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梅
(河池市婦幼保健院(婦產醫(yī)院,兒童醫(yī)院),廣西 河池 547000)
隨著剖宮產在產科臨床上應用率的提高,剖宮產后臨床并發(fā)癥問題發(fā)生率也有所提高,腹脹是剖宮產術后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類型,產婦發(fā)生腹脹癥狀后,容易出現(xiàn)嚴重不適感,進而影響產婦正常的切口愈合、休息和食欲,延緩機體的恢復,甚至誘發(fā)腸梗阻和腸粘連等不良后果。因此,針對剖宮產手術后腹脹的發(fā)生原因,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有助于降低腹脹發(fā)生率,緩解癥狀。本研究對剖宮產術后腹脹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進行了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研究選取本院產科2016年1月~2017年12月之間收治100例剖宮產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年齡30~40歲,平均(34.4±4.1)歲,全部產婦均符合剖宮產手術指征,產婦及其家屬均對臨床研究過程知情,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依據不同的護理方案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為50例,且兩組產婦基礎資料和手術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第一,剖宮產屬于一種急癥手術,使其產婦缺乏系統(tǒng)的腸道準備工作,且大部分產婦術前8h內有胃腸道系統(tǒng)食物殘留,這也是誘發(fā)術后腹脹的主要原因。第二,產婦進入產程后,在疼痛感的影響下會用力屏氣或是喊叫,導致體內吸入大量的氣體。第三,手術創(chuàng)傷或是麻醉等會直接刺激腸管,進而影響正常的腸蠕動。手術麻醉后的腸管麻痹也會影響肛門氣體的排除,且手術中的鉀離子流失所致低鉀血癥,也會增加患者的腹脹風險。第四,產婦在術后疼痛感的影響下會抽泣或是呻吟,并增加氣體的吸入,氣體進入腸道后無法被吸收,進而在腸道內游離,導致腹肌力量的減弱,并誘發(fā)腹脹癥狀。第五,產婦在術后疼痛的影響下不愿主動下床活動,導致胃腸道蠕動功能的尖銳,進而延長肛門排氣功能恢復時間。
第一,疼痛護理。剖宮產術后24h內產婦會出現(xiàn)嚴重的疼痛感,術后2~3 d內逐漸緩解,但切口疼痛仍然會持續(xù)一段時間,并對其活動、飲食和休息產生直接的影響,同時,劇烈的疼痛感也會誘發(fā)產婦的機體應激反應,并加速組織分解代謝過程,因而加強術后切口疼痛護理工作十分關鍵。臨床上可使用自控靜脈止痛泵止痛,且時間不應超過48 h,以獲得最為理想的鎮(zhèn)痛效果,延長鎮(zhèn)痛治療時間,提高腸道功能的恢復速度。
第二,藥物護理。產婦手術后次日開始接受生理鹽水250 ml+開塞露60 ml灌腸治療,以起到理氣和胃、散寒止痛的作用。
第三,運動護理。護理人員囑產婦術后盡早下床活動,并爭取患者家屬的支持與配合,告知產婦術后8 h可開始床上活動,每隔一小時翻身1次,12 h改為半臥位,依據機體恢復情況在24~48 h后適當下床活動,結合身體恢復狀況逐漸增加活動的時間和活動量,避免產婦出現(xiàn)疲勞感,加強腹部和足部保暖措施。
第四,飲食干預。剖宮產手術一般不會影響到腸管,盡管腸管暴露和手術刺激會對抑制患者的胃腸道功能,但隨著麻醉作用在手術6~8 h消失后,胃腸道功能也會逐漸恢復,此時,護理人員應告知產婦適當進食,通過咀嚼運動強化胃腸道蠕動功能。同時,食物也會直接刺激胃腸道,并提高其蠕動功能的恢復速度。產婦術后飲食以清淡、易消化、高熱量、少渣的蔬菜、稀飯、米湯等為主,避免食用糖水、豆?jié){、牛奶等食物,在產婦逐漸恢復肛門排氣功能后可改為軟食或是半流質食物。
第五,腹部按摩護理。剖宮產手術后護理人員可通過柔和的手法對產婦腹部進行按摩,以刺激副交感神經興奮性,保持肛門括約肌松弛狀態(tài),促進腸道蠕動,進而縮短肛門排便和排氣功能恢復時間,緩解腹脹感。具體操作:產婦保持兩腿屈曲的仰臥位,從下腹回盲部起沿著結腸走行向向上按摩,按照從右向左、從上到下的順序按摩腹部,手法由弱到強、由慢到快,每次20 min,每天2次,加強腹部保暖措施。
對比分析兩組產婦護理有效性、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及術后肛門排氣恢復時間。
通過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所得數(shù)據加以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表示為率(%)表示,應用x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shù)±,應用表示,采用t檢驗。若<0.05則代表數(shù)據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剖宮產術后腹脹患者護理有效性為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4%,兩組護理有效性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為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8%,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fā)癥風險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實驗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恢復時間為(17.23±4.42)h,對照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恢復時間為(39.66±6.01)h,實驗組肛門排氣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數(shù)據差異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剖宮產手術是一種應用率較高的產科手術方式,剖宮產手術圍術期的護理工作對于母嬰健康也會產生直接的影響[1-2]。腹脹是一種剖宮產術后常見并發(fā)癥問題,導致產婦發(fā)生腹脹的主要原因在于,手術過程中腸道中的腸管因刺激而減緩蠕動過程,且患者手術后憋氣、呻吟等也會在體內吸入大量的氣體,該氣體無法被腸粘膜吸收,進而導致腹脹癥狀的進一步加重[3-4]。通常情況下,剖宮產術后腹脹癥狀能夠在48h后逐步改善,進而恢復正常的肛門排氣和腸蠕動功能,若產婦恢復腸蠕動后仍未排氣,則可實施皮下注射西藥新斯的明或是中醫(yī)針刺足三里等方式促進肛門排氣功能的恢復?;颊呓浬鲜龃胧┳o理后,腹脹發(fā)生率能夠顯著降低,且腹脹癥狀明顯改善,進而有助于患者痛苦程度減輕,提高其術后康復速度[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