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老子,可謂是真人難覓、真經(jīng)難得、真義難求。先說真人難覓,這正如《莊子·天運》所載:“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將何規(guī)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云氣而養(yǎng)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嗋。予又何規(guī)老聃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fēng)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正是因為老子神龍見首不見尾,本“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態(tài)度,司馬遷給了三個可能與老子有關(guān)的人,《史記》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钥鬃铀乐蟀俣拍?,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圍繞著李耳、周太史儋、老萊子三個人,一直聚訟不已。《史記》還有:“世之學(xué)老子者則絀儒學(xué),儒學(xué)亦絀老子?!啦煌幌酁橹\’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本來由于文獻散失,史籍已不能確定,加上學(xué)派爭論,問題就更加復(fù)雜化。
次說真經(jīng)難得。在先秦諸子典籍中,《老子》的版本是最復(fù)雜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修道德,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這表明,司馬遷是基本相信《老子》五千言為老子自己的著述。這五千言的真經(jīng)究竟是什么模樣,司馬遷那個時候就不清楚了。
《老子》傳本雖多,但時代不古,漢代就有四五種之多,僅嚴(yán)遵《老子指歸》半部殘本。漢代的本子幾乎絕跡,現(xiàn)在所傳多為魏晉以后的本子,王弼本文筆流暢,流傳于文人學(xué)者及上層官吏階層,河上公本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在平民百姓之間廣為傳播,也可以說,王弼本是屬于道家的,而河上公本是屬于道教的。
到目前為止,關(guān)于《老子》書的文獻就有三次出土。第一次在北齊后主高緯武平五年(公元574年),彭城人開掘項羽妾墓,得到一個古本《老子》,唐傅奕曾校訂此本,宋范應(yīng)元著有《老子道德經(jīng)古本集注》,可惜此古本的原始面貌不存,這是傅奕仿效唐玄宗御注本異本合勘之例所導(dǎo)致的一個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
第二次,1973年冬,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有關(guān)《老子》兩種,以篆書抄寫,不避漢高祖“邦”字諱,被稱為甲本;以隸書抄寫,避劉邦諱者為乙本。高明指出:“帛書老子甲、乙本在當(dāng)時只不過是一般的學(xué)習(xí)讀本,皆非善本。書中不僅有衍文脫字、誤字誤句,而且使用假借字也極不慎重?!?1)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5頁。
第三次,1993年10月,湖北荊門郭店1號楚墓出土了大量竹簡,1998年5月,由荊門市博物館編的《郭店楚墓竹簡》正式出版。根據(jù)考古報告,郭店楚簡所在墓葬“具有戰(zhàn)國中期偏晚的特點,其下葬年代當(dāng)在公元前四世紀(jì)中期至前三世紀(jì)初?!?2)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郭店楚墓出土了三組形制不同的與老子有關(guān)的文字。《老子》甲組,簡長32.3厘米,以古尺23.1厘米計算約為一尺四寸,兩道編,編距13厘米,簡端梯形,39枚,1090字。《老子》乙組,簡長30.6厘米,約為一尺三寸,兩道編,編距13厘米,簡端平齊,18枚,389字?!独献印繁M,簡長26.5厘米,約為一尺一寸,兩道編,編距10.8厘米,簡端平齊,14枚,270字。三組共計1749字,約為今本的三分之一多一點,三組簡為同一字體,且都不留天頭地腳。
郭店簡《老子》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原來認(rèn)為老子反對孔子的那些關(guān)鍵詞語,卻多不見于郭店簡,即使偶爾出現(xiàn),也是文句不同。最引人注目的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在郭店簡沒有出現(xiàn)。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迸c之對應(yīng)的郭店簡丙組:“故大道廢,焉有仁義;六親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亂,焉有貞臣?!惫旰啗]有“智慧出,有大偽”,而且郭店簡“故大道廢,焉有仁義”與今本“大道廢,有仁義”相比較,意趣大不相同,其針砭的鋒芒可以理解為指向社會,沒有今本與儒家針鋒相對的強烈意味。今本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簡本中闕如。
陳鼓應(yīng)認(rèn)為:“老子和孔子一樣,‘注重忠信’,‘倡導(dǎo)孝慈’,‘不僅肯定仁義,也不反對禮’,他所反對的只是‘流于形式化的禮’,老子講‘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第八章),可見‘老子主張人際交往中應(yīng)以仁為前提,以信為根本,這點與禮正相通’?!?3)陳鼓應(yīng):《從郭店簡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載《老莊新論》,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年。
從傳世本到現(xiàn)在的出土文獻,《老子》五千言至少有三個階段的不同版本,即今本、馬王堆帛書本、郭店簡本。正是因為真人難覓、真經(jīng)難求,遂導(dǎo)致了真義難得。加上“世之學(xué)老子者則絀儒學(xué),儒學(xué)亦絀老子”,學(xué)派爭論使得問題更加復(fù)雜化。現(xiàn)在看起來,《老子》反“仁義”有一個演變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正好伴隨著中國文化中“義”觀念的演變與發(fā)展,探求《老子》反仁義的過程對于理解先秦“義”觀念的演變顯然是有幫助的。
這可能要求把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分開來看,老子本人是不會反仁義的,因為春秋末期沒有仁義連用的情況,尚未形成仁義的觀念,他從何而反。查傳世文獻,《尚書》、《易經(jīng)》、《詩經(jīng)》都不見仁義連舉,再看《論語》:“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這是道、德與仁的連貫出現(xiàn)。仁和禮有緊密的聯(lián)系:“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義和禮也密切關(guān)聯(lián):“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wèi)靈公》)但唯獨不見仁與義的連貫出現(xiàn)。這應(yīng)該可以說明,郭店簡中“故大道廢,焉有仁義”是后人改動的結(jié)果。
關(guān)于仁義何時連用的問題,曾經(jīng)引起過討論。梁啟超說:“老子書中用‘王侯’、‘侯王’、‘王公’、‘萬乘之君’等字樣者凡五處用,‘取天下’字樣者凡三處,這種成語,像不是春秋時人所有,還有用“仁義”對舉的好幾處,這兩個字連用是孟子的專賣品,從前像是沒有的。”(4)梁啟超:《論老子書作于戰(zhàn)國之末》,載羅根澤編著:《古史辨》第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7頁。張煦對此給予了反駁,他說:
易系辭下傳說:“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弊髠髡f:“酒以成禮,不繼以淫,義也;以君成禮,弗納于淫,仁也。”仁義為并文,與老子所說的“絕仁棄義”“先仁后義”有何不同?史記引周初所制謚法云:“仁義之所往為王?!敝艹踔u法篇義與此合,早以仁義為聯(lián)同,與老子“大道廢而后有仁義”有何不同?(5)張煦:《梁任公提訴老子時代一案判決書》,載羅根澤編著:《古史辨》第四冊,317頁。
這里先要說明的是,仁義連用不是孟子的發(fā)明,更不是孟子的專賣品,梁先生所言不確。但是張煦先生的反駁卻也不能成立,因為《易·系辭下》傳一般認(rèn)為是戰(zhàn)國時期的作品,無法憑此反對梁先生的觀點,《左傳》的情況也與此類似,至于《史記》引周初所制謚法那就更不足為證,因為《史記》總歸是漢代的書,而且《尚書》中的周代文獻確實沒有仁義連舉的例證。
《左傳》中已經(jīng)有了很豐富的道德觀念,出現(xiàn)過很多“義”字,出現(xiàn)了三十個左右的“仁”字,《國語》中出現(xiàn)了二十四個“仁”字,《國語·周語上》內(nèi)史興有“且禮所以觀忠信仁義也”之語,可見不僅仁義的觀念在春秋時代已經(jīng)很流行,并且“仁義”亦早已連為一詞。而《墨子》書中,也有將仁義連用在一起的。
張岱年先生在論述“仁義”范疇的時候說:
孔子講仁,又講義,但據(jù)《論語》所載,孔子未嘗以仁義相連并舉,《左傳》記載春秋時各國卿大夫的言論,既談到仁,也談到義,……《左傳》亦無以仁義相連并舉之例。二十年代,梁任公曾謂仁義對舉始于孟子(《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事實上,《墨子》書記錄墨子的言論,已將仁義相連并舉了?!疾臁赌印窌@類文句的語氣,似乎所謂“仁義”是當(dāng)時人常用的辭語,并非墨家所獨創(chuàng),我推測,以仁義并舉,可能始于孔門再傳弟子,在戰(zhàn)國初期即已流行起來了。《孟子》引述告子“仁內(nèi)義外”之說,亦以仁義并舉。《墨子·公孟》記“子墨子曰:……今告子言談甚辯,言仁義而不吾毀?!笨勺C告子的年輩在墨子和孟子之間。告子以仁義并舉,亦先于孟子。仁義相連并舉,始于何人,由于書缺有間,已難考定?!吨杏埂吩疲骸叭收呷艘?,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由所生也?!薄妒酚洝吩疲骸白铀甲鳌吨杏埂贰!比纭吨杏埂反苏孪底铀荚鳎赡苁侨柿x并舉的開始,總之,在子思以后不久,“仁義”一詞就流行起來了?!兰覍τ谌柿x提出了猛烈的批評。《老子》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庇质耪拢骸敖^仁棄義,民復(fù)孝慈?!边@肯定“孝慈”的淳樸道德,而擯棄“仁義”。這些文句不可能出自春秋末年的老聃,應(yīng)是老聃的后學(xué)所附益。(6)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xué)概念范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7年,第162—165頁。
張岱年又說:
老子六十三章有“報怨以德”之語,《論語》中記載孔子對“報怨以德”的批評。足證孔、老同時的傳說并非虛構(gòu)。但《論語》中無仁義并舉之例,《老子》書中有“大道廢,有仁義”、“絕仁棄義”等句不可能出現(xiàn)于春秋末年,顯系后人所附益。(7)張岱年:《帛書老子校注·張岱年序》,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2頁。
同樣需要先作說明的是,張岱年先生所謂“《左傳》亦無以仁義相連并舉之例”的說法不確。上面張煦先生就曾經(jīng)提到,《左傳》說:“酒以成禮,不繼以淫,義也;以君成禮,弗納于淫,仁也。”這段文字出自《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傳。如果說“仁義”連為一詞,《左傳》確實沒有;但是張岱年先生把《中庸》的“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看作了仁義連舉,既然如此,那么《左傳》的這段話也應(yīng)該算作仁義連舉。但是,《老子》中“大道廢,有仁義”、“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這些文句不可能出自春秋末年的老聃,應(yīng)是老聃的后學(xué)所附益。張岱年先生的這個結(jié)論是可以成立的。
今本《老子》五千言明確反對仁義是無疑,因為有三章論及,并且意義連貫論證嚴(yán)密。如下:
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xué)無憂。
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今本《老子》中的這些論述有兩點值得特別注意:一是仁義連舉;二是道德仁義禮的關(guān)系,即:“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睉?yīng)該看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這個結(jié)論是一個反命題,按照思想史的規(guī)律,應(yīng)該是先出現(xiàn)正命題之后,才會出現(xiàn)批判性的反命題。在這里可以提出三個問題,第一,仁義連舉始于何人?第二,道德仁義禮的思想形成于何時?第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這個結(jié)論可能是在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
先說仁義連舉問題。在傳世文獻中,仁義連用首出《墨子·節(jié)葬下》:“今逮至昔者,三代圣王既沒,天下失義。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喪以為仁也、義也,孝子之事也?;蛞院裨峋脝室詾榉侨柿x、非孝子之事也?!鼻页霈F(xiàn)在《尚賢上》、《尚同下》、《非攻下》、《節(jié)葬下》、《非命下》以及《天志》上中下三篇等諸多篇章中,可以說“仁義”在墨子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個流行的詞匯。
郭店楚簡的出土使得這個問題的解決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郭店楚簡《五行篇》第一章:“仁形于內(nèi)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nèi)謂之行。義形于內(nèi)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nèi)謂之行。禮形于內(nèi)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nèi)謂之行。智形于內(nèi)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nèi)謂之行。圣形于內(nèi)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nèi)謂之行?!?8)所引《五行》文字以及分章,依據(jù)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錯漏字則依據(jù)《郭店楚墓竹簡》改補。這是現(xiàn)在可見的最早的“仁義”連貫使用的歷史實物,表明儒家仁義禮智的觀念已經(jīng)形成,也是孟子四端說的思想源頭。特別是郭店楚簡《五行篇》第十八章:“仁,義禮所由生也”,明確表達了“義禮”是由“仁”所生發(fā)這樣一種抽象概念之間的生成關(guān)系。龐樸先生力證《五行篇》出自子思子的結(jié)論已基本取得學(xué)界認(rèn)同。由此可知,仁義連舉始于子思子,這個結(jié)論符合歷史的時間序列,子思子是曾參的學(xué)生,略早于墨子。
第二,道德仁義禮的思想形成于何時在《論語》中,道德仁義禮并沒有形成完整的聯(lián)系,關(guān)鍵的是仁義沒有直接聯(lián)系;在《論語》和《孟子》中都沒有道德連舉的例子;在《孟子》中,仁義禮的關(guān)系則非常密切?!叭剩酥舱?,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離婁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孟子·萬章下》)還有孟子的四端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道德與仁義也有聯(lián)系,但并沒有明確而完整的聯(lián)系。“君子之事君也,務(wù)引其君以當(dāng)?shù)?,志于仁而已?!?《孟子·告子上》)“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孟子·盡心上》)
在《荀子》中有道德連用的例子,如“故學(xué)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勸學(xué)》)。也有仁義禮與道的聯(lián)系:“君子處仁以義,然后仁也;行義以禮,然后義也;制禮反本成末,然后禮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荀子·大略》)儒家文獻中,道德仁義禮有明確而完整得聯(lián)系出自《禮記》:“道德仁義,非禮不成。”(《禮記·曲禮上》)但《禮記》的成書年代不好確定??梢哉J(rèn)為,道德仁義禮有明確完整聯(lián)系在孟子之后,《荀子》成書前后的一段時間。
第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這個結(jié)論可能是在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首先《莊子》內(nèi)篇明確反仁義無疑,《莊子·齊物論》:“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亂?!边€有著名的“心齋坐忘”說就是從“忘仁義”開始的,其文如下: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彼諒?fù)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彼諒?fù)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敝倌嵩唬骸巴瑒t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后也。”(《莊子·大宗師》)
在《莊子》外篇中則可以看到:“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yīng)六律?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圣人之過也?!?《莊子·馬蹄》)“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毀道德以為仁義”明確表明,道德與仁義是兩個層次,而且道德的層次高于仁義?!笆У蓝蟮拢У露笕?,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這樣關(guān)鍵的句子也就呼之欲出了,在《莊子》外篇的最后《知北游》就有:
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黃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Y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莊子·知北游》)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边@一句被認(rèn)為是老莊反對仁義的關(guān)鍵的話,是借黃帝之口下的結(jié)論,但顯然也不能把這句話斷在漢初黃老道盛行的時候,因為今本《老子》第三十八章完整地見于《韓非子·解老》,只是關(guān)鍵句子文字有所不同。韓非子的結(jié)論是:“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義,失義而后失禮”,與今本《老子》和《莊子》相比多了四個“失”字,這似乎可以說明在莊子與韓非子之間,《老子》就出現(xiàn)了不同的版本。
到目前為止,《老子》大致有三個時間段的版本,抄寫于戰(zhàn)國時期的郭店簡本、西漢初年的馬王堆帛書本、魏晉時形成的通行的王弼本,三個時間段的版本基本展示了《老子》書反對仁義的演化過程。這可能是因為,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王官失守、學(xué)在民間,書籍需賴學(xué)者而傳,老子的弟子雖代有傳人不絕如線,但這個學(xué)派團體的人數(shù)較少,分化也不明顯,這就給某個宗師級的人物為了學(xué)派論戰(zhàn)的需要而改動《老子》并被接受下來提供了可能。反觀《論語》情況則與此不同,孔子卒后,《論語》由眾多弟子分開傳授,儒學(xué)成為顯學(xué),要改動《論語》并被廣泛接受的可能性不大。
由此可見,《老子》書反對仁義有一個逐步演化的過程,《禮記·曾子問》、《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以及《莊子》等古籍中均記載有“孔子問禮于老子”一事,筆者也認(rèn)可老子稍早于孔子的說法。如果老子自著今本《老子》的說法成立的話,他絕不可能反對儒家的仁義思想,因為那個時候儒家學(xué)派還在形成中,仁義連舉不見于《論語》,首現(xiàn)于郭店簡《五行》和《老子》丙組,這表明《老子》書已經(jīng)被改動,但不如后來改得多。郭店簡抄寫時期的儒家學(xué)派已然成為顯學(xué),而墨家正在興起,學(xué)派爭論使得《老子》書開始反對仁義,到莊子后學(xué)編成《莊子》的時候,《老子》書就開始正式針對于儒家反對仁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