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華
【摘要】目的 研究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中PS聯(lián)合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對肺功能變化及安全性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9月于我院就診的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167例作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采用NAVA治療,研究組采用PS聯(lián)合NAVA治療。對比兩組治療肺功能變化情況,療效及安全性分析。結果 研究組患者Rrs、TV、MV、OI、PaCO2等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Crs、SpO2、PH、a/APO2、PaO2等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過程中,PS聯(lián)合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可較快的恢復肺功能,具有良好的療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呼吸窘迫綜合征;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神經輔助通氣;肺功能;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9..02
呼吸窘迫的主要因素是肺的成熟度較差,同時肺泡II型的上皮細胞內分泌的肺表面活性物質(pulmonary surfactant,PS)量顯著減少[2],發(fā)生呼吸系統(tǒng)綜合征和呼吸障礙,有極高的病死率[4]。其臨床主要癥狀有青紫,呼吸困難,心率加快等,嚴重者出現(xiàn)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機械通氣及藥物治療是目前主要的臨床治療方案,本研究對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采用PS聯(lián)合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ist,NAVA)治療,觀察其對肺功能及安全性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9月于我院就診的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167例作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72例和研究組95例。對照組采用NAVA治療,研究組采用PS聯(lián)合NAVA治療。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平均年齡、體重、性別比例、平均出生時間、原發(fā)病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
(1)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診斷標準;(2)均告知所有患者家屬試驗目的及方法,并簽署知情同意書;(3)排除先天性肺發(fā)育畸形。
1.3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對癥支持,防治感染和防治并發(fā)癥的基礎治療,同時給予NAVA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肺功能變化情況,肺功能指標包括:呼吸系統(tǒng)的阻力(resistance of respiratory system,Rrs)、呼吸系統(tǒng)順應性(compilance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Crs)、潮氣量(tidal volume,TV)、通氣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MV)、SpO2、氧合指數(oxygenation index,OI)、PH、動脈-肺泡氧分壓比值(arterial-alvolar oxygen pressure ratio,a/APO2)、PaCO2、PaO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研究組患者Rrs、TV、MV、OI、PaCO2等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Crs、SpO2、PH、a/APO2、PaO2等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呼吸窘迫綜合征病理誘因除外心源性原因,大多以休克、缺氧窒息等,其臨床一波凹陷主要為患者早期即出現(xiàn)吸凹和呼吸窘迫發(fā)紺,進而出現(xiàn)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程度可通過血氣分析了解,其肺部的X線典型表現(xiàn)主要是通過支氣管的充氣征和毛玻璃樣變[5]。臨床上通常認為肺表面活性物質由于多種原因而匱乏,從而導致患者的肺不張和呼吸道閉塞。具有進展較快、發(fā)病急的呼吸窘迫綜合征易導致患者呼吸衰竭,甚至死亡[6]。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肺功能和臨床療效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說明,PS聯(lián)合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可較快的恢復肺功能,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倪 忠,余 荷,倪越男.神經調節(jié)通氣輔助在成人機械通氣中的研究進展[J].山東醫(yī)藥,2016,56(38):103-106.
[2] 董 宏,張 英,吳瓊華.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6,32(1):104-106.
[3] Cho YJ,Moon JY,Shin ES,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Tuberc Respir Dis(Seoul),2016,79(4):214-233.
[4] 張志剛,盧慶輝,陳均龍,等.布洛芬在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呼吸窘迫綜合征后的應用研究[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3,28(4):234-237.
[5] Dulasi Durga K,Adhisivam B,Vidya G ,etal.Oxidative stress and DNA damage in newborns born to mothers with hyperglycemia-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17,20(13):1-11.
[6] 陳 正,羅 芳,馬曉路,等.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在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應用 [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3,15(9):709-71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