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岳軍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目的是闡明觀點,重點在說理,以理服人。在議論的過程中,闡明事理要嚴密,論證注重邏輯性,寫作的意圖必須準確嚴密,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態(tài)度必須鮮明。這就決定了議論文語言的基本風格:準確、嚴密、鮮明、概括、簡潔。另外,在議論文寫作中,如果用帶有個人風格的語言表達會讓議論文更深刻、更豐富、更有文采、更有創(chuàng)意,自然也能給讀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那么,如何才能表達精準、風格突出,避免千篇一律的平實面貌呢?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效果會更明顯:
一、精準煉字
劉勰的《文心雕龍》有言:“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成篇?!崩仙嵩裕骸斑\用文字,首先是準確?!边@一點對議論文的寫作尤為重要。因為議論文的寫作涉及概念使用的準確,判斷和推理的嚴密、語言表達的周密,邏輯性強。只有精練的字詞,才能在行文時把概念詮釋得分毫不差,將觀點或主題盡量顯豁地展現(xiàn)出來,太曲折或太含蓄,皆是作文的大忌。
1.煉字精當,觀點更明。蘇洵《六國論》第一句就斷言“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從一個“非”字可見,作者對六國滅亡的原因的定論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對宋朝當權者的諷刺意圖也是很明顯的。韓愈在《師說》中劈頭便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斷,“古”字,隱含有對“今之學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必”字更強化了對從師必要性的肯定,對當時“輕師不學”歪風邪氣的批判意味自然顯現(xiàn),并且很自然地為第二段埋下了伏筆。
2.煉字精當,思維更清。朱光潛在《咬文嚼字》中講了一個郭沫若先生煉字的典故。在郭沫若先生的劇本《屈原》里,嬋娟罵宋玉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上演時他自己在臺下聽,嫌這話不夠味,想在“沒有骨氣的”下面加“無恥的”三個字。一位演員提醒他把“是”改為“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這樣就夠味了?!澳闶恰敝皇菃渭兊臄⑹稣Z,沒有更多的意義;“你這……”便是堅決的判斷。文字準確是寫作的基本要求,是煉字煉句的核心指向。斟酌文字的分量,就是調(diào)整思想和情感,讓自己的語言更規(guī)范、更準確地向讀者展示自己的思維。
3.煉字精當,氣勢更足。關鍵字詞的使用,往往會使得文章語言明確而堅定,氣勢磅礴,嚴密周到,無懈可擊?!栋⒎繉m賦》一文前四句“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開篇先用四個三字短句領起,音節(jié)緊湊,氣勢不凡,達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尤其是“畢、一、兀、出”四個字,既寫出了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的豪邁氣概,也寫出了阿房宮的興建,營造的氣氛非同凡響,語言簡練到不能刪削一字的程度,可謂字字千鈞。再如,一位同學在《勿以好惡論斷之》一文中寫道:“勿以好惡論斷之,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境界!這是一種何等的明智選擇!”“怎樣”與“何等”兩個詞語,表現(xiàn)了作者對“勿以好惡論斷”人、事的鮮明立場,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也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感情與果敢的論斷。
二、巧用修辭
要想使議論文語言的說服力與美感并存,就必須運用修辭手法。恰當?shù)男揶o手法的運用,能夠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道理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1.運用排比,增強氣勢。排比是一種具有極大表現(xiàn)力的修辭手法,當寫作者把一組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來說理,可以收到條理分明、排山倒海、難以質疑的效果,并且節(jié)奏和諧,感情洋溢、氣勢強烈。例如:一位同學在自擬題目為《懂》的一篇作文的最后一段寫道:
栽了跟頭的蘇軾終于知道了有一種蟲子叫“黃狗”,有一種鳥兒叫“明月”;有了對比的廉頗終于明白了有一種品德叫作“心懷天下”,有一種胸懷叫“大局為重”;降了白旗的日本人終于見識到了有一個民族叫“中華”,有一種精神叫“不屈”;非典了甲流了地震了海嘯了泥石流了,人類才可能逐漸意識到有一種謬論叫“人定勝天”,有一種法則叫“咎由自取”,有一種天倫叫“敬畏自然”。
這段排比的運用,使得議論文顯示出了嚴肅之外的另一面——詩情,讓議論文擺脫了空洞說教的格調(diào),具有強大的情感沖擊力。
2.運用比喻,生動形象。朱光潛說:“說理文要寫好,也還是要動一點感情,要用一點形象思維?!庇帽扔鞣治稣f理,可以使議論文深入淺出,生動形象。道理總是枯燥的、玄奧的,巧妙的比喻能將枯燥與玄奧化為生動與具體,道理也就生動地表達出來了,文章的感染力也隨之大大增強。毛澤東在談調(diào)查和解決問題之間的關系時說:“調(diào)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把“調(diào)查”比成“十月懷胎”,說明了調(diào)查工作要有耐心,要細致謹慎,要滿懷希望……;把“解決問題”比作“一朝分娩”,說明調(diào)查工作做好了,解決問題就容易了,順理成章,水到渠成。這個句子運用比喻修辭,把調(diào)查和解決問題之間的關系說得形象生動,易于理解。
3.運用對比,深刻豐富。高爾基曾說:“為了獲得更大的說服力,必須把所擁護的思想和反對的思想對立起來。”客觀事物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對立,如好與壞、真與假、美與丑、進步與倒退,正確與錯誤等。我們發(fā)議論、講道理,就要讓矛盾的對立面更加鮮明突出,對比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xiàn)事物的本質特征,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讓讀者在比較中能更快地分清好壞、辨別是非。讀賈誼的《過秦論》時,相信無論是誰,都會震撼于結尾的這段: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
將秦國的過去和現(xiàn)在比,陳涉與九國之師比,秦強盛之久與秦滅亡之速比,這樣,通過對比論證,文章的中心論點異常醒目。我想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讀到此處,應該都是如芒刺在背吧。
以上說的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幾種修辭手法的運用,還有很多修辭手法,若運用得好,也能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如設問、引用、夸張等,這些需要大家平時注意積累,恰當運用。
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沒有嫻熟的語言技巧,就難以將淺顯的事實與深刻的思想有機地結合起來。堅持閱讀,常年積累,嚴謹?shù)責捵?,巧妙地修辭,給說理文打上鮮明的個人風格。在議論時,準確鮮明,能亦莊亦諧,語言自會生動形象,文中的情感與思考自然會感染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