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丹 李華僑 任詩君 廣安市人民醫(yī)院 (四川 廣安 638000)
內(nèi)容提要: 目的:探討多排螺旋CT對肺小結節(jié)及早期肺癌的診斷價值。方法:選取本院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開展螺旋CT檢查的可能或已經(jīng)確診的肺部小結節(jié)患者,全部CT圖像均開展1.25、2.50mm重建層厚,從中一共得到180組圖像,根據(jù)結節(jié)直徑不同劃分為3組,即直徑<5mm組(A組)、5~10mm組(B組)與>10mm組(C組),比較三組圖像。結果:1.25、2.50mm重建層厚的肺部小結節(jié),其在具體的檢出數(shù)量上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但在鈣化檢出結果、分葉征及邊界清晰度等方面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在B、C組中,其肺小結節(jié)的內(nèi)部密度及邊緣特征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結論:針對已確診或可能是肺部小結節(jié)患者,在對其開展胸部螺旋CT掃描時,1.25、2.50mm重建層厚,有著相同的圖像噪聲,但針對2.50mm重建層厚而言,其輻射劑量較1.25重建層厚偏少。
據(jù)相關報道得知,非早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12%,而早期通過開展積極、全面治療,5年生存率可提升至70%[1]。所以,針對肺癌患者,早期發(fā)現(xiàn)對其意義重大,除了能改善預后外,還能延長生存期。在對早期肺癌進行診斷時,多排螺旋CT為常用方法,其對早期肺癌的確診與治療,有重要輔助作用[2]?,F(xiàn)階段,隨著醫(yī)學技術水平的提升,多排螺旋CT在空間分辨率上,已經(jīng)得到大幅提升,重建層厚可達0.625mm。而對于健康人群,其體檢時最常規(guī)的重建層厚為1.25、1.50mm。本次研究針對在本院行多排螺旋CT掃描患者,比較1.25/1.50重建層厚對肺小結節(jié)密度、檢出率等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選取來本院體檢的90例已確診或疑似有肺部小結節(jié)患者,均開展胸部螺旋CT檢查(低劑量),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30例,年齡34~80歲,平均(45.6±6.1)歲。排除陳舊性病灶者(索條狀等);另排除慢性肺部疾病(如肺結核、肺氣腫等)。
90例患者在檢查開始前,均先開展呼吸訓練。均采用相同型號64排螺旋CT機(西門子生產(chǎn))檢查,設定掃描參數(shù),120kV,螺距1.75mm,噪聲指數(shù)(20,100層厚),機架轉速為0.7s/圈,30mm/圈,探測器為1.25×16mm,準直器寬度為1.25mm。
所得影像學結果均由統(tǒng)一醫(yī)生來完成。將1.25mm當作標準床,開展重建:用1.25mm間隔與層厚,開展縱隔窗、肺窗重建,肺窗窗寬為1450HU,窗位為-650HU,將肺小結節(jié)檢出,且對其邊緣、邊界進行觀察;對于縱膈窗,其窗寬為350HU,而窗位為50HU,用于系統(tǒng)化判斷肺小結節(jié)鈣化情況。由3名放射科醫(yī)師共同判讀影像學結果,當3名醫(yī)師意見一致時,即可通過,若不一致,則討論確定。用工作站刻度尺對肺部結節(jié)的尺寸進行判定,根據(jù)結節(jié)直徑劃分為3組,直徑<5mm為A組,直徑為5~10mm為B組,直徑>10mm為C組,另對三組結節(jié)邊緣、邊界清晰度及肺部結節(jié)數(shù)進行記錄。
肺部結節(jié)判定標準[3]:若有非常清晰的局限性高密度影視,即5分;比較清晰,即4分,不清晰為3分,比較模糊為2分,邊界模糊為1分。圖像質量判定[4]:如果圖像沒有偽影,即優(yōu);若在肺底或肺尖有一些偽影,但對診斷不造成影響,即良;若偽影明顯,且已經(jīng)對診斷造成影響,即差。
采用SPSS23.0處理數(shù)據(jù),針對計量資料,由(±s)表示,t檢驗,對于計數(shù)資料,由百分比表示,若經(jīng)比較有顯著差異,由P<0.05表示。
在全部CT圖像中,優(yōu)79例,占比為87.78%,良11例,占比為12.22%,差0例,由此得知,采用多層螺旋CT對肺小結節(jié)進行檢查,所得到的圖像質量可以較好的滿足臨床診斷要求。
針對1.25mm重建層厚而言,其共檢出結節(jié)數(shù)為283個,每例患者平均(3.01±1.06)個,其中A組有257個,B組18個,C組8個。而對于2.5mm重建層厚,其共檢出291個肺部結節(jié),平均(3.07±1.12)個,其中,A組267個,B組19個,C組5個。1.25、2.50mm重建層厚的肺部結節(jié)檢出數(shù),以及各組檢出數(shù)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基于1.25、2.50mm重建層厚下,C組肺部結節(jié)邊界清晰度高于A組與B組(P<0.05),見表1。
表1. 3組肺部結節(jié)邊界清晰度對比
在治療肺癌進程中,早期發(fā)現(xiàn)、診斷與治療,乃是其核心所在。通常情況下,早期肺癌并沒有比較明顯的自覺癥狀,如果未能及時發(fā)掘病情,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因此,做到肺癌的早期發(fā)現(xiàn)與診斷,并準確篩選高危人群,意義重大。受掃描速度及層厚等因素影響,傳統(tǒng)CT在掃描早期肺癌及肺小結節(jié)方面,存在著較差的顯示效果;而對于多排螺旋CT而言,其能夠大范圍而且快速的開展薄層掃描,可最大限度的將漏層對圖像顯示質量所造成的影響消除掉,因而能夠大幅提升圖像縱軸分辨率[5]。所謂胸部低劑量螺旋CT檢查,從根本上來講,就是在對早期肺癌診斷準確性不造成影響,對肺小結節(jié)檢出率也不造成影響的情況下,合理降低輻射劑量,因此方法有著不變的參數(shù),但在管電流上卻比較低,因此,也會降低X射線的輻射劑量。有報道指出,更高的Z軸方向空間分辨力,以及時間分辨力,可使輻射劑量得到大幅降低,并能獲得更為薄的重建層厚,維持圖像噪聲,如果重建層厚更薄,那么在輻射劑量上會更高??傊?,圖像噪聲與多層螺旋CT輻射劑量間,存在著緊密關聯(lián),而減少曝光劑量,會升高圖像噪聲水平,而其升高勢必會降低圖像質量。因此,在開展胸部螺旋CT檢查時,需將曝光劑量與圖像質量間關系處理好。
本次研究針對行多層螺旋CT掃描肺部小結節(jié)患者,開展1.25、2.50mm重建層厚,最終結果得知,1.25、2.50mm重建層厚的肺部小結節(jié),在鈣化檢出結果、分葉征及邊界清晰度等方面比較,有顯著差異。在B、C組中,其肺小結節(jié)的內(nèi)部密度及邊緣特征對比,差異不明顯。由此得知,肺部小結節(jié)患者在開展胸部螺旋CT掃描時,1.25、2.50mm重建層厚,有著相同的圖像噪聲,但針對2.50mm重建層厚而言,其輻射劑量較1.25重建層厚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