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躍
東北財經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5
文化,對一個國家的發(fā)展意義重大,因為“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它的凝聚力和影響力,是構成該國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文化不僅在確定國家對外策略目標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對一國對外政策的手段和風格產生巨大的影響”。[1](P2)當代國際關系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的實力,不但體現在經濟、軍事、科技發(fā)展等硬實力領域,還體現在價值觀念、國家凝聚力、文化感召力等軟實力方面,這兩者缺一不可。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影響力,是該國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體現。今天中華民族要實現真正的崛起,不但需要經濟的崛起,更需要文化的崛起。
在硬實力方面,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中國自2008年以來,國內生產總值一直居于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中國的綜合軍事實力一直穩(wěn)居世界前列,近年來,中國國產航母的設計、建造和下水、先進導彈、核潛艇和戰(zhàn)斗機等現代化軍事武器的研制,標志著中國的軍事實力建設向著現代化、高科技和高素質的方向穩(wěn)步發(fā)展;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國際合作的深入發(fā)展,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fā)展的風向標。在實現經濟崛起的背景下,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已經迫在眉睫。
文化建設可以強化一國人民的文化認同,加強民族凝聚力。繼承、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于創(chuàng)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發(fā)展道路、增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實現國民的文化自覺,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fā)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fā)展道路?!薄耙v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大學教育作為國民教育中的最高一級,對實現我國的教育目標和教育發(fā)展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高校是知識傳授、人才培養(yǎng)、文化傳播、文化創(chuàng)新的主戰(zhàn)場,對于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外國先進文化的學習與傳播、時代新文化的培養(yǎng)與培育等方面,均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關鍵性作用。
然而,從我國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中國文化的介紹與研究嚴重缺乏。首先,很大一部分高等院校的英語課程教學仍然在沿用以語言訓練為主的傳統模式,對文化推介的關注不多。其次,在教改的探索實踐中,雖然一些重點院校增加了文化類的教育課程,但大部分本科院校的中國本土文化教學是缺失的或者是不足的。大學英語的教和學仍然在以英美文化輸入為中心,忽視了中國本土優(yōu)秀文化的輸入,作為交際主體的中國人很難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思想,講述中國故事。從叢將這一現象定義為“中國文化失語癥”(Chinese Cul?ture Aphasia)。[2]
因此,本文認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必須注重中西方文化的雙向導入,強化對學生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文化教學不應該局限在西方文化的導入上,還應該包括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輸出;加大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和學習,讓學生具備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思想的能力,從而實現中西文化的兼容并舉、交融互補。這樣,學生們在今后面對東西方文明的碰撞時,就可以做出理性的思考與判斷,不至迷失方向。這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必要條件,也是中國真正實現文化崛起的前提和基礎。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進行有效的雙向文化導入,必須首先明確雙向文化導入的實施原則。對于這一問題,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束定芳、莊智象將文化導入的原則歸納為實用性、階段性和適合性三點原則。[3](P15~16)趙厚憲提出,外語課堂的文化教學應遵循認知原則、同化原則、比較原則及寬容原則。[4](P60~63)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筆者將英語教學中的雙向導入原則歸納為以下三點。
平等原則并不是要求中西文化課程和課時數量上的完全對等,而是強調兩者地位上的平等關系。Franz Boaz指出,不同文化下的語言特征不應該被當作劃分文化優(yōu)劣的尺度;文化偏見將導致觀察者誤解或無法完整感知另一文化中有意義的成分。[5](P47~54)因此,英語教學中的雙向文化導入,必須首先肯定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平等性,強調以平等的文化意識來看待外國文化與本土文化,進行文化交流。以客觀、平和的心態(tài)來看待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差別,妄自菲薄或者妄自尊大都是不可取的。這是實施成功雙向文化導入的前提和基礎。
文化導入的雙向原則包括兩層含義:首先,教學內容的雙向性。即改變目前還比較普遍的對學生進行英美文化知識的單向介紹和單向輸入情況;在介紹西方文明的同時,要求學生對本國文化能夠有比較完整、準確的掌握。其次,能力培養(yǎng)的雙向性。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不但要向學生提供語言、文化知識的輸入,還要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化信息的輸出能力。既使學生了解適應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和文化內容,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要求他們能夠比較準確、自如地運用英語介紹和表達本民族文化信息。
在文化教學中還應該注意循序漸進的原則。任何國家、民族的文化,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積淀逐步形成的,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和精深的人文特征,不是在短時間內能夠深入了解和全面獲得的。因此,我們在文化導入的過程中,需要系統地設置文化課程,在每門文化課程的講授過程中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從而有步驟、有層次地提高學生對文化內容的理解水平與表達能力,達到英語語言學習與文化知識學習由淺入深、由簡入繁的有機結合。
在確定了雙向文化導入原則的基礎之上,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設置以及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還應該在如下一些方面進行改革和改進。
目前,很多學校的英語類文化課程大多采用選修課的形式,課程的設置往往依據任課教師的研究興趣和教學能力分散設置,這些課程通常是分散的,不能形成一套明確、完整的體系。例如,根據筆者的調查,某大學英語學院為全校本科學生開設的英美文化類選修課程包括“西方文明史”“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歐洲文化”“英美文學”“圣經名典”“歐美文學作品名篇選讀”“希臘羅馬神話選讀”“英文演講名篇”“英美短篇小說”“荷馬史詩”“莎士比亞作品選讀”“英美詩歌選讀”等,而相對應的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選修課程僅包括“中西文化比較”一門課程。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上如此明顯的傾向性必然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以了解和掌握英美文化為首要目的,輕視對本土文化的學習、怠慢對文化輸出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大學英語教學的雙向性必須以課程設置的平衡性、合理性為基礎,合理增加介紹本國歷史文化和文學作品的課程,例如可以增開“中國歷史與文化”“中國文化通覽”“儒家文化介紹”“中國文明史”等課程,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自豪感,提高中國文明的影響力。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是雙向文化導入得以開展的必要前提。因此,要實現英語教學中的雙向文化導入,必然對教師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但要做英語語言方面的權威,還要做文化方面的專家,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英語全面人才。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教師自身需要加強學習,對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習慣進行革新,認真研究本土文化、廣泛收集和整理教學資源,歸納總結傳統文化精髓,能夠用英文準確地介紹中國歷史與文化,例如,中國文明在衣食住行、琴棋書畫、風土人情和藝術作品等方面所具有的特色。教師不但要熟悉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需要了解中國的近現代發(fā)展和當代的經濟文化成就,爭取做到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另外,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地引導學生樹立公正客觀的文化觀,吸收不同文化的營養(yǎng),并且在對外文化交往中弘揚中國文化,提升我國的文化競爭力。
目前的教材市場上,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教材雖然增長明顯,但跟介紹歐美文化和文學的教材相比仍然是九牛一毛;同時這些教材的質量參差不齊,對于相同地點、相同人物、相同事件、相同作品的英文翻譯,也往往不盡相同,給學生的自主學習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文化的傳播與發(fā)揚。以中國最優(yōu)秀的古典名著《紅樓夢》為例,雖然在東亞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但至今的英文譯名仍然沒有統一,有多種譯法,如《A Dream in Red Mansions》《Dream of the Red Chamber》《The Story of the Stone》等,給中國文化的推廣造成很大的困難。因此,高校作為中國英語教育的最高學府,應該在強化和完善文化教學的同時,組織英語語言和文化方面的專家,積極與國內重量級的出版機構合作,開展交流與討論,確定或者編寫比較權威的中國文化類的教材,使跨文化雙向交際得以順利開展,為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對外傳播創(chuàng)造條件。
從英語學習開始,中國學生的學習重點通常集中在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而英文考試也主要采用書面考察的形式。長期對于英語語言能力的強調,往往會造成學生的誤區(qū),將上述五種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英語教育的目的和終點,片面強調英語字詞的積累和語法的學習,忽視英語作為載體的作用,對英語表述的內容或視而不見或重視不夠。在這種背景下,英語文化課程的教學必須突出內容的重要性,強調英語文化類課程不是以提高英語的語言能力為單一目的,而是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yǎng)他們用英語工具表達文化內核的能力。在考試過程中,強調對學生的綜合英語能力的檢驗,既要考察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更要考察學生對于文化內容的了解;既要強調學生對文化輸入內容的掌握,同時也要考察學生的語言文化輸出能力。因此,在文化類課程中,傳統的填空、選擇等客觀試題的比例應該縮小,適度增加學生的主觀類試題,例如,文化類的書評、論文或者雜記等,還可以嘗試加入一些演講、口頭介紹之類的試題,從多角度、多方面考察學生能力,強調實用性。
在新的社會歷史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學既承擔著傳承文化的任務,也承擔著傳播文化的重責;英語教學既要重視歐美文化的輸入,也要強調中國文化的輸出,這對于在新一代知識人群中樹立統一的核心價值觀、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了實現雙向的文化導入,大學英語的傳統課程設置、傳統教學方法、傳統教學媒介、傳統考核方式等方面都面臨著改革,期待著教育工作者以全新的智慧和更寬的視野,迎接這一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