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姍姍
引言:案例式教學方法多被用到市場營銷、工商管理、電子商務、會計以及國際貿易等專業(yè)當中,而《經濟學原理》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運用此方法,以便讓師生、生生間一起展開研究,引導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實踐應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在經濟類專業(yè)中,《經濟學原理》是其核心內容,教師應對其予以高度重視。
案例式教學方法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教師認真?zhèn)湔n,準備最合適的教學案例,并且要確保理論知識點能夠和教學案例相符,同時保證課堂探討得以有效組織,以便順利解答每一名學生所提出的不同問題[1]。這就要求教師全面掌握自己應當做好的各項準備工作,對課本中的基礎知識全面熟悉,對各種案例進行充分積累,對案例進行及時更新。而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互動能夠促使學生不斷提出全新的觀點、問題,這也使得教師能夠主動思考,進而在課后主動對各種文獻進行查閱,并從中得到新的收獲,最終全面提升了教師的科研、教學水平。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及時引用和課本理論知識緊密相連的經濟學教學案例,相比于單純理論講解,能夠避免學生擁有乏味、枯燥的情緒,從而引導學生主動聯系理論與實際,進而使得整體課堂學習氛圍更加輕松、和諧,最終使學生明確《經濟學原理》理論知識的實踐意義,充分激發(fā)出學生的求知欲望以及探索興趣。
在通常情況下,《經濟學原理》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其教學目標主要是對學生對實際狀況展開分析的能力加以全面培養(yǎng)。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往往會涉及到各種理論知識,包含了完全競爭理論、消費者選擇理論以及廠商生產等理論,這些理論都屬于對社會實踐以及有關現象的一種總結性理論。借助最新教學實踐案例結合理論展開教學,不僅是對課本理論知識的驗證以及解釋,更能夠將《經濟學原理》生動性全面體現出來,這也是《經濟學原理》課程的實際需要。
《經濟學原理》課程和現實生活聯系密切,因此教師在篩選教學案例的時候,應當選擇學生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最常見的事情,或者篩選宏觀的國家層面案例,比如選擇國家政府有關部門對經濟進行刺激的相關政策、方針等[2]。除此之外,教師應當結合理論知識合理選用國外或者國內的案例,需要的時候可以同時列舉國內外兩個教學案例,例如在講解經濟增長相關知識時,便可以充分比較中日兩國間經濟增速,隨后和學生共同研究兩國的經濟增速差別點、相同點。
正如上文所述,《經濟學原理》課程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關聯密切,相比于其他課程擁有更多的案例選擇,而這不僅是《經濟學原理》的重要優(yōu)點,也是其案例式教學方法中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它會讓教師在篩選案例時遇到如何選擇難易程度合適、趣味性強且較為典型的案例。例如,教師在講解“宏觀經濟財政政策以及其作用”相關知識時,便可以選擇“微刺激”相應的典型案例,以便和學生共同進行研究。
在案例式教學方法中,教師應當確保案例得到及時更新,以便確保能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最新事件和理論基礎知識相結合,調動學生探討積極性。學生正處于充滿活力的青春時期,對社會中的各類熱點問題十分關心,個人看法千差萬別,同時也會擁有很多困惑,亟待教師幫助解惑。例如在學習有關就業(yè)、失業(yè)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把學生最為關心的“就業(yè)難”案例引用到課堂當中,并且及時更新數據,從而充分激發(fā)出學生的探討、學習欲望。
在講授有關“均衡價格和價格彈性”相關內容時,按照集體學習的實際需要以及學習內容特殊性,教師可以選取兩類案例,即:
教師為了能夠對價格波動規(guī)律以及均衡價格的實現進行全面說明,可以選擇自2016年至今大蒜、生姜等農作物價格波動的案例,并組織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將關于價格波動的各類熱詞寫在卡片上。
教師為了能夠在團體中進行自主學習,掌握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及其聯系、價格波動影響因素,可以選取和以上農作物存在上、下游關系的相應企業(yè)案例。比如將蒜、糖或者豆當作生產原料的食品企業(yè)等,將棉花當作生產原料的服裝、紡織企業(yè)等。上述案例都能夠在每天的新聞報刊上尋找到,教師應當主動從中及時收集最新的案例動態(tài),這不僅能夠確保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開展,又能夠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自身的各項能力。
為了能讓學生可以有效吸收價格彈性以及均衡價格的有關知識,同時把相應的前后知識充分聯系起來,應當將有限的課堂時間細分成幾個階段:
(1)第一階段:此階段主要是引入案例,讓學生將與價格波動相關的各種熱詞寫在下發(fā)的卡片當中,其目的主要是將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激發(fā)出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對價格變動的規(guī)律、趨勢等加以關注,以便為接下來的學習夯實基礎。
(2)第二階段:教師在此階段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輔助設施,為學生播放有關學習內容的幻燈片,讓學生們能夠以最快的速度瀏覽綠豆、大蒜以及生姜等農作物價格的變動趨勢圖,從而將價格變動現象上升至宏觀經濟角度,以便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抽象能力以及總結能力。
(3)第三階段:以“感性認知”為基礎,推動學生深入思索三大價格變動形式,即均衡、上漲以及下跌。隨后,教師可以將事先準備好的卡片下發(fā)給學生,讓其以小組為單位,總結出他們腦海中對“均衡”的理解,教師對其進行評價以及總結。
(4)第四階段:此階段重點探討對價格變動產生影響的關鍵要素,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先進行提問,如“在人們平時生活當中,產品價格是否始終處于均衡狀態(tài)?”進而引導學生思索“大家認為對價格變動產生影響的關鍵要素都有哪些?”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隨后把討論出的結果分別寫在組內的活頁上,最終引導其總結出每一組的結論。
(5)第五階段:組織小組代表歸納總結活頁上的影響要素,進而得出關鍵要素,即需求價格彈性以及供給價格彈性。隨后把公司案例導入進來,讓學生在組內探討哪部分屬于需求彈性,哪部分屬于供給彈性,哪部分的彈性較低,哪部分的彈性較高等,并且讓學生總結歸納出相應的公式、含義[3]。最終借助成本和價格的“蹺蹺板”原理圖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對于制造方而言,工資以及原材料缺乏彈性,且為正彈性;但是產品的營銷價格具備彈性,且為負彈性。同時還要要求學生深入思索:“若企業(yè)產品的成本上升、價格下跌,企業(yè)應當采取哪些措施確保自身能夠順利渡過此艱難時期?”
1.銜接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
在價格理論當中,價格彈性以及均衡價格的相關知識屬于其最關鍵的理論內容,更屬于微觀經濟學當中相應理論的核心基礎,它能夠將消費者行為理論、市場理論、價格理論、成本理論以及生產理論等重要內容全部聯系在一起,并且使之和其他理論相聯系。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價格彈性以及均衡價格分屬于獨立、不同的授課內容,很難讓學生將二者有機聯系到一起。因此,在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當中,教師可以將其有關案例緊密聯系到一起,使學生能夠連續(xù)展開討論,把相關內容構建為一個知識整體。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借助相關原理把《經濟學原理》內容和課程后續(xù)內容展開有效銜接。
2.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理念
教師在為學生講授與“價格彈性以及均衡價格”有關的知識內容時,可以運用“行動導向”的全新教學理念,以小組團隊為基礎促使學生展開自主學習。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對相關案例進行創(chuàng)新,將以往單一、固定的教學模式替換成活頁掛紙法、小組討論法、卡片教學法以及頭腦風暴法等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從而創(chuàng)新教師的教學方法,使教師能夠發(fā)揮自身主導作用,將學生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位置上,全面增加師生之間的全方位互動和交流,進而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熱情,最終使之能夠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教師開展的相應教學活動當中。
結論:總體而言,案例式教學方法在教育事業(yè)中屬于一類挑戰(zhàn)性較高的方法。在實際教學中運用此方法,要求教師應當對原本知識架構全面了解,并且努力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只有如此,教師才能夠在《經濟學原理》課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進而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