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如龍 李凌風 郭靖輝 牛文民 劉智斌
(西安思源學院孫思邈養(yǎng)生理論研究會,西安,710000)
睡眠作為人補充體力,養(yǎng)護精神的基礎生命活動之一,在人類漫長的一生中占去約三分之一的時間,由此可見睡眠對維持人體功能的正常運作及健康至關重要,而睡眠姿勢則又與睡眠質量息息相關。人們通常采用的睡眠姿勢大致可分為仰臥位、俯臥位和側臥位3種,至于采用何種姿勢睡覺,則根據(jù)個人睡眠習慣及舒適度而定。除個別疾病因睡眠姿勢不當會加重病情,或者是因改變睡眠姿勢可緩減疾病癥狀,才會使人體會到睡眠姿勢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一般人采用某種睡眠姿勢在入睡之后,則不會察覺睡眠姿勢對身體有益抑或有弊。關于何種睡眠姿勢有益于人體,唐代中醫(yī)家、養(yǎng)生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有詳細記載,并以年過百歲的長壽養(yǎng)生實踐告訴后世其養(yǎng)生方法的可行性、可信性。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yǎng)性第二》中記載:“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按孔子不尸臥。故曰:睡不厭踧。覺不厭舒,……,人臥一夜當做五度反覆,常逐更轉”[1],又載:“眠作獅子臥(右胠脅著地坐腳也)”[2]。從書中的兩段記載可以看出孫思邈認為仰臥舒睡對人體無益,睡眠時人應“屈膝側臥”及“右胠脅著地坐腳”,則可“益人氣力”,既認為右側屈膝臥位有益于人體。雖主張右側臥位,但不是說一整晚都保持側臥位,而須“做五度反覆,常逐更轉”,強調睡眠動靜相宜。
孫思邈一生博學多才,儒、釋、道三教學問兼修,在其兩部著作中可以看出三教學說對其醫(yī)學理念的影響。關于孫氏“右側屈膝臥位”睡眠養(yǎng)生觀念的提出,可從唐代以前的三教典籍中找到歷史淵源。儒家經(jīng)典《論語·鄉(xiāng)黨》中載:“寢不尸”[3],儒家強調入寢安睡不可取尸體平臥的姿勢。梁·陶弘景所著作道家經(jīng)典《養(yǎng)性延命錄》中記載:“凡人睡,欲得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凡臥,欲得數(shù)轉側”[4],陶弘景認為屈膝側臥可益人氣力。北涼·曇無讖所譯的古印度佛經(jīng)《佛所行贊》卷五《涅槃品》記載:“如來就繩床,北首右脅臥,枕手累雙足,猶如師子王。畢苦后邊身,一臥永不起,眾弟子圍繞,哀嘆世眼滅”[5]。書中描述了釋迎牟尼取右側臥位涅架的情景。從這三部典籍的記載可以看出,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的“右側屈膝臥位”睡眠養(yǎng)生法正是結合了儒、釋、道三教的睡眠觀點。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言及右側屈膝臥位的益處時,雖僅有“益人氣力,勝正偃臥”八字,但后世歷代養(yǎng)生家在各自長年累月的養(yǎng)生實踐過程中將右側屈膝臥位的益處做了進一步闡釋說明,并記載各自著作中。明代醫(yī)家、養(yǎng)生家龔廷賢在其著作《壽世保元·不寐》引用了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關于側臥的記述,并做了進一步的闡釋,其書中的記載:“睡不厭踧,覺不厭舒。踧者,曲膝卷腹以左右肋側臥,修養(yǎng)家所謂獅子眠是也。如此則氣海深滿,丹田常暖,益人弘多。舒提而臥,則氣宜而寡蓄,神散而不潛,故臥惟覺時可舒體耳”[6]。龔廷賢亦認為右側屈膝臥有滿氣海,暖丹田,生腎水,益人體之功效。清代養(yǎng)生家曹庭棟在《老老恒言·安寢》中記載:“按:脾與胃,同位中州,而膜聯(lián)胃左,故脈居右而氣常行左。如食后必欲臥,宜右側以舒脾之氣?!独m(xù)博物志》云:‘臥不欲左脅?!啻艘狻盵7]。曹庭棟進一步提出飯后如欲臥,則需選擇右側臥位,以舒脾之氣,助脾運化。關于孫思邈提到“人臥一夜當做五度反覆,常逐更轉”,曹庭棟亦認為睡眠亦動靜相宜,并在解釋道:“臥不安,宜多反側。臥即安,醒時亦當轉動,使絡脈流通。否則半身板重,或腰肋痛,或肢節(jié)酸者有之”[8]。清代宮廷藏書《衛(wèi)生匯錄》記載:“凡睡必曲足側臥以斂其形,形斂則神斂。如仰臥則元神散蕩矣”[9]。從《衛(wèi)生匯錄》的記載可以看出,不但歷代養(yǎng)生醫(yī)家推崇右側屈膝臥位,宮廷皇室亦在睡眠養(yǎng)生方面采取屈膝側臥以斂神,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在談及其長壽的秘訣時,談到其睡眠姿勢的養(yǎng)生方法,南懷瑾在認為人的右手掌屬火歸心,耳屬水歸腎,睡眠時取右側臥位,并以右側手掌托右耳,二者形成水火既濟,心腎相交之勢,以助人入睡[10]。當代國醫(yī)大師孫光榮在其睡眠養(yǎng)生歌訣中亦寫道:“向右曲臥最安然”[11]。從宋代至今,孫思邈“右側屈膝臥位”的睡眠養(yǎng)生法經(jīng)過后世養(yǎng)生家、醫(yī)家的傳承及完善,時間跨度近千年,可見其養(yǎng)生方法之可行、可信誠我不欺。
首先,從現(xiàn)代解剖學來看,人的心臟約2/3位于胸腔左側,取右側臥位睡眠較俯臥及仰臥來說,可減輕體內其他臟器組織對心臟的壓迫,利于血液的流動,同時減輕心臟的負荷,增加了肝臟的供血流量,利于肝臟的新陳代謝。胃的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區(qū),胃的幽門部作為與腸道的連接處,其開口向右。當人取右側臥位時,利于食糜在消化道內的轉運、排空及吸收[12]。其次,當人在睡眠時,肌肉處于放松狀態(tài),如取仰臥位,咽喉腔在重力作用下前后徑縮小,舌體與軟鱷亦受重力影響會向咽喉部后墜,使得咽喉部氣道容積下降,引起睡眠通氣不足。而取側臥位睡眠時就可避免咽喉部氣道容積下降,保證睡眠時的正常通氣[13]。從上述的人體生理解剖結構分析來看,取右側臥位入睡對于常人來說可改善睡眠質量,更好地促進精力的恢復。
4.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 魏曉泉等[14]通過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的睡眠姿勢來觀察患者的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shù)和血氧飽和度下降指數(shù),其研究結果表明:患者夜間睡眠取仰臥位時,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shù)和血氧飽和度下降指數(shù)均高于側臥位;在側臥位中,右側臥位比左側臥位更能降低呼吸暫?;虻屯獯螖?shù)以及血氧飽和度下降發(fā)生次數(shù)。
4.2 肝硬化并發(fā)消化道出血 劉紅艷等[15]將100名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進行護理,每組50例,觀察組取右側臥位休息,對照組取仰臥位休息,觀察2組惡心癥狀消失時間、大便潛血試驗轉陰時間,觀察組在兩項觀察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取右側臥位對該病患者進行護理可降低胃底靜脈壓力,益于靜脈血回流,可縮短出血時間,減少出血量。
4.3 冠心病 王曙光等[16]通過對比、分析118例健康人與36例冠心病患者在仰臥位、左右側臥位及立位4種體位下的心率變異性時域和頻域的短時指標,結果顯示:健康人及冠心病患者均以右側臥位時迷走神經(jīng)活性最高,而取仰臥位時健康人及冠心病患者的迷走神經(jīng)活性明顯下降。
心源性猝死的發(fā)生與植物神經(jīng)功能失衡有關,交感神經(jīng)亢進具有促發(fā)作用,迷走神經(jīng)興奮具有抗室顫作用。當取右側臥位睡眠時能提高迷走神經(jīng)活性,能降低快速型心律失常在夜間猝死的發(fā)生率,因此冠心病患者取右側臥位睡眠休息是比較理想的體位。
4.5 右側臥位禁忌 右側臥位雖對常人及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肝硬化并發(fā)消化道出血、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有改善睡眠質量及臨床癥狀的作用,但對某些特殊人群及疾病則不適宜,如妊娠中后期孕婦、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胃食管反流患者等。
4.6 妊娠中后期 妊娠中后期子宮增大,如取仰臥位,會壓迫腹主動脈及下腔靜脈,對子宮胎盤的供血量會減少,回心血量也會減少,進而導致心臟輸出量相對減少,造成全身各器官供血量減少,出現(xiàn)“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同時,在妊娠中后期子宮會有不同程度的右旋傾斜,使子宮血管受到牽拉或扭曲,也會減少子宮胎盤的供血量。因此左側臥位利于胎兒在子宮中發(fā)育,也可減少妊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7]。
4.7 胃食管反流 食管胃角是食管下段與胃底之間的夾角,是防止胃食管反流重要結構,其角度越大,反流的可能性及程度也越大。當胃食管反流患者取左側臥位時胃內容物大量積聚于胃底,使得胃底受到推壓,食管胃角的角度從而會減小,可起到防止胃食管反流的作用;當患者取右側臥位時,胃內容物多積于胃體竇部,胃底變得相對空虛,使得隔肌食管裂孔處壓力減低,增加了一過性食管下段括約肌松弛的可能性,而食管下段括約肌松弛是發(fā)生胃食管反流的主要機制[18]。
4.8 急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應取坐位,下肢下垂,以減少靜脈回流,減少回心血量;同時使膈肌下移,增加肺組織的順應性,增加肺循環(huán)的承受能力,最終的結果是降低右心系統(tǒng)的后負荷和左心系統(tǒng)的前負荷[19]。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出的“右側屈膝臥位”睡眠養(yǎng)生法在言及益處時,雖僅“益人氣力,勝正偃臥”八字,但經(jīng)過后世養(yǎng)生家及醫(yī)家的不斷傳承,以及對其益處的發(fā)展闡釋,時至今日已歷經(jīng)千年,仍對人們的日常養(yǎng)生及某些疾病的護理調攝有指導價值。孫思邈雖被尊稱為“藥王”,為后世所敬仰,但對其提出的“右側屈膝臥位”睡眠養(yǎng)生法也應該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來對待。通過現(xiàn)代醫(yī)學的分析研究,如妊娠中后期、胃食管反流及急性心力衰竭等并不適合右側臥位。在對待古圣先賢留給我們豐富中醫(yī)藥文化遺產(chǎn)時,應保持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如盲目相信,不假思考,則盡信書不如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