹林香,尤其是鴨子,還真是果木熏烤的正宗。
為了吃喝,中國人最早發(fā)明了陶器,學會了蒸和煮。尤其是蒸,幾乎是最高級的料理方式,連妖怪都知道唐僧肉要蒸著吃才好。
張騫通西域前,中國人可吃的食物還很單調(diào),吃不上葡萄沒法說葡萄酸。但吃不上肉的可以說“肉食者鄙”,在中國的老百姓看來,一個王朝的興亡,定和吃有關(guān)。盛世就貫朽粟陳,昏君一定酒池肉林。
事實上,沒有一個王朝是被國君吃垮的。但每個王朝的覆亡多少都和老百姓鬧饑荒有關(guān)。人餓急了,有奶便是娘。推翻王莽的綠林軍是靠給饑民分野荸薺形成的,明末鬧闖,也是因為關(guān)東大旱,災(zāi)民只能吃觀音土。
再沒有比吃更能引發(fā)老百姓共鳴的事物了。三國時關(guān)羽辭曹,曹操對關(guān)公的好,《三國志》上記載,曹操封關(guān)羽為壽亭侯,并重加賞賜。京劇里就讓曹操直接唱:在曹營我待你恩高義好,上馬金下馬銀美女紅袍。
最精彩的是一段河南戲,曹操拍著胸脯對關(guān)羽表白:在許都我待你哪兒不好,頓頓飯包餃子又炸油條,綠豆面拌疙瘩你嫌不好,廚房里忙壞了你曹大嫂。我這一片心蒼天可表,誰要是不仗義誰是鳥毛!
所以,中國人的一生,全和吃有關(guān)。
出生后上戶口,口即是嘴,一人一張口。結(jié)婚了是小兩口,對外稱我們家那口子,有了孩子后就是一家三口,孩子大了出去工作,就剩老兩口。這一生,在吃上沒少犯難,想吃,不舍得吃,想吃,沒錢吃,但最怕聽到一句話,出自大夫口中:想吃什么就吃點什么吧。
所以,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問吃了嗎?不論對方吃沒吃,回答一定是吃了,要不然會很尷尬?!督鹌棵贰分?,有一次,應(yīng)伯爵到西門慶家,西門慶問應(yīng)伯爵吃了沒有?常到西門慶家蹭吃蹭喝的應(yīng)伯爵,面對西門慶不冷不熱的問候,就說:你猜呢?西門慶說:那想必是吃了。應(yīng)伯爵說你沒猜對。西門慶說那好吧,那咱們就再吃點兒。
所以說,吃,還是沒吃,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正是因為中國人餓怕了,所以直到今天,我們發(fā)現(xiàn)有很多難以理解的風俗。比方說,有的地方主人給客人端酒,只要客人喝,自己不喝,其實是因為過去家里沒有那么多酒,所以要先滿足客人。這樣的風俗如今都在改變,但是我們要理解這些風俗的產(chǎn)生一定是有源頭的。就來自中國人在歷史上漫長的饑餓。
人相食的年代,法律和道德都是失效的,今天所有的不可思議,都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
同時留下了很多不好的習慣。比方說突然進入一個幾乎所有人都不再為吃發(fā)愁的年代,人們張大了嘴,放開了胃,過度的暴飲暴食,肥胖率越來越高,實在讓人擔憂。我們明明已經(jīng)吃那么多了,我們明明已經(jīng)吃不了那么多了,可我們還要拼命地吃,如饕餮般貪婪。
而其實,在這片土地上,關(guān)于饑餓的記憶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