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詩宇
(蘇州大學 王健法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6)
所謂“訴調對接”就是將法院訴訟與人民調解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解決糾紛和矛盾,這是當前司法改革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種解決糾紛的新形式。在傳統(tǒng)糾紛解決機制乏力、非訴糾紛解決方式失靈的情形下,“訴調對接”機制應運而生,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方式、機制來化解矛盾,有效地將訴訟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有機結合,兼具靈活性與多樣性,同時又能利用傳統(tǒng)訴訟方式的權威性和指導性為其提供司法保障。因此,訴訟糾紛解決方式和非訴訟調解糾紛解決方式的有效對接、動態(tài)合作、優(yōu)勢互補也是該機制的應有之義。由于法律并沒有對司法確認裁定書的效力給予明確的規(guī)定,理論界又無法達成統(tǒng)一認識,實踐中各法院對此看法不一,因此,準確界定司法確認裁定書的效力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司法確認制度起源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法院,其原始目的即為解決訴外調解協(xié)議的效力問題,可以說從司法確認制度設立的源頭上便于“訴調對接”機制息息相關。而后,通過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司法確認制度予以完善,使司法確認程序的規(guī)則體系大致形成。司法確認的通盤制度設計處處隱含著“訴調對接”的影子,其追求糾紛一次性解決,在調解與執(zhí)行之間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
根據(jù)《關于人民調解協(xié)議司法確認程序的若干規(guī)定》《人民調解法》《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司法確認制度中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與人民調解制度的調解范圍幾乎重合,實屬訴訟化解糾紛機制與非訴訟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之無縫對接。
基于司法為民原則和便利當事人理念,當事人通過對接機制達成的調解協(xié)議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且其法院為主持調解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所在地的基層法院或其派出法庭。這既是“訴調對接”機制要求,亦為司法確認制度的規(guī)則。這種制度設計不僅有利于當事人方便快捷地申請司法確認,又便于人民法院對調解組織的監(jiān)督指導以及行使審判權。
當事人通過對接機制達成的調解協(xié)議在本質上是私文書,既沒有公文書的既判力,也無法產生執(zhí)行力。但是通過司法確認程序使得原來沒有執(zhí)行力的調解協(xié)議便具有了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司法確認程序因而具有了點“石”成“金”的功能,在調解和執(zhí)行之間開辟了一條道路。
對于申請人而言,當人民法院裁定駁回申請后,其可以變更原調解協(xié)議的內容,也可以重新達成調解協(xié)議,又或者可以通過訴訟途徑解決糾紛。對于案外人而言,其救濟途徑仍向作出確認決定的人民法院申請撤銷確認決定。
人民調解協(xié)議司法確認的制度價值在于快速、便利、高效地將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內容固定下來,定分止爭,因此,就同一糾紛而言司法確認制度與起訴權相斥。然而,司法確認程序中法院對調解協(xié)議只進行形式審查,并不涉及到其實體法律關系,如若因此而剝奪當事人對該爭議的起訴權實屬不公。司法確認裁定書是否具有既判力或者說司法確認裁定書的效力究竟有多大?學理上,將裁判文書的效力分為確定力、既判力、形成力、執(zhí)行力。并非所有的人民法院出具的法律文書都必然同時具有這四種效力,裁判文書的性質不同,其效力會有所差別,故司法確認裁定的效力還須具體分析。
形式確定力是指當事人用盡了上訴或申請異議等通常救濟手段后,裁判所具有的效力。據(jù)此,程序一旦經過就不能回復,當事人不能在同一程序內對同一訴訟標的再次爭執(zhí),法院也不能在同一程序內撤回裁判。根據(jù)《民事訴訟法》,司法確認制度規(guī)定在第十五章特別程序之中,實行一審終審制度,當事人沒有進行上訴的權利,但并沒有禁止案外人異議。根據(jù)《確認程序若干規(guī)定》第十條,在案外人沒有提出異議前,確認裁定的效力是不穩(wěn)定的,人民法院作出的確認裁定尚未具備形式確定力。只有經過案外人異議期后,且沒有產生案外人異議時,該確認裁定才具有形式確定力。
既判力,即實質確定力,是指確定判決對訴訟標的之判斷對法院和當事人等產生的約束力。這種約束力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從消極方面講,法院作出實體判決后,當事人之間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就被固定下來,當事人不能為此再次爭執(zhí),且能夠約束當事人和法院此后的行為。在制度上有兩種體現(xiàn)形式:(1)禁止當事人再行起訴或反訴,即“一事不二訟”;(2)法院對同一爭議不得再次審理,即“一事不再理”。第二,從積極方面講,法院在處理后訴時應受前訴確定判決的拘束。在判決中確定的某些事項,當事人不得再行爭議,法院也不得另做判斷。那么,確認裁定作為法院的一種正式法律文書是否具有既判力呢?
第一,從司法確認制度設立的初衷考量,其應當具有既判力的消極效果。司法確認制度為強化人民調解協(xié)議之效力、方便快速解決民事糾紛而設立,如果否認既判力的消極效果,那么當事人在取得確認裁定之后仍然可以另行起訴的話,其所爭議的實體法律關系仍然的不到安定,那么司法確認裁定的價值何在?另外,賦予確認裁定既判力的消極效果也是誠實信用原則在程序法中的體現(xiàn)。在調解之初乃至調解終結均遵循了當事人的意愿,在自愿和合法的前提下雙方簽訂調解協(xié)議,而后在雙方合意之下,共同到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經依法審查予以確認。在這整個過程,都保障了當事人的意思自由,當事人應當秉承著誠實信用的原則自覺履行協(xié)議內容,所以當事人應當接受此確認裁定之約束,不能就同一糾紛再行訴訟。
第二,對于確認裁定是否具有積極既判力在我國存在兩種觀點:一是肯定確認裁定發(fā)生既判力的積極效果,二是否認確認裁定發(fā)生既判力的積極效果。持肯定觀點的理由是:司法確認程序的功能在于將人民調解協(xié)議(私文書)轉化為發(fā)生執(zhí)行力的司法確認書(公文書),那么法院在此程序內作成的裁定當然發(fā)生既判力——“阻止矛盾判決”和“先決判決的拘束力”,當事人不得針對同一調解協(xié)議再次提起司法確認。持否定意見的理由是:司法確認裁定的效力根據(jù)是非訟裁判權的運用和當事人的合意。非訟裁判權不是核心意義上的審判權,而是通過法院來加強單純依靠當事人合意無實現(xiàn)的某種法律效果,而且當事人合意也并非一成不變,本案中的合意未必在它案中形成同樣的合意。
筆者認為,司法確認裁定應當排除既判力的積極效果。從調解協(xié)議的達成乃至司法確認之申請的過程看,雙方在達成合意的過程中難免會妥協(xié)、退讓甚至讓渡部分權利,如果賦予確認裁定積極既判力,在后續(xù)可能發(fā)生的訴訟中影響當事人的利益,那么在達成合意過程中當事人必然會小心翼翼,并且在調解中不會做出退步,以避免未來訴訟中的不利,這樣在調解解決糾紛中就會步履維艱。另外,基于程序結果的公正性和程序保障的正當性考量,確認裁定不適宜具有積極既判力。既然在調解過程中雙方可能存在妥協(xié)退讓的情況,而司法確認程序中的審查程序比較簡單,審查方式又以形式審查為主,必要時才會要求雙方當事人到庭當面詢問,審查內容僅是調解協(xié)議的合法性問題,與普通訴訟程序的嚴格性、完備性、保障性相差甚遠,因而司法確認程序保障機能弱不足以形成積極效果。
形成力指形成判決變更原有的法律關系或者形成新的權利義務關系。就確認裁定而言,應當具備形成力。形成力是在當事人法律行為和法院裁判行為的雙重構造基礎上發(fā)生的。雙方當事人共同向法院提出申請確認調解協(xié)議,不僅體現(xiàn)了確認行為之合意,更是請求法院對協(xié)議內容,即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劃定之合意予以確認的法律行為。在經人民法院審查協(xié)議合法后予以確認的裁定乃法院運用裁判權的行為,這樣雙重行為屬于確認裁定,其因而具備形成力。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如果確認裁定沒有形成力,就無法運用司法確認解決形成糾紛,這就與《人民調解法》的立法宗旨相悖了。
執(zhí)行力是指對于裁判記載的給付請求權能夠通過強制執(zhí)行程序予以實現(xiàn)。根據(jù)《人民調解法》第三十三條和《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五條的明文規(guī)定,確認裁定具有執(zhí)行力,如果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確認裁定所確認的義務,另一方當事人有權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確認裁定具有強制執(zhí)行之效力,法律已明文規(guī)定,符合該制度設立的初衷,也符合司法價值考量,沒有爭議。
因為確認裁定具有消極既判力,即“一事不二訟”,所以當事人不能就同一民事矛盾另行起訴。另外,司法確認程序實行一審終審,故當事人的救濟途徑只能是提起再審。在設計此再審程序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再審程序的啟動主體:根據(jù)相關法律,當事人無權直接提起再審,其申請再審只是作為啟動再審程序的線索。在司法確認程序的制度設定中,其適用范圍多是當事人可以通過調解解決、爭議不大的民事糾紛,如果調解協(xié)議中存在實體性瑕疵,即“在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前提下,當事人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達成調解協(xié)議”和“因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或一方乘人之危而達成調解協(xié)議”,屬于可撤銷的情形,必須經當事人自己主動提出,所以在這兩種情形下,應當賦予當事人啟動再審程序權。
2.再審程序的啟動條件:出于維護裁判的權威性和穩(wěn)定性之目的,任何再審程序都不應當隨意提起,否則訴訟則無止境。結合民訴法的相關規(guī)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符合下列條件:(1)針對法院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確認裁定;(2)具有法定的申請事由,可以參考《司法確認規(guī)定》第七條人民法院不予確認調解協(xié)議效力的情形;(3)向作出司法確認裁定的人民法院提出,以便查清事實;(4)在法定期限內提出?!睹袷略V訟法》規(guī)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調解書發(fā)生法律效力后兩年內提出。
3.撤銷原確認裁定的處理:司法確認是以裁定方式作出的,從形式統(tǒng)一的角度考慮,撤銷也宜以裁定方式作出。撤銷后,當事人可以根據(jù)具體情形采取不同的救濟手段,比如,重新申請人民調解、重新申請確認或者以原糾紛另行起訴等等。即便是設計了再審程序,也應當謹慎適用。當事人申請司法確認,主要目的就是強化調解協(xié)議的效力,以備一方當事人拒不履行時,可以跳過普通訴訟程序而直接進入執(zhí)行程序,快捷便利徹底地解決糾紛,也節(jié)省經濟和時間開支。而法院方面,對調解協(xié)議予以確認,賦予其“一事不再理”的效力和執(zhí)行力,為了維護自身權威和節(jié)約司法資源,也不便頻繁適用再審程序,破壞裁判的安定性。
1.案外人與調解協(xié)議的內容具有直接利害關系,大多數(shù)情況是因為當事人惡意串通騙取調解協(xié)議確認致使其他人利益受損。這種情形下,案外人有兩種救濟途徑,一是直接針對確認裁定中涉及的財物提出確認之訴或者給付之訴,通過勝訴判決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二是向人民法院申請撤銷確認裁定。
2.案外人是以確認裁定中的相關判斷為前提性問題的后訴當事人。由于確認裁定不具有積極既判力,法院在處理后訴時不受之前的確認裁定的影響,案外人無需過多關注該確認裁定,而應當依據(jù)后訴相關證據(jù)作出相應攻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