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雅麗
(西南大學 漢語言文獻研究所,重慶 400715)
清華簡《系年》一經(jīng)公布,學界對其作者的立場問題就展開了討論,但是清華簡《系年》能提供的直接材料并不多,這給研究造成了較大困難。目前學界對于《系年》作者立場的討論有三種觀點,大部分學者認為《系年》作者立場傾向于楚國。筆者通過梳理,認為《系年》作者立場傾向于晉國的可能性更大。文章擬對有關(guān)《系年》作者立場問題的已有研究進行述評,并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自己的思考。
具有代表性的是陳偉先生和尤銳先生的討論。
陳偉先生主張《系年》作者為楚人的理由有三點:其一,在楚國,不僅國君以謚稱,而且封君也有謚稱;其二,楚王去世稱“即世”,而對晉國國君多稱“卒”,應(yīng)是作者楚人立場自覺或不自覺的表露;其三,第二十二章用楚國紀年標記他國之事,體現(xiàn)出作者以楚國為本位的敘事角度[1]。
尤銳先生從五個方面來論證《系年》作者的立場為楚國的觀點。第一,《系年》除了第一篇專門敘述西周事務(wù)以外,其它每部分都是直接論述楚國,還有討論其主要競爭對手或同盟國晉國。第二,《系年》的地理觀明顯偏向于周王朝的西部。比如秦是楚的重要盟友,而東部的國家齊、魯只是楚史上的一個小角色,地位不突出;《左傳》中齊桓公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系年》對于齊國只有邊緣性的關(guān)注。第三,在《系年》文本的最后一部分,楚占據(jù)了更重要的地位,即使敘及晉國亦采用楚紀年。第四,文本承認楚國軍事失敗,但是不直接言及國內(nèi)動亂,如楚靈王政變導致的楚國衰落等,并沒有記述,從是否隱藏國內(nèi)動蕩這一點來看,對待楚同其他國家是有區(qū)別的。第五,文本對于楚王表現(xiàn)出尊重,如君主的死亡的表述總是為“即世”,這種禮貌性的稱法不用在其他諸侯國的國君上。所有這一切都表明,文字產(chǎn)生于楚。[2]
對于陳偉先生和尤銳先生所持《系年》記楚王去世時用表示敬重的“即世”,而對晉國國君去世稱“卒”,是作者立場為楚的不自覺地顯露的觀點,筆者有不同見解?!断的辍分小凹词馈币辉~也用來表述除楚國以外其他諸侯國國君的去世,如《系年》第二章“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晉人焉始啟于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武公即世,莊公即位;莊公即世,昭公即位?!钡谒恼隆埃ㄐl(wèi))文公即世,成公即位。”第十八章“晉莊平公即世?!钡诙隆瓣H盧即世,夫差王即位?!痹趥魇牢墨I中,稱君主的去世用“即世”則是一種普遍的說法,如《左傳·成公十三年》:“獻公即世,……則是我有大造于西也。無祿,文公即世,……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穆、襄即世,康、靈即位,……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會……”①《左傳·昭公十九年》:“若寡君之二三臣,其即世者,晉大夫而專制其位,是晉之縣鄙也,何國之為?”《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穆后及大子壽早夭即世,單劉贊私立少,以間先王?!薄秶Z·楚語下》:“闔廬能敗吾師。闔廬即世,吾聞其嗣又甚焉,吾是以嘆?!雹谟梢陨峡傻弥?,“即世”一詞并不是僅對于楚國君主去世的一種尊稱,而是對于君主或諸侯去世的一種普遍性描述。因此,陳偉先生和尤銳先生以對君主去世的稱謂來判斷作者的立場問題,這個理由不具有說服力。
筆者對《系年》不書齊桓公霸業(yè)也有不同看法。尤銳先生認為《系年》不書齊桓公霸業(yè)是因齊在楚史中地位不突出,只是一個小角色。從簡文來看,因衛(wèi)國遷徙一事引出齊國,衛(wèi)國在齊以西,衛(wèi)的存亡與齊國的國家安全息息相關(guān),“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霸業(yè)興起于北伐山戎,存邢救衛(wèi)”[3]。對于齊桓公助衛(wèi)國徙封楚丘一事,文獻多有記載:
《左傳·閔公二年》:“僖之元年,齊桓公遷邢于夷儀。二年,封衛(wèi)于楚丘?!?/p>
《春秋·僖公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薄蹲髠鳌べ夜辍罚骸爸T侯城楚丘而封衛(wèi)焉。不書所會,后也?!?/p>
《史記·衛(wèi)世家》:“戴公申元年卒。齊桓公以衛(wèi)數(shù)亂,乃率諸侯伐翟,為衛(wèi)筑楚丘,立戴公弟毀為衛(wèi)君,是為文公。文公以亂故奔齊,齊人入之。”③
據(jù)史料記載,為抗擊戎狄,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在管仲的輔佐下,保護周王室和周邊民族的安定,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孔子表揚管仲輔佐齊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功,言“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左衽矣?!盵4]看似稱贊管仲,實則是對齊桓公維護了當時中原的政治秩序,擁戴維護王室,驅(qū)趕戎狄之功的歌頌。
但是,在《系年》作者眼里,齊桓公維護舊有的政治秩序是失敗的,未能守住舊有的制度。齊桓公雖助衛(wèi)國城楚丘,但是并未能徹底抵抗戎人的沖擊,衛(wèi)人無法守護自己的城池,屢屢遷徙,在狄人的追擊下到處逃竄,與《論語》所記載的“被發(fā)左衽”相似。因此,《系年》作者對齊桓公和齊桓公的霸業(yè)只給予邊緣性的關(guān)注?!断的辍纷髡卟挥淉R桓公稱霸之事,當是《系年》作者對于齊桓公未能守護周王室的安定,以繼續(xù)實現(xiàn)“尊王攘夷”之功,也未能維護舊有的政治秩序的貶斥。不記齊桓公稱霸一事,看似合情合理,實則暗含作者的褒貶態(tài)度,是《系年》運用“春秋筆法”的表現(xiàn)。
其次,《系年》作者不書齊桓公霸業(yè)是因齊桓公霸業(yè)與晉楚爭霸的敘述主線無關(guān)?!断的辍肥且徊繎?zhàn)爭史,第五章以后圍繞晉楚爭霸這個主題,敘寫晉楚之間,晉楚與其他國家的戰(zhàn)爭。因此,不書齊桓公霸業(yè)不足為奇。這一觀點侯文學、李明麗先生也有同樣論述[5],不再贅述。
因此,《系年》作者不寫齊國當另有原因,暗含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史學思想,并非只因《系年》的地理觀偏向于周王朝的西部,重秦而輕齊魯。
此外,李學勤先生、羅運環(huán)先生、王剛先生也認為《系年》作者立場為楚國。李先生在《從〈系年〉看〈紀年〉》一文中提到:“《紀年》是三晉之一魏國人所撰,于東遷以下用晉紀年,實即始于晉文侯。他將‘晉文侯定天子’,擁立平王,殺死攜王一事講得更有理據(jù),是可以想象的?!断的辍返淖髡吖烙嬍浅?,沒有必要為晉文侯說什么好話,落筆自然有區(qū)別了?!盵6]羅先生認為《系年》以楚國外交資治為目的[7]。王剛先生認為“在《系年》中,楚國是主題所在,它占據(jù)著顯赫位置,在歷史書寫中有著明顯的政治避諱,這就與其他諸侯國分出了界限”[8]。
總體來看,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大多從《系年》對國君去世稱謂的記載、用楚標記晉國之事、不記齊國史事等角度來看問題。
認為《系年》作者立場為晉國,主要有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及論述。
黃儒宣認為《系年》作者立場為“重晉輕楚”,《系年》描述晉軍、楚軍戰(zhàn)爭勝敗的筆墨是有差異的。此外,在同時記錄晉、楚紀年的第十八章,是晉國紀年在前,楚國紀年在后?!断的辍酚涘舯?,將晉國紀年置于楚國紀年之前,借此證明作者沒有站在楚國的立場,作者非楚國人[9]。
李學勤先生也有過論述,在《清華簡〈系年〉及有關(guān)古史問題》一文中說:“篇中不為楚人掩丑,有時措詞頗為嚴厲,如說‘楚師大敗,……楚人盡棄其(幬)幕車兵,豕逸而還’,作者在這里是站在哪方立場,需要研究?!盵10]
李旭穎先生通過對比《系年》與《左傳》對于鄢陵之戰(zhàn)和河曲之戰(zhàn)史事的記載,認為《系年》表現(xiàn)出對晉國的傾向意圖[11]。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大多從晉楚戰(zhàn)爭勝敗描寫的差異來看問題。通過《系年》全篇可以看出,記述的筆墨確實有所不同。《系年》第十八章,對晉國攻打中山國發(fā)生瘟疫,晉軍戰(zhàn)敗的描寫為“晉師大疫且饑,食人”④,《系年》作者認為晉國發(fā)生瘟疫,出現(xiàn)人吃人的慘狀是因天災(zāi)造成的人禍,而非人為原因,且簡文晉師“伐中山”在前,遭遇天災(zāi)在后。與此對應(yīng)的記載為《左傳·定公四年》:“水潦方降,疾瘧方起,中山不服”,據(jù)《左傳》可知,晉師在未伐中山國之時已遭天災(zāi)。《系年》作者記載楚軍戰(zhàn)敗時,對戰(zhàn)敗的場景作了細致的刻畫,將楚軍敗逃的狼狽狀毫不隱晦的展現(xiàn)出來。如《系年》第二十一章記晉楚長城之戰(zhàn),楚國戰(zhàn)敗的描寫為“楚師無功,多棄旃幕,宵遁。”第二十三章武陽之戰(zhàn),楚軍戰(zhàn)敗的描寫為“三執(zhí)珪之君與右尹昭之竢死焉,楚人盡棄其旃幕車兵,犬逸而還?!蓖ㄟ^對比可以看出《系年》作者將晉國的戰(zhàn)敗歸于“天災(zāi)”,將楚國的戰(zhàn)敗歸為“人禍”,《系年》作者似乎對晉國抱有一定的同情心,可以看出《系年》作者立場在一定程度上偏向晉國。
主要有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及論述。
侯文學、李明麗認為《系年》敘事立場超越楚、晉二國。“第十三章、二十一章、第二十三章,以楚王紀年敘事,則云‘楚人被駕以追之,遂敗晉師于河’、‘楚人舍圍而還,與晉師戰(zhàn)于長城’、‘楚人盡棄其旃、幕、車、兵,犬逸而還’;第十七章以晉公紀年,則云‘晉人既殺栗盈于曲沃’。參以《春秋》、《左傳》等魯國敘事立場的史書對于魯人并不以‘魯人’為稱,《系年》稱‘楚人’、‘晉人’,則似乎完全是第三者的敘事立場。[12]”
朱曉海先生認為“編撰者乃是以抽身于列國之外的全照觀點敘事。[13]”
陳民鎮(zhèn)先生通過《系年》的用詞風格來推測作者的國別問題,為探討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角度,但是并無充分理由來判定《系年》作者的國別問題[14]。陳先生指出“《系年》的用詞風格不同于一般的楚地文獻,而且《系年》的素材來源當是復雜的”。且認為《系年》“可能系楚人著作,但作者的視野不局限于楚國”。
以上是各家對《系年》作者立場問題所持有的觀點以及筆者的一些辯駁。目前來看,學界有關(guān)《系年》作者立場討論的三種說法中,《系年》作者為楚國立場的這種看法恐怕最站不住腳,而作者立場傾向于晉國則有更多證據(jù)。文章試從四個方面論述。
第一,從《系年》對晉三家的稱謂來看《系年》作者的立場傾向。
《系年》簡文最后三章均統(tǒng)攝在“晉公以弱”的背景之下,《系年》第二十一章作者在提到晉三家韓、趙、魏時,用“晉魏斯、趙浣、韓啟章”“晉韓虔、趙籍、魏擊”這樣的表述,三家之前以晉冠之。第二十二章言“晉魏文侯斯從晉師”“晉三子之大夫入齊”,也不稱其名,而是用在爵號之前冠以晉或者用“晉三子之大夫”這樣的稱號,據(jù)此推測,在《系年》作者眼里,只有晉可與楚抗衡,《系年》作者不承認晉國三家公室的地位,或?qū)θ倚挠性购?,懷念過去晉國的霸主地位,故撰述時不用三家年號,依舊以晉統(tǒng)稱之。確如王剛先生所言,《系年》敘史時,對秦、晉等大國和蔡、衛(wèi)這樣的小國,都分記其世系與史事,而三家卻無此待遇??梢姟断的辍穼θ也挥璩姓J,更大的可能為《系年》作者在完成此書的時候,晉雖已被分,但尚未最后覆滅,在撰作者看來,三家不可與之同列[8]。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系年》作者對三家的排斥。且《系年》第二十二章記“晉公獻齊俘馘于周王,遂以齊侯貸、魯侯顯、宋公田、衛(wèi)侯虔、鄭伯駘朝周王于周”,此事實際上是三晉以獻齊俘馘為名,要求周威烈王命為諸侯,但簡文仍以晉公統(tǒng)稱,可以看出《系年》作者仍是尊晉的,在心理上傾向晉國。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魏文候”的稱謂在《系年》文本前后有所不同?!断的辍返诙徽聦ζ渲狈Q其名“晉魏斯”,第二十二章稱其爵號“晉魏文候斯”?!断的辍匪d三晉伐齊之事在公元前404年,此時三晉還未被封侯,晉國依然是魏斯當政,而與魏斯同時執(zhí)政的趙浣、韓啟章都已過世。趙浣之子趙籍、韓啟章之子韓虔繼承父位,與魏斯同為晉卿,但就資歷或?qū)嵙Χ裕核挂融w籍、韓虔高。因此,《系年》稱“魏文侯斯”或意欲將其與下輩趙籍、韓虔的地位、名望區(qū)別開來[15]?!拔何暮颉边@一稱謂當是《系年》作者對其輩分地位的尊崇,但另一方面,《系年》作者仍然以晉冠之,說明《系年》作者對其心有不滿,或不承認其地位。
第二,從《系年》作者對于吳起變法和州西之戰(zhàn)的忽視來窺探《系年》作者立場傾向。
目前,學界絕大多數(shù)學者是以《系年》為完整的篇目作為研究基礎(chǔ),筆者也試在這個基礎(chǔ)上對《系年》的作者立場問題作出討論?!断的辍纷髡邔Τ客跬砟甑膮瞧鹱兎ㄖ蛔植徽?,是很值得重視的現(xiàn)象?!断的辍返诙聦Τ客踉缙诘氖肥掠涊d較詳,但對楚悼王末年具有變革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吳起變法沒有記載。從簡文來看,《系年》作者在最后一章用到了楚悼王的謚號“悼哲王”,說明《系年》作者撰述該篇的時間晚于吳起變法和楚悼王的去世。據(jù)傳世史料,楚悼王在位期間,吳起貢獻巨大,經(jīng)過變法運動,楚國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得到一定發(fā)展,國力逐漸強盛,尤其是在軍事上,主要表現(xiàn)為:向北伐魏救趙,收復了被三晉占領(lǐng)的陳國、蔡國故地,將勢力擴展到黃河岸邊;向南,平定百越,疆域拓伸至江南,占有洞庭、蒼梧之地。史書對楚悼王變法所取得的成就多有記載,《史記·趙世家》:“(趙敬侯)六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八年,拔魏黃城?!薄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及吳起相悼王,南并蠻越,遂有洞庭、蒼梧?!盵16]《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yǎng)戰(zhàn)鬬之士。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薄稇?zhàn)國策·秦三》:“吳起為楚悼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壹楚國之俗,南收楊越,北并陳蔡,破橫散從,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功已成矣,卒支解?!盵17]此外,在《淮南子·道應(yīng)訓》《說苑·指武》《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均有吳起變法及其在楚悼王末年所作的貢獻的記載。
從傳世文獻對于吳起變法的記載可以看出吳起變法與晉楚爭霸的主題息息相關(guān),應(yīng)在《系年》作者選材的范圍之內(nèi)。吳起變法對楚國意義之重大,《系年》作者若是楚國人,對此具有重大變革意義的事件應(yīng)予以記載。但是,現(xiàn)在看到的《系年》對上述史事卻避而不談。從這一點來看,《系年》作者的立場一定程度上也是偏向于晉國的。
楚國經(jīng)過變法,國家實力大大增強,公元前381年發(fā)生了楚救趙而伐魏的州西之戰(zhàn),史書對此有所記載。《戰(zhàn)國策·齊五》:“昔者,趙氏襲衛(wèi),車不舍,人不休,傅衛(wèi)國,城剛平,衛(wèi)八門土而二門墮矣!此亡國之形也!衛(wèi)君跣行告遡于魏,魏王身被甲砥劍,挑趙索戰(zhàn)。邯鄲之中騖,河、山之間亂。衛(wèi)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殘剛平,墮中牟之郭。衛(wèi)非強于趙也,譬之衛(wèi)矢而魏弦機也,藉力于魏而有河東之地。趙氏懼,楚人救趙而伐魏,戰(zhàn)于州西,出梁門,軍舍林中,馬飲于大河;趙得是藉也,亦襲魏之河北,燒棘蒲,墜黃城?!盵17]經(jīng)過這次戰(zhàn)爭,趙與楚從此修好,趙不再參與韓、魏伐楚,楚在魏的后方找到了一個牽制魏的力量,楚分割三家,徹底打破韓趙魏三角聯(lián)盟?!断的辍啡詴x楚爭霸為主題,三家為晉的代言人,若作者立場為楚,對此重大事件也應(yīng)加以敘述。但事實上,《系年》作者亦選擇了避而不談。據(jù)此亦可推測《系年》作者的立場有可能為晉國,對于楚國徹底瓦解韓趙魏三家,晉國徹底滅亡心有不甘,因此對此事不記。
第三,從《系年》與傳世文獻對鄢陵之戰(zhàn)的不同記載來分析《系年》作者的立場傾向。
鄢陵之戰(zhàn)是晉楚爭霸戰(zhàn)爭中繼城濮之戰(zhàn)、邲之戰(zhàn)后春秋中晚期晉楚之間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役,鄢陵之戰(zhàn)結(jié)束了晉國霸業(yè)的危機,楚國在與吳國的不斷競爭下逐漸衰弱,終春秋之世不能北上爭雄,再也無力重創(chuàng)中原?!断的辍份d“共王亦率師圍鄭,厲公救鄭,敗楚師于鄢”,即楚共王起兵圍鄭,因鄭國是晉國的盟友,晉厲公出兵救鄭?!断的辍返挠浭鐾伙@了晉國出兵的正義性,其為維護友邦,維護自己的正當權(quán)益。而《左傳》的記載中,晉國出兵討伐背叛者鄭國,原因為楚國割汝水以南大片土地予鄭國,鄭國叛晉親楚,同時鄭國攻打晉的忠實盟友宋國,因此晉國出兵伐鄭,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出兵北上,晉楚開戰(zhàn),楚國大敗。《國語》亦言晉厲公伐鄭,楚王救鄭,《國語》記載與《左傳》相合。
通過《系年》與《左傳》《國語》等傳世文獻記載的對比可知,《系年》對于鄢陵之戰(zhàn)的發(fā)動者和晉鄭關(guān)系的的記載與《左傳》《國語》都不同?!断的辍返挠涊d中鄢陵之戰(zhàn)的發(fā)動者為楚國,晉國因保護同盟國鄭國而與楚開戰(zhàn)。而在《左傳》《國語》的記載中,晉國為討伐背叛者鄭國而起兵?!断的辍纷髡邔③沉曛畱?zhàn)的發(fā)動者記為楚國,是否為《系年》作者有意為之,不得而知?!断的辍芬詴x楚爭霸為記述的主線,對晉楚之間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當掌有充分的史料,就《系年》對鄢陵之戰(zhàn)發(fā)起者的記載來說,《系年》作者當有可能為有意為之,其在心理上傾向于晉國,為了美化晉國。這一點陳民鎮(zhèn)先生也有論及[18]。
第四,從對晉文公流亡路線的記載來看《系年》作者的立場傾向。
關(guān)于晉文公流亡路線,史書多有記載。傳世文獻的記載中,晉文公流亡路線均有較為詳細的記載,記載了經(jīng)過的國家以及在所經(jīng)過國家所受的待遇。《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之及于難也,……遂奔狄,……處狄十二年而行。過衛(wèi),衛(wèi)文公不禮焉。出于五鹿,……及齊,齊桓公妻之,有馬二十乘,……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及宋,宋襄公贈之以馬二十乘。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及楚,楚子饗之,……乃送諸秦?!薄妒酚洝x世家》:“重耳遂奔狄,……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過衛(wèi),衛(wèi)文公不禮。去,過五鹿,……至齊,齊桓公厚禮,……過曹,曹共公不禮,欲觀重耳駢脅,……去,過宋,宋襄公新困兵于楚,傷于泓,聞重耳賢,乃以國禮于重耳,……過鄭,鄭文公弗禮,……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適諸侯禮待之,……重耳至秦……”《國語·晉語》:“公在狄十二年,……過五鹿,……遂適齊,齊侯妻之,甚善焉,……過衛(wèi),衛(wèi)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禮焉,……自衛(wèi)過曹,曹共公亦不禮焉,……公子過宋,與司馬公孫固相善,……襄公從之,贈以馬二十乘。公子過鄭,鄭文公亦不禮焉,……遂如楚,楚成王以君禮享之,……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幣以送公子于秦?!?/p>
《系年》第六章亦記載晉文公流亡路線,《系年》的記載為“文公十又二年居狄,狄甚善之,而弗能入,乃適齊,齊人善之;適宋,宋人善之,亦莫之能入;乃適衛(wèi),衛(wèi)人弗善;適鄭,鄭人弗善;乃適楚。”
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傳世文獻記載晉文公經(jīng)過楚國時,楚國君主均以重禮待之。而在《系年》的記載中,簡文對晉文公在狄、齊、宋、衛(wèi)、鄭所遭受的待遇均有“善”或者“弗善”的記載,而晉文公流亡到楚國之時,《系年》作者卻對晉文公是否受到禮遇沒有記載,只言“乃適楚”。從《系年》全篇所反映的材料占有情況,以及敘述晉文公流亡時的用詞看,《系年》作者當知楚成王善待晉文公之事,只不過刻意加以回避??桃饧右曰乇苁且驗椤断的辍纷髡咴噲D美化晉文公,這是站在晉國的立場敘事。
綜上,目前學界對于《系年》作者立場問題爭議較大,對于《系年》作者立場的討論主要有三種觀點。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系年》作者的立場為楚國,也有少數(shù)學者認為《系年》作者立場為晉國或者晉楚以外的其他國家。筆者從《系年》對晉楚戰(zhàn)敗的描寫差異、對晉三家稱謂的記載、對吳起變法和州西之戰(zhàn)的忽視、對鄢陵之戰(zhàn)的記載等角度分析了《系年》作者的立場問題,認為《系年》作者立場偏向于楚國的觀點在證據(jù)上多有不足,偏向于晉國的觀點在證據(jù)上較為充分。
注釋:
①[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清]阮元??獭妒?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以下《左傳》引文《左傳》均出自于此《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左傳正義》。
②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秶Z集解》,中華書局,2016年出版,以下《國語》引文均出自于此《國語集解》。
③[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第五冊),中華書局,2014年出版,以下《史記》引文均出自于此書。
④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二)》,中西書局,2011年出版,以下《系年》釋文均引自此書,不再一一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