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成
(作者單位:河北唐山市樂亭縣第二中學)
每當寒暑假快要結束,孩子們的假期開始倒數時,家長們總是莫名地竊喜,悄悄舒口氣,說總算要開學了,熊孩子終于要歸隊了。那邊老師們呢?卻開始莫名焦躁,輕松的日子似乎總是過得太快,仿佛一眨眼就結束了。家長和教師這種相反的情緒,話題當然離不開熊孩子。朋友圈曾有人開玩笑,為什么要放假?因為再不放假,老師就瘋了;為什么要開學?因為再不開學,家長就瘋了。似乎總有一些孩子,無論是老師的耳提面命苦口婆心,還是家長的河東獅吼威逼利誘,都能任爾東南西北風他自巋然不動。老師、家長黔驢技窮無計可施之余,又不能眼睜睜地任其發(fā)展,所以感覺歷劫般的折磨。
確實,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管教孩子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盡到為人父母為人師的責任,愛他們,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可是,愛孩子管教孩子也是一項技術活,要懂得究竟如何去愛、如何去管教。這確實是一種教育方法的問題。教育得法,家長和老師監(jiān)護或培養(yǎng)孩子成長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這不僅是孩子的問題,也是家長和老師的問題。那到底有沒有這樣的一種理想的教育方式——過程中既不聒噪也不狂暴,既不放縱也不專橫,既不會讓孩子逆反,也不會讓孩子無動于衷,不偏不倚,有的放矢,從而實現(xiàn)治標又治本的教育效果?
當然有。 《正面管教》一書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 《正面管教》作者是美國教學博士簡·尼爾森,杰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亞婚姻和家庭執(zhí)業(yè)心理冶療師,美國 “正面管教協(xié)會”的創(chuàng)始人。她同時也是7個孩子的母親,22個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2個孩子的曾祖母。曾經擔任過10年的有關兒童發(fā)展的小學、大學心理咨詢教師。她還是18本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是眾多育兒及養(yǎng)育雜志的顧問。
可以說尼爾森是位資深的教育博士,她的教育理念既有雄厚的理論基礎,又有豐厚的案例經驗。這本關于兒童教育的 《正面管教》,便是她以個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阿德勒、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德雷克斯的思想為理論基礎,穿插自己多年的教育實踐,理論聯(lián)系實際用心編撰而成。這本書的案例集中體現(xiàn)了我們糾結煩惱的兒童教育問題,給出了明確可行的辦法,通俗易懂,指導性和可操作性都非常強。
那到底什么是正面管教呢?本書中根據大人和孩子的互動方式把管教分為三種。第一種:嚴厲型——大人的權力完全凌駕于孩子之上,只有規(guī)矩沒有自由沒有選擇:我要你怎么做,你必須怎么做。這種教育方式與我國傳統(tǒng)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 “不打不成才”的思想異曲同工,都是極力推崇通過懲罰來管教孩子,要求孩子必須無條件 “順從”,否則就會受到身體或者語言上的懲罰。這樣的教育方式,確實能收到時間短見效快的效果,但是卻有嚴重的后遺癥。年幼的孩子因為恐懼體罰和語言暴力,不得不屈服師長的權威,是一種不得不低頭的違心屈服,而不是真正認同你的教育方法教育目的。這樣的管教后果是一方面使孩子失去自尊,產生自卑,不再相信愛,即便成功,也會冷漠地對待這個世界,或者成年后也對童年的經歷耿耿于懷;另一方面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反正無論我怎么樣都是錯的,反正我就是一個壞孩子,與其委屈自己討好你們,還不如我破罐破摔對抗你們。你滿心是愛,卻面目猙獰——這樣的管教,孩子只會看到你的猙獰,看不到你的愛,他又怎能心服口服?
第二種:嬌縱型——大人給孩子無限制的自由。有自由沒規(guī)矩給予無限制的選擇: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這種管教方式,打著尊重孩子自尊培養(yǎng)學生自信的旗號,對孩子的愛沒有原則,沒有規(guī)矩進行約束,只有泛濫的自由——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要星星不給月亮,物質和快樂手到擒來。為能讓孩子實現(xiàn)目標,家長許諾一個又一個的好處。孩子成長的一步步經歷,被冠以各種名目的獎勵,會嚴重誤導他們成長初衷,到底是為自己還是為父母為老師?這樣的管教讓他們沒有責任心,沒有擔當,遇事習慣推卸責任,習慣逃避。這些被嬌縱大的孩子總覺得是這個世界欠他們的。他們從小就養(yǎng)成要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智力去操縱或煩擾大人滿足他們的每一個愿望。他們沒有歸屬感和價值感,也沒有動力去探尋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最終成為社會上尸位素餐的 “巨嬰”。
第三種便是正面管教——有規(guī)矩也有自由,給孩子有限制的選擇:在尊重別人尊重原則尊重自己的前提下,你可以選擇。正面管教告訴我們 “在糾正孩子的行為之前,先要贏得孩子的心”;要以“和善而堅定”的態(tài)度,和孩子們一起探討解決矛盾的好辦法。正面管教有兩個核心詞就是 “和善”和“堅定”,這也是這本書的核心內容——一種嚴愛相濟的教育原則。和善是愛和尊重,堅定是原則和堅持。和善而堅定的管教,是疏導,是引領,是用積極的思想去引領積極的思想,是健康的心態(tài)引導健康的心態(tài)的方法。它不是一種立即生效的教育方式,卻對孩子的終生發(fā)展長期有效,治標又治本,影響著一個孩子從學齡前到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甚至到社會的自我生涯規(guī)劃。
正面管教與前兩種互動方式相比,是采其所長棄其所短。摒除了嬌縱的自由泛濫和懲罰的苛刻嚴厲。在這樣的氣氛中,才能讓孩子找尋到歸屬感價值感,才能培養(yǎng)出孩子們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面管教》一書強調正面管教是以相互尊重與合作為基礎,把和善與堅定融合為一體,并以此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孩子各項生活能力。其要達到的長期效果便是以下面這四問為核心:
1.是否和善與堅定并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重要性? (心靈紐帶)
3.是否長期有效? (懲罰在短期有效,但有長期的負面效果)
4.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品格? (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于解決問題、敢于承擔責任、樂于貢獻、愿意合作)
綜合來看,正面管教也與我國當前所提的核心素養(yǎng)教育和生涯規(guī)劃教育的基本理念不謀而合。這樣的管教方式是智慧和人性的,適合孩子的終身發(fā)展。孩子在正面管教中能獲得尊重和鼓勵,能感受師長對他的愛與關心,從而形成積極的自我訴求、自我行動,這種訴求和行動是主動性的,既不是來源于外界的脅迫,也不是來源于外界的誘導,是自我的積極主動,所以能夠形成長期效果,從而能夠促進孩子健康發(fā)展,既符合自己的成長需求,也符合家庭和社會的期望,其積極的影響必將滲透到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和生活技能領域當中。
《正面管教》還強調一個理念,就是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贏了孩子”是站在權威的角度,以高壓的方式,讓孩子屈服,這種 “贏”大人勝之不武,治標不治本。 “贏得孩子”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以尊重和理解為前提,以鼓勵為鞭策手段,讓孩子心悅誠服地愿意聽取建議,與大人形成合作,一起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共同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歸屬感、價值感,從而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也培養(yǎng)孩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教育方式,是把孩子的犯錯行為變成學習進步的階梯,不怕學生犯錯。
舉個文中的例子來說:馬丁內斯太太的女兒琳達放學回到家,抱怨老師在全班面前朝她吼叫。馬丁內斯太太首先以指責的方式訓導女兒,希望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琳達不僅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相反對媽媽表示敵視。當然了,馬丁內斯太太也可以以我國當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嬌縱方式來表態(tài):比如像某地派出所副所長或者某蓮縣家長那樣:老師敢沖我孩子吼叫?走,咱打上門去!馬丁內斯太太不是教育 “文盲”,知道耀武揚威地為女兒盲目撐腰其實是自掘女兒未來墳墓。馬丁內斯太太看到琳達的這種反應,所幸及時想到了 《正面管教》,轉換了教育方式,開始以一種友善的語氣對女兒說道: “我敢肯定老師當著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覺得非常丟臉。” (第一步,表達了理解。讓女兒感受到媽媽是理解她的,是站在她這一方的,她獲得了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就為下面的有效溝通做好了鋪墊。)
琳達不可置信地望著媽媽。馬丁內斯太太接著以回憶自己兒時經歷來告訴孩子,自己曾與她有過相同的經歷,以表達尊重和信任:“我以前在上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算術考試中我站起來削鉛筆,老師就當著全班的面吼了我。我也覺得又丟臉又生氣?!?(第二步,表達出同情,但不是寬恕——馬丁內絲太太告訴孩子自己也有類似經歷,讓孩子放下戒備,相信她和媽媽之前有共同的經歷,必將有共同的語言。)
琳達似乎找到知音了,她情緒積極起來,問: “真的?”這時母女倆似乎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上,她們有過共同的委屈和難堪。接下來馬丁內斯太太再順勢進行疏導,琳達就不會抗拒和敵對了。這便是正面管教的和善原則,適時適事地表達自己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馬丁內斯太太回答說: “嗯,我很理解你的感覺。抱怨沒有用,你看能不能想一個什么辦法,免得以后自己再這么難堪?”成功的轉換了教育情境,把孩子從消極的情緒中,四兩撥千斤地轉移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思考中。 (第三、四步,引導孩子不去抱怨既成事實,而是引導她關注于解決問題,杜絕相似錯誤再次發(fā)生。)
琳達回答道: “我想我可以多準備幾只鉛筆,這樣就不用找別人借了。”馬丁內斯太太說: “這聽上去像是個好主意?!?(問題成功地解決了。)
你看,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的正面管教,有效解決了問題,贏得了孩子,不僅沒讓大人和孩子之間形成隔膜,而且讓孩子摒棄了消極態(tài)度,還與孩子共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核心,培養(yǎng)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管教方式,讓孩子的性格和能力都得到正當的培養(yǎng)和完善。
這本書里,尼爾森這位幾十年身處一線的老牌教育家,以身邊真實的案例,深入淺出地讓我們認識到正面管教積極有效,陽光和明朗。這樣的管教方式,讓我們明白,真正能幫助孩子順利健康成長的,還是有原則的愛和尊重。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明確一個觀念,那就是孩子也是社會人,他們的行為是以目的為導向,他們在成長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是在尋找自身的歸屬感和價值感。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絕不會是罪大惡極或者是無可救藥,他只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要拯救和幫助這些孩子,不能依靠懲罰,也不能聽之任之,更不能冷漠消極,而是應該把他們犯的錯誤當成我們共同學習的有效契機。不管是他們發(fā)脾氣還是惡作劇,即便是挑戰(zhàn)老師和家長的權威,都應該以平和心態(tài)冷靜處理。不是哄騙的放任和安撫,也不是不問青紅皂白的懲罰,而是在換位思考的基礎上理解他們,尊重他們,并且把這種愛和理解的訊息有效地傳遞給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和家長對他們是在乎的、理解的、尊重的,他們從中獲得平等、自信、希望,從而促使和協(xié)助他們積極地去尋找自身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而尋找到屬于自己在家庭、班級、學校甚至是社會中的存在感和歸屬感。通過我們的教育讓他們感受到他們是有價值有責任的社會人,他們自然可以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只要我們愿意改變,換種方式表達愛,學會和善而堅定的正面管教,完全可以讓愛不猙獰,讓你不瘋,讓他/她不傻。讓孩子們陽光健康地成長,那樣,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管教孩子也是一種共同成長的幸福。
是時候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