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景和 徐全民
康有為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撰寫了《大同書》?!洞笸瑫肥菍ξ磥砩鐣恼w設計,分為十個部分。其中第五部分是“去形界保獨立”,這一部分講了九個問題,其中第九個問題是“男女聽立交好之約,量定限期,不得為夫婦”,這是康有為設計的大同社會的婚姻形態(tài),他用了2300余字闡述了自己的婚姻思想理論。對于康有為的大同婚姻思想,以往只有幾篇論文涉及,且不夠全面系統(tǒng)。其中較為重要的論文有徐繼東的《從康有為的〈大同書〉看其婚姻家庭觀》(1)徐繼東:《從康有為的〈大同書〉看其婚姻家庭觀》,《婦女學苑》,1998年第2期。和曾亦的《論康有為〈大同書〉中的婚姻、家庭問題》(2)曾亦:《論康有為〈大同書〉中的婚姻、家庭問題》,《社會科學》,2015年第6期。。徐文主要闡述了家庭的起源、作用、廢除家庭以及社會化對家庭功能的取代等問題,而對康有為大同婚姻思想只作了極為簡單的敘述。曾文闡述了康有為的婚姻家庭主張與中國傳統(tǒng)公羊家思想的繼承關系以及與西方思想文化的相同之處,特別強調(diào)了其對中國思想界的重要影響及其具有的思想生命力。而本文則是對康有為大同婚姻思想進行的全面梳理,進而深入探索康有為這一婚姻思想的基本內(nèi)涵和理論依據(jù),以及它在學術上的價值和局限。(3)本文以古籍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大同書》為藍本。
康有為的大同婚姻思想主要包含五個方面的內(nèi)容:其一,婚姻要自己作主決定?!澳信橐觯杂杀救俗該?,情志相合,乃立合約,名曰交好之約,不得有夫婦舊名。”(4)康有為:《大同書》,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164頁。其二,男女婚姻要有期限,不能有終身約定??涤袨樘岢觯骸澳信霞s當有期限,不得為終身之約”;(5)康有為:《大同書》,第164頁?!凹倭罟杏肋h歡合者,愿聽其頻頻續(xù)約,相守終身”,(6)康有為:《大同書》,第165頁?!叭粲行陆唬犉涓啞?;(7)康有為:《大同書》,第165頁?!芭f歡重續(xù),亦可尋盟”。(8)康有為:《大同書》,第165頁??涤袨樘貏e強調(diào),感情相投者可以續(xù)約永遠相好,允許志趣不同的夫妻改變初衷并與他人訂約,若夫妻產(chǎn)生厭惡之心,想離棄者可馬上分開,即“相得者既可續(xù)約而永好,異趨者許其別約而改圖”,“厭惡之意已生,則去者即去”。(9)康有為:《大同書》,第166頁。其三,婚期約定在一個月與一年之間?!盎橐銎谙蓿谜卟辉S過一年,短者必滿一月。”(10)康有為:《大同書》,第167頁。其四,設立媒介官員。即“立媒氏之官。凡男女合婚者,隨所在地至媒氏官領收印憑,訂約寫券,于限期之內(nèi)誓相歡好”。(11)康有為:《大同書》,第167頁。其五,有些女子不能享用這些權(quán)利。即“女子未入學及學問未成不能領卒業(yè)憑照者,不能自立須仰夫養(yǎng)者,不用此權(quán)”。(12)康有為:《大同書》,第167頁。以上五個方面是康有為大同婚姻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
通過深入研讀,我們認為在康有為大同婚姻思想的五個方面中,其核心主張是第二點,即男女婚姻要有期限,一般不能有終身的約定。也只有這一點才真正反映了康有為對大同社會婚姻問題的獨特思考,顯示其大同婚姻思想的特殊性,而其他四點不能與之相提并論。第一點屬于婚姻自主的思想主張,在戊戌時代前后及其后來的時代,已經(jīng)有很多人提出并贊同此種婚姻觀念,同時漸次有眾多的民眾把它與自己的婚姻生活聯(lián)系起來,而不用等到未來的大同時代再去踐行。而夫婦的稱謂也只是個稱呼問題,它也是特指第二點“婚姻要有期限”下的婚姻形態(tài)而言,與事實上的婚姻自主與否關系不大,所以可以把它與康有為的第二點主張聯(lián)系起來看待即可。第三點所講的婚姻要有期限實質(zhì)是對第二點的一個說明和補充,是在具體闡述婚姻期限的時間范圍問題。第四點所說的設立官媒,領取憑證以及交好之間相互恩愛,這在康有為所處時代前后的現(xiàn)實社會中,通過多種形式已經(jīng)有了諸多方面的呈現(xiàn),并不是到了大同社會才有可能實現(xiàn)的了。第五點講的更是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實際問題,也與大同社會關系不大。所以說康有為的大同婚姻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只有“男女合約當有期限”這一點。
康有為不但提出了五點大同社會婚姻問題的具體主張,而且對其中的一些主張還進行了論證,提出了自己一些基本的理論根據(jù)及其實施的某些辦法。
(一)康有為為自己的第一點婚姻主張?zhí)岢隽嗣鞔_的理論依據(jù),他認為,“男女既皆平等獨立,則其好約如兩國之和約,無輕重高下之殊。若稍有高下,即為半主,即為附庸,不得以合約名矣”。(13)康有為:《大同書》,第164頁。康有為還進一步強調(diào),若“違天賦人權(quán)平等獨立之義,將漸趨于尊男抑女之風,政府當嚴禁之”。(14)康有為:《大同書》,第164頁??涤袨樵谶@里闡述的理論依據(jù)非常清晰,是要說明平等獨立是天賦人權(quán),所以在婚姻上只有男女平等、自主自擇才是符合天倫人道的。
(二)康有為用了大量的篇幅為其大同婚姻思想的第二點即“男女合約當有期限”的主張作了充分地論證,并找到了諸多理論根據(jù),概括起來有如下五個方面。
其一,是由人性各異與“見異思遷”的人性特點決定的。人性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每個人的性情很難一致,人人都有其個性,感情再好的人也決然沒有性情完全同樣的道理,“蓋凡名曰人,性必不同,金剛水柔,陰陽異毗,仁貪各具,甘辛殊好,智愚殊等,進退異科,即極歡好者斷無有全同之理,一有不合,便生乖暌”,(15)康有為:《大同書》,第164頁。足見人的性情之不同,長期在一起,將會產(chǎn)生不和的后果??涤袨檫€進一步把這種不協(xié)調(diào)的后果進行了深入地剖析,認為“無論何人,但可暫合,斷難久持,若必強之,勢必反目”。(16)康有為:《大同書》,第164頁。因夫妻反目就會造成多種惡果,“或相見不語,或終身異居,或相惡離異,或隱謀毒害,蓋因強合終身之故而致終身茹苦或喪生命者,天下古今蓋無量數(shù)”。(17)康有為:《大同書》,第164頁??涤袨檫M一步分析說:“欲絕交則傷名害義,無情失歡,欲不絕則坐視此狂夫酷婦乖僻險橫,一息難安,況忍終古?!?18)康有為:《大同書》,第164頁。康有為得出結(jié)論,慢說一般民眾,“故雖稟資賢圣,斷無久處能相合相樂之理者也”。(19)康有為:《大同書》,第164頁??涤袨檫€認為“見異思遷”亦是人性的特點?!胺踩酥?,見異思遷,歷久生厭,惟新是圖,惟美是好。如昔時合約,已得佳人,既而見有才學尤高,色相尤美,性情尤和,資業(yè)尤富者,則必生愛慕,必思改交。已而又有所見,歲月不同,所好之人更為殊尤,則必徇其情志,舍舊謀新。”(20)康有為:《大同書》,第164-165頁。
其二,傳統(tǒng)習俗對人們的束縛??涤袨閺奈幕囊暯欠治隽藶楹维F(xiàn)實生活中一直存在夫妻長久相守的情況,他認為這是舊俗所致,“昔時舊俗,以女從夫,貴賤既同,故能勉強久處。其亞洲舊俗,一男得兼數(shù)女,而女子被制于男,故雖極苦而勉強守之;然于人道自由、人權(quán)天賦之義,已逆背而不樂矣”。(21)康有為:《大同書》,第165頁。在康有為看來,舊俗雖然如此,但今天已與過去不同,所以不能再如過去一樣夫妻勉強相守地生活下去,為此康有為還談到了三點理由:第一,職業(yè)變化,久處很難?!敖衲信降龋鞯锚毩?,有始為士卒而后為君相,有始為士商而后為農(nóng)工,執(zhí)業(yè)迥殊,貴賤迥異,強其久合,其事甚難?!?22)康有為:《大同書》,第165頁。第二,交往不同,久處很難。即“男女平等,各自獨立,雖復合約,不過為歡。至其財產(chǎn)各不相蒙,或因理財而他遷,或因避地而遠去,必令棄其所業(yè),遠以相隨,而人各有交,或難相負,此時隨遷則難于棄業(yè),戀職則不能隨遷,而令永久仳離,既非人道之情,又損自由之分”。(23)康有為:《大同書》,第165頁。第三,子為公民,無需相守終身。“舊俗據(jù)亂之時。夫婦之義專以傳子姓,此為一男子之私意,故不得不強合以終身,夫婦永定,然后父子得親。今世至太平,男女平等,各自獨立,生人既養(yǎng)自公家,不得為一姓之私人而為世界之天民矣。男女之事,但以徇人情之歡好,非以正父子之宗傳,又安取強合終身以苦難人性乎!即使強合,亦為無義。”(24)康有為:《大同書》,第165頁。
其三,用中外歷史證明“義合則留,不合則去”(25)康有為:《大同書》,第165頁。的夫妻關系??涤袨檎J為,中國古代就有棄婦的記載,孔氏三代都曾出妻,(26)孔氏三代指孔子、孔子之子孔鯉、孔鯉之子孔伋三代人。康有為是要以此說明一個道理,即關乎人性的快樂才符合人道?!胺蚬耪哂袟墜D之文,孔氏猶三世出妻;又有出夫之義,韓非子稱‘太公者老婦之出夫也’?!?27)康有為:《大同書》,第165頁。“不強人情之不樂,甚得人道之宜?!?28)康有為:《大同書》,第165頁。康有為還特別強調(diào)當今歐美有夫妻可以離異的制度,“故今歐美之制皆有棄婦出夫之義,法國近者每歲夫婦離異之案萬數(shù)”。(29)康有為:《大同書》,第165頁。
其四,反證習俗輿論對人們婚姻關系的壓制,主張順乎人情,任其離合?!按蟮仫L俗,夫婦皆定于終身,其有離異,即犯清議?!?30)康有為:《大同書》,第165頁。離異夫妻要遭到世俗輿論的打壓,即“不訾其薄行寡恩,即議其擇人不慎,否則議其治家無法,否亦以為異事笑談。于是鄉(xiāng)里私貶其輕薄,公府亦訾議其行誼,報紙加以譏誚,知識傳為笑言,種種責備,令人不堪,故雖私恨甚深,不得不彌縫隱忍”。(31)康有為:《大同書》,第165-166頁??涤袨檎J為,這種世俗輿論與夫妻之間追求幸??鞓返娜诵韵嚆?,“夫婦者所以極靜好之歡,得樂耽之實,乃人道之宜也。至于強為隱忍,則其苦難有不可言”。(32)康有為:《大同書》,第166頁。而這種壓制造成的痛苦,“損失自由多矣,既不如亂世之俗立夫婦以正父子之親,則何不順乎人情,聽其交歡,任立期限,由其離合”。(33)康有為:《大同書》,第166頁。
其五,避免因淫欲之性的失控而造成諸多惡果,故婚姻要行期限??涤袨檎J為,“夫奸淫之案,遍于大地,溢于古今,雖有圣王賢吏萬百億千,治道化成,化行俗美,而終無術以弭之者也,蓋人情有所不能禁故也”。(34)康有為:《大同書》,第166頁??涤袨閷σ赡茉斐傻闹T多惡果作了闡述,認為“因欲奸不得,謀詐并興,暴力交作,或傷害人命,或破產(chǎn)傾家,或鄰里相竊,或強弱相凌,或兄弟相殘,或父子相爭,甚至釀禍株連,蒙以甲兵,被于邦國。淫禍之烈,自古為昭,故往哲畏之,以為大戒”。(35)康有為:《大同書》,第166頁。康有為認為,面對淫欲之事,一般有兩種態(tài)度和主張,一是嚴加防范,二是順乎人性而設計疏導有效之辦法??涤袨榉穸ㄇ罢叨隙ê笳?。他認為防范無效,“筑堤愈高而水漲愈甚,蟻穴不塞,卒于潰決”,(36)康有為:《大同書》,第166頁?!肮史酪鷩蓝L愈盛”,(37)康有為:《大同書》,第166頁。“不若去堤與水,自無漲潰之虞”。(38)康有為:《大同書》,第166頁??涤袨橹赋?,疏導的唯一方法就是相愛雙方的婚姻要有期限,婚姻要訂合約,這就是大同社會的婚姻特點?!敖袷兰却笸巳烁鞯盟?,茍兩相愛戀,即兩訂約盟,既遂其欲,復何所奸!若非本愿,則為強奸,亂世平世,刑茲無赦。然是時人得所欲,其事至易,人皆之學,其欲易澹,亦何為冒犯刑誅為此強奸之事哉!故曰,行期約之事,則奸淫永絕也?!?39)康有為:《大同書》,第166-167頁。
康有為的大同婚姻思想中最為注重的就是婚姻要行期限,認為它符合人性,可以避免社會兩性關系的諸多惡行,并能夠形成適意祥和的社會環(huán)境,希望這種婚姻有期限的社會,“法律所許,道德無譏,人人皆同,日月常見,鄉(xiāng)里無所用其譏評,公府無所用其論議,報紙無暇以道及,知識不以為笑談。凡人既無隱忍強合之心,即全世界并無離異告絕之事,人人各得所欲,各得所求,各遂所歡,各從所好,此乃真‘如鼓瑟琴,和樂且耽’也”。(40)康有為:《大同書》,第166頁。這就同舊俗不同了,“舊俗一有離異,以為覆水難收,即若仇讎相視哉!既得人權(quán)自由之義,尤得人道私合之宜,不特無怨女曠夫之嘆,更可無淫情奸案之事”。(41)康有為:《大同書》,第166頁。
(三)康有為還為自己的第三點婚姻主張?zhí)岢隽死碚撘罁?jù)。婚姻為什么“久者不許過一年,短者必滿一月,歡好者許其續(xù)約”(42)康有為:《大同書》,第167頁。呢?在康有為看來,“約限不許過長,則易于遵守,即有新歡,不難少待;約限不得過短,則人種不雜,即使多欲,亦不毒身”。(43)康有為:《大同書》,第165頁??涤袨檫€考慮到幾種具體情況,并提出妥善處理的具體辦法:一是“兩人永好,故可終身”;(44)康有為:《大同書》,第165頁。二是“舊歡重續(xù),亦可尋盟”,(45)康有為:《大同書》,第165頁。即便“今日雖不續(xù)約,而可重訂后期,異時再為盟約,譬若故友重逢,亦如膠漆”;(46)康有為:《大同書》,第166頁。三是“若有新交,聽其更訂”。(47)康有為:《大同書》,第165頁。
(四)康有為對自己的第四點婚姻主張沒有進行理論論證。
(五)康有為為自己的第五點婚姻主張?zhí)岢隽死碚撘罁?jù)。在康有為看來,第五點主張并不是大同時代的自由人權(quán)制度,而是目前暫且訂立的一種制度,即“此非大同人權(quán)自立之制也,以未至大同,姑立此制”。(48)康有為:《大同書》,第167頁??涤袨檎J為,“蓋今舊俗尚多,驟改必多不便,或女子終身受夫男之養(yǎng)而忽棄之,則于報禮不公;或男子疑女子而棄之,亦于生育之事未安”。(49)康有為:《大同書》,第167頁??涤袨檫€對女子兩方面的情況進行了分析,認為“女子所以能自立者,亦以其學問才識備足公民之人格,故許享有獨立之權(quán);若其未能備足公民之人格,則暫依附于夫以得養(yǎng)瞻,亦人情也。且使女子欲求得獨立之權(quán),益務向?qū)W,則人才益增,豈不美哉!”(50)康有為:《大同書》,第167頁。
康有為上述五點婚姻主張是為大同時代設計的,“從上所論,專為將來進化計”。(51)康有為:《大同書》,第167頁。在康有為看來,“若今女學未成,人格未具,而妄引婦女獨立之例以縱其背夫淫欲之情,是大亂之道也。夏葛冬裘,各有時宜,未至其時,不得謬援比例。作者不愿敗亂風俗,不欲自任其咎也”。(52)康有為:《大同書》,第167頁。
然而另一方面,隨著程朱理學在南宋后期的流行及被定為官方正統(tǒng)學說,女性的生存空間受到更大幅度地擠壓,女子以修德為主而不宜作詩文的觀念普遍流行。較之唐宋及前代女性相對開放與寬松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有所改變,此時期出現(xiàn)了一些反對女子進行詩文創(chuàng)作的言論,以至于女詩人自身也逐漸開始反思,并有意壓抑自己的創(chuàng)作沖動,以合乎“女德”。元代才女孫淑自幼學詩,有《綠窗遺稿》,所為詩歌均有清新雅麗之風,但她時常焚棄詩稿,因為“詞翰非所事也”[注]胡文楷編著,張宏生等增訂《歷代婦女著述考》(增訂本),第71頁。。孫淑抑制詩思的行為是自覺對自我進行道德規(guī)訓的結(jié)果,這一行為使其將自己納入理學所規(guī)定的常規(guī)女性的日常生活軌道。
康有為提出了自己建構(gòu)大同社會婚姻模式的主張,并進行了理論論證,以上我們對此進行了討論。而縱觀康有為理論論證的全過程,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康有為如何梳理并強調(diào)他的多種理論論證,但進行論證的最終理論基礎還是獨立、自由、平等、人權(quán)學說,即“太平之世,人皆獨立,即人得自由,人得平等”。(53)康有為:《大同書》,第166頁??涤袨樵诙潭?300字的全文中共用了9次“獨立”一詞、7次“自由”一詞、6次“平等”一詞、4次“人權(quán)”一詞。還多處用了“人性”、“人道”、“天理”等詞匯,“一切自由,乃順人性而合天理”、(54)康有為:《大同書》,第165頁。“既得人權(quán)自由之義,尤得人道私合之宜”。(55)康有為:《大同書》,第166頁。此外還使用了“人情”、“人格”、“自立”等詞匯,可見康有為主張大同社會婚姻模式的全部理論基礎是人的解放學說,而人的解放學說從根本上就體現(xiàn)在人的自由、平等、獨立、人權(quán)、人性、人道、人格、人情、自立、天理等諸多方面。
康有為為自己的大同婚姻思想所找到的諸多理論根據(jù)哪些具有科學性,哪些科學性不足;其找到的理論根據(jù)哪些能夠論證自己的婚姻思想,哪些欠缺論證的邏輯和力度;這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專門研討。
康有為大同社會婚姻思想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歷史、社會和文化緣由,主要與下面幾個因素關系密切。
(一)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影響。其一,康有為對傳統(tǒng)思想“質(zhì)”的繼承。《春秋》“尚質(zhì)”,“質(zhì)”為血緣關系的親親之情。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zhì)文篇》中概括了夫妻對坐而食、昭穆別位、喪禮別葬等,都屬于“質(zhì)”的內(nèi)涵,體現(xiàn)了夫妻平等的精神。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的“夫妻相敬如賓”(56)《中庸》,《四書反身錄》卷2。和“夫和而義,妻柔而正”(57)《左轉(zhuǎn)·昭公二十六年》。也反映出夫妻和諧、相互尊重的價值觀念??涤袨樵凇洞呵锒蠈W》中發(fā)揮了董仲舒對“質(zhì)”的“平等”內(nèi)涵,并視其為未來文明社會的發(fā)展前景。(58)參見曾亦:《論康有為〈大同書〉中的婚姻、家庭問題》,《社會科學》,2015年第6期。其二,古代男女自由相戀的心靈情愫對康有為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婚姻制度和習俗講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貴賤不婚”、“官民不婚”、“同姓不婚”、“門戶相對”、“夫為妻綱”等“男尊女卑”的綱常名教和極力阻止個體自由婚戀的追求。雖然傳統(tǒng)社會否定“私會”、“私通”、“野合”和“淫奔”,但“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59)《滕文公章句下》,《十三經(jīng)注疏·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11頁。的男女相慕相愛的自由戀情仍然存在。因畏懼父兄,告誡對方“無逾我里!無折我樹”、“無逾我墻!無折我樹?!?60)《將仲子》,《十三經(jīng)注疏·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37頁。,但“仲可懷也”的自由戀情還是存在于心的。經(jīng)典古籍中也有諸多自由戀愛、自主婚姻的記載,如《詩經(jīng)·關雎》和漢樂府《上邪》等都有對愛情的謳歌,也有對“中春之會”的記載。特別是傳統(tǒng)社會的先進文化精英創(chuàng)造了千古絕唱的文學作品和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反映人們對自由美好婚戀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孔雀東南飛》、《牛郎織女》、《梁祝姻緣》、《劉三姐》、《西廂記》、《紅樓夢》等,這些作品中主人公自由相戀追求美好愛情的心境不能不對關注婚姻問題的康有為有所影響。
(二)現(xiàn)實社會的影響。晚清社會,康有為與當時先進知識分子一樣,開始對中國傳統(tǒng)婚姻文化的現(xiàn)狀進行觀察和思考,并對中國婚姻的無自主性、買賣性、抑女性、繁縟性等陋俗文化表示了不滿和批判。晚清對傳統(tǒng)婚姻文化進行自覺地批判是從維新志士開始的,康有為也是其中一員,彼此影響和互動。這種批判涉及如下具體內(nèi)容:其一,“男女之約,不由自主,由父母定之”(61)康有為:《實理公法全書》,《康有為全集·第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83頁。;其二,“男為女綱,婦受制于其夫”(62)康有為:《實理公法全書》,《康有為全集·第一集》,第283頁。;其三,批判守寡陋習;其四,批判早婚與童養(yǎng)媳婚。因此維新派提出了變革傳統(tǒng)婚姻的具體主張:其一,“夫婦擇偶判妻,皆由兩情自愿”(63)譚嗣同:《仁學》,《譚嗣同全集(增訂本)·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51頁。?!疤旒壬荒幸慌?,則人道便當有男女之事。既兩相愛悅,理宜任其有自主之權(quán)”(64)康有為:《實理公法全書》,《康有為全集·第一集》,第281頁。。譚嗣同的《湖南不纏足會嫁娶章程》中規(guī)定,“同會雖可互通婚姻,然必須年輩相當,兩家情愿方可。不得由任指一家,以同會之故,強人為婚”(65)譚嗣同:《湖南不纏足會嫁娶章程》,《譚嗣同全集(增訂本)·下冊》,第396頁。。嚴復也預言“男女自行擇配”,“實為天理之所宜,而又為將來必至之俗”(66)嚴復:《論滬上創(chuàng)興女學堂事》,《嚴復集·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70頁。。其二,離異自由?!胺驄D不合,輒自離異,夫無河東獅吼之患,妻無中庭相哭之憂,得人道自立之宜,無終身相纏之苦”(67)康有為:《大同書》,第138頁。,否定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那種“女子所適非人”(68)康有為:《大同書》,第139頁。的婚姻陋俗。其三,主張聘禮簡省,婚禮簡便?!盁o論家道如何豐富,總以簡省為宜,女家不得絲毫需索聘禮”,“女家置備嫁奩,亦應簡省,男家尤不得以嫁奩不厚,遽存菲薄之意”,主張婚姻之禮“擇其簡便者用之”(69)譚嗣同:《湖南不纏足會嫁娶章程》,《譚嗣同全集(增訂本)·下冊》,第396-397頁。。維新派還希望有志之士,“破除不肯遠嫁之俗見”,主張“茍平素兩家相得,而兩家中有一家力能遠就者,即可為婚”(70)譚嗣同:《湖南不纏足會嫁娶章程》,《譚嗣同全集(增訂本)·下冊》,第396頁。。對晚清現(xiàn)實社會婚姻問題的觀察、思考和批判,這是康有為大同婚姻思想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西方婚姻文化的影響。康有為的大同婚姻思想也與受到西方婚姻文化的影響有關。晚清的早期出國者特別關注西方自由婚姻。這其中有中國的駐外使節(jié),有赴國外考察游歷的文人學者,如容閎、王韜、郭嵩燾、斌椿、張德彝、志剛、孫家谷、黃遵憲、嚴復等就是最早走出國門的中國人的典型代表。這些國人走出國門之后,細心觀察和思考歐美民眾的日常生活及其文化,并記錄在他們所撰寫的游記或日記當中。這些記述涉及歐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諸多領域,其中就包含婚姻嫁娶的內(nèi)容,諸如介紹男女婚配之俗、包括結(jié)婚禮儀、教堂婚禮、婚宴、伴郎及旅行結(jié)婚等婚禮形式。還有對金婚、銀婚、金剛石婚以及終身不嫁等現(xiàn)象的記述。有些記述還比較詳細,如對歐美婚姻自主的記錄就是如此(71)張德彝:《航海述奇》,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版,第581頁。,對戀愛、結(jié)婚、婚禮、婚宴以及婚后旅游一一作了全面細致的介紹。還有對婚禮之前相關事宜的詳細記述等等(72)張德彝:《隨使英俄記》,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版,第519頁。,對婚禮前整個過程,包括伴娘伴郎、禮服、進入婚姻殿堂的秩序、人數(shù)、行走規(guī)則、不同人之位置都敘述得詳詳細細。之所以如此詳細地介紹西方的婚姻文化,一方面反映了西方婚姻文化與中國的迥異使國人倍感新奇,同時也反映了國人對西方婚姻的興趣,并值得效仿。這里國人特別關注的是外國的婚姻自主、婚配自擇的情愛婚姻特征。早期出國者對西方婚姻文化的記述是近代以來西方婚姻文化對國人較早的影響,這自然也會影響到康有為??涤袨樵?901至1910年間也曾游歷世界,自然也會對西方的婚姻文化有所觀察,這在他的游記中也多少有所反映。此外,傳教士東來,對西方文化的傳介,成為中國人認識了解西方的一個重要渠道。傳教士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萬國公報》就較多地登載了一些介紹西方國家婚姻制度的文章。諸如,介紹西方“一人不得娶二妻”(73)《萬國公報》,光緒二十一年十月。,“夫婦離異之律”“以公道處之”。(74)[英]布蘭飔著,[美]林樂知譯:《美女可貴說》,《萬國公報》,光緒二十五年五月。傳教士的這些傳介對國人認識中西方的婚姻文化是有影響的,自然也會影響到康有為的大同婚姻思想。
(四)個人生活的影響。康有為個人的婚姻生活縱情浪漫,多姿多彩。他先后娶了六位妻子(張云珠、梁隨覺、美國華僑何旃理、日本人市岡鶴子、廖定征、張光)。后五位太太都是因他慕其青春年少、美艷絕倫而撥動了他性愛的情感,并娶之為妻。這種個人生活的體驗和內(nèi)心的感受,無疑對他的大同婚姻思想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所以他認為人性的一個特點便是“唯美是好”、“見異思遷”,這可以視為他內(nèi)心情感的一個獨白。在這里康有為的婚姻感受和婚姻主張的理論基礎是統(tǒng)一的。然而康有為主張一夫一妻制,那么這與他自己的多妻生活又是矛盾的。事實上我們是可以理解這種形式上的矛盾。他主張的一夫一妻制是指未來大同社會的婚姻形態(tài),與康有為生活的當下無關。而一夫多妻是中國的傳統(tǒng)婚姻形態(tài),是被當下社會認可的,所以在此并不反映康有為婚姻思想和婚姻生活的言行二致。當然作為一個個體人又是矛盾復雜的,如康有為集先進與保守、新潮與傳統(tǒng)于一身也是完全可能的,反映了一個個體人物的復雜性。
當然,問題還有另一個方面。我們認為康有為大同婚姻思想的文本形式是在以往理論思考的基礎上并在頭腦意識流狀態(tài)下表述出來的。這種意識流狀態(tài)表現(xiàn)在康有為書寫自己思想主張的文字是一氣哈成形成的??涤袨檠笱鬄⒌?300余字的大同婚姻思想的表述可謂曉諭暢達、豐富明快、才思充沛,讀之令人暢然。但也正是因為表述過程處于意識流狀態(tài),康有為的思想流波就顯現(xiàn)出想到哪里說到哪里、想到什么說到什么這樣一個特點,所以反映出來的問題也是非常明顯的。
(一)表述結(jié)構(gòu)與意蘊上的不嚴謹
一般而言,文章的論點提出之后,要進行論證,先提出論點再進行論證比較符合文義的表述,康有為的大同婚姻主張的主要論點基本也是按照這樣的邏輯進行的。但是由于康有為論述過程中的意識流狀態(tài),他在進行文字表述的時候,有時就顛倒了這樣一個基本的結(jié)構(gòu)順序,出現(xiàn)了先進行論證后提出論點的情況。比如,康有為在第四自然段提出了一個論點,即“婚姻限期,久者不許過一年,短者必滿一月,歡好者許其續(xù)約”,(78)康有為:《大同書》,第167頁。但這一論點的論證不是在提出論點之后進行的,而是在這之前的第二自然段就已經(jīng)闡述了,即“約限不許過長,則易于遵守,即有新歡,不難少待;約限不得過短,則人種不雜,即使多欲,亦不毒身”。(79)康有為:《大同書》,第165頁。正是由于對這一論點提前進行了論證,所以在第四自然段提出了這一論點之后也就無法再進行論證了,這在結(jié)構(gòu)邏輯和文義表達上都會帶給讀者一些認知不清的感覺。再比如,康有為的第二點婚姻主張,即男女婚姻要有個期限,不能有終身的約定??涤袨橛昧舜罅康钠撟C了這一主張,并找到了五個方面的論據(jù)。上文我們對這五個方面的論據(jù)已經(jīng)作了全面闡述。其實這五個方面的論據(jù)在意蘊理念上可以歸納為三大類型:第一、第五方面應屬于一個類型,主要闡述人性的特點;第二、第四方面應屬于一個類型,講述習俗文化的約束;第三方面應屬于一個類型,敘述中外歷史的事實。那么根據(jù)共同的意蘊,在行文結(jié)構(gòu)上應把相同方面的類型放到一起進行論述,才在文字結(jié)構(gòu)上符合文義表述的邏輯,而康有為沒有這樣做,他把意蘊相同的問題分割開來,這樣就容易給人們造成理解和感覺上的困惑。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就是康有為在意識流狀態(tài)下造成的,可見這種意識流狀態(tài)下一氣哈成的敘述,在學理的結(jié)構(gòu)上和文義的表述上自然容易出現(xiàn)結(jié)構(gòu)與意蘊上的不嚴謹。
(二)在對未來和現(xiàn)實問題的區(qū)分上有些模糊
康有為大同婚姻思想論述的是未來社會的婚姻問題,但由于康有為在論述這一問題時的意識流狀態(tài),所以沒有能夠清晰專一的論述大同時代的婚姻主張,而是把大同時代的婚姻問題和現(xiàn)實的婚姻問題甚或與過往的婚姻問題混為一談,未能嚴格的進行區(qū)分。比如康有為談到的第一點婚姻主張屬于婚姻自主問題,其實這一婚姻觀點已經(jīng)不是大同時代要解決的問題了,它是近代社會以來有識之士就不斷反復強調(diào)的一個婚姻主張,已被認同并正在得到一步步地改善和解決,這顯然不是大同時代的婚姻問題。再比如康有為提出的第五點婚姻主張,即沒有文化以及學業(yè)未成不能領取畢業(yè)證的女子,且不能自立還要依靠丈夫撫養(yǎng)的女子,不能享用這些權(quán)利。一般而言,女子的教育和職業(yè)問題也不是大同時代的問題,是大同時代之前就應該解決的問題。實際上康有為本人也有這樣的認識,認為他談到的這個問題是未達大同時代之前,暫且訂立的一個規(guī)則。既然如此,為什么要在大同婚姻思想中談這一婚姻思想主張呢?可見康有為在意識流狀態(tài)下的文義表述確實存在概念上的含糊之處和敘述邏輯上的瑕疵之弊??涤袨樘岢龅牡谒狞c主張,即設立媒介官員,男女結(jié)婚要去當?shù)氐拿浇楣倌抢镱I取結(jié)婚證,訂立契約,保證婚期內(nèi)要相互恩愛等問題,這也不是未來大同時代的問題,在近現(xiàn)代歷史上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這同樣反映出康有為對未來和現(xiàn)實問題區(qū)分上的含混和模糊。
(三)通往實現(xiàn)大同婚姻理想的路徑不夠明確。
當然,怎樣才能達到實現(xiàn)大同婚姻理想的路徑問題也可能不是康有為本文的主旨,但不談這個問題又會給讀者留下遺憾。僅靠康有為的如此主張,就能達到他的大同時代的婚姻理想嗎?問題不會如此簡單,其通往大同婚姻理想的路徑仍然需要進行論證和設計,但康有為沒有去做這一工作,這不能不說是康有為的一個局限。這個局限反映了康有為所設計的大同社會有多少科學性的問題,這需要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洞察和把握,否則是很難找到一條通往大同社會的基本路徑的。
綜上所述,康有為在闡述大同時代婚姻思想的時候,思維活動處于一種意識流狀態(tài),這不僅造成了敘述形式上的混亂,同時也影響了邏輯的清晰以及思想的深度,對于應當探索的問題沒有深入探索,對于無需闡釋的問題又著力太多。當然康有為那個時代的學人,沒有受到過系統(tǒng)的邏輯思維和哲學思維的訓練,所以他的闡述多有重復,意識流特征明顯也很正常,要求他精準、有序的闡述他的思想也顯得有些苛求。
康有為的大同婚姻思想為人類未來社會的婚姻設計提供了一個具有參考性的模型,同時康有為對大同社會婚姻形態(tài)的論證也為后人探索婚姻問題提供了一個多維的思考空間,即便他的觀點和主張帶有空想性的特點,但它對人類進一步深入研討婚姻問題具有借鑒的意義和價值,對此應當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
當今社會在婚姻生活中出現(xiàn)的各種離婚、再婚、復婚、同居等男女關系的多維現(xiàn)象,與康有為的“男女合約當有期限,不得為終身之約”(80)康有為:《大同書》,第165頁。、“不得有夫婦舊名”(81)康有為:《大同書》,第164頁。、“舊歡重續(xù),亦可尋盟”(82)康有為:《大同書》,第165頁。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相關之處。所以從現(xiàn)實的角度理解康有為的婚姻思想,并從中獲取感悟,這對有效理解和匡正現(xiàn)實婚姻問題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康有為對大同時代婚姻主張進行的多方論證,諸如人性中的“見異思遷”、“歷久生厭”、“唯美是好”等人性特點到底具有多大程度的科學性,還需要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哲學、歷史學等多重學科的實驗和探索。既不可輕信,亦不可輕易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