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陶漢華脈診學術思想研究

2019-02-16 13:32姚鵬宇王光澤呂翠霞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9年1期
關鍵詞:寸口診脈仲景

姚鵬宇,王光澤,呂翠霞*

(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沈陽 110847;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濟南 250355)

陶漢華是山東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專家,主要研究仲景內科雜病的辨證論治規(guī)律。陶師從事科研、教學、臨床四十余年,擅長常見病、多發(fā)病的辨治,尤其擅長疑難雜癥的診治。脈診是中醫(yī)診斷的重要組成部分,屬四診之一,是歷代醫(yī)家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具有中醫(yī)學特色的完備系統(tǒng)的診斷方法,是中醫(yī)認識和判斷疾病證侯的重要手段。中醫(yī)的脈學理論形成于《黃帝內經》,歷經后世醫(yī)家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逐漸形成系統(tǒng)完整的理論體系。

1 脈診

1.1 脈診意義 脈診即切脈,又稱按脈、持脈,是辨證論治不可缺少的客觀依據,是醫(yī)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脈搏,感知脈動應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斷病證的診察方法。中醫(yī)脈診系統(tǒng)是一個非線性的多維多階的可以無限組合的復雜巨系統(tǒng)[1-3]?;厮菝}診古籍,中醫(yī)脈診部位由“遍身診”“三部診”衍變?yōu)椤蔼毴〈缈凇?,其發(fā)展軌跡由繁入簡。陶師認為,臨床以獨取寸口為診脈主法具有顯著優(yōu)勢,但也不能忽略其他診法的價值?!蔼毴〈缈凇泵}法源于《內經》,確立于《難經》,過渡于《傷寒》,基本完善于《脈經》,并經后世醫(yī)家不斷補充及再研究、再探討,一直發(fā)展至今[4]。寸口診脈在反映全身生理狀態(tài)、病理變化方面具有代表性,能夠全面表現(xiàn)人身整體氣血陰陽的變化,并能指導臨床立法組方用藥。需明確脈診的應用是以人體存在的經脈結構為基礎,是對經脈病理變化診察不斷簡化而形成的。

李時珍說:“脈乃四診之末,謂之巧者爾。上工欲會其全,非備四診不可”,四診相參,脈證相應,不可固執(zhí)一端。張景岳曰:“古人以切居望聞問之末,則于望聞問之際,已得病情矣,不過再診其脈,看病應與不應也?!悦}參病,意蓋如此,曷以診脈知病為貴乎!”陶教授亦遵古訓,根據望聞問三診得到的信息對疾病進行辨析,確診證侯,以脈診來判斷診斷的準確與否,以證應脈,據脈判證,則斷無錯漏之虞。陶師強調把脈診放到四診合參的診療體系中,遵循望聞問切的診療次序,重視脈診而不偏于脈診,陶師認為脈診在四診中作用:1)脈診印定三診之確否;2)脈診以補三診信息之未備;3)脈診合三診以明因機變化。至于癥狀的真假虛實,即“脈癥從舍”的認識,陶師認為“假”中寓“真”,實際上是整體信息與局部表現(xiàn)的把握,強調診斷不能脫離數(shù)學的“概率論”,搜集診斷信息的廣泛性、完整性、綜合性,是正確診斷疾病的依據。

蕭龍友言:“切脈乃診斷方法之一,若舍其他方法于不顧,一憑于脈,或仗切脈為欺人之計,皆為識者所不取”。臨床上需正確客觀的評價脈診的價值,陶師對復診者常憑脈化裁,但對于初診患者必四診合參,遵循《內經》“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理論。脈證合參是陶師學術思想的重要內容。脈證合參源于《內經》,其理論用于臨床,則始于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論》中,脈法貫穿于整個辨證施治的過程中[5]。陶教授崇尚仲景脈學,脈證合參,互為印證,重脈而不執(zhí)。

1.2 診脈要素 脈象是脈動應指的形象。其形成與心臟搏動、脈道通利和氣血盈虧直接相關[1]。脈診認識方式有直觀概括、形象描述、要素分析、脈圖描記等多種類型[6]。其中要素分析是最常見的一種。脈象的種類很多,從位、次、形、勢四個方面加以分析歸納,掌握脈象要素,對于理解各種脈象的特征及形成機理,可起執(zhí)簡馭繁作用。近代通過對脈學文獻的深入理解和實驗研究的資料總結,可將構成各種脈象的主要因素大致歸納為脈象的部位、至數(shù)、長度、寬度、力度、流利度、緊張度、均勻度八個方面[7-8]。診脈中根據指下感覺,對脈象要素,具體分析,最后統(tǒng)一整體把握歸納,得出結論。

《脈理會參》“脈象二十有八,統(tǒng)貫于浮沉遲數(shù)四脈”強調脈位與脈次。陶師臨證診脈對于位、勢、次、形四者,均十分重視,并據不同特點而加以論述。脈位是指脈動部位的淺深;脈次主要指脈動的頻率和節(jié)律;形和勢是指脈的搏動形態(tài)和趨勢狀態(tài)。脈勢,就是指脈搏的氣血通行程度。脈形包括脈道粗細、脈形長短、脈象流利度和脈管的緊張性,二者關系密切,難以細致區(qū)分,《脈義簡摩》認為“形者挺亙于指下而靜乾者也,血之端倪也。勢者,起伏于指下而動者,氣之征兆也” 形、勢、次三者合稱脈體,《類經》“蓋彼言脈體,此言脈位,二者相根據,所謂一也”。陶師言“細為血虛,沉為氣虛”以舉例說明明確形、位之不同,認為細強調脈形,沉強調脈位,形的改變多與有形精血津液病變有關,勢、位、次多與無形之氣有關,然必據病辨體而論。陶師認為明確脈象四要素,能夠直接把握單一脈象,但臨證少有單一脈象,以復合脈象較為多見,要綜合脈象要素,明確主次,執(zhí)簡馭繁,分析脈象,進行論述。如慢性腎功能衰竭屬中醫(yī)虛勞病,其主要脈象有“脈虛沉弦”“脈浮弱而澀”“脈極虛芤遲”“脈沉小遲”[9]的不同,但虛是其主要脈象表現(xiàn),即主脈,又有血瘀、痰凝、濕阻的澀脈,陽氣虧虛的弱脈,陰虛血弱的細脈、芤脈等次要脈象表現(xiàn),二者均具有重要臨床意義,但前者多為病之本,后者為病之標。

脈象是對于人體整體狀態(tài)的反映,一種脈象往往蘊意豐富,要充分把握脈象特點,結合患者體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陶師解讀《傷寒論》第276條曰:“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從體質與發(fā)病的關系來看,太陰表證是素體中陽不足,即太陰脾虛體質之人感受外邪而引起的表證,具體癥狀原條文未明說,僅舉出脈浮,以脈代證,推知當伴有微發(fā)熱、惡風寒、身困重等臨床表現(xiàn)[10]。而臨床中遇到部分表述能力較差的患者,以脈代證,以脈推證,均具有重要意義。

1.3 候脈部位 脈診之法較為常見的有遍診法、三部診法及寸口診法三種。遍診法出自《黃帝內經》,它把人體頭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處的動脈,在這些部位診脈,稱為三部九候[11]。三部診法是診察頸人迎、手寸口、足跌陽三個部位的脈象變化以推測病情的一種方法。由漢代張仲景所倡導,多見于仲景之《傷寒雜病論》,故后世常稱為仲景三部診脈法。寸口診法始見于《內經》,詳于《難經》,廣于《脈經》。寸口位置在腕后橈動脈所在部位。傳統(tǒng)的寸口診脈分寸關尺三部,如果對三部進行細致辨別,可將三部不斷劃分,劉景琪教授提出“上關上”這一脈部,系寸部以下關部以上的位置,在診斷心胃同病為病機特點的疾病中具有代表意義[12]。陶師認為這種細致劃分的脈學診斷方法頗具創(chuàng)新性,但對醫(yī)者要求甚高。陶師常以傳統(tǒng)寸關尺三部定臟腑、脈位看陰陽、脈勢觀氣血而診脈,要求診脈時既要左右比較、寸關尺互相參照細致鑒別,又要把握寸口整體脈象,如左手弦脈關部為主上寸下尺,則左手脈為弦,倘若右手寸關尺三部亦呈弦脈,則整體脈象以弦脈為主,弦是主脈。仲景于寸口診法,又分陰陽兩部,即陰陽脈診,陶師在對仲景原文的理解中,運用陰陽脈診,如胸痹“陽微陰弦”脈象,陶師認為陽微指寸脈微,寸脈候心肺,主上焦,即上焦胸陽不足;陰弦指關、尺脈弦。弦脈主疼痛、主寒邪、主痰濁,進一步可擴展主氣滯、血瘀。關脈候脾胃,尺脈候腎,心肺脾腎陽虛,寒邪內生,或痰飲阻滯,或瘀血內停,形成本虛標實之病機[13]。人身系一整體,寸口脈亦為一整體,陰陽互根互用,盛衰變更,每有聯(lián)系,不能固執(zhí)局部。

1.4 脈象反映 《傷寒論·辨脈法》“脈有陰陽,何謂也?凡脈大浮數(shù)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八綱辨證陰陽為綱,脈診亦如是。脈象能夠反映人體陰陽的盛衰,表達疾病的陰陽屬性?!端貑枴ふ{經論》“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脈乃氣血之象,脈診是以人身經脈結構為基礎的,脈象是對人身氣血直接的表達反映。故診脈必以明辨氣血陰陽之盛衰,一般而言,脈位以知陰陽偏盛,脈勢、脈體以斷氣血盛衰,然必綜合分析明辨某臟某腑氣血陰陽之變化以辨虛實、明病機。而陰陽氣血的變化,必須通過左右、寸關尺的對比及病脈與常脈的比較才能判斷,以常衡變是中醫(yī)理論的特色,體現(xiàn)在臨床的各個方面。脈象具有籠統(tǒng)性、模糊性的特點,如脾陰虛、胃陰虛共有癥狀是食欲不振、口舌干燥、大便秘結、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等[14]。脈細數(shù)是脾胃陰虛的共有脈象,陶師認為二者臨證有時難以區(qū)分,必參合四診以區(qū)別分明。仲景在《傷寒雜病論》每多據脈論述病機的條文,將病機寓于脈象論述中,而脈象反映病機,離不開氣血陰陽臟腑的實體,陶師亦遵此法,并強調氣血陰陽臟腑的動態(tài)整體。脈部以候臟腑是中醫(yī)脈診的重要理論,也是明確病位的手段,根據兩手三部差異對比,辨別臟腑病位陰陽氣血變化,而曉病之所在,知病之虛實。

1.5 “明顯脈” 陶師認為臨床上表現(xiàn)明顯容易判斷具有代表意義的脈象,這類脈象屬于明顯脈,不會因診者主觀感受不同而產生較大差異,如遲脈、數(shù)脈、弦脈、結代脈等,這類脈象對于診斷疾病、明確病機更方便易行,如遲、數(shù)脈可以根據脈的頻次進行鑒別,容易區(qū)分。而臨床上部分脈象因診者個體差異而有明顯的不同,且臨床不太容易鑒別的脈象屬“非明顯脈”,如促脈、細脈、軟脈、弱脈,其中細脈不同醫(yī)生對于細的程度有不同認知,臨床差異很大,這類脈象必須依賴于望聞問才能明確判斷,再加上中醫(yī)學“取象比類”思維的影響,諸多脈象注重直覺感悟,缺乏客觀的指標,故古人有“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之語。臨床上對于“明顯脈”的應用,可以達到憑脈辨病開方的程度,如炙甘草湯的結代脈就是“方脈相應”的一種體現(xiàn)。但陶師認為臨床上還是應參考其他診斷內容,綜合判斷,明確診斷,進行加減方藥,以求契合病機。明顯脈對于現(xiàn)代科學技術研究中醫(yī)脈診也頗有價值,對于脈學內容的量化,進而建立脈診儀,需要以病人本身為坐標,進行自身對照,這樣往往具有顯著個體差異,開展較為困難,而明顯脈則更容易做到量化應用。

1.6 趺陽與少陰 趺陽脈解剖位置在足背第二、第三跖骨間,體表約有2~4 cm觸到的動脈搏動者,首見于仲景《傷寒雜病論》,用診斷脾胃疾病,比寸口、人迎、少陰等脈更精確[15-16]。少陰脈位于足內踝骨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中點處,為足少陰腎經之脈,以候腎氣?!吧訇幟}”的名稱是與寸口太陰肺經的“太陰脈”相對而言。少陰脈之稱,早在《諸病源候論》即有記載[17]。趺陽脈與少陰脈相參,可以確定病變部位和預測疾病發(fā)展趨勢。同時二者對于周圍血管疾病下肢病變具有明確診斷的意義,趺陽脈或少陰脈微象為診斷的下肢血行不利的重要指標,是陶師臨床使用驗方丹芍二地湯[18](牡丹皮6~12 g,赤芍6~12 g,生地黃9~15 g,地骨皮6~12 g)與四妙散合方的重要指征。脾為化生氣血之源,且主四肢肌肉,腎主水液代謝,仲景言“血不利則為水”,氣血水三者為病相陳相因,均能在二脈上體現(xiàn)微象,而臨證又當氣血水并調,二脈復常則病痊。

1.7 憑脈用方 “方脈相應”的基礎是“方證相應”。方證相應是強調方與證的對應性,臨床上重視抓主證,有是證則用是藥,無是證則去是藥[19]。陶教授認為《傷寒雜病論》皆以“某病脈證并治”篇名,可見據病、脈、證三者而立治法,仲景之證與“癥”相通,將三者并列,可見仲景對脈象重視,在應用經方時要把握脈象,部分經方在原文論述不詳,故應結合方藥加以補缺,以方便臨床應用,如陶師在明確疾病、癥狀的前提下,根據病機特點,提出脈細而弦是小建中湯重要應用指征、脈沉緊是大建中湯重要應用指征,這一用方思維也可稱之為“方脈相應”。病之象見于脈,據脈立方,是方劑應用重要方面,但二者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一方可療多種疾病,而不同疾病有不同脈象,這是仲景脈學的特點,如大青龍湯是《傷寒雜病論》著名方劑之一。書中有關大青龍湯證條文共3條,言及脈象者有兩處,《傷寒論》38條“太陽中風”,是機體感受風寒邪氣后,邪氣侵襲肌表,衛(wèi)陽郁閉,故見脈浮緊,此處云“太陽中風”蘊含“風熱偏盛”之理;39條“傷寒,脈浮緩”也是感受外邪,但偏于寒濕[20]。前者風寒郁表,有化熱之象;后者為寒濕郁表,濕邪略重,脈象不同,病機各異,而選同一方,此即異病同治之意。再如脾胃濕熱證治,多以滑數(shù)脈象為主,而濕熱二邪偏重不同,則脈象有所差異,熱邪偏重多屬胃濕,以“清熱燥濕和胃湯”治之(黃連、梔子、枳實、竹茹、木香、草豆蔻各10 g,蒲公英、茵陳各15 g);濕邪偏重多屬脾濕,以三仁湯合六君子湯加減治之。

2 結語

脈診一途,至精至微,非熟讀精思多臨床,不能悟其道,古人有云: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茲略述陶師脈診特色,僅舉管窺之見,以冀闡微于眾,陶師診脈師法仲景,講求脈證合參,辨脈必知臟腑氣血陰陽之理,識脈位、體、勢諸要素,臨證不拘寸口,講究遍體診法,依于經典,驗于臨床,值得學習探索。

猜你喜歡
寸口診脈仲景
人迎寸口脈針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5例臨床觀察
瞬時波強技術對人迎、寸口脈象研究的意義探討
也論人迎寸口診法
院士診脈電動車自燃事故
為業(yè)余棋手診脈
為業(yè)余棋手診脈
《靈樞·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
為業(yè)余棋手診脈
仲景痹證藥對略談
仲景五臟溫法探析
东兰县| 苗栗县| 象山县| 醴陵市| 永康市| 天津市| 湘阴县| 兰西县| 德惠市| 五指山市| 白山市| 长武县| 东源县| 龙井市| 庆阳市| 翼城县| 桐城市| 洞口县| 武冈市| 柳州市| 江西省| 全椒县| 巨鹿县| 丰原市| 五台县| 安国市| 黄平县| 太仓市| 玛多县| 青神县| 穆棱市| 西乡县| 淄博市| 涞源县| 吉水县| 渭源县| 颍上县| 建始县| 十堰市| 桐梓县| 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