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龍,曾 婕,汪云剛,劉本英,尚衛(wèi)瓊,陳春林
(1.云南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 茶葉研究所,云南 西雙版納 666200;2.云南省普洱市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南 普洱 665000)
大葉種茶是在云南特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下生長繁衍的栽培品種,與小葉種相比,其鮮葉內(nèi)茶多酚、兒茶素含量相對較高[1]。藥理學研究表明,云南大葉種茶具有較好的降血脂[2~4],降膽固醇[5],降血糖,增強免疫調(diào)節(jié)能力[6],抗癌[7,8],預防脂肪肝[9,10],抗炎[11]效果。自19世紀末葉,云南大葉種茶已逐漸被人們所青睞[12]。至2016年,云南省茶葉種植面積已達40.67萬hm2,采摘面積達38.33萬hm2。由于長期大面積的茶樹栽培,每次采摘鮮葉都會從土壤中帶走一部分養(yǎng)分,使土壤養(yǎng)分降低,茶葉品質下降。因此為了恢復土壤肥力,提高茶葉品質,需對茶樹進行合理施肥,為生產(chǎn)高品質茶葉提供理論依據(jù)。
鎂是植物體內(nèi)葉綠素的中心原子,對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它參與蛋白質、脂肪、核酸的合成,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土壤一旦缺鎂,會使植物生長、發(fā)育受阻,植株矮小,葉片失綠、變黃,甚至壞死,而鎂過量會影響作物對鈣離子、鉀離子的吸收,導致品質下降。近幾年,在芒果[14]、白菜[15]、銀杏苗[16]、胡柚[17]、藕[18]施用鎂肥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茶園施用鎂肥的研究相對較少,僅在福建、安徽等地茶園有少量研究[19,20],對云南大葉種茶的影響尚無報道。由于云南地區(qū)紅壤有效鎂含量相對較低,且易遷移和流失[21],已成為提高作物產(chǎn)量和品質的限制因素[22]。因此,對云南地區(qū)大葉種茶茶園合理施用鎂肥值得研究。
試驗于2017年11月20日至2018年3月13日于云南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園(E100°25′47″,N21°59′13″,海拔1165.8m)進行鎂肥試驗,茶樹為10年生云抗10號,供試土壤為磚紅壤,土壤養(yǎng)分:堿解氮83.86mg·kg-1,速效磷6.13 mg·kg-1,速效鉀65.84 mg·kg-1,有機質42.45 g·kg-1,pH5.07。試驗選取的氮、磷、鉀肥分為尿素、硫酸鉀。鎂肥為農(nóng)用硫酸鎂。
各處理試驗小區(qū)長15 m、寬1 m,隨機排列,重復3次。鎂肥設4個水平,分別為 0 kg·hm-2,15 kg·hm-2,30 kg·hm-2,45 kg·hm-2。
2018年3月13日采集標準為1芽2葉茶樣,微波殺青、烘干、粉碎,待測定。
各成分測定方法分別為:游離氨基酸GB/T8314-2013,茶多酚GB/T8313-2008,咖啡堿GB/T8312-2013,兒茶素GB/T8313-2008。
采用Excel2007進行平均值、方差分析和作圖,SPSS Statistics17.0進行顯著性分析(LSD多重比較)
隨鎂施用量增加,游離氨基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各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不同施鎂處理游離氨基酸含量均高與對照(不施鎂肥),施鎂20 kg·667 m-2游離氨基酸含量最高,為3.38%。鎂施用量為40 kg·667 m-2時含量最低,為3.07%。
圖1 不同鎂水平對游離氨基酸含量的影響
隨著鎂施用量的增加,茶多酚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趨勢,各處理 差異不顯著,鎂肥施用量10 kg·667 m-2時,茶多酚含量最高,為35.91%。不施鎂肥,茶多酚含量最低,為33.74%。
圖2 不同鎂水平對茶多酚含量的影響
隨鎂肥施用量的增加,兒茶素含量呈上下波動的趨勢,各處理差異不顯著,施鎂10 kg·667 m-2時,兒茶素含量最高,為18.23%,施鎂20 kg·667 m-2時兒茶素含量最低,為16.48%。
圖3 不同鎂水平對兒茶素含量的影響
隨鎂施用量的增加,咖啡堿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各處理差異不顯著,鎂肥施用量為20 kg·667 m-2時,咖啡堿含量最高3.79%。不施鎂肥時咖啡堿含量最低,為3.63%。
圖4 不同鎂水平對咖啡堿含量的影響
試驗以云南大葉種綠茶為原料,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下,進行鎂肥施肥試驗。研究結果表明,適當施用鎂肥可提高云南大葉種綠茶的游離氨基酸、兒茶素、茶多酚、咖啡堿含量,當鎂施用量為10 kg·667m-2時,茶多酚、兒茶素含量最高,分別為35.91%、18.23%,當鎂肥施用量為20 kg·667 m-2時,游離氨基酸、咖啡堿含量最高,分別為3.38%、3.79%。
阮建云[21]、商虎[23]等學者的研究認為,鎂肥可顯著提高烏龍茶中游離氨基酸、兒茶素含量,與筆者研究結果相同,但變化規(guī)律有一定差別。這可能是因為:①茶樹品種不同,內(nèi)含成分比例有所差異,對鎂肥的需求規(guī)律也不相同;②茶葉的品質與栽培地的土壤類型、當?shù)貧夂蛳嚓P,導致不同地區(qū)的研究結果不同;③由于茶樹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而本試驗期僅為4個月,周期較短,茶多酚、兒茶素、咖啡堿均呈不顯著差異,須多年試驗方可得出確切結論。