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龍崗區(qū)吉祥小學
近年來學生出走及自殺的事件屢見報章,說明在校學生承受來自學業(yè)、家庭乃至社會各方面的心理壓力,已達到了不平衡狀態(tài)和不健康狀態(tài),心理障礙已經成為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頭號大敵。這個問題應該引起了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而班主任——作為一個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師長、學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擔者,應當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級管理,利用班主任工作優(yōu)勢,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導師,成為學生的“心理專家”。
當今的中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得到父母的關心呵護多,經受社會生產生活鍛煉少;通過新聞媒體看到的多,眼界廣,實際操作的能力低。他們如同溫室中的幼苗,心理敏感而脆弱,要么盲目從眾,盲目樂觀;要么自卑自賤,自我封閉。他們的心理成長跟不上經濟社會生活的發(fā)展,存在不同的適應不良等心理問題。
1.厭學心理。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也是學生、教師、家長最為關心的事。一小學四年級男同學因期末考試成績差受到父母嚴厲批評,第二個學期開始就經常裝病不到學校上課,不看課本,不做習題,甚至離家出走過,徹底不要學習了,父母與他根本無法溝通。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學生的學習競爭也日趨激烈,這本來是正常的。但是競爭有它的兩面性,它可以激發(fā)動機,也可以遏制動機。有競爭就會有失敗,如果不能用良好的心理來對待它,那么失敗就會通過消極的心理反應而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加上家長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學生厭學現象頻頻發(fā)生。
2.自卑心理。特別班級中的“后進生”,由于在學習、行為等方面表現的不如人意,經常受到家長、老師的批評指責,往往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他們套上了無形的精神枷鎖,認為自己“低人一等”, 因自我認識不足,常認為“我可能學不會”,整日陷于焦慮和苦悶之中。不僅影響了學習和正常的人際交往,更主要的是不利于他們人格的和諧發(fā)展。
3.偏執(zhí)心理。由于受家庭教育、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一些青少年心理敏感、多疑,不相信別人,常自認為自己是對的,感覺良好,甚至明明自己錯了,還強辭奪理,推諉于別人。這種典型的偏執(zhí)心理,不僅嚴重地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而且還有可能造成人格障礙。
4.自私心理。許多小孩由于家長對孩子要求不嚴格,溺愛袒護孩子,不管要求合不合理,“一切聽從孩子”。而且受社會“一切向錢看”自私自利、唯利是圖不良風氣的影響。在學校與同學相處,只能占上風,不能吃虧;無法正確對待老師和同學的批評,總覺得自己做得一切都是對的。他們不關心集體,不愿幫助同學,看不起學習差的同學,鄙視家境貧窮的同學。
以上種種不良心理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離心理正常狀態(tài)從而導致不適應行為或心理健康問題的時期,如上所述,青少年學習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離開心理問題。不成功的班主任往往是警察式或保姆式的,對學生的問題缺乏預見和對癥下藥的方法;而成功的班主任把自己看成一個引導者而非學生的對立面,對于暴露出的問題不是忙著呵斥和禁止,而是能透過表面看本質,懂得遵循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用科學的方法加以心理輸導。
這就要求班主任,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提高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斷增強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并在教育工作中著眼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切實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認真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時刻關注每一位學生,從以下幾點做起,做一名合格的“心理專家”,讓他們在校園里快樂健康地成長。
“什么樣的班主任,就會帶出什么樣的班級來”,這話不一定說得全面,但有一定的道理。班主任的作風直接影響著班風。要使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心理要求班主任要有健康的心態(tài),關心心理健康,適時調整自身心理狀態(tài),以良好的心態(tài)去感染學生;二要重視學習,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技巧,提高心理健康能力和水平;不斷更新觀念,改變在學生心目中的絕對權威和警察現象,樹立良好的現象,這樣才能與學生保持親近,方可對學生施教;三要深入總結,不斷完善自我,積極實踐,勇于反思,不斷完善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工作技巧,做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的表率。
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因素很多,由于環(huán)境、性格、性別等方面的差異,每個學生對同一問題可能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對于這一切,班主任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情緒變化和行為舉止來判斷其內心深處的變化;另一方面要通過談心活動,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使學生愿意向教師傾訴。正像裴斯泰洛齊所說:“每一種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親般的眼睛時時刻刻準確無誤地從孩子的眼、嘴、額的動作來了解他內心情緒的每一種變化?!痹谡业疆a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后,再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因材施教。要想消除學生學習中的心理問題,一方面要給予他們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了解他們的真實思想;另一方面要根據他們不同的心理特點,以其樂于接受的方式,“對癥下藥”進行個別心理指導,讓他們把主要精力用在學習上,使他們走出心理誤區(qū)。
有調查顯示:在回答“碰到問題首先找誰商量”,尋找同伴的占70%,尋找父母的占10%,尋找老師的占8%,其它占12%。這表明學生碰到麻煩時,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家長、教師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現,居高臨下,學生的心靈很難敞開,也就很難溝通、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產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正確地疏導,往往會對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不利于其的健康成長。作為教師,如何才能讓學生消除對師長的畏懼、隔閡呢?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可見,教師平時不能擺架子,只有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充分信任學生,學生才會把心里話告訴你。
學生心理負擔加重,不僅有著學校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方面的影響。有的家庭,父母關系緊張,孩子因缺少關愛而變得自卑、情緒低迷,易沖動;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對孩子無暇顧及,放任自流,導致孩子不求上進,自暴自棄;還有的家庭過分溺愛孩子,嬌縱了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的心理……以上家庭因素地影響,都可能導致孩子心理上畸形發(fā)展,在性格上孤僻、膽小、憂郁、人際關系不良,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與人合作等。這些都會危害著孩子的心理健康。針對這些問題,班主任可主動爭取家長的支持,協(xié)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決孩子們的心理問題。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要利用家長會的形式,就共性問題與家長進行雙向交流,以便溝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過家訪和個別談話方式,就個別問題與家長取得聯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在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班主任只有充分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與家長真誠、和諧地溝通,才能客觀、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心理成長過程,減少教育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果。
學生的生活是“家庭——學?!眱牲c一線的生活,單調、乏味,限制了學生的視野和活動空間。緊張而富于競爭的學習生活,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緊張、壓抑、憂郁的心理。因此,班主任要根據青少年好奇、好玩、好動、積極思考的特點,利用自習或業(yè)余時間,組織一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成長。如我在班級中經常鼓勵學生參加興趣小組,夏令營等,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興趣,發(fā)展特長,陶冶情操,開闊眼界,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為學生生動活潑、健康地成長提供廣闊的空間。
總之,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而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心理問題也日益增加,班主任不僅要做一個“傳道授業(yè)”的師長,還應當扮好學生的“心理專家”這個角色,正確、及時地解決、疏導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促進全體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