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宿遷學院機電工程學院 江蘇宿遷 223800;2.成都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四川成都 610106)
外嚙合齒輪泵(簡稱為齒輪泵)是一種泵送油液的動力元件,應用極其廣泛。但該泵的結構會引起困油現(xiàn)象[1],造成困油壓力急劇升高,使軸和軸承受到很大的沖擊載荷[2-3],并引起振動和摩擦副潤滑失效等嚴重危害[4-6]。雖然卸荷槽可以部分地緩解困油的壓力峰值[7-8],但要徹底消除困油現(xiàn)象也不可能[1]。
目前,在泵軸幾何設計和軸承-軸頸潤滑設計方面[9-10],所依據(jù)的外載荷(即泵從動輪上徑向力)計算,多是基于過渡區(qū)液壓力線性分布假設的靜態(tài)計算方法[9-10]。而動態(tài)困油壓力和動態(tài)液壓力分布對軸承-軸頸間潤滑狀態(tài)的影響,目前除定性描述外,尚無相關定量分析的文獻報道。為此,本文作者在前期動態(tài)困油壓力和動態(tài)液壓力分布的研究基礎上,建立困油壓力與軸承外載荷的時變關系,以期獲得困油壓力對泵用滑動軸承的潤滑狀態(tài)的定量影響,為軸承的全流體潤滑設計提供依據(jù)。
摩擦學中常用油膜比厚λ描述兩摩擦面之間的潤滑狀態(tài)。當λ<1時,處于邊界潤滑狀態(tài);1<λ≤3,處于混合潤滑狀態(tài);λ>3,處于流體潤滑狀態(tài)[11]。針對泵用滑動軸承,λ是軸承-軸頸間的最小油膜厚度與其綜合粗糙度之比,設計上應盡量滿足如式(1)所示的純流體潤滑狀態(tài)要求。
λ=hmin/σ>3?hmin>3σ
(1)
式中:hmin為軸承-軸頸間的最小油膜厚度,mm;σ為其綜合表面粗糙度,mm。
在給定邊界的情況下,對應于泵從動輪上的總徑向力,為保證軸承-軸頸間純流體潤滑狀態(tài)的設計要求,單個有限寬的從動輪軸所必需的承載量系數(shù)[11]為
Cr(Fr)=FrΔ2/(2ηωφd4)
(2)
式中:Cr為所必需的承載量系數(shù);η為潤滑油平均動力黏度,Pa·s;Fr為從動軸上的總徑向力,N;ω為軸頸角速度,rad/s;φ為軸的寬徑比;d為軸直徑,mm;Δ為軸承-軸頸的直徑間隙,mm。
軸頸-軸承所能提供的承載量系數(shù),取決于軸承的包角(入油口和出油口所包軸頸的夾角)、相對偏心率和軸的寬徑比φ[11]。當軸承的包角(120°,180°或360°)和φ給定時,經(jīng)過反求換算,相對偏心率則可由式(3)求出。
Cp(γ)=Cr(Fr)?γ(Fr)
(3)
式中:Cp為能提供的承載量系數(shù);γ為軸頸-軸承的相對偏心率,其定義為軸頸-軸承的偏心距與半徑間隙之比。因此,軸頸-軸承間的最小油膜厚度為
hmin(Fr)=0.5Δ[1-γ(Fr)]
(4)
若軸頸-軸承是在非承載區(qū)內進行無壓力供油,且設流體動壓力是在軸頸與軸承襯的180°的弧內產(chǎn)生,則不同γ下所能提供的承載量系數(shù)值[11],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相對偏心率下承載量系數(shù)值(φ=0.8)Table 1 The bearing capacity factor at different relative eccentricity with the width diameter ratio of 0.8
采用Excel軟件的“插入→圖表→XY散點圖→趨勢線→多項式→選項→顯示公式”的功能,可以得出對應的擬合多項式。由于多項式的最高階次只能為6,故以表1中的γ=0.7作為分界點,進行如式(5)所示的兩段擬合。需要注意的是,擬合時γ的第一個數(shù)值須轉換成Excel所要求的默認值1,且“顯示公式”中系數(shù)的小數(shù)點位數(shù)要足夠,這里取8位,否則擬合值跟實際值差距很大。
(4)
式(4)中第1、2段擬合多項式的系數(shù),如表2所示。表1中數(shù)據(jù)的多項式擬合曲線,如圖1所示,與表1中的數(shù)據(jù)非常吻合。
表2 承載量系數(shù)的多項式擬合系數(shù)(φ=0.8)Table 2 Polynomial fitting coefficients of bearing capacity factor with the width diameter ratio of 0.8
圖1 φ=0.8時承載量系數(shù)隨相對偏心率變化曲線Fig 1 Variation of bearing capacity factor with relative eccentricity at the width diameter ratio of 0.8
因泵側隙一般很小,所以泵齒輪傳動的幾何計算,仍按無側隙的方式處理。為保證泵均勻而連續(xù)地供油,重合度應大于1。為此,文獻[1,12-13]以嚙合點處主動輪上的嚙合半徑s作為困油過程的位置變量,如圖2(a)所示,建立出偏向主、從動輪o1、o2的兩困油區(qū)內困油壓力p1、p2的計算式。其中,位置變量s的計算周期[1,12-13]為
s∈[rbtanαa-pb,rbtanαa]
(6)
式中:rb為基圓半徑,mm;pb為基節(jié),mm;αa為齒頂圓壓力角,rad,均為齒形參數(shù)的函數(shù)。
圖2 困油徑向力位置及有、無困油下的總徑向力Fig 2 Position of trapped-oil radial force(a) and total radial forces with and without trapped-oil(b)
表3 困油壓力的影響數(shù)據(jù)Table 3 Relative bearing data affected by trapped-oil radial force
(1)困油壓力導致徑向力增大,最小油膜厚度降低。某案例計算結果表明:困油壓力導致徑向力增大45%~59%,最小油膜厚度降低19.6%~24.3%;困油壓力造成了滑動軸承-軸頸間處于混合潤滑狀態(tài),達不到流體潤滑狀態(tài)的原始設計要求。
(2)困油壓力影響較大,應在結構創(chuàng)新上盡量緩解困油現(xiàn)象,并在泵軸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困油壓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