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輝
(中共新疆區(qū)委黨校 政治學教研部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改革開放40年,中國共產黨人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煥發(fā)出強大生機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新中國成立70年的持續(xù)探索中得來的,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主題是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對新一屆黨中央治國理政在“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回答。[1]全面理解這一理論主題,要深刻把握其歷史淵源、理論源流、現實實踐、世界貢獻。
分析“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淵源要運用歷史思維。歷史思維主要是指把事物置于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進行思考,注重揭示事物發(fā)展的歷史必然過程及其內在邏輯。中華文明史、中國近代史、中共黨史、新中國歷史、改革開放史五個維度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過程,以毋容置疑的事實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發(fā)展歷史進程、人民的選擇、黨帶領人民的實踐探索相結合的寶貴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之根、文明之源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演進所孕育出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連綿不斷且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了中華兒女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自強不息、抵御外辱的民族精神,其重要價值還表現在,對中國團結統(tǒng)一政治局面的形成和維護作用、對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推動作用、對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的平衡作用。另外,蘊含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傳統(tǒng)美德等,能夠為解決當代全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提供思想源泉,能夠為實現全球治理的公平正義、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思想啟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基因。
鴉片戰(zhàn)爭后,面臨亡國滅種之危的中華民族未曾屈服,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中不堪屈辱的有識之士前赴后繼,持續(xù)探索重塑中華民族輝煌、捍衛(wèi)中國人民尊嚴的道路,進行著英勇悲壯的抗爭,但中國人民依然處于饑寒交迫之中,中華民族依然深陷內憂外患之境。誕生于近代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中的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團結帶領人民在170多年間先后進行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在近兩個世紀的歷史跨度里,中國經歷了世所罕見的苦難,也經歷了重回世界舞臺的輝煌,開創(chuàng)了震撼世界的“中國模式”。經歷由衰到盛的中國近現代史生動地證明了選擇和堅持正確的道路關系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根本和全局。
中國共產黨成立98年來,牢牢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真理觀,持續(xù)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為中國人民謀取福祉、為中華民族謀取復興。革命戰(zhàn)爭年代,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開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完成了從封建專制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近代不斷衰落的中華民族從根本上扭轉了命運,從獨立自主到持續(xù)走向繁榮富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征程,中華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黨先后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對在落后的國家如何搞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艱辛探索,通過改革開放新的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通過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我們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新中國成立以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要回答在沒有任何模式可循的前提下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時代課題。經歷了正反兩方面教訓和曲折探索,我們黨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中國成立70年的道路探索實踐,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歷史分期,可以分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時期,從本質上講這兩個時期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改革開放前,即新中國已經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20多年的實踐探索,為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積累了條件;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對改革開放前實踐探索的堅持、改革和發(fā)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走新路、講新話”,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革命,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科學社會主義煥發(fā)出生機活力、國內外形勢和黨情復雜多變的時代背景下,綜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把黨、國家、民族、社會、人民和個人,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置于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中去思考謀劃,科學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注重從全局和戰(zhàn)略的高度明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路布局,又運用發(fā)展、聯系、全面的思維來處理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多對復雜交織的矛盾關系,續(xù)寫了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篇章。中華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前所未有地具備了實現偉大復興的信心和能力。
“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盵2](P544)在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當中,中國共產黨人根據實踐新特征新要求持續(xù)深化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主題的理論源流是對“三大規(guī)律”認識的時代升華,是對上述理論成果的繼承和發(fā)展。
馬克思認為,“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fā)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是要“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3](P41)為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而奮斗。共產黨要“在全世界面前樹立起可供人們用來衡量黨的運動水平的里程碑”。[4](P296)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在繼續(xù)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的角色和定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本”: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為立黨之本,我們黨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進一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黨的建設提高到科學化水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論述體現出著力破解“興亡周期律”的戰(zhàn)略謀劃,即全面從嚴治黨的邏輯起點——不忘初心、補足精神上的“鈣”;全面從嚴治黨的重點突破——強調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要害——堅持以零容忍懲治腐??;全面從嚴治黨的決定因素——培養(yǎng)和選拔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全面從嚴治黨的基本保障——用制度治黨、管權、治吏;全面從嚴治黨的固本之策——抓基層打基礎是長遠之計;全面從嚴治黨的全新課題——學會通過網絡管黨治黨;全面從嚴治黨的主體責任——把從嚴治黨落到實處;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角度進一步深化了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的認識。
“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5](P222)“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福利”是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設想。[6](P689)恩格斯結合馬克思在《資本論》《哥達綱領批判》《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科學論述,闡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應該“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7](P570)這是偉大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在基于對資本主義固有矛盾剖析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發(fā)展軌跡的勾畫。[8]
習近平總書記緊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明確將“人民”作為發(fā)展的主體,強調發(fā)展中必須堅持人民群眾利益至上,科學回答了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引領中國向著正確方向穩(wěn)健前行,進一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其中,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明確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激勵中華兒女團結奮斗、開辟未來的一面精神旗幟。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解決好“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社會全面進步”;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人民創(chuàng)造良好生產生活環(huán)境,為全球生態(tài)安全作出貢獻;強調“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1]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實際上是對“發(fā)展為了誰,發(fā)展依靠誰,發(fā)展成果由誰共享”的更高層次的回答,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角度進一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
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揭示了人類社會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的歷程,其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解決矛盾的根本途徑是革命或改革的實踐,這一實踐活動是在先進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展開的。馬克思、恩格斯堅信,未來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盵9](P65)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觀認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都是不斷地運動變化發(fā)展的;事物的發(fā)展具有客觀規(guī)律性;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規(guī)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機統(tǒng)一;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10]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明確了實現什么樣的現代化和民族復興、怎樣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以及為世界作出什么樣的歷史貢獻。即,目標愿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根本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基本思路——破解難題、堅定自信;兩大布局——“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內外保障——強軍目標和大國外交;分階段、分步奏安排,是把黨、國家、民族、社會、人民和個人有關的根本性、戰(zhàn)略性問題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謀劃,深刻把握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總體趨勢和我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fā)展方向,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角度進一步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只有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才能實現偉大夢想。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實踐就是要統(tǒng)攬“四個偉大”奮斗新時代。
運用歷史思維和辯證思維,系統(tǒng)總結中華民族5 000多年的歷史、世界社會主義500多年的歷史、1840年以來170多年的歷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斗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70年發(fā)展的歷史、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及其經驗教訓可以發(fā)現,推進“四個偉大”是治國理政的根本經驗。從社會主義500多年的歷史中,可以看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重要意義;從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歷史和新中國成立70年發(fā)展的歷史中,可以揭示實現偉大夢想的重要意義;從中國共產黨90多年發(fā)展的歷史中,可以揭示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意義;回顧我國改革開放40年,可以揭示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40年的奮斗歷程,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續(xù)寫了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篇章,實現民族復興是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目標;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需要在治國理政實踐中應對各種困難、風險和挑戰(zhàn),就必須進行偉大斗爭;要在新時代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yè)”,就必須建設好新的“偉大工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由富到強的歷史起點上,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歷史使命;為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偉大夢想”,反復強調要進行好“偉大斗爭”;為指導和領導好這一“偉大斗爭”,特別強調要推進黨的建設這一新的“偉大工程”。
“四個偉大”構成一個彼此不可分割、彼此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yè)是“執(zhí)政主題”,講的是執(zhí)政的歷史責任,是舉旗定路的根本方向,著眼于“干什么”。這就要求全黨同志堅定“四個自信”,克服自身短板,始終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新境界。
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是“執(zhí)政方略”,講的是執(zhí)政所應具有的精神氣質、精神氣概和精神氣度,著眼于“怎么干”。面對新時代治國理政面臨的各種矛盾、難題、風險和挑戰(zhàn),全黨同志需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往無前,永不懈??;堅定四個自信,保持戰(zhàn)略定力;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登高望遠,居安思危,進而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篇章。
加強、改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是“執(zhí)政主線”,講的是執(zhí)政的主體條件,是強基固本的政治保證,著眼于“誰來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已經并將繼續(xù)證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不斷夯實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zhàn)斗力。[1]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偉大夢想是“執(zhí)政目標”,講的是執(zhí)政的歷史使命,是提綱挈領的目標指向,著眼于“干成什么”。黨的一切工作,黨的一切理論、路線、方略、政策、方針,都是圍繞著這個目標指向而制定的。只有把“四個偉大”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實現“強起來”的根本路徑和基本方略。換句話說,要在“四個偉大”的有機整體中,來揭示實現“強起來”的根本路徑和基本方略。
“打鐵必須自身硬?!盵1]中國共產黨承擔著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要在不同歷史時期進行不同特點的偉大斗爭,面臨的挑戰(zhàn)很嚴峻,責任很重大,使命很光榮,需要自身更加堅強有力,必須全面從嚴治黨,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著力提高執(zhí)政能力和領導水平,著力增強抵御風險和拒腐防變能力,不斷把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向前進?!按蜩F必須自身硬”有益于全黨時刻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于擔當、凝聚共識、破解“四種危險”,讓自身在精神、能力、作風、純潔性上硬朗起來,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fā)展,進而實現偉大夢想。只有“打鐵必須自身硬”,才能更好地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yè),引領我國發(fā)展的帆船沿著正確的航道乘風破浪。
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經濟格局發(fā)生新變化、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新態(tài)勢、全球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鋒,世界面臨不穩(wěn)定不確定性突出,世界需要新方向、新方案、新選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用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為解決全人類面臨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奠定是社會主義“起步”階段;社會主義從一國實踐到多國發(fā)展是社會主義“成長”階段。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面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暫時挫折,我們看到了三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有人論證,社會主義不過是20世紀的“烏托邦”而已,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屬于另類,資本主義在與社會主義的較量中取得“終結”性的勝利,歷史發(fā)展只剩一條路,即西方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第二種情形是,因為傳統(tǒng)社會主義遇到僵化、不可持續(xù)、老百姓不滿意等發(fā)展問題,現實中又找不到解決的好辦法,與資本主義經過自我調節(jié),持續(xù)發(fā)展相比,曾經堅持的人們開始動搖、懷疑,對社會主義失去信心,認為社會主義運動不可能復興,文明的方式將轉向西方;第三種情形是,國內外一直有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歪曲為民主社會主義、市場社會主義,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成就是意味著資本主義的成功而不是社會主義的復興,等等。曾經蓬勃發(fā)展的社會主義,被“歷史終結論”“西方中心論”“社會主義失敗論”“和平演變論”等浪潮淹沒。這些所謂的預言家們,在等待著社會主義偃旗息鼓的消息,期盼著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的終點”。歷史和這些人開了個大大的玩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中國人民取得了令世界驚嘆的輝煌成就。中國的發(fā)展充分證明,社會主義具有強大生命力,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的必然,給處于低潮谷底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注入了新的活力,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正在中國的引領下由低潮走向復興。
中國的發(fā)展與進步,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一大批亞非拉發(fā)展中國家紛紛效仿西方建立起“三權分立”政治體制,但社會利益難以整合,劇烈動蕩頻發(fā)。20世紀60、70年代,一些國家轉而尋求強人治國的集權制政體,不同程度地解決了社會失序和發(fā)展效率問題,但專制與腐敗問題相伴而來,并引發(fā)政治危機。同期,蘇聯出于冷戰(zhàn)的需要加大對亞非國家的介入,鼓勵這些獨立不久的發(fā)展中國家走“以社會主義為方向”的道路,在亞非20多個國家指導“先鋒黨”“革命民主黨”走社會主義道路。蘇聯曾在國家建設、人才培養(yǎng)、資金援助等方面給這些國家以各種支持,但終因蘇聯霸權主義作祟,且蘇聯道路也并不符合多數亞非國家的國情,雙方最終在控制和反控制的矛盾激化中漸行漸遠。20世紀90年代初蘇東劇變,西方乘機在亞非發(fā)展中國家大搞所謂“民主化浪潮”,亞非發(fā)展中國家紛紛轉軌,引進西方政治模式。但是,這一輪以民主化為名分的政治轉軌并未給亞非國家?guī)砀R?,經過一番熱鬧之后這些國家多數陷入經濟社會矛盾加劇和政局持續(xù)動蕩之中。
中國成功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經過長期探索,甚至付出巨大代價得來的。馬克思主義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中國共產黨自覺運用這一科學方法論指導實踐,同時不教條、不僵化,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輝煌成就給世界人民以重要啟迪,發(fā)展必須要走獨立自主道路、要走強而不霸的和平崛起道路、要走合作共贏共同發(fā)展的道路。
伴隨著世界經濟的持續(xù)低迷,全球化出現逆向性的發(fā)展情勢,舊的國際秩序的消極后果日益凸顯,整個世界面臨越來越多的“發(fā)展赤字”“治理赤字”“領導力赤字”。時代呼喚新的國際秩序,迫切需要新的發(fā)展方案和治理方案,帶領世界走出西式現代化的發(fā)展困境。在此關鍵時期,“中國扛起了經濟全球化的大旗,從跟隨、融入轉向引領、塑造,從輸入型現代化轉向輻射型現代化,全球共同發(fā)展與世界秩序重建第一次寄希望于中國”。[11]
經濟層面:中國提供的新型全球化方案和世界經濟復蘇方案,為改寫全球發(fā)展觀念、加快世界經濟復蘇、堅定全球化發(fā)展方向作出了突出貢獻。針對全球性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孤立主義抬頭,地緣政治沖突和競爭加劇,全球化的始發(fā)地——美國、歐洲都出現了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的新動向,世界范圍內的“黑天鵝事件”頻頻上演,全球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針對逆全球化的新動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型全球化方案,為堅定全球化發(fā)展方向注入了中國信心。針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世界經濟復蘇的中國方案,為世界經濟發(fā)展貢獻了中國智慧。針對世界經濟發(fā)展動能不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籌建了“亞投行”等多邊金融機構,為低迷的世界經濟注入了中國動力。
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方面:中國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和治理理念,為消解全球治理赤字、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作出了切實貢獻。在治理主體方面,中方倡導平等參與。中方一貫認為,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成員,理應平等參與、享受權利、履行義務。“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的獨角戲,而是多國平等參與的“大合唱”,是全世界合作的“交響樂”。在治理規(guī)則方面,中方主張全球正義。傳統(tǒng)治理體系背離全球正義的價值原則,有的政治掛帥,有的意識形態(tài)劃界,有的搞排他性安排,有的設立準入門檻,有的搞雙重標準,有的缺乏代表性、包容性。中國提出的治理規(guī)則彰顯了全球正義,表現出強大的文化包容性,第一次為處于“地球邊緣”的國家和人們提供了公平參與、共同發(fā)展的機遇。這是對傳統(tǒng)國際治理機制的反思、調整和矯正。
傳統(tǒng)全球化時代,世界文明秩序本質上是西方精神的世界化,是守護西方利益的衛(wèi)道士,是文化霸權和文化殖民的結果。當今世界的文明秩序是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邏輯、全球化的演進邏輯、世界歷史的正義原則相背離的,是世界上諸多紛爭、戰(zhàn)亂的深層次根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關乎人類未來發(fā)展的全球性問題給出了中國方案,這些方案和主張傾注了中國價值和中國精神,為重構新全球化時代的國際交往理性和世界精神奠定了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xi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源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和“天下觀”,是對新中國倡導的“求同存異”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繼承和發(fā)展,豐富和發(fā)展了“和諧世界”對外戰(zhàn)略思想,是對黨的十八大報告“合作共贏”思想的升華,超越了零和博弈的概念,強調人類社會的相互依存度越來越深,強調世界的未來只屬于世界人民,只有和世界人民一道,把世界建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相關聯合才會被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12]這與西方建構的中心—邊緣結構是不一樣的。
習近平總書記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致力于建構符合全球正義原則的國際文明秩序,體現了人類的視野和世界的眼光,為解決全球面臨的問題提供了合理性的價值引領,為重構全球交往理性貢獻了中國智慧。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改變的將不僅是世界舞臺上的政治話語,還將改變全球化的術語、現代化的術語,改變國際交往的規(guī)則和評判標準,改變全世界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方案、中國價值寫進聯合國文件,隨著中國價值逐步上升為國際交住的文化隱喻,它所帶來的變化將是深刻的、久遠的甚至是顛覆性的,它意味著國際交住理性和國際文明規(guī)則正在重塑,意味著一種新的世界文明和世界精神正在崛起,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另一個時代的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