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成成
摘? 要:本文基于原型批評理論,從情節(jié)原型、人物原型、意象原型三個角度對美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創(chuàng)作的《擺渡人》進行分析,旨在透過原型追根溯源,以更好的挖掘出小說深層次的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擺渡人》;情節(jié)原型;人物原型;意象原型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6--02
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創(chuàng)作的《擺渡人》出版后立即獲得了廣大讀者和評論家的關(guān)注,一舉榮獲五項世界文學大獎。這是一本心靈治愈小說,巧妙的敘事手法和完全意想不到的故事情節(jié)將愛情、家、救贖三個主題相互交融。小說講述了15歲女孩迪倫意外死于火車事故,死后靈魂脫殼,穿越荒原,并在荒原上與擺渡人崔斯坦相遇又陷入愛情的故事。兩人歷經(jīng)磨難,最終抵達彼岸世界的“家”。但是那里并不是崔斯坦的世界。為了愛情,迪倫決定打破荒原規(guī)則,再一次穿越荒原,將崔斯坦帶回人類世界。
原型批評理論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批評流派。英國著名人類學家弗雷澤的人類學理論和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精神分析學說是原型批評理論的兩大主要理論來源。弗雷澤在其著作《金枝》中提出了儀式、巫術(shù)、神話等對于人類思想發(fā)展的重要性;而榮格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人格心理分析,并將集體無意識的內(nèi)容稱為“原型”。
弗萊的成名作《批評的剖析》于1957年發(fā)表,此書詳細闡釋了神話原型批評的思想,并提出原型可以分為情節(jié)、人物、意象等幾個類別。弗萊與弗雷澤和榮格不同,不關(guān)注原型從何而來,而是對原型的文學功能和作用感興趣,即探索文學原型表現(xiàn)出來的規(guī)則和形式。受古代西方文化的影響,《擺渡人》中存在大量的原型,本文將從情節(jié)原型、人物原型、意象原型三個角度對小說進行分析,使得讀者更全面的理解小說救贖的主題,以及洞悉小說深層次的內(nèi)涵。
一、情節(jié)原型
救贖是《圣經(jīng)》中非常顯著的主題,《擺渡人》中以救贖作為主題之一,與《圣經(jīng)》中的《出埃及記》的情節(jié)十分相似。
在《出埃及記》中,摩西被神委以重任,命他帶領(lǐng)神的選民脫離苦境,救贖他的子民。在神的安排下,摩西帶領(lǐng)以色列人進行了三個月的曠野旅程,最終到達富饒的迦南地,在此拜神,從此過上圣潔的生活,實現(xiàn)了對以色列人的救贖?!稊[渡人》中,小說一開始,經(jīng)驗豐富又勇敢無畏的擺渡人崔斯坦遵循荒原界定的規(guī)則,像摩西帶領(lǐng)以色列人一樣引導著小女孩迪倫的靈魂,同樣穿越了環(huán)境復雜,險象環(huán)生的荒原,把迪倫送到她該到達的地方—靈魂的家,使迪倫的靈魂經(jīng)歷重重困難,獲得新生和自由,實現(xiàn)了對迪倫靈魂的救贖。
《出埃及記》是《圣經(jīng)》故事中最有代表性的救贖主題的情節(jié),它所蘊藏的救贖論能夠激起人們心靈的共鳴?!稊[渡人》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表明小說作者可能深受《出埃及記》救贖情節(jié)的影響。同時,《擺渡人》也暗示了當一個人如果像崔斯坦一樣內(nèi)心善良卻又身不由己,像迪倫一樣深陷困境又對愛有執(zhí)著追求,他是可以通過自我救贖和互相救贖實現(xiàn)愿望和自由的?,F(xiàn)實中沒有一個人可以獲取完全的自己理想的自由,有家庭的牽絆,有工作的束縛,又要輾轉(zhuǎn)于各種人際關(guān)系,但只要我們心存希望,心中有愛,我們便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氣。這就是我們對身處煩躁的人類世界對自己的救贖。
二、人物原型
弗萊認為文學產(chǎn)生于神話,是神話的延續(xù)和“位移”的結(jié)果[1]?!稊[渡人》中崔斯坦的原型就是冥王船夫卡戎,薩利的原型是司掌穿越邊境的赫爾墨斯。他們一個負責護送,一個負責接待,共同完成人死后靈魂的救贖。
希臘神話中,卡戎作為冥王的船夫,他不僅在冥河上負責擺渡,還兼負著分辨乘船人是亡靈還是活人的任務。小說中擺渡人崔斯坦也具有這種辨別的能力。雖然他一直恪盡職守地履行著擺渡人的職責,但在他內(nèi)心深處也會對他所護送的靈魂是否純潔有一個判斷。作為擺渡人,他在每接手一個靈魂時都已經(jīng)對他們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他曾說“我了解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的過去,他們的愛憎,他們的感情、希望和夢想?!痹诖匏固箍磥?,迪倫靈魂是無比純潔的?!暗蟼惒粌H真誠善良,還是一個能讓魔鬼感到有如享用饕餮盛宴般的‘處女的靈魂?!弊髡哌€在卡戎原型基礎上對崔斯坦加以美化,使故事情節(jié)更引人入勝。崔斯坦護送迪倫行走在荒原中,告訴了她真相,保護迪倫免遭惡魔之手,并與迪倫萌生了愛情,使得小說另一主題“愛情”得以彰顯。
在小說中有個叫薩利的人物,他在迪倫跨越天堂之門后過來接她,引導迪倫走向靈魂的“家”。此人物的原型是古希臘神話中司掌穿越邊境的赫爾墨斯,他在人們死后引導人的靈魂穿過黑暗(厄瑞波斯)到達地獄之門。薩利指引成功穿越荒原的靈魂在靈魂之家尋找他們已故的親人,找到自己的歸屬,熟悉新的地方并開始新的生活,其使命與赫爾墨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擺渡人》中,在荒原界定規(guī)則下,崔斯坦像卡戎一樣循環(huán)往復的護送著死后的靈魂,薩利迎接靈魂回家并幫助他們開始新的生活,他們在履行任務的同時又一次次幫助每個靈魂的重生,這是對別人的救贖,也是對自己的救贖。
三、意象原型
在小說中,對于意象原型的應用是相當普遍的,通過經(jīng)典意象的不斷出現(xiàn),會使讀者有一個最初印象和內(nèi)在情緒,很容易從原型過渡到當前情景,即傳統(tǒng)文學的力量。在《擺渡人》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就是荒原和蛇。
“荒原”意象是整部小說的結(jié)構(gòu),是故事發(fā)生的背景?;脑庀蟪跏加趧?chuàng)世紀神話,給人以自由、凄涼、狂野、神秘的形象。《失樂園》中亞當和夏娃因犯錯離開天上樂園開啟了征服自然荒原的旅程,過程艱辛又困難重重[2]。在《擺渡人》中,作者同樣賦予了荒原狂野,神秘的形象,崎嶇陡峭的山路,瘋狂吞噬靈魂的惡魔,讓讀者浮想聯(lián)翩,潛移默化地感受到擺渡過程的艱辛。此外,經(jīng)過長時間的積淀,荒原意象已經(jīng)由物質(zhì)的荒原逐漸轉(zhuǎn)變?yōu)槿祟惥竦幕脑?,女主人公迪倫看到的荒原的景象都是自己?nèi)心的映射。她傷心哭泣,荒原就狂風大作,陰云密布;她開心愉悅,荒原就是燦爛陽光,靜謐湖水。迪倫眼中的荒原,可以看出在整個穿越荒原的過程中,她的精神世界也是跌宕起伏的。
蛇是一種具有攻擊性的動物,古希臘神話中的蛇代表著誘惑和邪惡。他們形態(tài)丑陋,兇猛殘暴,阻攔著人們前行。比如古希臘神話中的刻爾柏洛斯。刻爾柏洛斯雖然是一致犬,但脖子周圍生長著毒蛇,還長著蛇的尾巴。刻爾柏洛斯作為地獄看門犬,他允許每一個死者的靈魂進入冥界,但不讓任何人出去,同時也不允許每一個活人進入,刻爾柏洛斯就是在實行阻止的角色。因此當人們想要塑造一個兇殘惡魔的形象時,蛇是一個最佳的選擇。小說主人公在穿越荒原的過程中一直飽受著兇殘惡魔的阻撓和攻擊,作者在描述這些惡魔的長相時和蛇緊密地聯(lián)系到了一起。“無數(shù)惡魔像黑色的小蛇般突然冒出來,地上頓時黑煙滾滾?!薄八坪跤惺裁礀|西正在繞著她的腳踝滑動,似一條盤旋蜷曲準備繃緊身體的蛇”,作者將惡魔寫作蛇,使讀者產(chǎn)生聯(lián)想,增加了讀者對惡魔的認識和恐懼,也使救贖的過程更加險象環(huán)生。
四、總結(jié)
《擺渡人》的主要主題為救贖,荒原的兩次穿越折射出了人性之美,他們對彼此的救贖深深打動著讀者的心。本文通過對小說中存在的大量與西方文化相關(guān)的原型的分析,包括救贖的情節(jié)原型解讀,崔斯坦和薩利的人物原型解讀,荒原、蛇等意象原型解讀,讀者能更好地理解小說背后隱藏的豐富的人性內(nèi)涵,只要我們堅信內(nèi)心的目標,飽含涵希望,我們就一定能實現(xiàn)自由與美好。
參考文獻:
[1]王玲.原型批評視角下的《肖申克的救贖》[J].視聽,2018(06):81-82.
[2] 張巖.荒原意象與西方文學的精神流變觀[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100-104+112.
[3]余璐.靈魂之旅與荒原鏡像——克萊兒·麥克福爾《擺渡人》評析[J].出版廣角,2017(06):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