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獲獎論文:《河南嵩縣松里溝金礦床中碲化物的發(fā)現及其地質意義》(2016年第35卷第4期)。
王 鵬, 男, 1991年10月出生。 2014年7月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學專業(yè)學士學位; 2017年7月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專業(yè)碩士學位; 2017年9月至今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專業(yè)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區(qū)域成礦學,合作導師為毛景文院士和葉會壽研究員。合作發(fā)表學術論文7篇(含第一作者論文1篇)。其中英文SCI 1篇,中文SCI 1篇,中文核心5篇。獲2015年和2016年碩士研究生A等學業(yè)獎學金, 2016年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17年校優(yōu)秀畢業(yè)生和2017北京市優(yōu)秀畢業(yè)生。主持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1項;作為主要參與人參與企業(yè)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和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2項。博士期間主要研究與侵入巖有關的金成礦系統(tǒng),重點是研究該系統(tǒng)中與金共生的碲化物、碲的硫鹽礦物和鉍的硫鹽礦物等的共生組合、交代關系及其對金成礦的指示意義。
與金共生或者有密切關系的特殊礦物記錄著金礦形成的重要信息。松里溝金礦是熊耳山地區(qū)最近發(fā)現的一個大型構造蝕變巖型金礦,礦體產于太華群片麻巖NWW向的斷裂帶中,已探明金資源儲量達26 t。其熱液成礦過程包括4個階段,即黃鐵礦-石英階段、石英-黃鐵礦階段、金-碲化物階段、石英-碳酸鹽階段。圍巖蝕變有鉀長石化、硅化、黃鐵絹英巖化、綠泥石化、螢石化和碳酸鹽化。論文報道了在金-碲化物階段發(fā)現的大量與金共生的碲化物,包括碲鉛鉍礦、碲鉛礦、碲鉍礦、碲金礦、碲金銀礦、硫碲鉍鉛金礦、輝碲鉍礦,此外還有與金共生的磁鐵礦、重晶石和與金處于同一階段的輝鉍礦,確認松里溝金礦床為一碲化物型金礦床。論文利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探針對金-碲化物階段的礦物進行了詳細的物質組成研究,得出金主要是以自然金和金銀碲化物的形式產出。分析認為Au、Ag以硫氫絡合物的形式發(fā)生遷移,Te2(g)和H2Te(g)冷凝進入含貴金屬的氯化物溶液是碲化物沉淀主要機制。在分析礦物共生組合、交代關系的基礎上,依據礦物間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和吉布斯自由能進行熱力學計算,結果表明金和碲化物的形成受溫度、碲逸度、硫逸度控制。此外,礦物共生組合和交代關系還指示金和碲化物的形成受氧逸度和酸堿度控制。其中,黃鐵礦-石英階段和石英-黃鐵礦階段形成于logfTe2<-14.4和logfS2=-11.1~-6.5的環(huán)境;而金-碲化物階段形成于溫度為110~313℃、logfTe2=-15.2~-9.4和logfS2=-16.5~-14.6、fO2升高和pH值降低的環(huán)境。綜合以上認為fTe2、fO2的升高及fS2、pH值、溫度的降低控制了該礦床的形成。通過分析該礦床的元素組合(特別是Te和Bi)和礦物組合(特別是輝鉍礦),結合區(qū)域成礦特點,認為該礦床為一與巖漿作用有關的碲化物型金礦床。
松里溝金礦床中碲化物的發(fā)現不僅對于理解該礦床中金的賦存狀態(tài)和探討礦床成因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還為在熊耳山地區(qū)尋找該類型的礦床提供了依據。此外,碲化物型金礦床在小秦嶺和膠東均有一定數量被報道,如楊砦峪、樊岔、乳山、歸來莊等,松里溝碲化物型金礦床的確認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從礦物學的角度思考這3個地區(qū)金成礦作用的內在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